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架构与理论蕴含
——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论述
蒋 玲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 作为全面小康战略目标如期达成之后的接续战略与赓续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新时代国家发展具有引领发展方向、坚定发展道路、明晰发展目标、统摄发展价值、建构发展路径等重要作用,厘清其框架与内涵成为紧急理论课题。习近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核心基础、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制度保障、以打造现代化文化强国为价值指引、以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为目标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现代化为永续条件,几个方面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框架与理论内涵,同时也在实践路径上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点举措与有力抓手。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现代化文化强国;人的全面现代化;绿色现代化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如期达成之后的接续战略与赓续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结构严谨、逻辑自洽、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目标体系,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等特征,面向新时代从2020年起到21世纪中叶即三十年跨度之久,对国家发展具有引领发展方向、明晰发展目标、统摄发展价值、坚定发展道路、建构发展路径等重要作用。习近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重要论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指向以经济现代化为先导、以政治现代化为保障、以文化现代化为灵魂、以社会现代化为条件、以生态现代化为基础等不同维度的全面现代化。因此,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核心基础、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制度保障、以打造现代化文化强国为价值指引、以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为目标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现代化为永续条件,几个方面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协同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上厘清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内在逻辑与基本遵循,也从实践路径上指明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重点与有力抓手。
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核心基础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件与关键组成,对其他方面现代化具有基础性作用,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他认为,运行高效、秩序良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并在国际竞争中雄踞优势地位;另一方面,经济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先导,能够为社会生活其他方面获得现代性因素奠定物质基础、基本保障与有力支撑。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与基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速度换挡期、动力转换期“三期叠加”新常态,由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成为跨越经济发展关口、突破经济瓶颈制约的迫切要求。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1]其作为重要理论命题与重大实践课题,是一个社会生活各方面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依据习近平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与重点进行集中凝练。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35例跌倒及坠床高危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自理能评分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O.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一) 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主线
科学发展,理念先行,发展理念决定着发展成效。科学清晰的理论是实践效能显现的先导与前提,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不可偏废其一,不能相互替代,共同揭示高质量发展之路,引领经济发展实现质量、效益、动力变革,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导分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支柱性构成:创新协同的产业体系,协调均衡的城乡发展体系,节约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对内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对外多元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1]六大体系构成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作为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的重点方向,必须一体推进、协同共进,激发现代经济活力、增强现代经济实力。同时,供给侧改革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指明路径与重点攻关方向:充分发挥其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重组与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实体经济之基的助推作用,尤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协调市场与政府作用扫清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活力,注入经济动力。
(二)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
不同于西方国家用二百多年时间实现四化依序发展、循序渐进的串联式发展进程,习近平认为,齐头并进、同步叠加的并联式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重要特征。处于现代化并联发展关键时期,四化协同、同频共振有利于化解经济增速回落风险,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与重要任务。对新型工业化而言,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关键之举,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布局搭建以改造传统产业为基本任务,以培育新型产业为新增动力,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潜力。就信息化而言,没有以过硬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也没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强调“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2]实现信息化要致力于打造过硬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信息经济、繁荣网络文化,加快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培育网络人才队伍,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巩固网络信息安全等目标。就城镇化而言,习近平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3]高质量的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优化城市格局,尤其是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举措。[4](P243)就农业现代化而言,“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5]农业现代化是决定现代化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四化协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与短板所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把“三农”问题作为重头戏,走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主要在于加强农业技术更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6]
(三) 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支撑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
全面深化改革“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怎么改”要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为根本尺度展开布局,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六个“紧紧围绕”,从国家治理的总体角度出发,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要抓手、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核心标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与助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党和国家所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革除与扫清体制机制障碍与弊病,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管理效能。如果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分为前后半程,前半程建立起的基本制度,如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成为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基础,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载体,必须始终坚持并坚定制度自信;后半程对接与助力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在坚持已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些制度,并使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和国家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国家长治久安发挥良好的制度效能。[15](P27)
“你们不能这样。我在老家就知道《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我们现在是新中国的新女性,更要反对包办婚姻。我不能嫁给杨连长,我坚决不同意。这个小伙子不行,就另找别人,反正我不嫁给又老又丑的杨连长。谁说也不行!”田志芳几乎是疯了一样地喊叫着。
(四) 构建互利共赢的现代化开放型经济格局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前,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永生(正厅级)涉嫌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一案,已由甘肃省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甘肃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嘉峪关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近日,嘉峪关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王永生决定逮捕。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开放则发展,封闭则停滞。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发展起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需持续、深入、扩大对外开放。在博鳌亚洲论坛、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重要场合,习近平都向世界宣称持续扩大改革开放的决心与重要战略规划:其一,经济全球化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场域。经济全球化带来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数字鸿沟等难题,但掀起逆全球化浪潮、扛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的封闭性、排他性的短视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势,“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10]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形成更高层次、更具包容性和活力、更可持续开放型经济格局成为消解全球化弊端必然之举,也是逆全球化的应对之策。其二,对外开放的基本遵循与基本原则。各国处于命运共同体之中,应以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为基本遵循,共同构建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的命运共同体,[11]促进创新增长模式、共赢合作模式、公平治理模式、普惠发展模式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打造坚实的利益共同体。其三,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路径与重点举措。对内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对外对接国际贸易体制,营造鼓励竞争、反对垄断的投资环境;拓宽服务业、农业、金融行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合作,扩大与放宽外资市场准入;保护合法产权、打击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倡导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商品和服务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协调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贸易规则的关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12]
国际话语权建设势在必行。话语乃国之重器,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话语优势有利于形塑在国际社会中良好大国形象。长期以来,国际话语权处于“西强我弱”格局,面对西方国家频繁抛出的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为主要论调唱衰中国的意识形态挑战,我国在国际社会发声不足,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窘境,随硬实力日益增强而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国际地位与我国所处的话语劣势地位形成强烈反差。习近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任务:在夯实文化软实力根基之上传播当代中国价值、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塑造国家良好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28]国际话语权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其一,对外话语权建构重要任务在于“四个讲清楚”,即各国发展道路因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现实国情不同而呈现出的民族性,中华文化对本民族的滋养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本民族的突出优势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与现实性。[29]其二,对外话语权建构主要内容在于“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9]总结好对世界发展具有普遍镜鉴意义的中国发展经验与规律,以正在做的事为中心,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及治国理政各方面鲜活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23]提炼概括既有学理性又有宣传性的新范畴、新表述、新理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对外话语体系。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从改革开放实践中总结提炼的,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研究与有力阐释。其三,对外话语权建构的传播途径主要在于“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采取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此外还要加强培养海外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二、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制度保障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应有之义”和“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应然之举。深刻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制度支撑,习近平指出:“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3]他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4]国家治理体系是涉及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与法律法规等制度总和,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制度治国理政、充分发挥制度效能的能力,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的制度基础与实物载体,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得以发挥实效的着陆点与支撑点,由是构成有机统一整体。习近平尤其强调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属性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15]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效支撑的基础上,“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16](P7)因此,提供“更成熟、更定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效能,符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现实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现代化强国建设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各方面的联动与集成。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致力于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体制制度与法律体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载体;全面深化改革则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国家治理主体的重要领导者。
(一)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突破口,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
创新是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撑与第一动力。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要素,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都具有重要引领性作用,从而“强化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7]习近平指出:“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8]我国人口众多,全部进入现代化就意味着世界上发达水平的人口在原来10亿左右人口的基础上翻一番还多,按照现有发达人口资源消耗方式的旧有路径肯定不能满足人类需求,新路在哪?就在科技创新上,即转向创新驱动发展。[4](P120)把握科技先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领域从“跟跑者”向“并行者”再到“领跑者”转变与跃升日益凸显其重要性,2016年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制定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经济强国及共同富裕社会的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力支撑。[9](P6~9)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第二步、第三步战略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具有高度一致性、协同性。
(二)以全面依法治国作为着力点,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法律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有效依托,为国家治理提供制度化方案,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它作为一个系统性复杂工程,成为国家治理领域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决定:形成法治“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等五大体系,从国家、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做到“三个依法”与“三个法治”,涵盖从立法、执法、司法到守法等各个层面的法治体系。[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几个原则:依据中国现实国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之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使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借鉴国外有益法治经验而不是照搬国外法治理念、法治模式等“飞来峰”。党的领导既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继续推进法治建设的根本保障与根本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8]坚持人民民主原则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重;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离、不可偏废”,二者共同作用、协同发力,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4](P133)的深层互动与内在耦合中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 以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切入点,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
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即“5.17”讲话,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3]同年7月1日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又补充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4]构筑坚定的文化自信应该花大力气解决以下问题。其一,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习近平认为,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的使命任务就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遵循思想宣传工作规律,践行“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即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根本原则指导下“九个坚持”的根本遵循,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中心环节,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增强为战略任务,以时代新人培育为职责所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发挥网络“最大增量”的积极作用等,[21]高瞻远瞩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战略部署。其二,创造性活化与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木长需固根,流远需浚源。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5]充分挖掘、提炼与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充分发挥其解决当代问题、具有世界意义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作用,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与其他多彩文明一道为世界发展提供精神指引与强大动力。其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6]没有其精神滋养与文明哺育,国家与民族将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作为当代中国精神集中体现与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应当充分发挥其凝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共识与精神力量的作用。其四,繁荣发展文艺工作与建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文艺工作十分重要,在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下,习近平对其提出几条遵循:与时代同步伐来描述时代、刻画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来服务人民、歌颂人民,以精品奉献人民即用精湛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用明德引领风尚即坚守艺术理想以高尚情操塑造社会风气。[27]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则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及党对哲学社科工作领导根本原则的基础上,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培育德才兼备的哲学社科工作者,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等。[23]
三、以打造现代化文化强国为价值指引
治疗前,ACS组、抑郁症组、ACS合并抑郁症组患者血浆PTX-3含量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ACS合并抑郁症组显著高于ACS组、抑郁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根铸魂与培元固本,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不能没有文化之魂,必须有深厚文化底蕴作为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0]一方面,文化自信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举旗定向、统一思想”的价值引领、汇集“最大公约数”与凝聚最大共识。同时也是“四个自信”的重要支撑,文化的高度繁荣与高度自信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精神动力与坚实根基。要夺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胜利,“更加需要坚定自信、鼓舞斗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21]另一方面,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作为国家软实力,成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事务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22]如果一个民族仅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却缺乏先进文化引领、文化理论干瘪、精神世界贫瘠、民族精神力量萎靡,国际话语权丧失,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称之为强国,这个民族也不能有足够的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文化强国要做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树立形象”,在对内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增强全社会共识与凝聚力之上,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彰显国际影响力。
(一) 筑牢文化自信是凝聚建设文化强国共识的根基所在
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与制度的最大优势,写入宪法得以制度化确认。政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有力政治领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保障。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遵循十九大提出的“两个坚持、一个主线、一个统领、一个根基、一个着力点、5+1的六个建设”总要求,勇于自我革命,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保证党的肌体不变质,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政党治理的根本指标,也是保证国家治理制度长期性、稳定性、连续性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把机构职责调整优化同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19]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治理体系的领导者、参与者与重要主体,“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16](P6)应该一道同政府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等其他主体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分别提高领导力、执行力、战斗力与组织活力等治理能力,以此深化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巩固治理体系改革重要成果,确保2020年在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为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基础,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提供制度支撑。
(二) 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
这堵水墙是明尼在表层浅河漂流的终点,是深沟河段的起点。河水跃下高达十六英尺的瀑布后,又在前半英里内直落八十英尺。慌乱的明尼坠下水墙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正斜靠在高处一扇正对着瀑布的窗口。“嘿!”他叫了起来,“一只乌龟!从瀑布上落下去了!它是想顺着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吧!我要是乌龟就好了——”“不用烦恼——”一个男人吼道,“你动作慢得就跟乌龟一样!干活去!”
四、以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为目标导向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30](P594)人的全面现代化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最高价值指引与最终实践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主要的理论命题是实现现代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分别指向现代化的价值起点、动力机制及价值归宿。一方面,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人的全面现代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现代化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与智力支撑,人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则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支持因素就越多,而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基础与实现条件,二者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因此,人的全面现代化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指标与评价体系,如果没有人的全面现代化,丧失人民主体价值的规约,现代化强国建设将会沦为与西方资本宰割逻辑下物的现代化道路无异的泥潭;而没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释放的巨大生产力与所创造的丰硕精神富矿,人的全面现代化也必将因物质基础贫乏而成为流于口号、停留于口头、止于思想领域的不切实际空想。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既要有核心价值作为思想指引,也要有切实有效的实践举措。
(一) 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价值规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其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坚持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习近平分别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和《共产党宣言》等进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及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重要讲话都强调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其二,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也是党的初心与使命。习近平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4]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党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要求党应当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以人民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将人民利益的满足作为评价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其三,它是社会主义本质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区别于以资本为中心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终极诉求。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应提升到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价值指引的战略高度进行贯彻落实,贯穿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及治国理政的各方面。
(二) 以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等特征,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各个方面。习近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形象地概括为“七有八更”,关系着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成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求既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部署:其一,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在现代化强国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现代化具有先导性作用,应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其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质量就业与较高水平的居民收入是促进人的全面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成为促进人自身发展和提高的重要举措。其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成现代化强国、促进人的全面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保障作用,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食品药品相关制度,尤其是攻坚脱贫的相关战略安排等成为满足人民多元需求,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的制度性基础。其四,以共建共享共治为基本导向,打造由党委领导,政府、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合理有序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建设、有效纾解社会矛盾、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打击危害国家与人民安全的违法活动、健全国家公共安全体系,筑牢社会与国家安全网。
五、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现代化为永续条件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1]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成为现代化强国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3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别指向五个维度的现代化,“美丽”的目标就是指向绿色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却无视资源消耗大、环境成本大、生态脆弱等问题,就不能称之为强国;短视的行为和狭隘的发展必将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点,使我国成为泥足巨人,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陷阱,制约国家长远发展。习近平以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间节点对绿色现代化目标建设作出两个阶段的安排:第一阶段,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基本实现生态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新型格局总体形成和生态环境治理好转为重要标志;第二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全面实现生态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标志。[33]实现绿色现代化、建成生态强国,既需要绿色的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价值指导,也需要科学的生态文明制度作为重要保障。
(一) 绿色生态文明观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现代化的价值指导
思路引领出路,发展观念筹划发展方向。绿色发展,理念先行,实现绿色现代化需要绿色理念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指出,尊重、顺应与保护自然必须坚持的六项基本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33]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其一,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强调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自然界为人类社会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二者是命运共同体,顺应自然规律人类则会受益,反之则遭受惩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严苛的虞衡制度甚至是四大文明古国发迹与兴衰史都印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其二,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是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带来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规避与深刻镜鉴。资本主义场域下盲目信奉资本逻辑,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趋利本性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同时也会因环境治理成本太大而导致“公墓悲剧”,深刻警醒西方现代化道路中重大环境公害事件等生态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绿色现代化道路,致力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如果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得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33]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证明。其三,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是对处于“三期叠加”的生态问题与民生问题的理论回应与生态文明实践的经验总结。目前,前期遗留生态环境问题的叠加与累积,恶臭的空气、污染的水源、堆积的垃圾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人民对绿色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这迫切要求转变生态理念,而且现有国家实力也能够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支持。
(二) 科学生态文明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证作用,他指出:“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33]在2015年分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习近平分别就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作出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同时也就生态文明制度从资源开发前的源头预防、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严格管制再到污染问题的补偿机制和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作出详细部署与具体安排,坚持预防和治理多措并举。其一,合理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供给是用制度管理、引导与约束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保护行为的基本前提。围绕形成一整套系统性生态文明体制,国家先后制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基本制度。[34]其二,推动生态文明体制落实、落地需要党的领导下各行为主体形成强大合力,形成党委主导、政府执行、企业与社会各界公众参与等各主体职责明确、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生态治理格局。从明确党委与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听取审议相关生态环境报告、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开展国际生态环境治理合作与绿色援助再到强化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监督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场硬仗。
以上论述仅从国内视角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展开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论蕴含的择要论述与大体概括,以期为从学理上系统厘清现代化强国的理论蕴含与实践路径作出有益尝试与探索,习近平的现代化强国理论丰富与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为更多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方案。此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应该开启国际向度,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型文明观、倡导新型国际关系准则、倡导共建共享共治的全球治理模式等,篇幅有限,难以详尽论述。到2020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达成之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前进号角就会吹响,将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向高阶进程,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35]持续推进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安排与战略部署落地生根,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确保到21世纪中叶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据奥维云网(AVC)的监测数据分析,第三季度燃气灶线上线下零售额分别为12.9亿元和8.9亿元,线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4%,而线下却下跌了13.5%。此外,烟机、热水器虽然线上线下增幅均出现负增长,但线上线下零售额同比降幅差距均在10个百分点左右,分别为-7.4%、-17.1%和-0.7%、-12.3%。从品类细分来看,奥维云网(AVC)的监测数据显示,热水器品类中的燃气热水器线上线下零售额同比涨幅分别为0.5%和-3.2%,电热水器线上线下零售额同比涨幅分别为3.8%和-2.2%,也均呈现出线上火热,线下冷清的局势。
[参考文献]
[1] 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2-01.
[2]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8.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2-12-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8-09-23.
[6]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27.
[7]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8.
[8]习近平.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30.
[9]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
[1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
[12]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4-26.
[1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1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9]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07-06.
[20]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21]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22]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求是,2019,(8).
[2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
[24]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26]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27]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N].人民日报,2019-03-05.
[2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29]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8-08-23.
[3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
[33]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3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15-09-22.
[35]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The 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in an All -round Way in the New Era :On Xi Jinping ’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JIANG Ling
(School of Marx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 As a continuation strategy after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direction, clarifying the goals, harmonizing the value, adhering to the road and constructing the path for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n urgent theoretical issue to illuminate its framework and connotation. Xi Jinping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What is a great socialist power and how to build it”. By studying Xi’s paper, we learn that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rich connotations, which takes building a modern economic power as the core foundation, improving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building a modern cultural power as the value guide, realizing the overall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as the guide, and the green modern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the perpetual condition. Those several aspects are closely related, synergistic,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a modern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And Xi’s words can serve as a beacon for the strategic measures and powerful grippers on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power in practice.
Key words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power; modern economic system;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modern cultural power;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green modernization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2018XZD10);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7CZLJ16);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J18RB002)
作者简介: 蒋 玲(1992—),女,山东济宁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23X( 2019) 11-0026-09
〔责任编辑: 李 官〕
标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论文; 现代化经济体系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论文; 现代化文化强国论文; 人的全面现代化论文; 绿色现代化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