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区位优势新探_苏北论文

苏中区位优势新探_苏北论文

苏中区位优势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中论文,新论论文,区位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1)-01-0012-06

苏中,不仅是地域概念,也是经济发展区划概念。前些年,为了区分江苏经济发展的程度,省委、省政府将经济最发达的苏州、无锡、常州归并为苏南地区,将经济次发达的南京、镇江、扬州(含泰州)、南通归并为苏中地区,将经济欠发达的徐州、淮阴(含宿迁)、连云港、盐城归并为苏北地区。近年来,全省各地社会经济逢勃发展,江苏已全面实现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五大战略,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为了适应江苏的历史性转变,省委、省政府对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划分作了调整。调整后的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市及其所属15个县(市)。

苏中本是江苏乃至全国一个重要的地区,特别是扬州,历史上曾有过几度辉煌,隋、唐、明、清时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左右了全国的经济、文化形势,其繁华和风采被文人骚客传唱至今。苏中的繁盛,得益于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盐运的兴起;苏中的衰落,也主要因为缺少现代化的交通,区位优势渐失所致。

建国后的50年中,江苏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省各地区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但是,苏中地区在全省的经济位次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见表1)

表1 苏南、苏中、苏北1999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乡村

国内

人均国内  固定资产

社会消费品

 土地面积 年末总人口 劳动力 生产总值 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 投资完成额  零售总额 外贸进出口

 (平方公里)(万人)  (万人) (亿元) (元)

比重(%)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苏南

27953

2152.95

743.09435120210 39.1414461315

224

苏中  20429

1734.64

755.651466 8453 35.81 445 493 35.6

苏北  52312

3121.49 1210.641820 5847 31.02 630 572 12.3

续表 苏南、苏中、苏北1999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实际利用

在岗位职工  城镇居民人  农民人均  城乡居民人均 每万人中在校 各类专业

 外资金额  财政收入 平均工资  均可支配收入  纯收入

储蓄存款余额 大学生人数

技术人员数

 (万美元)(亿元)  (元)

 (元)

 (元)

 (元)(人)

 (万人)

苏南 586343

400   106096095

4514 10482 122108.42

苏中  47224   96.8  79975274

3450

5597 24 43.85

苏北  69348   118.6  

73984104

3048

246321.4066.69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0年)[1]

由表1可以看出,苏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苏南的差距在扩大,与苏北的差距在缩小。苏中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20%,人口占全省24.75%,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比苏北地区高出45%,但不到苏南地区的二分之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虽比苏北地区高出8%,却比苏南地区低25%,农民人均纯收入虽比苏北地区高出13%,却比苏南地区低24%;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只有苏南的一半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苏中地区虽已完成了迈向小康的关键性跨越,但是要继续跃上新的台阶,初步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有人把苏中经济发展速度慢于苏南归咎于区位优势的弱化。但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判断区位优势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区位优势不仅表现为自然条件、资源、交通等硬件,而且表现为环境、智力、信息、政策等软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比硬件更重要。按照新的判断标准,苏中地区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步增强,有些优势已经凸现,有些优势正逐步显现。这些优势为苏中地区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条件。苏中新的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格局的变化,为苏中地区构建了“黄金十字通道”

千百年来,苏中和苏南由于长江天堑的阻隔,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极大差异。特别是上海龙头的辐射作用,带动了苏南经济发展,对苏中的辐射作用却因交通不便而显得十分微弱。这无疑是苏中经济发展受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的世纪里,苏中的交通格局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苏中的交通优势开始凸现。

江阴长江大桥和南京二桥的建成通车,为苏中苏南之间开辟了新的通道。江阴大桥通车后,从扬州、泰州驱车抵沪只要两个多小时。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段有2/5在苏中境内,苏中地区在北连京都、南接上海的通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润扬大桥、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建成后,伴随着南京至西安铁路的建设和浦东至启东越江通道的建设,苏中就恢复了历史上运河与长江交会的“黄金十字通道”的地位,且优势更加明显,成为江苏交通的枢纽。以铁路而言,启东可以成为欧亚大陆桥的新起点(启东—扬州—南京—西安—荷兰鹿特丹),苏中可以分流上海运输压力,成为开发大西北,加强国际联系的重要通道。以公路而言,京沪、宁通高速公路纵横苏中全境,客货运输十分便捷。以内河水运而言,长江沿线的南通港、高港、扬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占江苏沿江港口的1/3以上,随着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建成通车,港口货物吞吐量将会大大增加。运河沿线的宝应、高邮、江都、扬州港也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海运而言,启东港将成为与上海浦东新区隔江相对的长江口中心大港,缓解上海港口的压力,成为苏中的重要出海通道。南通港也将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

由此可见,苏中地区临长江、濒东海,有京沪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新长铁路等重要的国道过境,江阴大桥、润扬大桥、启东至浦东过江通道把苏中与苏南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上海的龙头辐射作用迅速抵达苏中,并通过苏中传递至苏北,发挥了苏中的“二传手”作用。新世纪的苏中,有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快捷方便的港口和交通的比较优势,将成为长江中、下游进出口贸易的门户,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联系的交通走廊。随着浦东开放开发龙头作用的发挥,其辐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苏中地区将会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

二、丰富清洁的水资源,使苏中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备了“得水独厚”的条件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资源短缺对世界及我国已经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水资源的污染对人体健康、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工农业生产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世纪里,水资源的丰歉对于地区和平与安全、农业的稳定增长、人类居住地的选择、城市的发展、工业企业的选址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江苏三大区域中,苏北缺水,苏南、苏中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苏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过快,在发展中未充分注意节约用水和重视水体污染的防治,使苏南地区水体已大面积污染。水体污染,首先影响到人畜饮用。没有清洁的饮用水,就难以有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由于水污染,城市供水只好另找水源。太湖周边的取水地大量污染,常常搬迁取水口,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太湖水污染面积已达30%左右,很多城镇只有靠开采地下水饮用。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苏州、无锡、常州等市,地下水位下降最多的达80米。地面沉降将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地下输水管道的破裂,还有可能导致洪涝灾害的啬。其次,水体污染对农作物也产生影响。如果用污染了的水来灌溉农作物,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还可能损伤植物细胞,影响植物正常生理活动,造成作物减产。如果污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就可能把毒物残留在农作物中,危害人的健康。第三,水体污染对工业生产危害也很大。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制革工业对水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水质达不到要求,就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就是工业用的冷却水、锅炉用水也有一定的质量要求,达不到要求就可能损坏设备,甚至造成锅炉爆炸。第四,水体污染加大了水处理费用,增加了成本。太湖地区每千吨供水就要增加处理费50元以上。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因此,在当代社会,水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中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南濒长江,西临运河,高宝湖、邵伯湖水丰湖宽,里下河地区更是水网纵横。南通市虽然历史上水源不丰,但由于新通扬运河和泰州引江河的开通,也已成为地肥水美的沃土。苏中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也很好,污染程度极低。199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只占全省的14%。姜堰市的河横村,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的荣誉称号。在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宝应、高邮等地,仍可以看到河水清澈、鱼翔浅底、芦苇茂密、野鸭竞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这在江苏已不多见。由于苏中地区水丰质优,用水成本较低,十分有利于高耗能、高耗水的重化工企业的发展。

有了“得水独厚”的条件,苏中地区定可成为新世纪企业家们首选的投资热土,也是人类适宜居住的地区之一。加之日见优越的交通条件,苏中地区必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工业布局新的优位区域。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观点,大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具备临水、亲水、借水、用水的特点。苏中的18个市(县)中绝大多数城市都具备这一特色,成为城市发展的生长点。水对于促进苏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南水北调、建设海上苏东的重大决策为苏中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南水北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我国北方严重缺水问题的重大决策。南水北调分东、中、西三线,总投资1万亿元,调水2400亿吨。其中东线已有相当的基础,也是调水的重点线路。东线调水,既要有大量的投资,建设翻水泵站,加高运河堤坝,在调水过程中,还要有大量的电力、器材消耗和维护费用。这些投资将会增加对钢材、水泥等基础材料和对电力、石油等燃料、动力、机械、设备的需求,并通过其前向、后向、环向关联关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数轮的乘数效应,带动经济的全面增长。巨大的投资还会产生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为苏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机会,为苏中居民增加更多的收入。苏中的江都是东线调水的源头,现已建成东南亚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灌溉、排涝、发电、通航及提供工业、生活用水和沿海垦区洗碱冲淤水源等功能。如要完成东线调水的宏伟任务,除了要扩大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调水能力,还要在宝应的大汕子隔堤处建立新的翻水站,投资十分巨大,由此拉动苏中的经济增长。按照国际惯例,调水是要付出代价的,用水地区要为此作出补偿。用水收费的主要部分应归国家所有,供水地区也会得到相应的收入。由于调水常年不断,数量可观,苏中地区也会深受其惠。

建设海上苏东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是江苏经济的重要生长点。江苏有沿海潮间带滩涂65.3万公倾,而且还在逐年增加。沿海滩涂分别为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所管辖。其中苏中地区的海岸线230公里,海岸带面积13240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21万公顷,这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沿海滩涂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除了发展海上渔业以外,可以大量发展海上养殖业。海外养殖业可以从滩涂养殖逐渐过渡为浅海养殖,不断扩大养殖空间,优化养殖结构,并向产业化、外向化、高科技化发展,对海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不断提高海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滩涂开发为基础,发展海洋食品饲料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工程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海上苏东的建设是苏中地区在新世纪里面临的重大机遇,也是苏中经济新的增长点。两项工程犹如给苏中插上了两只强健的翅膀,促进经济的更快更大的发展。

四、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为苏中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劳动力成本也是生产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区域经济学理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条件下,劳动力总是流向报酬相对较高的地区,而资本总是流向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成本—市场学派的费农(R·Vernoon)认为,处于创新期的产业属于技术集约型产业,一般布局于技术信息与市场信息集中、人才较多、配套设施齐全、销售渠道通畅的发达城市;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会从点向面上转移,出现波浪型的扩散效应,这是因为生产定型化使技术普及化,且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一般较高;衰退期的产业经过长期生产,技术完全定期,产品趋于饱和,生产发展潜力不大,就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2](p.108)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的梯度转移策略正是应用了这一理论。

苏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苏南的乡镇工业原有一定的基础,加之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苏南人顺应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在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密切与上海的联系等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苏南经济一浪高一浪地加速向前推进,迅速实现了苏南的工业化,跨进了小康的门槛,正向现代化迈进。苏南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具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上海、国内其他城市乃至国外的大量资本。由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其产品成本也低于社会成本,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1978年,全省各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约在500元左右,苏南、苏中、苏北相差不大,苏南中高出苏中、苏北3%~5%。农民的收入苏南略高于苏中、苏北,但高出的比例也不大。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前,全省各地的劳动力价格水平差异不大,相对都比较低廉。由于苏南毗邻上海,交通便捷,又与上海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于是必然成为新兴资本投资的首选地区。

到了20世纪末,苏南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职工工资水平也大大提高,提高的速度明显快于苏中、苏北。1999年,苏南、苏中、苏北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0609元、7997元、7398元。若以苏中职工平均工资为100,苏南为133.27%,苏北为92.50%。可见,苏南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苏北劳动力价格虽与苏中相差无几,但苏中在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其他要素配置和接受上海浦东龙头的辐射方面明显优于苏北。可以预见,新世纪里,苏中地区将会以低廉的劳动力受到中外投资者的青睐,而成为继苏南经济高速发展以后的又一个经济腾飞的典型,并为今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腾出充分的生长空间。

五、苏中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这为苏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我省在实施新世纪头十年奋斗目标的主战略中,在现已行之有效的四大战略基础上,又增加了城市化战略,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镇)集中(也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将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城市化是和工业化、非农化同步的。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却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方面的负面效应。

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趋同,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有利于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城市化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支撑条件,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基础设施(住房、道路、水电气、通讯、绿化、市政、垃圾处理等)、就业岗位、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撑,在城市化进程中就会出现人口膨胀、交通和住房拥挤、就业困难、公共设施不足、污染严重、生存环境恶化等“城市病”。这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加以注意和防止的。[3](p.85)

根据国际上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一定规模的城市需要一定水平的设施和功能与之适应。小城市的功能和设施的要求与特大城市的功能和设施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国际上将城市按人口多少分为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四个等级。当一个城市在其城市等级的人口容量内发展时,因其相应的基础设施已作了必要的投入,可以使这些效能得到最大限量的发挥,而不需要做出更多的追加投入。这时,该城市会进入一个高速高效的发展期。如果一个城市的发展超过其城市等级的人口容量,上升到更高量级城市类型,其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要求将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和一定年限的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城市类型对各种支撑条件的要求。在这段建设的时间里,该城市的发展会相对缓慢,直到具备了新的城市类型的各种条件后又会进入一个发展加速期。

江苏省1999年的城市化水平约35%,其中苏南各市的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别为:南京53.4%,无锡40.7%,常州40.8%,苏州35.8%,镇江36.5%;苏中各市的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别为:南通31.9%,扬州25.5%,泰州20.2%;苏北各市的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别为:徐州22%,盐城21.6%,淮阴19.6%,连云港19.5%,宿迁22%。苏南各市全部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苏中、苏北各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市区人口看,南京市、徐州市、无锡市、苏州市的人口都超过100万人,分别达到282万、152万、112万和109万的水平,进入特大城市的量级。其中除了南京市原来即为特大城市,其设施和功能基本适应,但因人口接近300万,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外,其他三市(特别是苏州、无锡两市)还刚刚迈入特大城市的门槛。从大城市跨进特大城市的行列,决不仅仅是分类的变化,而是城市定位、功能的变化。特别是苏南的无锡、苏州两市,现已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净水供应不足、人口密度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状况拥挤等一系列矛盾,需要增加大量的投入才能缓解这些矛盾,城市化的发展才会进入又一个加速期。

苏中的情况则不然,苏中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虽只有2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苏中的南通、扬州、泰州三市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洗礼,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区规模成倍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初步建设起适应50~100万人口大城市的支撑体系,在道路、住宅、电力、自来水、煤气、通讯、绿化、公共交通、污染治理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苏州、无锡、常州1999年的水平,如人均居住面积、电话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城市气化率等,而在有些指标上则超过了苏州、无锡、常州1999年的水平,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等。这充分说明,苏中三市已初步建设了适应大城市要求的支撑体系,今后只要再作适当的追加投入,就可以逐步健全和完善大城市的功能。1999年底三市的人口数为:南通64.83万、扬州52万、泰州59.50万,距离大城市100万人口的上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苏中三市已进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

再从苏中区域内中小城市的发展状况看,苏中现有20万人以下的县(市)15个,均属于小城市的量级,且大多数城市(镇)人口均在10万人左右。由于20多年的建设,城市的框架已经形成,基本上看不到“工业乡土化、人口两栖化、城市(镇)管理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农村病”,已经适应了小城市功能的需要。这些县(市)距离其人口上限20万人也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同样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期。

综上所述,在新的世纪里,苏中的区位优势已经逐渐地显现出来。苏中各级政府和人民要从区位优势薄弱的阴影中突破出来,抓住机遇、营造新的增长极,把潜在的区位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为实现全省在新世纪初叶“富民强省,率先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2-18

标签:;  ;  ;  ;  ;  ;  ;  ;  ;  ;  

苏中区位优势新探_苏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