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体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体论文,化与论文,本土论文,初中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4)01-0018-03
国际化是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之一。如何在国际化浪潮中促进中国体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呢?
1 体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1.1 体育的本土化
中国近代体育是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近代体育的结合体。“本土化”的含义有2点: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体育活动进一步在全国普及,成为大众体育经常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外来体育在中国的同化,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本土体育。本土化是相对国际化提出来的概念,考虑到中国化、国家化、民族化一类的词太过于政治化,且表述不太清楚,因而我们使用了中性词“本土化”,强调的是“化”,也就是中国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国际体育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具体表现为全民化、普及化。体育文化在社会中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本土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在发展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体育文化将以多层次、多形态方式生存和延续,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民族体育与国际体育相结合,呈现出多态并存的独特景象。
土生土长的传统体育的传承模式不利于本土“化”。由于生成机制、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代表东方体育文化的中国武术文化传承恪守“终不异初”、“传子不传女”等条例,对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特别崇敬,认为越古老的东西越是尽善尽美的。辈分讲差异、流派有等级、技艺靠自传,形成了内部的“一统”个性和家族传承的发展规律。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武术文化渗透了佛、道、儒诸家学说,不仅具有一定的搏击性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而且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历史证实儒家思想维护了中国武术的整体性、收敛性和伦理性特征,但也有意无意地制约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封闭性。另外,根深蒂固的“内华夏、外狄夷”思想直接阻碍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中外间的文化交流,只有唐代敢于大胆吸收本土以外文化,其余大都主张自守。几千年间,华夏各族间、中外之间的体育文化有局部的、短暂的、欢宴娱乐时的交流,当我们回顾中国古代体育史时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交流始终没能影响武术一脉相承的家族式、家庭式传承方式。在那种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传统礼制影响下,传统体育始终没有走向推崇个性,以民为尊的体育形态,既阻碍了体育的本土化,又不利于国际化。当然,不可否认军事武艺得到一定的发展、普及;另外,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武艺,也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体育的本土化。
武术被称之为“国术”、“国粹”,但在大部分时间里依然是少数人或者是军队的体育活动,没有多少武术学校,也没有多少武术馆,并没有真正本土“化”。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召开的武术工作会议,为武术正了名,不仅规定了80年代武术运动的方向和大政方针,同时把武术真正地摆到了民族文化瑰宝的位置,端正了武术和武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振奋了精神,引发了武术的复苏。
80年代后期,中国武术在全国开始普及,武术才全面得到发展,青少年才可以自由习武,武术才真正开始“本土化”,今天仍在为进一步完善本土化而努力。中国体育逐步实现职业化、市场化、普及化,中国体育才能真正走向全民的本土“化”;90年代,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大众体育率先“本土化”;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体育人口一直徘徊在30%左右,如果不计算学生和武警战士,则体育人口的比例还要低,因而中国体育尚未真正完成本土“化”。如果有一天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完成,人们都以“健康作为第一需要”,运动已成为大众日常化、经常化的手段,中国体育的本土“化”才有望完成。同时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也必须融入中国体育文化中,才能本土化。当然,国球——乒乓球是最早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统一的。全民健身也会使一些体育项目进一步本土化。中国体育本土化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1.2 体育的国际化
“体育国际化”的含义概括起来有3点:一是“沟通”,就是国与国之间体育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找寻各国体育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便更好地加强体育国际交往;二是“协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体育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大家认可的协调;三是“统一”,就是实行全球体育的一体化、统一化。“体育国际化”是指体育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状态,不仅是体育共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国际体育发展的结果,反映了体育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基于此,中国体育的国际化应该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加强体育的国际学习和交流;二是在国际体育范围内的相互协调;三是全球体育的规范统一。“沟通”是基础,“协调”是途径,“统一”是目标。由此出发,中国体育国际化的涵义应该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中国体育政策和体育事务按照“相互沟通——相互协调——规范统一”的逻辑顺序,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做法,以不断增强体育的国际性。
中国武术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体育发展的需要,国际体育的冲击和影响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但它起作用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冲击”。从“华夷之辩”开始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心理层面的文化,到近代体育均留有西方体育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积极作用,但必须充分肯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众多因素,在近代文化变革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先进的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共同促使中国武术走向近代化、现代化。所以,它既需要武术工作者开阔的视野,放眼世界,又需要人文情愫;既需要打破师承家法,又需要建立多元的传承机制。为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将充满人文内涵的中国武术列入奥运会,借助奥林匹克运动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体育历史文化。
中华武术必然要走向世界。1936年,我国11名武术运动员参加了第11届奥运会,打响了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炮。20世纪60年代初,武术队随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70年代,武术健儿们出访更加频繁,也有许多国家运动员来我国访问学习。香港演员李小龙掀起了第一次中国功夫热,出现了“KUNF”(功夫)名词。8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再一次掀起了功夫浪潮,使中华武术走向了一个新的领域。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武术组织,如美国的“中国武术协会”;瑞士、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原西德)和西班牙等地设立了研究学习中国武术的“六国功夫联盟”;刚果、索马里、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等国成立的“非洲国际武术联盟”;东南亚各国的武术组织更是不胜枚举。为了进一步把武术推向世界,我国曾先后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武术表演赛、邀请赛、观摩会、训练班、武术节。武术走向世界、进军奥运会是各国武术界朋友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时期体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体育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趋势。在奥林匹克精神和国际竞技体育的推动下,中国在国际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1)在国际体育学术交流中,涌现了许多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体育学术成果。2)体育人才参与国际体育资源配置,发挥着巨大作用。体育职业化快速发展,俱乐部应运而生,国际体育人才也在中国大显身手。3)中国是大众体育的有力推行者,参与了大众体育的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参与了国际大众体育组织和残疾人体育组织机构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和一些单项体育组织,加强了对大众体育的领导。4)在竞技体育国际化过程中,中国逐渐走上了体育强国之路。特别可喜的是北京成功地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将更快地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化水平。5)武术运动进一步国际化。
2 21世纪中国体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
以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的比赛为核心,体育竞赛国际化已形成为一个比经济等领域更为国际化的态势,各民族的体育在互动和融合中取得了新的发展。国际化也改变了中国体育文化原有的生存环境并为体育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机遇,在本土上互动(本土化与国际化)和国际融合中发展本民族特色体育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体育国际化是以西方体育向世界传播为起始的。但是当体育国际化发展到今天,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各民族体育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驱动。中国武术、龙舟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改造与推广,如今已传遍五大洲,特别是太极拳已成为许多国家健身锻炼和医疗体育的一种手段。可见,国际化并不是某一种体育的大同化,而是全球范围内各民族体育的流动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产生的影响,是一个各民族体育互动的过程。由于社会的变迁,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逐渐丧失,许多传统体育没能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确立文化选择方向,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调整、整合。因此,传统体育普遍呈现出衰退的局面。面对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文化面临着新的文化选择,将进行一次新的整合过程。中国体育文化通过积极地吸收国际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的先进因素,可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同时,还可通过举行奥运会、通过国际化过程使自身走向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国际化作为一种来源于传统社会外部的推动力,必须要与本土化结合起来,才能流行、发展。国际化必然对中国体育产生冲击,促使传统体育的文化结构进行新的调整。
中国传统体育属于“保健养生主导型运动”,而国际体育则属于“竞技娱乐主导型运动”,思维方式上讲究竞技性、技术性、审美性,理念上重精神、重名利,观念上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竞技”与“养生”的特征,也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差异就会有冲突、有对抗,宽容心态与兼容学风是两种文化之间相互学习与沟通的前提。当然,对抗、冲突是过程,目的是反思差异,研究差异,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体育向国际体育转化,在于高层次的回归与超越,不是倒退,不是复旧,而是强调在纵向继承的基础上,横向学习,向国际体育借鉴,立足于传统,兼收并蓄,以实现自我的发展与超越。
武术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中国体育发展中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使武术更好地服务于世界、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当前的国际环境来看,武术国际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基于此,我们应持以下观点:正确理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辨证统一关系,从现在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武术本土化将服从于国际化。为此我们必须有合理保护武术本土特色和大力推广武术走向国际的正确态度。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依靠国际武术组织的权威性;2)国际化的努力方向是求大同存小异;3)与地区化、本土化、民族化要相结合;4)统一性与灵活性并存;5)先易后难,逐步协调和统一;6)先本土,后国际。新型竞技武术要进奥运会,首选要本土化,才能走向国际化。积极参与或组织全球性或地区性的武术职业团体和政府有关武术协调组织,利用国际讲坛、武坛介绍中国武术,实现双向协调。其次,应建立专门的国际武术研究机构,这样做的目的是增进大同存小异。最后,武术准则制定机构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武术惯例,以务实的态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差异,取得最大程度的国际协调。尽管武术国际化的进程无时不受到本土化的阻碍,但武术国际化已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潮流。单从环境因素上看,武术国际化的历史必然性主要来自5个方面:1)国际武术交往活动日益扩大,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依靠自身孤立的武术资源和武术市场生存;2)武术产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其业务活动对全球武术的影响越来越大;3)武术市场范围正逐步扩大,跨国武术日益频繁;4)各国出现了一些共同关心的武术问题,如武术文化、武德等;5)国际性和地区性的武术组织和比赛增多。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武术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国际武联的地位和权威性不断提高。
中国体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既是传统体育向国际体育转化并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中国本土化体育不断实现信息化、产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过程。“体育本土化”与“体育国际化”是我国体育同时并存的两种状态,一方面传统体育、民族体育要真正实现本土化,才能逐渐走上国际化;另一方面是国际体育、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要本土化,融入中国文化、中国体育中,才能发展壮大。
3 结论
3.1 体育文化本土化与国际化辩证统一的整体观
中国体育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时代又具有各自相对稳定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形态特征。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并形成中国近代体育,但其文化主体、审美标准等仍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本土上逐渐融合形成为统一的整体。在中国体育中,重要的不是一招一式的“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追求整体的神韵。这种神韵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阴阳转化、身心和谐发展等思想,讲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和谐统一。传统体育(尤其是武术)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人文因素,依然能感受到自古至今体育追求的机动灵活、变化莫测、出奇制胜的外在运动形式。中国体育也接受了国际体育的规范,区别于传统体育,但也无法一下子改变它的整体合一、综合性、整体性、封闭性。
3.2 体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互补观
20世纪下半叶,亚洲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的对外开放,人们开始意识到东方传统文化对国际社会的价值,意识到它与西方文明间互补与共融的深远意义。北京获得奥运举办权,是一次真正的本土“化”良机,为中国体育全面普及化提供发展机遇;在国际化推广方面也将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我们有勇气、有能力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我们也希望能向世界展示、传播优秀的本土“化”文化。体育文化需要东西方的交流、共融、共生,其竞技性、娱乐性、商业性、表演性、国际性、开放性、产业性均要加强。体育已形成一个较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全球化态势,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整合、综合、创新,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以面向国际的姿态,以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现在为基点,对自身精华和国际体育文化优秀成果进行创造性吸收与借鉴,立足于与时俱进,在与国际体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得到锤炼与发展,构建一种新型的中国体育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