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主题与框架体系_邓小平理论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主题与框架体系_邓小平理论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主题和框架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框架论文,建设中国特色论文,体系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030(2003)02-0017-05

邓小平、江泽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们一脉相承,浑然一体,代有创新,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指导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主外是什么?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中国,特别是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六大,综观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党治国的实践,可以发现,全部思想理论主要是围绕三大主题展开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究社会主义本质、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严治党、全面建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大主题自成体系又紧密关联。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主题实际上经过了由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初探,邓小平初步系统阐明,江泽民深化认识的过程,是几多国度、好几代人上下求索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把社会主义从空想上升到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作了一些构想和粗线条的描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成功,并发展到多国,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也进入“什么是”加上“怎么建”的现实领域。列宁把社会主义概括为“苏维埃政权 + 普鲁士的铁路秩序 +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 + = 总和 = 社会主义”[1](p.520)。斯大林的探索有得有失。毛泽东的探索可谓是开端良好,但后来陷于失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蒙上了阴影,也促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进行时代的思考。

“社会主义将来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2](p.134)邓小平在集中探索之初也坦言,“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完全清醒的”[3](p.63),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就把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上。邓小平还对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判断,指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实践中深化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一是对“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紧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回答,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和深化。党的十五大报告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新的理论概括,由十三大的五条发展为十五大的九条,既指出了此阶段的落后状况,更指明了改变落后状况的奋斗目标,继续肯定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4](p.11)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二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要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丰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除了共同富裕外,还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包括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全面发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同时,还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三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条件、方法的认识。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信息化战略,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重大贡献。

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制度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文明、可持续发展论,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力量、依靠力量论,社会主义建设条件论,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方法论。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作出的历史选择和现实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经并将继续由实践所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核心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解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后,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也就成了执政党。1978年以来,党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党的建设又面临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邓小平的党建理论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他领导党确定了基本路线,着重解决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他指出“这个党不抓不行了”,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5](p.102)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作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问题的决定(着重于组织建设)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又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它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我党的全部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6]

围绕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以“三个代表”为统领,我党形成了一系列思想理论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全党,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完善和发展,坚持讲团结、讲统一、讲大局;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根本的工作路线;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惩治腐败;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7](p.1489)

上述内容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强调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当好“三个代表”,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6]

围绕这一主题,以“三个代表”为核心,形成了党的指导思想论,思想路线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党的领导、执政规律论,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论,党的先锋队性质论,党的思想建设论,组织建设论,作风建设论,制度建设论,党的建设经验论,党的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论,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论,党内民主论,党际关系论,党政关系论等。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建设,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靠武装斗争夺回了本属于人民的权力。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又领导人民开创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革命生成的政权合法性,加上人民在革命胜利后通过制定宪法将国家领导权赋予共产党的现实合法性,使共产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与前两个主题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

对前两个主题的探究是要解决我们所采取的社会制度究竟应该包含哪些主要目的、运用哪些有效手段等,规定党和国家的性质以及如何保持这种性质。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国家建设党、建设社会主义,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高度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实践需要不断破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的主题。

建国之时,《共同纲领》设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八大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要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号召由于“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得到有效实行。尽管发生了“文革”这样的大错误,毛泽东还是为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提供了许多正确的答案,奠定了许多基本的制度基础。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对独立统一的追求,四个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提出与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等。

邓小平、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国家建设的思想。

关于国家性质。他们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时期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关于国家制度。邓小平提出并通过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制度、体制。江泽民领导确立了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关于国家目标,形成了以下主要内容:

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取得了独立的国际地位,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始终是三代领导人关注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江泽民强调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捍卫中国的尊严、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决不做附庸,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在此前提下,不断扩大国家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

和平稳定的国家——外求和平,内求稳定,目的是为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的稳定、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有利的。

团结统一的国家——国家的统一、各族人民的团结是中国强盛、民族振兴的保证。邓小平和江泽民运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创设了特别行政区的国家制度并成功实践,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由毛泽东创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富裕强盛的国家——国家富强是中国人民的愿望。毛泽东把“富强”写进共同纲领,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江泽民把“富强”写进1993年宪法修正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以落实。[6]

民主法治的国家——从邓小平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江泽民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法治方略被写入宪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国体政体有机统一。

文明发达的国家——社会主义中国必须也一定能建立起比较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6]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兼容并蓄,不断创新,走出一条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路,一个文明发达的中国必将为多样性的人类文明增添异彩。

关于国家任务,从邓小平到江泽民,把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确定为三大历史任务。

关于国家权力,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依法行使国家领导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国家最高权和国家立法权,国务院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国家司法权。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和公职人员都必须接受监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关于国家机器,扎实有效推进国家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和改善全国人大及其所产生的“一席二会”(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军事委员会)、“一府两院”(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建设和工作,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加强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建设。

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了国家性质论、国家结构论、国家制度论、国家任务论、国家权力论、国际关系论,以及富强国家论、民主国家论、法治国家论、文明国家论、统一国家论、独立国家论、和平国家论、现代化国家论等理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国家,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模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该主题的回答,解决了我国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江泽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这三大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三大主题互相联系、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对三大主题的探索历程及其理论创新成果得出的一个总的结论,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在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走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收稿日期:2003-01-11

标签:;  ;  ;  ;  ;  ;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主题与框架体系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