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地系统规划视角下海绵城市体系的分析论文_傅骁,李铌

关于绿地系统规划视角下海绵城市体系的分析论文_傅骁,李铌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为了适应现阶段城市生态建设的要求,实现绿地系统规划与海绵城市体系规划的协调是必要的。绿地系统是海绵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依据。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海绵城市体系对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规划环节,两者存在相互指导的关系,但两者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通过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有利于满足现阶段自然生态建设及城市建设工作的要求,避免海绵城市体系的盲目性扩张,满足人们居住及日常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绿地系统;海绵城市体系;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1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中国应对城市多种水生态安全问题的重点研究工作之一。城市绿地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我国海绵城市体系构建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但现阶段尚缺少针对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规划全过程的研究来响应海绵城市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城市绿地应强化其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载体、呼应海绵城市体系结构布局的有机网络和承担处理城市雨洪问题的辅助角色的发展特征。提出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程序与编制内容的响应思路,重点针对基于水安全敏感性的城市绿地适宜性分析和城市绿地规划布局优化、基于海绵城市指引的集雨型绿地分类和集雨型绿地空间优化路径及实施策略三个层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各层次的规划方法,以期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全过程提出其响应海绵城市建设的改进建议。

2 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的体系的内在联系

2.1 相互指导式关系

在海绵城市应用体系中,通过对城市用地规划环节、道路交通规划环节、雨水工程规划环节、绿地系统规划环节等的协调,可以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件,海绵城市体系以城市绿地系统为载体,通过对这两者的综合利用,有利于优化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提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效益,在实践模块,绿地系统及海绵城市体系存在相互指导的关系。

2.2 两者的差异性

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及整体性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特点,海绵城市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存在一系列的差异性。城市绿地系统实现了对城市内部各类绿化用地的统筹分析,实现带状绿地、点状绿地、面状绿地等的有机联系,实现了稳定性结构的绿色空间。城市绿地的均匀分布性有利于为社会居民创造平等使用自然资源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新。海绵城市体系以城市的整体性发展为目标,进行城市雨洪问题的深入性解决,并不局限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在海绵城市体系的工作模块,其实现了对不均匀性分布区域、雨水污染区域、雨水径流区域等的结构性均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具某些区域的雨水径流状况,海绵城市体系可以进行雨水花园的建设,实现雨水径流的有效性控制;在大范围城市易涝区工作模块,可以实现雨水峰值流量的有效性控制,减少生态污染状况的出现;在城市建成区模块,实现同类问题的集中化处理,减少土地的利用;在城市规划区模块,海绵城市体系需要进行多元化的布局,以满足城市建设实际要求。

2.3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海绵城市体系的内在联系

为了增强城市的整体生态效益,必须实现绿地系统规划及海绵城市体系规划模块的协调,从而避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好城市生态环境整体规划及设计工作。

3 应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绿地系统各层次规划方法

3.1 基于水安全敏感性的城市绿地适宜性分析

城市绿地分布与城市不透水面的空间格局息息相关,二者共同能够影响城市地表径流,运用绿地空间格局指数(景观生态学指数)评价的方式表征城市的排洪压力,进而进行城市绿地分布对雨洪调蓄功能的综合分析。首先要根据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机制分析,根据不透水面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机制选取所需研究的景观指数内容。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或相关性分析法,结合城市内涝点的实际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景观指数对城市排洪压力影响机制,以确定综合指标的构成内容。通过进行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综合敏感性分析,确定所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排水压力的重要性,确定权重,将所选景观格局指数标准化处理后,确定绿地空间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综合敏感性,以此进行城市绿地雨洪调蓄功能的适宜性分析,确定城市绿地的排水压力分区。可以通过以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斑块类型面积、斑块密度、景观破碎度、斑块连接度和斑块结合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结合城市内涝点分布,确定了区域绿地雨洪调蓄综合敏感性,即区域的排水压力。

3.2 以集雨功能优化为导向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优化

根据绿地空间格局对雨洪调蓄的综合分析,可确定城市绿地排水压力空间分布图。由于城市排水压力是城市内涝产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此需结合城市地形、道路分布和排水管网效能等,对分布情况进行校正。校正后可生成集雨型绿地格局,以此为基础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和规划布局,融入规划区或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中。排洪压力较小的区域主要依赖区域内部绿地以源头消减方式吸纳地表径流为主,排洪压力较大区域主要通过绿地的中途传输,依赖周边区域具有排蓄能力的大型末端调蓄型绿地消纳雨水。

3.3 集雨型绿地空间优化路径和实施策略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设内容对于城市建设指引十分重要。根据不同分区的排水特征,对不同排水压力区提出相应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和绿地优化路径。利用情景模拟和概率计算的方式确定每个区域的降雨量,同时,综合考虑成本和景观评价,进行绿地建设的适应度分析,并在SWMM软件中模拟多种建设模式,以计算每个区域绿地解决的径流量,并明确每个区域需增加的绿地面积,提出建设指引。最终根据SWMM模拟出的不同绿地能够解决的径流量,进一步模拟具体每块绿地所需要下凹的深度、渗透塘和生物滞留池等LID设施的数量,确定不同区域集雨型绿地建设方式。

3.4 基于海绵城市指引的集雨型绿地分类

以不用的排水压力分区为基本单位,从成本和景观综合角度对不同分区内所有绿地进行评价,筛选适合作为区域内部源头消减、中途传输和末端调蓄的绿地,成为集雨型绿地空间优化的备选绿地,并确定绿地水处理的功能(水质保护、洪涝控制、水资源利用等),并在中心城区各类绿地规划中,明确集雨型绿地的定位和具体面积指标。可以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研究中,针对不同排水分区雨水径流的控制率,确定了中心城区集雨型绿地的分布和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体系中承担的功能。

4 结束语

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体系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指导又相互区别,通过对这两者的结合,可以满足现阶段城市经济建设及生态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景辉.海绵城市(LID)理论视角下延安新区绿色开敞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长安大学,2016.

[2]高军.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3]宋婷.集雨型绿地营建视角下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4]杨媛.弹性城市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5]陶旭.生态弹性城市视角下的洪涝适应性景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7.

论文作者:傅骁,李铌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5

标签:;  ;  ;  ;  ;  ;  ;  ;  

关于绿地系统规划视角下海绵城市体系的分析论文_傅骁,李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