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罗 琴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重庆 401329)
摘 要 新型职业农民对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参训人员素质较高、来源多元化、带动能力较强,对公益性培训的整体认可度较高;而制度、法律、政策环境的缺失,生源不足,培训精准性不够,培训方式落后,后续配套服务缺乏等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主要障碍。提出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建议: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政策支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和路径。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重庆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等目标的制定对农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乡村还普遍面临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和低文化的发展困境,人才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不足、文化素质低,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统计结果,我国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96年的18.1%上升到2016年的50%。在重庆农村走访调查发现,村里40岁以下的人几乎不种地,50岁以上农民已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农村劳动力呈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紧缺状态,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确保农业生产后继有人。
笔者对2018年参加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389个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走访了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并与相关部门人员开展座谈,全面了解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方式、内容、效果等具体情况,重点反映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3)教学层次性和组织性较强。同步在线教育课堂更具层次性和组织性。教师根据学生留言或弹幕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知识点,尽可能地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疑难问题上,并在上课时间将问题解决。缺点则是教学氛围和节奏不易控制;一次性反馈过多,不利于突出难点。
1 培育情况
1.1 发展进程
1.1.1 试点工作阶段(2013年)
重庆作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地区之一,按照农业部办公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选择黔江、巴南、武隆、万州、永川、南川、綦江、荣昌、潼南等15个区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其中黔江、巴南、武隆为农业部试点区,其他12个区县为市级试点区县。2013年试点阶段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1 270人。
2)当(y1+y′1)tan(45°+φ/2)>b,且y1tan(45°+φ/2)
一般药品贮藏于室温(10℃~30℃)即可。“阴凉处”是指不超过20℃保存,“凉暗处”是指避光且温度不超过20℃,“冷藏”是指2℃~10℃保存。
1.1.3 快速推进阶段(2017年至今)
2013—2017年重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数及经费投入详见表1。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7年,全市加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全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 714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 000人,现代青年农场主300人,农村实用人才600人),创建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50个。
1.2 发展现状调查
1.2.1 人员素质水平较高
1.2.4 带动能力强
对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业产业技术培训的效果调研表明,88%的新型职业农民认为农业产业技术培训有用有效,这充分表明绝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是认可农业产业技术培训的。
1.2.2 来源多元化
根据调查(见表3),当前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来源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等新生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来源多元化。这些群体占总数的69.95%,代表着农村优质人才群体,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初步搭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及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框架。2014年,重庆市在35个区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1 41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7 000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24 410人。2015年,全市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30 70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8 95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7 08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4 670人;市级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500人。2016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6 900人,市级培训青年农场主300人。
1.2.3 对公益培训认可度较高
对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匹配与效用的调研发现,在参与调研的样本中,有效回答样本313个(见表4),其中,55.0%的新型职业农民认为自身掌握的技能与其目前工作需要相匹配;9.5%的新型职业农民认为目前掌握的工作技能超过目前工作需要,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对自身工作技能充满信心,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符合当前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定位;但还有35.5%的新型职业农民认为当前掌握的技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提升留有较大空间。
根据调查结果,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平均年龄37.8岁,45岁及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76.76%,高于全国54.35%的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占66.40%,远高于全国30.34%的平均水平,较以往均有所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正在优化,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见表2);农业经营纯收入较高,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达到3.41万元,高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2.78万元,同时也超过城镇常住居民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6万元。这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
表1 2013—2017年重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数及经费投入
表2 重庆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程度调查结果
表3 重庆新型职业农民来源调查结果
表4 技能匹配与效用调查结果
在列车运行的过程中,其护轮轨和尖轨的侧磨作用将会使铁路道岔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受到不良影响,进而造成道岔结构的紧实度下降,影响铁路轨道的整体安全性[3]。尖轨侧磨的产生和转辙部分的内部尺寸以及密贴程度具有密切关系;护轮轨侧磨的产生则会受到护轮轨轮缘槽尺寸和技术标准的影响,当铺设工程施工中的技术标准与当下的技术标准不符合时,将会使轮背对护轮轨的摩擦力度增加,导致其受到的磨损作用增大。
从新型职业农民对周边农户的带动情况来看(见表5),带动10户以下的占25.4%;带动11~50户的占38.4%;带动51~100户的占10.8%;带动100户以上的占14.2%;85.8%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带动能力主要集中在11~50户,新型职业农民带动能力较强,他们大力推广示范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积极创办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联系对接小农户,引领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的突出亮点。
1.1.2 探索培育阶段(2014—2016年)
近年来,随着肥药减量增效政策的推进、绿色高效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对品质和品牌的不断重视,肥料行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潮流所在。行业内企业也在不断修炼“内功”,以技术创新驱动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带动企业和行业的高质量深化发展,众多新技术和新产品纷纷“登台亮相”。
表5 带动能力调查结果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良好的培育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环境缺失,缺乏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保障,未出台相关的培育条例,缺乏严格的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低,缺乏权威效力。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环境缺失,现行土地经营制度“分”的彻底、“统”的不够,国家对土地设施建设管控严格,难以保障规模经营的要素聚集,难以保障农民务农收益预期和从业稳定性,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艰难。推动普惠式产业补贴转为农民收入补贴的政策环境缺失。当前,以“身份”农民及其经营的土地为补贴的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边际效应逐步减弱,促进职业农民产生与成长的政策环境亟待突破。
据调查,80%的基层农民不知道、不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和相关信息,甚至乡镇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本区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都不甚了解。70.7%的受访新型职业农民都认为自己的子女不会从事农业,新生代农民不谈农业,更不愿意进入农业领域,甚至对农业熟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都不建议从事农业。
2.2 培育对象来源相对不足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经营风险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一些已进入农业领域的经营主体无法承受风险和损失,又再次退出农业生产或兼业经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力、乡村振兴缺人才的问题突出。据重庆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2016年,有规模农业经营户2.85万户,农民合作社2.95万个,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2.38万人(包括55岁以上人员)。重庆市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相关规划的要求,制定了《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达到20万人的目标。然而要达到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据农业部门前期摸底统计结果,重庆真正能够达到新型职业农民标准的只有10万人左右,且农业部规定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三年内不能重复培训,导致培训学员供给紧张,新型职业农民潜在培育对象不足。
2.3 培训精准性、后续性及衔接性不够
1)培训精准性不足。将过去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或技能培训直接应用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工作中存在着培训对象有待聚焦、培训需求有待摸清、培训方式针对性有待加强、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和农民技术需求脱节等问题。2)培训后续性不够。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市级培训和区县级培训两部分,市级由市农广校组织培训,区县级培训由各区县农科教部门组织。调查发现,新型职业农民都是采取批量式培训,渐进式培育不足。一次集中培训后,连续三年内都不能再参加培训,农民进一步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3)培训衔接性不足。由于培训计划下达不适时,导致各个区县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培训计划下达时间内组织相应的培训对象困难,时间短、任务重,部分产业无法按照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开展现场实训,很难取得实质性的培训成效。
P2P网络借贷是指通过互联网将资金从宽裕的借款人手中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人,从而产生的无抵押小额贷款模式。这是一种来自欧美的新兴模式。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一种中介,将资金聚集起来的同时还要负责对借款人的借款资质、贷款使用情况、还款条件等方面进行评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P2P企业迅猛发展,得到了很多创业者的相应并愿意将其作为投资理财产品,这无疑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提供帮助。P2P网络借贷平台逐步开始推出大学生创业贷款方式,渠道更加便捷。通过限制贷款最高限额,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满足创业资金需求。
综上所述,对于球状MoS2在制备耐磨复合材料的时候,其分散性能对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对其粒径或表面进行进一步优化,以期使得球状MoS2的优异润滑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4 培训组织方式不灵活,教学模式比较传统
在培训组织方式上,尤其是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来说,统一要求参训学员脱产10多天集中培训。大多职业农民都要忙于农业生产及其他事务,工作比较繁忙,培训和农业生产之间产生“农学矛盾”。据调查,63.1%的新型职业农民希望培训时间在7天以内;在培训时间段上,36.8%的人认为选择在7—9月比较合适,36.8%的人认为在10—12月比较合适;62.7%的人期望培训地点选择自己所在县域内。培训教师选择随意性较大,授课内容准备不充分,仍沿袭传统灌输式培训方式,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影响培训效果。9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网络学院,促进传统培训与线上培训共同发展。
2.5 认定管理工作滞后,政策配套难落实
截至2017年,重庆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9万人,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仅有1.5万人,离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区县由于政策配套不足,没有资金去推动落实,暂时还未出台相关认定管理办法,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在实践认定工作中推动困难。而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缺乏实施细则和资金推动相关政策落实,导致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进展缓慢。同时,对于参与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培育对象来说,看不到获取资格认证的实质性收益,参与认证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后续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工作的意愿。
3 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3.1 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
强化行政部门领导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知和重视。制定出台优秀新型职业农民表彰奖励制度。鼓励各区县建立奖励制度,对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职业农民进行表彰奖励,并优先推荐为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的候选人。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群众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按年度编制《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报告(白皮书)》,逐年组织编撰《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风采录》,推出评选《重庆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媒体等传播渠道,利用农忙节日、赶场等活动,大力宣传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政策导向和先进经验,在全市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职业农民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职业农民既体面又光荣的社会认同感,促进培育工作深入开展。
3.2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政策支持
从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提高农民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职业认定体系。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和条件、认定的组织实施机构及认定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建立职业农民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开展职业农民信息统计和监测工作,并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有效构建职业农民认定体系。
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与政府扶持政策有效挂钩。把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证书作为优先享受各级政府涉农相关政策扶持,接受各级政府跟踪管理服务的前置条件和有效凭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扶持专项资金,并列入市财政预算,给予获得认定资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资金扶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推动在产业政策、新增补贴、土地流转、设施建设、税收保险等方面做出差异化的政策安排实施,并从制度层面上设置将涉农项目资金向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比例上倾斜。
3.3 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和路径
遵循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的梯级发展目标和路径,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目标,针对存量农民和“三乡”人才,明确新型职业农民产业细分标准,提供可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发展目标,集中精力遴选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对存量农民(主要指针对沉淀在农村里务农的农民,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农业企业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遵循“抓精品、提质量、做示范、促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原则,发挥典型引领和模式推动效应,形成示范带动,辐射区域发展。对“三乡”人才(主要指返乡、回乡、下乡人才)要积极引导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努力搭建“三乡”人才与存量农民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发展平台。
3.4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网络学院,探索线上教学模式,创新培训手段,打造以“名师讲堂+专家指导+农民互动”的视频在线课堂,搭建以市级为中心,区(县)、乡镇、基地为教学点的线上学习平台。健全“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完善以各类涉农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高标准打造“一产一专一企一农”新型职业农民师资培训团队。建立“专家+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田间学校+示范基地”的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两新融合”的培训模式,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一体规划,探索构筑起“两新”并行、“两新”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后方法教学理论反对对于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都采取完全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程,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会展英语教学是知识(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技能(交际技能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教学,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有所调整:有的侧重于语言理解,有的侧重于课堂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胡方萌.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环境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61-69.
[2]王秀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探索[J].管理世界,2012(4):179-180.
[3]刘义臣,史冉,孙文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人才的管理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8):98-102.
[4]徐辉.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16(8):9-15.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志码: C
DOI: 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4.023
罗 琴.重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34):88-92.
收稿日期: 2019-09-23
基金项目: 重庆市科技局绩效激励引导专项“家庭农场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互动机制研究:一个创业分析框架”(cstc2017jxjl0000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需求与供给机制优化研究”(cstc2018jxjl80037)。
作者简介: 罗琴(1989—),女,重庆綦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E-mail:867551824@qq.com。
(责任编辑:易 婧)
标签:新型职业农民论文; 培育论文; 问题论文; 对策论文; 重庆论文;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