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直补和消费者福利

农产品直补和消费者福利

一、农产品直补与消费者福利(论文文献综述)

王资[1](2016)在《农业政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政策在保障玉米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保障玉米生产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前提。2016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了玉米高库存问题,指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适当减少非优势区域的玉米种植。研究不同农业政策及其他因素对于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单位产量的影响,这对政府在今后制定关于影响玉米生产的农业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从全国样本和区域样本两个维度研究农业政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首先分析了中国玉米的生产现状,并了解了玉米在粮食中的地位,从而能够确定农业政策对玉米的影响力。其次本文所提农业政策包括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农村固定资产投入政策、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和农业税费改革政策,利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对影响玉米生产的政策因素和其他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各项农业政策对玉米生产的短期影响效果和长期影响效果,同时研究了各项农业政策对中国不同区域玉米生产的影响。最后,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和现实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尝试在以下方面做出创新:一方面在研究农业政策对于玉米生产的影响时,首次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纳入到农业政策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在研究粮食生产方面,研究农业政策对于玉米生产的影响,而以往的研究偏重于粮食作物整体,针对玉米的分析使研究更加的具体化与精细化。

韩若冰[2](2015)在《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山东是棉花生产加工大省,棉花产量和种植面积仅次于新疆,占到全国的15%。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曾是山东棉农增收和棉区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山东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几年,山东却经历了棉花生产面积连续大幅下降,从2006年的1394万亩下降到2014年的889万亩,萎缩了36.2%,棉花生产在山东农作物种植业的地位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棉改粮”、“拔棉种麦”、“棉田撂荒”的衰退现象出现,对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棉花生产的繁荣发展,可判定近几年山东棉花正处于新一轮的严重衰退期,如不及时制定应对战略并加以实施,这种衰退态势还将持续。基于山东棉花生产在国计民生上的重要性和在产业结构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能任由山东植棉业自生自灭。本研究立足于山东省棉花生产实际,运用衰退行业战略选择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在国内外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现阶段山东棉花衰退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即人工成本高企压缩了植棉收益、国家扶持政策不到位和棉花自身质量不过关。相对应得提出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和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通过对各应对战略的理论基础分析与实地数据统计,多方位构建山东棉花生产战略体系框架。在轻简生产战略研究方面,本文沿着“棉花轻简化提出——经济学机理分析——技术研发前沿介绍——轻简技术农户采纳意愿调研——推广扩散路径选择——应对战略部署”这一农业新技术研究路线展开。从理论提出依据与实际采纳态度两方面证明了山东棉花轻简生产具有理论合理性和普及困难性,进而提出该技术在现实中普及推广的策略。技术经济理论基础方面,首先结合棉花生产自身特征,设计出棉花轻简生产技术经济体系,在育苗、育种、栽培和机械化等技术体系基础上,加入轻简生产相配套的产业组织制度,以完善该体系的经济层面部分。其次在经济学原理方面论证了轻简生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结合要素替代理论和技术诱致创新理论,证明了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的要素价格之比已经超过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现实中劳动力与机械两要素的替代比率让棉花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而在成本上的替代比率要求棉花生产为劳动节约型,应尽可能找到劳动力的替代要素。实际的轻简技术采纳与技术供给方面,通过对滨州、德州等主产棉区发放问卷调研,明确了轻简生产技术体系仍属于新技术和新理念,在山东棉花生产实际中,多数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虽在个别生产环节已有轻简技术的扩散渗透,但棉农对该技术体系的认知程度仍不到位,采纳情况也不理想。运用Logistic二元模型分析得出年龄、种植面积、棉花亩产与净收益、是否加入合作组织、技术需求与劳动力来源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棉农的轻简生产体系采纳态度。实际的轻简技术供给与推广方面,山东省已成功研发出许多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为山东棉花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通过农户之间、农户与政府、中介组织之间的博弈分析看出,在轻简技术推广扩散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要实现棉花轻简生产战略,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农机供应商、中介组织和农户本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研究方面,现有的山东棉花种植补贴和扶持政策难以阻止棉花面积萎缩的颓势,因此实施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一方面证明了山东棉花种植多分布于落后地区和贫穷人家,补贴山东的棉花种植就是对经济落后地区和收入较低家庭的造血性扶贫,具有“扶贫开发”特性;另一方面,棉花生产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改善土壤、节约资源等生态正效应,即该地区的棉花种植维护了“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需要采取措施对植棉农户进行“生态补偿”,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论证山东棉花布局的“双穷”特征和棉花种植的“生态保护”公共物品属性,得出山东棉花种植无法仅靠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调解,而是需要政府予以各层面的支持补贴,从而为山东植棉业获得更多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提供现实依据。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方面,当前山东棉花存在质量低下、品级不稳定的问题,异性纤维含量高、一致性差等质量问题突出。本文提出自然条件和生产交售各环节对棉花质量的影响固然很大,但产业组织结构对棉花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结合现代产业组织SCP范式,本文论证了经营规模、纵向一体化和行业进出壁垒对山东棉花质量的各种影响,进而从产业链整合、配套措施优化等角度提出提升棉花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山东棉花产业组织优化以解决质量问题,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张兴龙[3](2011)在《对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农业补贴政策及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维系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领域。当前“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已经为世界所公认,党和国家把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上了重要日程。解决好三农问题,也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想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必须有一个较高的产出。而要维持这种产出,仅仅通过市场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农业补贴同样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农业补贴往往是最主要、最常用的工具,也是最灵活、最直接、最有效的用以支持保护农业的手段。通过对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涉农补贴的相关部门走访和农户实地调研,本文了解到近5年来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农业补贴总体呈现上涨趋势,不论是农业综合补贴、农资补贴,还是良种直补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增长,发放的方式也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赢得了农民的广‘泛拥护。但是目前的农业补贴政策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补贴发放方式繁复、农民对政策了解不够、投资氛围不佳,以及农村补贴力度偏小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健全农业补贴的相关规章制度,使之具有更好的连续性;规范补贴发放形式,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强化对农业补贴信息的推广宣传,使广大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更加了解;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合理调整农业补贴结构,使之更加适应将来的发展;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等。

薛继亮[4](2012)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传统的集体经济制度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自从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以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功能和发展途径都发生了显着的根本性变化。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结合逐渐构成了“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也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在功能上具有很大的重合。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在广大农村地区,依靠兴办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集体经济有过较快的发展时期,如“苏南模式”、“诸城模式”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全面实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行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过去直接兴办集体企业,转变为主要发展集体物业和实施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在提供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为化解当前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关键。而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从集体经济发展的起源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产生、发展、曲折、复苏、增长、调整以及完善的演化过程。从集体经济发展的形态来看,有中心城区的集体经济、郊区的集体经济和农区的集体经济;从区域分布来看,又分为发达地区和后发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从发展的组织形态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一种历史演化和现实使得寻找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面临较大的挑战。对此,本文从分工不足、契约不完全和市场发育不均衡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假设出发,深入探索农村能人型、政府主导型和契约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并解释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趋势,探索传统农区和近郊以及城中村的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发展模式及其治理机制,最后在总结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本研究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分工、市场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的三大原因。多样化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在不改变公有制经济根本性质的前提下,使农村集体经济公有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多样化,形成了多种实现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2)农村能人成长具有典型的外生特征,但是内生性的农村人才成长机制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方面,农村能人人力资本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政治方面,农村能人的努力程度和代理能力水平分离可以有效利用市场激励和弥补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剥离。从这两个角度,提出了村级集体企业管理层收购(MBO)和建立“职业村长”市场等两条能人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实现路径。(3)从农业园区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视角探索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农业园区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群的集聚性和扩散性可以为农民创业提供便利的场地及其他基础设施,可以形成资本、资源的集聚,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容易产生样板的示范效应,鼓励和激励农民创业;通过对蒂布特模型的验证发现:集体经济和政府公共支出的差异以及政府公共支出的区域差异导致当前农民的跨区域迁移,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要关注社会公共服务。(4)从产业的角度分析契约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时发现,农业前向一体化程度在食品制造业和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中最高,农业产业后向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食品制造业。这就需要农业发展要立足这些产业,进行农业模块化分工,促进农业产业合作发展,最终形成现代化大农业。从组织的角度分析契约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时得出农业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由交易效率决定的,但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质决定了组织和农户合作不仅是资本和技术的合作,更是监督合作。监督合作的缺失是组织和农户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敲竹杠行为泛滥的原因。因此,完善契约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关键在于培育市场主体的契约观。(5)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关键在于化解国家对集体土地权利的限制和集体对土地权利的争取和保护的产权分配以及农户以何种方式把土地以其价值参与到农村社区合作社中来。考虑到未来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可能会涌入农村和农业,围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可能会出现某些国有化特征。未来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趋势可能会围绕发展循环农业,实行中央管农垦和超大型龙头企业,省管大宗农产品基地和大型龙头企业等一定程度的国有化来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王英波[5](2010)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民主体地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总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决策,并特别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历史上,农民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近代以来,农民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更是理所当然成为创造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评价主体。然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进程中,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并受到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缺乏,劳动技能简单,民主法治观念淡薄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制度不健全、城乡二元分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农民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以及农民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基于此,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出发,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入手,明确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进而分析农民主体地位的科学内涵,然后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农民主体地位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现状,从制度建设、农民素质、城乡关系、农业合作化和政府与农民关系等多方面揭示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原因,并从完善相关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合作化水平以及正确处理政府农民之间关系等方面确立、确保农民主体地位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期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业有所帮助。

张国梁[6](2009)在《制度变迁与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的能源性农产品安全和金融危机的现实视域下,能源性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除了影响能源性农产品生产的资源、技术和文化因素外,政策因素对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激励效应的提升贡献较大。尽管中国式的资源、技术和文化约束下能源性农产品生产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但是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和农产品生产政策变迁形成了很大的耦合性。通过对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透析生产政策变迁背后制度因素的博弈;通过中国传统农产品生产政策变迁的纵向制度经济学分析,得出其政策陷入了制度锁定和路径依赖的状态;通过国内外农产品生产的直接补贴政策和一般服务支持政策的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国外补贴政策和一般服务政策的具体细节和闪亮点,对比提出我国的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缺陷。然后利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农产品生产政策陷入制度锁定的历史原因,并分析了目前情况下我国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存在的制度、技术和意识问题。接下来利用制度变迁的过程理论分析了我国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创新的主体、步骤过程和方式,最终提出了一系列细化农产品生产政策创新的具体措施,以此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张国梁[7](2008)在《制度变迁与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创新》文中指出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我国现行的能源性农产品生产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对能源性农产品的种植补贴资金规模比较小、补贴的比较效益低和直接补贴方式的环境成本太高等。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一是要增加资金投入规模,扩大专项补贴范围和补贴环节;二是要细化能源性农产品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提高补贴的制度效益;三是要严格对能源性农产品用地的管理,降低补贴的环境成本,提高生态效益。

范小玉[8](2006)在《“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回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建琼[9](2006)在《农业支持政策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加入WTO为标志的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和贸易的行政干预手段不能继续实施的条件下,政府应如何以符合国际惯例和准则的方式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是需研究的重要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主要粮食产品成本水平总体偏高,除水稻外的其它几种粮食产品都不具备成本比较优势,我国粮食产品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的农业支持力度不够造成的,一方面对农产品征收较高的农业税费,另一方面农产品补贴力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经验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业税费改革政策自2000年实施以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年来我国也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加大对农产品补贴力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又提出进一步深化以农业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粮食主产区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 本研究分析了包括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政策在内的农业支持政策对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在分析世界主要粮食产品贸易格局和我国粮食产品的进出口结构,考察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模拟我国已经和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背景制定了模拟改革方案,测算不同模拟改革方案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品成本水平和构成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通过与世界市场的比较,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改革政策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农业税费是形成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全面取消农业税费可有效地起到提高主要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共同实施可以使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的成本劣势基本上转化为竞争优势。本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未来农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陈来生[10](2005)在《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旨在提出农业公共品的概念和供给制度基本理论,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多样性的公共需求,使农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此,本文从公共品基本概念出发,通过界定农业公共品内涵,划分农业公共品类型,分析农业公共品供给机制、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以及影响因素等,构建了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理论分析框架。以该理论框架为基础分析我国面向现代农业多功能的公共需求,农业公共品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公共品供给的主要问题,从供给制度的优化、组织、控制和协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提出了与我国农业发展相适合的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体系以及相应的制度环境。通过对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实证研究,深化和具体化了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理论。整个论文主要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导论。提出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构建农业公共品的基本理论范式。概述了公共品理论的一般定义、内涵、特性和供给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界定了农业公共品的概念和内涵,把农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公共品界定为农业公共品,并分析了农业公共品的内涵,划分了农业公共品的类型和特性,以及与农村公共品的区别。对农业公共品供给理论进行剖析,分析了农业公共品供给的目标、途径、方式和效率,以及农业公共品供给的主体、责任划分和原则;简述了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结构、制度配置,影响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对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历史进行了考察。分析了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演化过程,总结了建国后不同时期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特点和供给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分析现代农业与我国农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农业公共品供给的作用。首先根据现代农业多功能的发展趋势,评价了我国社会对农业多方面的需求及供给状况。分析了农业公共品在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用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公共品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供给路径。阐述了当前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的存量状况与差距,应用定性分析和弹性分析方法解析供给不足的主要因素,指出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不足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以及对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第五章,全面分析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的制度体系。一是分析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主体分工制度。对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机构设置、供给主体、分配方式、供给决策制

二、农产品直补与消费者福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产品直补与消费者福利(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政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创新点及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农业政策相关综述
        2.1.1 农业补贴政策
        2.1.2 税收政策
        2.1.3 价格保护政策
        2.1.4 保险政策
    2.2 农业政策效果及影响相关综述
        2.2.1 政策效果
        2.2.2 政策影响
    2.3 农业政策对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影响的相关综述
        2.3.1 产量影响
        2.3.2 生产效率影响
    2.4 简要评述
3 中国玉米生产现状分析
    3.1 玉米在粮食中的地位分析
        3.1.1 总产量地位
        3.1.2 种植面积地位
    3.2 玉米总产量分析
        3.2.1 单位产量分析
        3.2.2 种植面积分析
    3.3 农业政策
        3.3.1 农业财政支出政策
        3.3.2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政策
        3.3.3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3.3.4 农业税费改革政策
4 农业政策对中国玉米生产影响:基于全国样本的实证分析
    4.1 玉米生产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
        4.1.1 总体估计模型
        4.1.2 种植面积分析模型
        4.1.3 单位产量分析模型
    4.2 指标构建
        4.2.1 变量选取
        4.2.2 数据来源
        4.2.3 描述性统计
    4.3 农业政策对中国玉米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4.3.1 实证模型构建
        4.3.2 平稳性检验
        4.3.3 短期影响
        4.3.4 长期影响
        4.3.5 实证结果分析
5 农业政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基于区域样本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1.1 指标选取
        5.1.2 数据来源
    5.2 农业政策对中国不同区域玉米生产影响的实证模型
        5.2.1 模型设定
        5.2.2 平稳性检验
        5.2.3 Hausman检验
        5.2.4 模型回归结果
        5.2.5 实证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2)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2.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衰退行业及其竞争战略理论
    2.2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3 公共财政理论
3.山东棉花生产衰退原因及应对战略设想
    3.1 山东棉花生产衰退原因
    3.2 山东棉花生产应对战略设想
4.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I):技术经济基础
    4.1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经济体系
    4.2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进步经济学机理分析
    4.3 劳动力转移与棉花生产方式轻简化转型
5.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II):技术采用意愿与供给推广
    5.1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5.2 棉花轻简生产的技术供给条件
    5.3 基于博弈论的棉花轻简生产技术推广研究
    5.4 棉花生产实现轻简化的战略措施
6.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
    6.1 现有棉花生产支持政策体系
    6.2 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依据(I):扶贫开发
    6.3 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依据(II):生态补偿
    6.4 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实施对策
7.山东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
    7.1 山东棉花质量现状
    7.2 影响山东棉花质量水平的因素
    7.3 产业组织结构与棉花质量
    7.4 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实现路径
8.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山东省棉花生产情况调研问卷
致谢

(3)对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农业补贴政策及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农业补贴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业补贴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业补贴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本论文的研究创新
第二章 我国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
    2.1 农业的重要性需要政府调控其发展
        2.1.1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1.2 农业补贴是粮食安全的需要
        2.1.3 农业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保障
    2.2 农产品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的依据
        2.2.1 农业及农产品价格体系的复杂性
        2.2.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较弱的地位
        2.2.3 农产品资源不能通过市场进行合理分配
第三章 我国现阶段农业补贴发展概况
    3.1 我国现阶段农业补贴发展状况
        3.1.1 我国农业补贴的发展概况
        3.1.2 我国农业补贴的组成和现状
    3.2 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状况分析
        3.2.1 农业补贴提高了农民收入,但在劳动生产率上收效一般
        3.2.2 农业补贴的重点已经有所调整
        3.2.3 农业保险保费和农业贷款利息补贴执行效率不高
        3.2.4 农业补贴的力度还需加强
第四章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农业补贴实证分析
    4.1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现有农业补贴政策概况
        4.1.1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基本概况
        4.1.2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现有农业补贴概况
    4.2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现有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分析
        4.2.1 滨海区农业补贴的实施方式
        4.2.2 滨海区土地经营者补贴情况
        4.2.3 农民对补贴情况的了解情况
        4.2.4 种粮补贴情况
    4.3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农业补贴发展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补贴规划不够明确
        4.3.2 农业补贴发放方式繁复
        4.3.3 农户对农业补贴的内容了解不够
        4.3.4 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农业投资困难
        4.3.5 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农业补贴效果有限
第五章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农业补贴的对策
    5.1 健全农业补贴的相关规章制度
    5.2 规范补贴发放形式,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5.2.1 整合补贴政策的执行部门
        5.2.2 确保补贴政策的专款专用
    5.3 强化对农业补贴信息的推广宣传
    5.4 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
    5.5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5.6 调整农业补贴结构
        5.6.1 调整补贴结构,适应WTO规则
        5.6.2 根据开发区情况,确定补贴重点
    5.7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1.5.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
    2.1 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经济形式区别
        2.1.1 农村集体经济的宪法基础和产权基础
        2.1.2 合作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组织渊源
        2.1.3 集体经济起源于合作经济
        2.1.4 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差异
    2.2 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中国式融合
        2.2.1 契约型组织(企业、合作社)模式
        2.2.2 政府主导的社区股份制
        2.2.3 能人主导的农业产业模式和村庄治理模式
    2.3 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形式的存在的原因与假设
        2.3.1 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
        2.3.2 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形式存在的假设
第三章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现实
    3.1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实现形式发展历程
        3.1.1 农业互助合作的渊源
        3.1.2 农业合作化时期
        3.1.3 人民公社时期
        3.1.4 农村改革时期的新型合作化
        3.1.5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时期
    3.2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现实
        3.2.1 农村集体经济的收支情况
        3.2.2 资产与负债
        3.2.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治理
    3.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可持续问题
        3.3.2 农村集体债务化解问题
        3.3.3 农村集体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3.4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模式
        3.4.1 土地流转下的农民自主模式——陕北孟岔模式
        3.4.2 县域经济下的政府组织+农户运行模式
        3.4.3 循环产业园区模式
        3.4.4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4.5 杨凌高新示范园区模式
        3.4.6 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比较
第四章 农村能人主导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
    4.1 内生型中国农村能人成长机制
        4.1.1 农村能人的能力
        4.1.2 农村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
        4.1.3 农村能人成长的干中学模型
        4.1.4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4.2 能人主导型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一般均衡研究——经营能力、个人财富与 集体资产
        4.2.1 能人主导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基本模型
        4.2.2 个人财富和集体资产的均衡:多目标博弈
        4.2.3 民营和集体的选择:博弈均衡
        4.2.4 能人主导型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一般均衡持续措施
    4.3 村级集体企业管理层收购与农村集体经济实现
        4.3.1 村级集体企业 MBO 的理论基础
        4.3.2 村级集体企业的发展演变
        4.3.3 模型设计和数据来源
        4.3.4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4.4 “职业村长”与农村集体经济实现
        4.4.1 村长能力及其构成
        4.4.2 村长、组织能力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型
        4.4.3 职业村长促进集体经济实现
    4.5 农民集群创业
        4.5.1 农业集群
        4.5.2 农民集群创业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优势
        4.5.3 农民集群创业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演进
        4.5.4 农民集群创业的培育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
    5.1 农业园区模式
        5.1.1 农业园区的研究基础
        5.1.2 农业园区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的要素构成及其作用
        5.1.3 农业园区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实践——以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园为例
    5.2 基于社会服务功能视角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
        5.2.1 政府与公共产品供给
        5.2.2 蒂布特(Tiebout)模型及其扩展
        5.2.3 蒂布特扩展模型的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5.3 完善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建议
第六章 契约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
    6.1 宏观契约观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6.1.1 农业一体化研究基础
        6.1.2 理论与方法
        6.1.3 样本说明与数据来源
        6.1.4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6.2 产权异化、微观一体化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6.2.1 产权异化
        6.2.2 新型组织的出现
        6.2.3 新型组织模块化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创新
    6.3 分工演进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发展
        6.3.1 散户生产到农业产业合作
        6.3.2 实证研究
    6.4 契约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的治理:监督与合作
        6.4.1 农业产业组织理论基础
        6.4.2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合作模型
        6.4.3 农业产业组织和农户的双重违约
        6.4.4 监督合作的提出与实现
第七章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及其发展趋势
    7.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宏观解释
        7.1.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背景
        7.1.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博弈
        7.1.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具体路径
        7.1.4 未来展望
    7.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微观解释:来自陕西的经验
        7.2.1 当前陕西农村典型村经济发展现状
        7.2.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微观需求
        7.2.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出路
    7.3 传统农区及近郊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创新
        7.3.1 农业多功能的内涵
        7.3.2 农业多功能开发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路径
        7.3.3 农业多功能开发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案例
    7.4 城中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
        7.4.1 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7.4.2 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问题
        7.4.3 根源与症结
        7.4.4 化解逻辑与对策
    7.5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技术改造
        7.5.1 农村集体经济改造的目的和设计
        7.5.2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及其对策支持
    8.1 制度依赖和诱致性变迁
        8.1.1 来自农村改革的经验
        8.1.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验
    8.2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思路
        8.2.1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的原则
        8.2.2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框架
    8.3 实现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制度设计的持续措施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民主体地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理论阐释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涵、任务、原则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内涵
        1. 农民主体地位的含义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体现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的特点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实践依据
        1. 农民历来是中华民族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2.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途径
        4.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也是国外农村建设的经验总结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历史变迁
    (一)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凸显与缺失并存
        1.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提高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与缺失并存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重新确立农民主体地位的探索
        1. 重塑农民主体地位初见成效
        2. 重塑农民主体地位的失误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现状及缺失原因探究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现状分析
        1. 农村经济领域农民主体地位现状
        2. 农村政治领域农民主体地位现状
        3. 农村文化领域农民主体地位现状
        4. 农村社会领域农民主体地位现状
    (二) 我国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原因探究
        1. 制度不健全导致农民主体地位缺乏保障
        2. 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主体地位的提升
        3. 农民的自身素质状况导致了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
        4.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限制了农民主体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发展
        5. 农民、政府、市场、专家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完全正确的处理
四、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路径选择
    (一) 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
        1. 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2. 完善农业保护制度
        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4. 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二) 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打破传统户籍制度对农民的限制
        2. 整体布局、合理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三)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1.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 加强农民的道德观和荣辱观教育
        3.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4. 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技能
    (四) 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组织化之路
        1. 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维护农民利益
        2. 完善和发展农村政治组织
        3. 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文化组织
    (五) 正确处理农民、政府、市场、专家之间的关系
        1. 明确政府职能,确保政府有所必为、有所不为
        2. 发挥专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 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制度变迁与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制度与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
    第一节 制度溯源
    第二节 能源性农产品的特性
    第三节 制度、政策和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
第二章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
    第一节 建国初始我国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制度比较解析
    第二节 1953-1978年我国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制度比较解析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演变的制度比较解析
    第四节 我国能源性农产品政策陷入制度锁定的非均衡状态
第三章 国内外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横向比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能源性农产品生产直接支付政策对照的制度比较
    第二节 国内外的农产品生产一般服务政策对照的制度比较
第四章 能源性农产品政策陷入路径依赖的制度原因剖析
    第一节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目标错位、抽象模糊了政策改革的灯塔
    第二节 创新成本的约束强化了农产品生产政策创新的负收益循环
    第三节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意识形态创新的刚性滞阻
    第四节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主体局限性增大核心制度突破的难度
    第五节 农产品生产的创新阻力:利益集团的游说和政府委托代理方式缺陷
第五章 现行的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制度缺陷探究
    第一节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补贴资金规模小,农民利益保障作用差
    第二节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补贴的比较效益低
    第三节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补贴方式的环境成本高
    第四节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创新的技术约束
    第五节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缺陷解析
第六章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创新主体、过程和方式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能源性农产品政策的制度创新主体
    第二节 能源性农产品政策的制度创新的步骤
    第三节 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制度变迁的方式
第七章 制度创新: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完善
    第一节 加大资金补贴规模和范围,提升补贴的规模效应
    第二节 细化能源性农产品补贴操作方式,提高补贴的制度效益
    第三节 强化能源性农产品生产用地的管理,提高补贴的生态效益
    第四节 农产品生产科研体系的重构,激发变迁的技术创新
    第五节 创新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夯实政策变迁的基础
    第六节 完善农产品生产政策,提升政策的制度激励
    第七节 成立农民协会,共享技术、资源、信息,提升意识效应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制度变迁与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度与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
    (一) 制度溯源
    (二) 能源性农产品的特性
    (三) 制度、政策和能源性农产品政策
二、制度缺陷——现行的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究
    (一) 现行的能源性农产品的生产政策存在的问题
    (二) 能源性农产品种植的补贴的比较效益低
    (三) 目前对能源性农产品直接补贴方式的环境成本太高
三、制度创新——改进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建议
    (一) 增加资金投入规模, 扩大专项补贴范围和补贴环节
    (二) 细化能源性农产品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 提高补贴的制度效益
        1.设立两套补贴标准
        2.进一步规范生产性专项补贴的操作办法
        3.能源性农产品直补的时间
    (三) 严格对能源性农产品用地的管理, 降低补贴的环境成本, 提高生态效益

(8)“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五”时期农业和农村政策回顾
二、“十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绩显着
    (一)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二) 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农业 (种植业) 比重下降, 畜牧业比重上升
    (三)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 农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增长
        1.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快速增长。
        2.农产品贸易大国地位凸显。
        3. 农业外贸依存度增大。
        4.农产品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下降。
        5.从顺差到逆差。
三、“十五”时期, 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 产业选择上趋同, 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
    (二) 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
    (三) 农业生产资源匮乏程度有增无减, 农业生产仍是“靠天吃饭”
    (四) 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低、后劲不足
    (五)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拉大
四、“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9)农业支持政策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篇章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3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方法
        2.3.1 从竞争力结果分析
        2.3.2 从竞争力原因分析
第三章 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现状
    3.1 从世界贸易特征分析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状况
        3.1.1 世界主要粮食产品出口情况
        3.1.2 世界主要粮食产品进口情况
    3.2 从我国贸易特征分析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状况
        3.2.1 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出口情况
        3.2.2 我国主要粮食产品进口情况
    3.3 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3.4 主要粮食作物成本及其构成的国际比较
    3.4 本章小结
        3.4.1 世界粮食产品贸易特征
        3.4.2 我国粮食产品贸易特征
        3.4.3 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现状
第四章 税费改革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影响
    4.1 模拟测算方法
    4.2 不同方案的模拟
        4.2.1 主要粮食作物成本基准水平
        4.2.2. 费改税方案
        4.2.3. 进一步降低农业税方案
        4.2.4. 全面取消农业税方案
    4.3 模拟方案下主要粮食作物成本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4.3.1 主要粮食作物成本与其国际成本比较
        4.3.2 主要粮食作物成本与国际市场价格比较
第五章 粮食直补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影响
    5.1 我国粮食直补的现状
        5.1.1 我国的粮食直补方式
        5.1.2 对不同粮食直补方式的探讨
    5.2 粮食直补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品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测算方法
        5.2.2 粮食直补方案的模拟
    5.3 直补方案下主要粮食作物成本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5.3.1 主要粮食作物成本与国际成本比较
        5.3.2 主要粮食作物成本与国际市场价格比较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基本理论
    2.1 农业公共品的概念
        2.1.1 公共品定义及特性
        2.1.2 农业公共品界定
    2.2 农业公共品的特性及类型
        2.2.1 农业公共品特性及内涵
        2.2.2 农业公共品类型
        2.2.3 农业公共品与农村公共品的区分
    2.3 农业公共品供给
        2.3.1 公共品供给的一般理论
        2.3.2 农业公共品与农业发展目标
        2.3.3 农业发展与农业公共品供给
        2.3.4 简要的评价
    2.4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及制度影响因素
        2.4.1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概念界定
        2.4.2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结构
        2.4.3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安排
        2.4.4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及影响因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历史考察
    3.1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
        3.1.1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配置与环境
        3.1.2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转化
    3.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公共品供给
        3.2.1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环境
        3.2.2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特点
        3.2.3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绩效
    3.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公共品供给
        3.3.1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路径依赖
        3.3.2 传统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延续
        3.3.3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制约
    小结
第四章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公共品供给
    4.1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公共品供给
        4.1.1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
        4.1.2 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目标和特征
        4.1.3 农业公共需求的供给
    4.2 农业公共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4.2.1 农业公共品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4.2.2 农业公共品供给在农业发展的作用
        4.2.3 对中国1982-2003年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4.3 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状况和效率分析
        4.3.1 农业公共品供给状况
        4.3.2 农业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因素解析
        4.3.2 WTO下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水平的评价
    小结
第五章 现行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分析
    5.1 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主体分工制度
        5.1.1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机构安排
        5.1.2 农业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制度安排
        5.1.3 农业公共品的供给方式
        5.1.4 农业公共品供给决策制度
        小结
    5.2 农业公共品供给资金筹措制度
        5.2.1 农业公共品资金筹措的制度基础
        5.2.2 农业公共品供给资金筹措的制度
        5.2.3 公共品资金筹集制度的效率
        小结
    5.3 农业公共管理制度
        5.3.1 农业公共行政管理制度
        5.3.2 农业事业单位公共管理
        5.3.3 社区农业公共管理
        小结
第六章 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
    6.1 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
    6.2 全面安排供给制度的路径依赖
    6.3 我国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创新举措
        6.3.1 农业公共品供给的新机制
        6.3.2 农业公共品供给的重点与机制
        6.3.3 农业公共品供给资金来源与渠道拓宽
        6.3.4 农业公共品财政分配制度的改革
        6.3.5 农业公共品管理制度改革
    6.4 完善农业公共品供给的制度环境
        6.4.1 稳定和协调发展社会经济
        6.4.2 加快农业基础制度创新
        6.4.3 完善农业增长的约束和法律法规制度
        6.4.4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
        6.4.5 强化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和转移制度
附件
    1. 对中国1982-2003年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2. 1982-2004年国家财政支出对农业财政支出的弹性分析
    3. 1982-2004年农业财政支出弹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农产品直补与消费者福利(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政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研究[D]. 王资. 浙江大学, 2016(08)
  • [2]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D]. 韩若冰.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3]对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农业补贴政策及效果的研究[D]. 张兴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7)
  • [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 薛继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5]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民主体地位研究[D]. 王英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10(05)
  • [6]制度变迁与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创新[D]. 张国梁. 福建师范大学, 2009(S1)
  • [7]制度变迁与能源性农产品生产政策的创新[J]. 张国梁.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11)
  • [8]“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回眸[J]. 范小玉. 统计研究, 2006(11)
  • [9]农业支持政策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陈建琼.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10]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研究[D]. 陈来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农产品直补和消费者福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