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在教学一线工作十几年的语文教师,笔者深感时下的教学工作往往缺少有效性,因此试就在教学中引入、实践有效教学作一论述,粗浅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有效教学;语文课堂;教师;学生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标准
1.有效教学的涵义
笔者认为,首先,从“有效”这二字着眼,所谓“有效”在这里有几层含义:一是指有效率,即课堂教授的知识能真正提高学生成绩;另一层含义是指有效果,即教师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还有一层含义是指有效用,即课堂知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帮助,能否为学生良好的社会观念、家庭观念、生活观念建立基础,指引正确积极的方向。总体来说,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课堂教学为手段,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切实提高成绩,并学习学习技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有效教学的标准
有效教学,顾名思义,首要的标准是“有效”,那么,这个“有效”在教师教学活动中有着怎样的标准呢?
首先,教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基本理解教授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学科钻研的热情和对授课教师的喜爱。
其次,有效教学的另一个标准是教学效率,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为学生吸收并最终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并且除了课堂时间外,有没有侵占学生多余的“时空”,这是有效教学重要的标准。
再者,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效用更是不可忽视、至关重要的一个标准。这里的效用的涵义主要是指:能否带给学生醍醐灌顶的感受和课后的自我思考,能否引导学生建立自觉的学习系统,能否为学生的生活带来正能量,伴随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长久习惯的形成。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教育的总和”。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言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语文,必须进行认识教育和人格教育。
最后,上述三点标准同有效教学的涵义相关照,除了已经提及的几个标准外,衡量有效教学的还有教学反思,即教师在教学之后,是否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偏差。教师是否目中有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些反思过程对于有效教学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更是突破瓶颈的不可忽视的关键过程。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价值
1.改变高耗低效现状,提高教学效果
如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的情景是教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声嘶力竭,而学生无动于衷,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看其他学科的资料,教师根本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落实也等于零,这种高耗低效的现状,如果不改变,将使语文学科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热情。而有效教学立足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无形中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热爱语文,教师更有动力,很多问题也在无形中迎刃而解。
2.有利于学生节省课余时间,促进其他学科成绩提高
语文在所有学科中囊括的内容最庞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素养的高低,但是它又是一门学生不愿花更多时间或是很难有突破的学科。在上述背景下,对教师课堂教学就提出了要求。教师如果在有限的时间45分钟之内将教学任务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就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与学生产生良好互动。这就能帮助学生节省多余的时间,为学生省出更多时间钻研其他学科,完成其他学科任务,间接使学生获得整体突破,从而扩大学生德、智、体、美共同的进步空间。
三、有效教学观照下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书本知识,目中无人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光注重书本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只能将教材看做一个范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从书本知识中去发现更加丰富的领域。
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无法灵活运用书本,对于短文,挖掘不出更多语言暗号,无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而对于长文章,解释得过于冗长,无法抓住文章核心内涵。更多的情况是教师只凭借书本教授书本,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也往往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和天赋去因材施教,做到目中有人,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人文,没有启发学生去挖掘知识背后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只注重字词结构的解释划分。
这种只注重书本知识死板教条目中无人的教学活动,会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热情,教师失去教学热情,产生职业倦怠,教学效果低下,教师的付出和回报得不到正比,达不到有效教学的标准,也无法体现有效教学的价值。要改变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目中无人的教学习惯,才能突破教学瓶颈。
2.高耗低效,教学效果低
目前语文课堂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对教材随意解读,主观性强,对教材的把握缺乏客观依据,甚至没有主题和核心,提炼不出精髓。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比较优美、深刻,学生回答的答案也是不按牌理出牌,然后教师在最后也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总结。设问环节之后便是字词的释义,段落的划分。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回答了问题,但是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依然等于零。学生失去了方向感,就像一批脱缰的野马,粗枝大叶的解读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使得语文课失去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另外一种情况是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比如合作性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但是讨论的内容常常没有价值或者只是教师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出于学生自愿,计划的时间有限,多数学生并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这些流于形式的教学行为,只会造成高耗低效,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效果甚微,对于学生长远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没有实质作用。
3.缺少反思,无从改进
在当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自身素质不过硬,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低级错误,而且普通话没有达到标准以上,甚至不能恰当对词语进行合理解释。在语文课堂中出现课堂语言随意和重复,淡化了课堂的核心内容,不能在强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这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更是对学生缺乏尊重。由于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相当多的教师本末倒置,片面追求学生学习成绩,放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发挥发挥这种专长,反而在教学中表现得急功近利,缺乏人文关怀。
语文教师的这种不作为反映了他们没有养成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反思意识,再者对减轻学生压力和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习惯性模式让有效教学缺少加速的导火线,在有效教学价值的观照下这种低效教学的问题对语文课堂的活力,教师的素质有着细微但长远的消极影响。
以上是低效教学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它的消极影响。那么,怎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哪些途径去解决燃眉之急,是我们尤其关注的。
四、促进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针对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可以从如下方面破解:
1.因材施教,目中有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对象意识,特别对于这种互动性比其他学科强的学科,如果缺少了学生这一主体的情感共鸣和思维参与,是很难取得有效教学的效果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标准和预期效果呢?针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师只注重书本、目中无人的现状,应该多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敏感度,依照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制定合理教学内容,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教案,在课堂上控制教学节奏。在互动环节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设问。对不同学生都应该关注其进步的空间,做到因材施教。由于教育是为了拓展人的长足发展空间,尤其是对学生品格修养的完善和精神世界的指引,对于学生,应该加强德智体美劳多种角度的培养。教师须做到目中有人。否则,教学环节再无懈可击,也只是空中楼阁,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教学质量,摒弃形式化
如今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了教学任务,按照机械的教学环节要求上课,直到结束课程,殊不知这其中的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教师首先应该呈现康桥的美感,给学生一种安静的意境,对于字词的释义则大可不必过于深究,诗词的重点在于理解感悟而不是拘泥于字词的表面解释。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鼓励小组讨论,但是对于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经过仔细斟酌,这个问题对于文章的意义,是否需要小组讨论这种形式。重要的一点是让更多学生得到发言的机会,十分钟的讨论时间本来就短,如果只是三四个同学发言,那么其他同学就很难利用这个机会增加对文章的理解,这十分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浪费了。
2.提高教师素养,增强反思意识
从低效教学的问题中,我们了解到有些语文教师基本语文素养不过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读不准汉字发音,甚至普通话没有达到二甲标准的问题,经常出现错字、别字。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仅让学生没有学习的对象,而且教师的自身形象也在无形中受到损害。
要改善这种问题,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正视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缺点,如果因为害怕没有面子,不去正视缺点,那么问题得不到纠正,就把自己的错误传递给了学生。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更是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的践踏。教师不必样样比学生厉害,学生也不必样样差于教师,术业有专攻。何况,知识是永远无法穷尽的。
相信从上述几个方面下手,低效教学的问题会得到充分而扎实的解决,也正因此,我们须努力做到——充分把握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 239400)
论文作者:吴长松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标准论文; 学科论文; 时间论文; 课堂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