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肌痉挛的临床治疗与疗效评估报道分析论文_王文沛

脑卒中肌痉挛的临床治疗与疗效评估报道分析论文_王文沛

王文沛

常德市第二中医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 要】目的:探讨脑卒中肌痉挛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脑卒中肌痉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物理康复治疗,对照组加用巴氯芬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评定患侧肌张力2级以下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物理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氯芬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肌痉挛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明显改善患侧肌张力、运动障碍及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肌痉挛;巴氯芬;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高发病,而且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其中脑卒中肌痉挛是其高致残率最为主要的原因[1]。从相关研究报告来看,本病逐渐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学习,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负担,需加强重视。常规物理康复治疗脑卒中肌痉挛有一定效果,但并不令人满意,随着联合治疗逐渐成熟与完善,临床逐渐倾向于联合疗法[2]。为了进一步探讨脑卒中肌痉挛的临床治疗与疗效,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接诊的80例脑卒中肌痉挛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脑卒中肌痉挛患者,入选时间2012年2月-2015年2月。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入选标准为:确诊且为初发;自愿接受并同意本次研究;头CT或MRI可见责任病灶在左侧或右侧基底核区;有痉挛性偏瘫。排除标准为:合并严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病、癫痫病史;不愿意配合研究;对研究用药过敏[3]。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7-78岁,均值59.2±9.4岁;病程1-26个月,均值8.4±3.4个月;脑出血15例、脑梗死25例。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7-76岁,均值59.1±9.6岁;病程1-27个月,均值8.6±3.1个月;脑出血13例、脑梗死27例。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物理康复治疗处理,诸如患侧肢体关节被动活动、体位正确摆放、保持关节最大活动范围、每日站立及牵拉关节远端肢体等训练,治疗3个月为1疗程[4]。对照组在前述基础上加用巴氯芬治疗,于饭后常规口服,初始剂量每次5mg,每天3次,根据治疗时间逐渐加量,日均常规剂量维持在0.8-1.0mg/kg,最大剂量在75mg以下,连续治疗3个月为1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予以调制中频电疗,每次电疗时将电极放置在患侧上肢肱三头肌、腕伸肌、患侧下肢腘绳肌及胫前肌等处,电刺激频率设定在0.5-150Hz,时间100ms,波形正弦波,电功率不超过45W,叠加1000次,每天1次,持续时间25分钟。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侧肌张力恢复情况、运动障碍严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分析。其中患侧肌张力恢复情况采取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评定[5](本研究记录2级以下百分比);运动障碍严重程度采取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测评,得分越高则障碍越轻[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取改良巴氏指数(MBI)测评,评分越高则显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7];不良反应则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及白细胞减少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均数 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组间患侧肌张力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MAS评定患侧肌张力2级以下有34例,百分比为85.00%,对照组则有28例,百分比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间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研究组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与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 ,分)

组别 例数FMMS MBI

对照组40 38.26±6.18 25.02±5.29

研究组40 59.02±9.25* 32.21±7.59*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3 组间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均有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发生,其中研究组例数依次为3、3、2、2,对照组则依次为4、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尤其是脑卒中后肌痉挛属于致残最为主要原因。当前,关于脑卒中后肌痉挛发生、肌痉挛和脑卒中急性期临床因素相关性,以及运动功能康复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影响并未达到共识,有研究通过MAS等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肌痉挛发生发展,认为早期针对性预防、治疗及康复锻炼,可改善肌痉挛,促进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接诊的80例脑卒中肌痉挛患者进行对照,两组均按照常规物理康复疗法治疗,对照组加用药物巴氯芬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患侧肌张力恢复情况、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

本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相似,显示脑卒中肌痉挛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巴氯芬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患侧机能、生活活动能力等,提高生存质量。其中巴氯芬可与GABA受体结合,对脊髓单突触与多突触反射兴奋性产生抑制,缓解锥体束受损引发的骨骼肌痉挛;电刺激则通过感应电实施强刺激,以便兴奋肌肉,达到治疗的目的,机制主要在于刺激运动神经肌肉的同时对传入神经产生刺激,经脊髓投射到高级中枢,以便功能重建[8]。可见,常规物理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氯芬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肌痉挛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明显改善患侧肌张力、运动障碍及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董其武.中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肌痉挛2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7):508-509.

[2]安莉,安辉,李欣等.肌电引导和徒手肌肉定位法用于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肌痉挛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3,13(8):11-12.

[3]周国岩,林志刚.痉挛肌治疗仪结合Bobath技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10(16):160-160.

[4]詹小理,朱文宗,张晓晓等.康复运动操群组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肌痉挛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5,19(12):1885-1887.

[5]朱文宗,金永喜,陈曦等.芍药甘草汤结合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图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6):488-491.

[6]乐琳,郭钢花,李哲等.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34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90-191.

[7]李哲,赵玉敏,郭钢花等.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肌痉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8):798-800.

[8]陈文君,严婷,李扬政等.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肌电评估[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50-52.

论文作者:王文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  ;  ;  ;  ;  ;  ;  ;  

脑卒中肌痉挛的临床治疗与疗效评估报道分析论文_王文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