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小城镇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城镇职业教育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担负着对我国城乡众多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职责,也是连接城乡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
一、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描述一个不断出现的问题的核心解决方案,就是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须重复相同的工作。由此可知模式不是简单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
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学校、受训人员是职业教育的组成要素。职业教育基本模式是指对这些要素及其基本关系的描述(见图1)。受训人员指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其他社会成员;职业学校指由教育部门、集体、社会力量及其他部门办的职业中学、各级成人专业学校、职业培训学校等;社会需求指各行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附图
图1 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三要素间的基本关系为: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与课程,招收受训人员接受培训;经培训后的人员提高了职业技能、满足了社会需求。这些基本关系在实际中会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生成许多独特的关系,即生成许多衍生模式。
二、小城镇职业教育模式
小城镇职业教育模式是对小城镇发展中职业教育所出现问题的典型解决方案,是对小城镇发展中典型职业教育机构办学和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经验的归纳、总结。
小城镇的职业教育在实际发展中具有其自身特点。相对于大中城市的职业教育而言,小城镇的职业教育资金投入较少、教育资源有限,可以依托的企业数量少,规模较小。面对的潜在生源除初、高中毕业生以外,还有一大部分城镇下岗、转岗、失业人员,农村转出劳动力及当地农民。这部分人群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艰难。小城镇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分析各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来调整办学方向,以培养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来促进就业。
笔者在职业教育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小城镇职业教育及其毕业学员就业方向的影响,通过2004年对全国范围54个小城镇职业教育的调研分析,提出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的3种模式。
(一)面向本地城镇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
1.模式的提出
这种模式是针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小城镇提出的,培训内容以本地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为主要依据来设定,学员毕业后在本地二、三产业就业。
考虑职业教育中各组成要素(学校、学员、用人单位等)及其相互关系,构建面向本地城镇就业的职业教育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面向本地城镇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
在模式图中各标号反映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明如下:职业学校直接或通过中介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根据需求信息调整专业设置、培训内容;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如学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企业派出有丰富实践经验者为学校授课等;学员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毕业后寻求就业。
2.模式特点
(1)当地经济发展较好,在工业制造业或服务业、旅游业等二、三产业中已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对劳动力有大量需求。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小城镇已形成自己的产业群。
(2)政府重视当地发展中对劳动力的吸纳就业,重视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统筹管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培养所需技能型劳动者的重要性。
(3)在职业学校的发展中,政府有一定实力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同时鼓励多渠道出资办学。在办学方向上,以满足当地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及培训内容,强调实用性,重视实践环节。
(4)用人单位方面,以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为主,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愿意与职业学校进行沟通、合作,如为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与学校联合投资办学、派出人员为学员授课等。
(5)培训对象除在读学员外,以当地城镇、农村人员及外来务工者为主。因当地就业岗位、预期收入明确,这一部分人群具有接受培训的意愿。
(6)职业中介民办与公办共存。职业中介是联系职业学校与众多企业的桥梁,帮助职业学校提高信息收集、反馈效率,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促进学员就业。职业学校与企业也可直接建立联系。
(二)面向本地农村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
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及其他非农产业发展,如运输业、修理业、当地特色产业等都需要一定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者。这些都迫切要求不断发展面向农村经济需求的职业教育。
该模式以提高本地农村劳动力素质,以服务于本地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开发为目的,在政府引导下,由职业学校联合各有关机构对农村各类人员进行培训。
1.模式的提出
各地实践中已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如培养技术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对学员进行一定的现代农业技术教育;依托农村职成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利用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资源对农村致富带头人,乡、村基层干部及农业科技骨干、农村经纪人、信息员、营销员、广大农户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这些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不但能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转化农村先进科技成果,而且可提高农村各类产业的科技含量,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该模式如图3所示。
附图
图3 面向本地农村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
2.模式特点
(1)针对农村需求,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
(2)政府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不仅是当地政府,更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
(3)培训主体为职业学校及各种农业培训机构。出资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公司或民办培训机构为辅。办学方向上,以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及培训内容,以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及服务于相关产业需求的技术、管理人才为主。
(4)培训对象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农村初高中在校生。
(三)面向外地城镇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
1.模式的提出
这种模式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出的,以转移本地劳动力、服务于外地产业经济人才发展需求为主要目的,学员毕业后能在外地获得就业机会。
该模式如图4所示。
附图
图4 面向外地城镇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
在模式图中各标号反映各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具体说明如下:建立外地联络中心,职业学校收集外地人才需求信息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根据岗位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培训内容;企业与学校合作,如学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企业派出有丰富实践经验者为学校授课等;学员接受培训,在外地企业进行实习;外地用工企业与毕业学员签约;毕业学员进行信息反馈,学校对其进行后续服务。
2.模式特点
(1)本地区经济产业特色不明显,企业数量少、效益差,对劳动力的吸纳有限,且难以解决职业学校缺乏实习基地的问题。
(2)政府重视当地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就业问题,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支持多方投资兴办职业学校,并鼓励、协助职业学校促进学员外地就业。
(3)职业学校方面,以民办为主,在经济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办学方向上,以满足外地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及培训内容;注重与外地需求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如建立实习基地,先实习后就业;根据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建立定向培养关系,即采用“订单”培养方式输送学员就业。
(4)用人企业方面,以外地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愿意与职业学校进行沟通合作,如为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与学校联合投资办学、派出人员为学校授课等。
(5)联络中心是联系本地职业学校与外地合作单位的必要桥梁,它设立于各个劳动力需求集中的大中城市或产业群密集地,帮助职校获取充足的市场需求信息,并协助建立学校与外地用人企业的联系,促进学员就业。
(6)培训对象以当地城镇及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由于自身收入低,教育费用相对较高,如果就业风险大、预期收入不明确,这一部分人群对于接受培训的意愿将降低。因此,采用“订单教育”能够减低其就业风险,增加培训意愿。
三、总结与展望
3种模式具有以下共同点:以小城镇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城乡广大劳动力技能与素质并促进其就业为目标,3种模式中政府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每种模式又各有特点,总结如下(见表1):
表1 3种模式特点比较
特点 适用经济环境 面对的社会需求
办学主体
就业去向 政府作用
类型
面向本地城镇就业 较发达的本地城镇
本地企业对劳动力以政府办学为主本地城镇二、三产 政策上引导,财政
的职业教育模式经济
的大量需求业
上大力投入
面向本地农村就业 本地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发展中对政府为主,联合有 本地农村农业及相 统筹教育资源、理
的职业教育模式
农业及相关产业各关机构共同办教育 关产业
顺农村教育体
层次人才的需求 系、投入教育资金
面向外地城镇就业 欠发达的本地城镇
外地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引导,多方联 外地城镇二、三产 政府与经济发达地
的职业教育模式经济
企业对劳动技能人合投资办学业
区建立联系、开拓
才的特定需求
人才输出渠道、搭
建本地职业教育发
展平台
为了保障小城镇职业教育模式的运行,需要长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加强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形成完善的教育网络体系,普教与职教各自发挥重要作用。
(二)强化政府的统筹作用
各级地方政府应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统筹安排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对各类各层次人才的需要;统筹经费,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一方面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保障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三)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使学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范围,依法自主办学,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自我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