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户研究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用户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01 G358
1 网络用户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2年1月的最新统计,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为3370万人,较之一年以前的2250万人增加了1000多万人。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延伸领域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对网络用户的研究也提到了日程上。
网络用户,顾名思义,就是网络的使用者。笔者认为,网络用户就是指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利用互联网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个人和由个人组成的虚拟团体。网络用户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现实的团体、机关、单位等。CNNIC习惯将个人用户称为“网民”。就个人用户而言, “网民”与“网络用户”的内涵基本相同,没有大的实质性差别。
网络用户之所以能够成为研究对象,是因为:
● 网络用户的数量极为庞大,且具有鲜明的各不相同的特点。根据国际数据公司2001年底的研究报告,全世界的网络用户数量已达到5.23亿。预计到2005年,这一数量将上升到7.5亿。其中中国网络用户将达到2.04亿。从1996年以来,中国内地的网络用户数量一直以200 %的速度剧增,这个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 倍。中国内地网络用户数量早已超过德国、加拿大、英国,2000年中就成为世界第三大互联网用户国,仅次于美国(8000万)和日本(2000万)。据预测,中国将在2005年左右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国。这既有技术和经济因素的作用,也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缘故。
根据CNNIC的统计与分析,我国网络用户的情况千差万别, 不一而足。就普遍情况而言,我国网络用户由于信息意识、知识结构、语言能力(汉语、英语、情报检索语言、计算机程序语言)的不同,使用网络的技能高低也不同。青少年、高级知识分子因为信息意识强,知识结构较能适应电脑网络的要求,使用网络能力强,但真正能独立地熟练地使用网络的只占网络用户的30%-40%左右;大多数不会使用或不能独立地使用网络系统查询获取所需文献信息。上网目的性也不强,有一些网络用户上网只是好奇,他们浏览或越权进行非文献信息检索或活动;有的用户用电子邮件发信,有的用BBS会友,有的在网上娱乐做游戏。 真正能使用网络获取所需文献信息的大约只占网络用户的7%-8%左右。由于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落后,许多网络用户面对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束手无策。
宏观上,目前我国约有数据库1千多个,但利用率只有30%左右, 网络用户整体上利用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赶不上网络本身的发展,更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亟待网络用户去开发利用。
● 网络用户与传统的文献读者、信息用户相比,具有更为独特的特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用户的使用情况密切相关。如果网络与用户之间存在障碍,不但网络用户不能真正利用丰富的网络文献资源,同时也会制约网络的发展。而网络用户与网络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直接形成了网络用户的独特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网络传播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劳动方式,对人的主体性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网络传播极大地增强了人的主体性,促使人们提升自己的创造性价值;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又以海量无序的信息,虚拟化、符号化的特征消解人的主体性。因此,探讨网络传播产生负效应的原因,如何减少负效应给人的主体性造成的消极影响就成为网络用户研究的目的之一。
网络用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从理论上讲,网络用户研究是网络传播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对网络传播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网络传播目前已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传播学、新闻学、信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网络用户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因素,对网络用户的研究,有助于掌握网络传播的过程、内容、实质。网络用户研究也将成为网络传播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大量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多集中于网络信息组织与传播、网络的客观运行机制等,而对于网络传播的重要因素——网络用户却重视不够。网络传播是以用户为基点和中心的,离开了这一点,我们的理论体系结构从逻辑上将是不完整的。
在实践方面,网络用户研究是网络传播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在网络信息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我们对网络信息进行组织、鉴别、筛选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网络传播使信息获取非常容易,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鉴选与组织,并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还包括用户使用与掌握鉴别的问题。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用户拥有更多更大的自主权;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网络用户,就有什么样的信息开发与利用水平。因此,网络用户研究本来就是网络信息传播、开发与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
网络传播要发展,就要使用户与网络沟通,就需要对用户进行经常性教育,而且网络本身也需要用户的实践来验证它的性能。如果把网络建设和发展仅仅理解为一个单纯的项目或工程,不考虑用户这一重要因素,就是忘了为谁服务的大问题。只有加强与网络用户的联系,重视他们的信息反馈,才能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2 国内外网络用户研究状况
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994年,我国正式连入国际互联网。针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很快形成了高潮。截至2001年底,已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发表,这些成果集中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传播、网络传播的模式及利弊分析等方面,很少有关于网络用户研究方面的成果。目前在网络用户研究方面虽有了一些实证研究,但理论分析与阐释仍是研究的弱项;尚未对网络用户作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
当前国内从事网络用户研究的人员主要来自3方面:
一是高校的思想品德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及党校的人员。他们基于对网络传播的利弊分析提出对学生用户进行教育培训,从消除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出发开始研究网络传播的影响,提出对网络用户进行管理、教育的问题。如1996年王瑞华发表的《用户教育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文化》;1998年吴旭光发表的《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1999年胡继东和沙顺利发表的《试论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同年孙少晶发表的《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2001年1 月刘仁圣发表的《网络传播的负面性及其应对策略》;2001年8 月戴黍发表的《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2001年10月李英姿发表的《从传统文化走向网络文化的思考》,等等。他们都看到了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希望通过对网络传播加强管理,对网络用户进行培训、教育,力求使网络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新闻传播界。他们从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方式的关系入手,研究网络用户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受众的关系。如1999年石艳红发表的《网络传播中的受众诠释》;同年谢瑞东和陈新华发表的《从受众立场看网络传播的特性》;2000年2 月刘大勇发表的《网络传播对我国新闻文化的冲击》;2001年戴升平发表的《网络传播中的舆论导向》。由于新闻传播界容易将新闻传播理论应用于网络传播,所以他们对网络用户的研究很受新闻传播受众研究的影响,但他们的一些理论探讨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作为中国互联网业务的主管部门,通过调查提供中国上网计算机数、用户数、用户分布、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WWW 站点以及上网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对网络的使用情况等热点问题的统计信息。这些作为网络用户的第一手信息,是网络用户研究的宝贵参考资料。
三是一些专家的课题研究。1996年以来,几乎每一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都有这方面的相关课题。如1996年《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1998年的《新闻传播手段的数字化:现状透析与发展预测》、1999年的《网络传播新发展及其对策(研究报告)》,2000年的《互联网对信息传播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影响研究》。研究重点已逐步由网络技术转向网络用户。
由于受研究人员水平、物质条件、研究理论和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对网络传播和网络用户的研究目前还处在低水平的实证研究阶段;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很快改变,不仅会与国外的研究进一步拉大距离,而且会与因特网飞速发展的现实脱节。
2.2 国外研究现状——以美国为例
由于Internet起源于美国,美国网络用户的数量一直居全球第一,对互联网的利用率也是美国最高。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对网络用户的研究。1993年,美国《联机(Online)》发表Jackson和Buchanan 的《对FirstSearch的无限获取》(Unlimited access to First-Search )一文,介绍了美国德州A&M大学师生网络检索的情况, 探讨了网络检索的影响。此后,美国学界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研究,研究范围不断扩展。
1996年美国出版了《网络用户统计与趋势》(Internet User Demographics and Trends),开始关注网络用户的现状并对发展趋势作了预测。1998年克莱门特(Peter C.Clemente)出版了《网络现状:新前沿》(State of the net:the new frontier),从商务、市场角度出发探讨网络用户的现状及问题。同年Raymond A.Kurz 出版了《因特网与法律:网络用户的法律基础》(Internet and the law:legal fundamentals for the Internet user),向网络用户介绍美国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网络用户依法行事。
美国学者很早也开始了对网络用户行为的相关研究。1995年Peter Wei He和Trudi E.Jacobson发表《他们用因特网做什么?一个用户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What are they doing with the Internet? A user information searching behavior study),根据自己的调研结果探讨网络用户进行网络检索的行为机制。同年Laura Lally在《Information Society》上发表《对BBS的使用探讨》(Exploring the adoption of bulletin board services),探讨网络用户使用BBS系统的情况。1997年Kevin Heubusch发表《数字聊天》(Cyber chats), 具体研究网络用户的聊天及联系方式、习惯等。2000年5月,美国WebCriteria公司的Chris Tilt和John Lang合作调查了60 个网络用户并写出了调查报告,从商业公司角度具体分析了网络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同年11月,Sim D'Hertefelt发表《怀疑的网络用户不再检索》(The Skeptical Internet User Does Not Search), 阐述了用户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几种表现,对用户的网络认同作了研究。网络用户的具体数据也有网站或有关部门尽力收集,定期公布。如美国“数字对话”(cyberdialogue)网站有专门的“美国网络用户研究”内容,发布美国网络用户的人数、使用网络习惯等。
美国学界从技术角度充分肯定了互联网的出色功能,如比尔·盖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和1996年尼葛洛庞帝发表的《数字化生存》,在这两本书中,作者都对网络传播的前景、它给网络用户生活方式带来的根本变革作了大胆、乐观的预言。他们认为,网络传播的兴起将给网络用户带来极大的信息自由,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的生存状态。总体而言,他们对网络传播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但也有一些人关注着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 在美国心理学会第104届年会上,就有专家认为“互联网像酒、毒品和赌博一样容易使人上瘾,而中年妇女和失业者最危险”,并建议对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节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NASA科学因特网用户工作组会议”(NASA Science Internet User Working Group Conference)每年召开一次,研究因特网用户的相关问题。
在课程开设方面,美国一些大学已开设了与网络用户相关的课程,如南达科他大学在“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中从技术角度探讨了网络用户管理的问题。1997年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开设了网络文化研究方面的课程,其中有网络环境、虚拟现实、知识产权、电子邮件和电子会议方面的研讨。
我们在进行网络用户研究时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努力使网络用户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3 网络用户研究未来的生长点
3.1 网络用户的基本研究
这是对网络用户基本范畴的研究,如网络用户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网络用户的类型;网络用户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状况等也属于此类研究。
此外,网络用户的基本研究还要探讨影响网络用户上网活动的因素,探讨其中的规律。网络用户利用互联网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用户的个性因素(心理和身体素质、个性倾向和态度因素)、环境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水平、信息环境和人际关系因素)及上网活动本身的因素(获取信息的质量、速度、广度及活动的效用因素)等都会影响网络用户利用互联网络的具体状态与积极性。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网络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3.2 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用户心理和行为研究
网络传播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对网络用户个人的思维模式、心理也有重大的影响。由于网络传播的个体性、私隐性,更使得网络用户的身心健康受到隐性的影响。现在我们对网络用户心理的相关研究,虽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研究水平。
网络用户在使用互联网获取和利用信息、进行交流的同时,网络用户的行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积极的方面,网络传播扩大了用户的活动交往天地,节约了费用;不利的方面,则是用户网络行为的失范,给用户本身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正常秩序带来危害。
网络用户行为与网络用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对于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也必须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才能解释清楚。
3.3 网络用户与网络传播机制的关系研究
网络用户是网络传播机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网络传播机制形成的重要因素。虽然互联网无人管理,网络传播还存在大量的失范现象,但在网络用户的参与和自我约束下,互联网正在向着有序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网络传播机制——网络传播的自组织机制(搜索引擎、元数据、网络数据库、个性化服务等)、网络用户的自律机制(自我约束、网络伦理、网络道德)、他律机制(网络礼仪、网络技术控制、规范控制、网络法律等),这些机制虽还不完善,运行尚不规范,但它们对于网络的正常运行,对于网络用户的自我约束与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网络传播机制与用户相互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真正掌握网络的运行规则,从而保证网络传播对各项事业的辅助作用。
3.4 网络用户的教育、管理与培训研究
网络用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应从网络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机制出发,研究网络用户教育、管理与培训的意义,然后根据网络用户的心理行为特点寻找合适的教育途径,力求使网络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使网络用户研究真正成为实用之学。
3.5 网络用户的综合研究
由于网络用户研究是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网络用户的行为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具体形态,因此,就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对这种复杂的过程进行综合研究,或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网络用户研究还存在一些难点。笔者认为,网络用户研究要广泛借鉴图书馆读者学、信息用户研究的理论成果及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成果,努力提高理论水平。要大力利用CNNIC 及国外调研的已有数据,辅以实际调研;同时加强案例研究。只有这样,网络用户研究才能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