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的实施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防止在教学过程中的越位和缺位,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角色;定位
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至今已走过了15个春秋,历经15载的新课改也已从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了如今的“深水区”和“高原期”。这次改革的重头戏在课堂,核心元素是人(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教师角色的转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定位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这一理念让教师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使其敢想、敢说、敢问,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找准自己的角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准确定位,防止越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摆正教师的位置,教师的职能由传统教学中的“授”转变为“导”,要将课堂主动权更多地让位于学生,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把自主学习纳入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活动由传统的“接受”转变为“自学”,把自主学习纳入课堂教学环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依托“导学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讨论并适时地提出问题,思考解答,概括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测评,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达成的目标,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地一讲到底,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反而提不起兴趣。课前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重组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又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挑选出深奥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教材中比较浅显或者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的的内容,教师就没有必要再按部就班地满堂灌输,对于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通过对教材合理的重组和整合,可以大大缩短教学内容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做好课堂导演角色。教师由过去的演员转变为导演,在课堂上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动态信息交流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更多地采用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地培养。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将一部分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些学习方法的内涵和本质,把握其操作要求,并勇敢地付诸于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在引导和管理,而不是将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学生,教学活动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教师更像是一个导演,学生是演员。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尽情表演,大胆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从“舞台”的“主角”位置退下来,进行幕后指导,对学生的“表演”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评判,以防止教学活动变成“草台班子”。教师在实践中不妨品尝“导演”的滋味,从而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4.尝试多元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环节上,切忌教师一人唱主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师成了评价的权威,评价的“主宰”,课堂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新课程的实施将全面变革原有的评价模式,要求教师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多角度、多方位、多标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使教与学真正互动,点燃学生的探求知识的热情,创造属于学生自己的成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力,教学内容更具有延展性。促进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发展。
二、把握角色,克服缺位
新课改的实施变革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教师依然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他们能否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把主动权让位给学生绝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只做学生“思想的尾巴”,该为而不去为,想为而不敢为,这是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读。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表现为“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还应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能力培养”“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教师的这些作为,才能充分体现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所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节新课改公开课上,某年轻教师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这样的场景在新课改中笔者已司空见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试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批评时不能批评,该雕琢时不去雕琢,一味地寻求不违规的方法,被一些教条所囿,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是一纸空文,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特殊主体,教师的参与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所拥有的先在经验即知识比学生要丰富,在某一领域的视界也比学生更深远。因此,教师主体的缺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语”,将阻碍学生全面、准确、丰富地生成与创造知识的意义,当然也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在角色转换中的任何偏差和缺位,都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要努力发挥好主导作用,充分体现教师作为特殊的教学主体的价值。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和作用的减少,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将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重视过程将会事倍功半。一是课前要认真编写导学案,主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的广度。二是课中引导,通过观察,了解、点拔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小组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使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参与到存在困惑的小组帮助其解决困难。四是主导课堂氛围,通过积极的评价、鼓励,让学生在民主、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总之,无论是“越位”还是“缺位”,都是教师“错位”的表现,也就是没有准确地定位,这都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当务之急,正确认识、全面解读并努力适应新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妥善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尺度,既不能越俎代庖,要充分信任、赏识和尊重学生,大胆“放手”,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又不能放任自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扮演起新的角色,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变革,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大限度地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中学 730600)
论文作者:雒林森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新课改论文; 课堂论文; 角色论文; 评价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