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摘要: 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本文指出了高校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了改善师生交往的途径。
关键词:师生交往;问题;改善途径
教育是一种交往活动 , 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它是教育发生的背景,也是教育的基础。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1.目前高校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
1.1 交往单一化。
高校师生交往的单一化,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交往渠道和内容单一的问题。高校师生之间交往的渠道单一,只有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交往的内容页相对单一,主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除此而外,师生之间几乎没有别的交往渠道与话题。目前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在教学方面仅与学生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不愿在课内外与学生过多接触 加之学校缺乏对师生交往的激励,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不如高中时期,加之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轻易不会选择和老师交流。
正如当年梅贻琦校长所忧虑的那样,“今日学校环境之内,教师与学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习惯与时尚,舍教室中讲授之时间而外,几于不相谋面”[2] (P41)。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仍然存在。有学者调查表明,高校“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生在课外缺乏交往的机会”,学生普遍反应“平时看不到老师”。
1.2交往功利化。高校师生交往的功利化,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交往目的“为我所用”的问题。高校师生之间交往功利化,也是社会功利主义关系学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表现在教师方面,有的是为了获取学生家庭背景及其资源利用的机会而交往;有的是为了对学生及其家长酬谢的报答,当教师接受了学生及其家长的某种礼物时,就不免会产生过多的关怀交往;还有的是为了教学和职务工作取得成效,和学生积极的交流、对话,甚至表现出亲和的态度。这种出于功利目的交往在学生身上表现的也很突出,比如有的学生主动和教师交往,也有很多是出于获取教师掌控资源的需要,如评优、入党、成绩,甚至免于处罚等等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改善高校师生交往的途径
2.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中所产生的一种关系。学生被看作是教育或者教学的副产品,教育教学的工具。师生之间由于角色扮演、工作任务、工作方式等的不同,师生交往必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与学生交往当中,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呢?首先应该平等公正。在学生面前不摆架子,不凌驾于学生之上。在日常工作中允许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持不同的观点,只要他们能够自圆其说。 课堂上,在学生面前不指手画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交往时心平气和,并且教育他们遇事要沉着冷静。同时做到不歧视任何学生,无论学生智商高低,出身贫贱,作为老师都应平等地对待他们。在交往中教师和学生不应把对方当作是可以改变的对象,而应看成是与我们讨论共同话题中的人,沟通交流的人,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相互尊重,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汇与融合,学生才能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启迪下受到鼓舞教育和激励,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建立互动式的交往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师生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这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师生互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学习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倾听学生意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形成师生间在追求学业、人生目标等方面的相互吸引。在互动模式中,师生交往的目的不是改变对方,而是达成共识,实现相互理解。 教师和学生都是以一种完整的精神主体呈现在对方面前,师生双方既能够进行教学活动的信息和人生经验的交流,又能够通过主体之间的互动分享彼此的观点思想。
2.3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获得知识。师生交往的实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融。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虽然不断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但是无法开展真正的精神上的相融。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轻松宽容的气氛,学生不能、不敢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对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人生,感悟真理,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自己的人生经验,从而形成自己辨别是非,自我教育的能力。
2.4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师生交往的形式还可多样化。教师不仅是学校中真实的教师,也应当是网络上虚拟的导师与朋友。首先,网络上的信息可以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发布信息比较自由,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没有任何限制。这种信息共享与获得的平等性,促使学生作为交往主体逐渐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惟一主导者。其次,网络媒介突破了交往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非面对面和非即时的交流,减轻了人际交往的压力。师生个体间进行交往的可能性增加。传统师生间面对面的交往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演变为点对点的交流。再次,网络也丰富了交往的形式与内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内容除课程知识外,还包含兴趣爱好等其它的更为私人的一面。师生交往不再以语言作为主体,网络上的交流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双方的交流,促进彼此的心理健康。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的职责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外,还应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身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中去。高校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趋向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空间上距离缩短,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而且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文作者:夏懿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师生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高校论文; 目的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