初中招生方式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均等_均衡教育论文

初中招生方式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均等_均衡教育论文

初中入学办法改革成功的关键——大力推进办学条件的均衡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力推进论文,初中论文,条件论文,关键论文,办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要求“积极而稳妥地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并按学籍管理规定,凡准予毕业的小学生就近直接升入初中学习”。10年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级教育部门积极推进这项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全国多数大中城市及部分普及了初中的县(市)实施了初中入学办法的改革。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沈阳、成都、福州、哈尔滨、长沙、济南、青岛、宁波等大中城市已全部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实行就近入学。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初中入学办法的改革自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强大阻力,目前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实施或没有完全实施这项改革,在已经实施改革的一些地方,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初中入学办法的改革为什么如此步履维艰?原因当然有很多。关键在于重点中小学制度的存在,在于重点校和一般校在办学水平、师资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这个角度看,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焦点就在于:如何对待各学校间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状况,如何分配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对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种种非议,来自各方面的强大阻力,改革中无力解决的各种矛盾等,无一不源于此。

在各初中间发展严重不平衡条件下推进就近入学、改革入学办法,可能的选择有三:一是严格遵循《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所有初中一律按原则就近招生;二是承认重点校对生源的要求,给予他们部分选择学生的权利,采取一定手段,选拔适于进重点校的学生;三是大力加强基础薄弱初中校的建设,缩小重点校与一般校间的悬殊差距,使各学校从发展的不平衡走向平衡。第一种选择是比较理想的,是初中招生办法改革的方向,但现在条件尚不具备。第二种选择是理想对现实的妥协,正是这种妥协,才招致了社会各方对改革的怀疑、不满乃至反对。目前采取的选择手段主要有:片内考试择优;保送和推荐优秀生、特长生;以权择校的“条子生”;以钱择校等。第三种选择是为逐步取消各种形式的选拔,实行就近入学的必要措施。但在短时期内,如没有强硬的政策支持,这一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从全国各大中城市目前的改革情况看,基本上是将这三种选择结合在一起的,即:都强调在切实保证绝大多数小学毕业生就近直升的前提下,对优秀生和特长生实行有条件的保送和推荐,也有的是划小片考试择优录取入学。各地推行这项改革的政策导向是:在加强薄弱校建设的同时,逐步限制择优入学的范围、比例以扩大就近入学的范围、比例,从而逐步促进就近入学理想的实现。比如,上海市1995年初中招生工作有以下要点:①市区小学毕业学生,凡成绩合格者绝大部分相对就近升入中学,重点中学初中部的招生名额分配到片,按片内考试的成绩择优录取;②新四区(浦东新区、宝山、闵行、嘉定)的乡镇和郊区六县,小学只进行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全部就近升入中学。可以看出,这个方案具有明显的妥协色彩。1996年,上海进一步加大了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力度。据上海市教委负责人称,今年全部实行就近直升的地区将由1995年的郊区六县和新四区乡镇部分扩大到静安、闸北、卢湾等区在内的11个区县,尚未全部实行就近对口升入初中的区县,除少量学生按一定办法进入实验性学校、有特殊招生要求的学校和重点学校初中部外,绝大多数学生均相对就近进入初中学习。

上海推进就近入学取得的上述进展,是与该市近年来大力扶持薄弱校分不开的。据称,上海1996年将投入9个亿用于改造和加强薄弱中学,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有财力、有决心,是上海改革走在前列的基础。对于财力不足、决心不大的地区来说,情况又该如何呢?由于薄弱校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可以预料,就近入学的目标决非短时期内可以达到。如果不顾条件,采取强硬的行政措施,力图毕其功于一役,必将会遇到学校、社会的抵制。北京市的改革就说明了这点。

北京市自1993学年起,取消小学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大部分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初中,少部分经推荐,保送升入重点中学。改革措施一出台,就遇到了强大的社会阻力,引发了强烈的社会震荡。问题出在哪里?很明显,出在北京市各中学间差距过于悬殊。1995年,海淀区借“教育改革试验区”之风,针对海淀地域广、学校多、办学条件差异大、家长为子女择校心理强烈的矛盾,对初中入学办法作了改动: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按区域划为15个招生片,小学毕业考试在片内组织进行,根据毕业考试成绩,允许部分学生在片内选择学校。据称,北京市部分城区也想在1996年采取这种划片考试、择优录取入学的方式,但未获批准。从推进就近入学的角度看,这种“改动”相对于1993年的改革无疑是一种后退。这种“后退”,一方面说明了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不触及初中办学条件均衡化这个根本和关键,这场改革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改革的出路到底何在?

从面向新世纪的眼光,我们可否明确这样一点,即就近入学的大方向应当而且必须坚持。以推进就近入学为主要内容的初中入学办法改革是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工程的突破口,现在或今后的改革,一定要努力促进就近入学目标的实现,而不能游离或背弃这个目标。但推进就近入学的思路是否可以更开阔些呢?

重点中小学制度的存在是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主要障碍,因而,取消重点中小学制度、加强薄弱初中建设是这场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目的的关键。现在有一些地方,一方面推进就近入学,另一方面又不放弃重点学校。这种欲求鱼与熊掌兼得的做法已在初中入学办法的改革中弊端尽现。可以预料,如果改革不是朝着学校资源的日益相对的均衡,而是竭力维护现状,甚至强化学校间的差距,那改革的成功仍将是遥遥无期。

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平等性的教育。这种平等性不但体现在免费入学、免试入学、就近入学,而且体现在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化、标准化,体现在每所学校都能给学生提供合格的教育。换言之,就近入学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条件之一,其前提不但是入学机会的均等,而且也包括接受教育的条件均等。

以上就近入学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明:只有采取果断措施,大力推进初中办学条件的均衡化,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首先,明确取消重点中学初中部。以后不再从经费、师资、生源等方面对重点校予以倾斜,而是严格依法办事,按生均教育经费合理拨款。

其次,对现行初中教育体系进行调整,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基础薄弱校建设,把重点中学初中部的一部分设备、师资分散、充实到薄弱的初中,以加快初中办学条件的均衡化步伐。这样,也才能切实改变重点中学初中部取消重点称号后仍然“名不存、实不亡”的状况。

再次,根本的还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深化,有待于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要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办学,发展民办、私立学校以及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类型的学校,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多方面、多形式办学的新体制,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主体。通过发展民办、私立学校,通过加强公立学校自主办学,通过公立学校的转制,逐步达到公立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化、均衡化,实现就近入学的目标。

标签:;  ;  

初中招生方式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均等_均衡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