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促进了区域创新吗-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论文

土地财政促进了区域创新吗 ?
——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张 充

(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

摘 要 :在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造成何种影响,是关乎中国经济转型和能否持续增长的的重大问题。首次利用中国土地市场网公示的2007-2014年间每一笔土地交易信息,构建地级市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数据,考察“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构成土地财政的商住用地出让收入可以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第二,土地财政对创新的影响存在“补给效应”机制,即土地财政可以放松财政预算约束,补给科教支出;第三,土地财政对创新的影响存在“补偿效应”机制,即补偿低价出让工业用地的成本缺口,低价出让更多的工业用地来进行重点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招商引资。

关键词 :土地财政;区域创新;补给效应;补偿效应

一、引言

2017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收入超过5.2万亿元,同比增长40.7%,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7%,创历史新高[注] 数据来自财政部《2017年财政收支情况》。 。土地总出让中包含工业用地出让和商住用地出让,工业用地占据了接近半数的面积份额,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却占据了95%的收入份额[注] 笔者根据中国土地市场网整理而得,其余土地为非经营性用地。 。前者因为政府的低价引资策略形成了“以地引资”,后者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土地财政助推了高房价(郑思齐和师展,2011)[1],不利于提升企业规模扩张的质量效应和技术效应(邓博文,2014)[2],并且既不利于公共服务的供给也不利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李斌和卢娟,2018)[3],而且由于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推高了系统性金融和财政风险发生的可能。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对其可能存在的积极影响有所忽视。另一方面,在中国转型时期,土地财政积极的“融资作用”也不可忽视,如其弥补了财政改革过程的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造成的财政缺口(卢洪友等,2011)[4]。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因为长周期、高风险和不确定的特性是极度依赖这种“融资作用”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下,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造成何种影响,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完成粗放型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转型,也是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需要学术界给予足够的关注。

现有文献对于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影响有所忽视,而且在影响机制层面也亟需补充和完善。为补充相关文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力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土地财政会对区域创新造成何种影响;第二,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是什么。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可能有如下三个;第一,与以往文献使用年鉴类数据不同,本文使用中国土地市场网的每一笔地块交易的数据,更加准确;第二,本文分离出了商住用地出让收入构成的“土地财政收入”和工业用地出让收入构成的“以地引资收入”,揭示了是土地财政收入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第三,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层面研究了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影响的机制,土地财政收入一方面可以放松财政预算约束,补给科教支出,从而促进区域创新;另一方面,土地财政收入可以补偿低价出让工业用地的成本缺口,低价出让更多的工业用地来进行重点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招商引资,从而促进区域创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研究创新的影响因素的文献,大多集中在企业层面(刘政,2017)[5]和产业层面(李博阳等,2017)[6]。但是创新具有长周期、高风险和不确定等特性(吴延兵,2017)[7],再加之其明显的外部性,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和干预就有合理性和正当性。政府对创新的文献主要关注财政能力对创新的影响(蒋文华等,2017)[8]。而研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出让收入对区域创新影响的文献较少,而且迫于数据所限,研究大多关注土地出让总收入。鲁元平等(2018)[9]认为土地出让总收入会阻碍区域创新能力。但土地出让总收入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府行为,其不能准确表述创新的土地影响因素。因为地方政府针对不同用途的土地有完全不同的出让策略,陶然等(2007)[10]认为政府会采取低价出让工业用地、高价出让商住用地的策略。前者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土地财政收入”,后者形成“以地引资收入”。而土地出让总收入包含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出让逻辑,且工业用地的低价甚至零价导致了工业用地的出让收入的微弱性,因而从商住用地出让收入层面来看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更有说服性。

那么商住用地出让收入构成的土地财政是通过何种机制来影响到区域创新呢?现有机制文献主要从“支出偏向”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支出偏向类文献对土地出让金支出预算管理有所忽视,在土地出让金支出中可能不是“偏向”,因为基建类支出是土地出让金支出的一个项目,其真正起作用的是对土地出让金支出之外的科教支出的补给作用。同时现有机制文献忽视了高价出让商住用地和低价工业用地这一整体性策略,工业用地有吸引高科技企业的任务,而土地财政则会补偿工业用地出让成本。

本文认为商住用地出让收入一方面可以放松财政预算约束,补给科教支出,从而促进区域创新,本文将这种影响称为“补给效应”;另一方面,商住用地收入可以补偿低价出让工业用地的成本缺口,低价出让更多的工业用地来进行重点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招商引资,从而促进区域创新,本文把这种影响称为“补偿效应”。

“补给”效应是土地财政影响区域创新的重要机制。以往文献认为,土地财政会带来“重基建”的财政支出偏向(郑思齐等,2014)[11]。实际上土地出让金支出科目中存在“城市建设支出”一项[注] 2007年至今,虽然有多次支出科目调整,但是“城市建设支出”科目并没有发生变动。 ,因此,土地财政会造成基建类支出增加是非常正常的,而不是一种偏向,其并不会造成其他支出的减少。但是,土地财政会造成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加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土地财政巨大规模相当程度上放松了财政预算。党的十九大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政府将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区域创新能力也会使地方政府在GDP锦标赛中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在经历从粗放型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型阶段,地方政府对创新的作用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认识。面对中央政府的大力引导、GDP锦标赛以及本身意识的转换等三重推动力,地方政府对于创新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地方政府在科教支出存在着竞争行为(周亚虹等,2013)[12],因此当预算约束放松时,地方政府会增加科教支出,政府的科教支出对创新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土地财政规模扩大—放松预算约束—补给科教支出—创新能力增加”的理论逻辑,即土地财政对创新影响的“补给效应”。

“补偿效应”也是商住用地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由于我国体制有着明显的政治集权以及经济分权的特征,因此,地方政府面临晋升锦标赛有着明确而强烈的激励开展招商引资竞争。但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的税收处置权急剧缩水,在“税收优惠”层面的展开招商引资竞争不再有力。随着城镇化的进展,土地资源对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加剧,再加之,地市县政府占据土地一级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低价出让工业用地成为地方政府参与招商引资竞争的重要方式,我们称之为“以地引资”。国家又有明文规定,不得低于成本价出让工业用地,因此需要用商住用地的“土地财政”来补偿低价出让工业用地造成的成本缺口。而且招商引资的企业有很大部分的重点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张莉等,2017)[13],这些企业、产业以及相应的资本对创新的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土地财政规模扩大—补偿低价出让工业用地产生的成本缺口—以地引资竞争占优—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理论链条,即土地财政对创新影响的“补偿效应”

创新数据来源于复旦大学《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其余经济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从回归结果来看,经营性土地的出让总收入总体上可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特别是构成土地财政的商住用地出让收入可以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但是构成以地引资的工业用地出让收入反而会阻碍区域创新能力。具体来说,经营性土地出让总收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0.65%;商住用地出让收入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0.81%;工业用地出让收入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下降3.9%。从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只有以“以地生财”为目的且构成土地财政主要部分的商住用地出让收入才可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为了配合产业政策等的“以地引资”为目的的工业用地出让收入反而会抑制区域创新能力,因为参与引资竞争的工业用地是以低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这也说明了研究土地财政影响的时候,区分土地用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的假说1得到验证。

该滑坡的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前者赋存于滑坡体的碎块石夹粉质粘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后者赋存于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质粉砂岩裂隙中,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和上部孔隙水入渗及降水补给。总体而言,在三峡水库运行条件下,滑坡地下水渗流场受库水位波动影响明显,为研究该滑坡的稳定性演化特征,在滑坡体表面布置若干监测设备,其中GPS监测点2个,同时在滑坡体外布置GPS基准点2个,该滑坡的工程地质主剖面图见图1。

假说1:土地出让中的商住用地出让收入构成的土地财政促进了区域创新;

量化功能分析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四个量化的互动功能进行统计调查,包括指示语、字面意义、连词、对等。语料文本选用中国银行与东亚银行2009-2012年使用的中英文年度报告,通过总字数5万个英语单词和4.5万个中文的报告比较和对比广西和香港的金融翻译。

假说2:土地财政可以放松财政预算约束,补给科教支出,从而促进区域创新;

假说3:土地财政可以补偿低价出让工业用地的成本缺口,低价出让更多的工业用地来进行重点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招商引资,从而促进区域创新。

三、研究设计

(一)实证模型设定

为了验证土地财政规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体味美妙的文字,还可以在欣赏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一个人的气质、涵养、思想境界都是语文素养的体现。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种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而在我看来,课外的大量阅读是最为关键的。

(1)

lninnit02LFgdpit+λcontrolititit

(2)

lninnit03ILFgdpit+λcontrolititit

(3)

式(1)为了验证土地财政的总规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方程(2)和方程(3)为了验证何种性质的土地财政会对对区域创新产生影响。其中,i代表城市,t代表时间。方程(1)到方程(3)的被解释变量都是是区域创新水平(lninn)。

连通概率是地理路由协议方向选择的重要因素.概率的错误评估导致路由性能的降低.根据定义,连接概率取决于间距在参数节点和它的最近节点的间距.因此,如果具有间距的分布,则可以计算它.基于的一系列实验,分析了多层次结构对Greedy Forward Algorithm(GF)算法的影响.计算跳数增加pGh和递交率减少pGd的概率,描绘GF性能的变化.对于Lane1的随机变量Xi的第i个一跳进度,而对于Lane2的Yj描绘了第j个一跳进度,其中i和j为正整数.用三个重要的间距,即X1,Y1和X2分析GF算法.为了方便分别用X,Y和Z代替X1,Y1和X2.

式(1)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土地出让收入的总规模(ALFgdp),即经营性用地的土地出让总收入占GDP的比重。

每隔一段时间,也许是一个世纪一次,总有一种类似信仰的东西出现。信仰之井满溢开来,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就会出现一次巨大的革新运动。(2014:270)

式(2)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商住用地土地财政的规模占GDP的比重(LFgdp),即商业和住宅类用地出让收入占GDP的比重。

(1) 承灾体识别。该边坡地处高速公路路口交汇带,主要承灾体有受路堑边坡影响土地资源、坡脚道路工程、过往车辆行人。

式(3)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工业用地土地财政的规模占GDP的比重(ILFgdp),即工业用地用地出让收入占GDP的比重。

Control是相关的控制变量,其中包含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人口密度、行政区面积、人力资本水平、就业人口数量和资本存量[注] 我们会在变量描述中详细介绍。 。

为了验证土地财政影响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sciedugdpit04LFgdpit+λcontrolititit

(4)

induslandareait05LFgdpit+λcontrolititit

lninnit01ALFgdpit+λcontrolititit

(5)

式(5)为了验证土地财政对低价工业用地的招商引资的成本的补偿作用,即土地财政可以弥补低价出让工业用地来招商引资的成本,而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可以促进区域创新。核心被解释变量是出让工业用地的面积占建成区的比重。

式中:EPjilsma表示工序Ojils选择刀具集在机床Mm上加工时的工序加工能耗;是0-1变量,若工序Ojils选择刀具集在机床Mm上加工,则否则

式(4)为了验证土地财政对科教支出的补给作用机制,即土地财政放松预算约束,从而增加科教投入,科教投入可以促进区域创新。核心被解释变量是科学和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其中,i代表城市,t代表时间。两个方程的核心解释变量是土地财政的规模占GDP的比重(LFgdp)。

(二)数据来源

现有文献一般使用年鉴类数据,或是直接用土地出让总收入来研究土地财政,或是用招拍挂出让收入代表商住用地出让收入,但国务院2006年明文要求“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注]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土地出让总收入和招拍挂出让收入中都存在大量的工业用地,这两种方式都无法准确表述土地财政状况。而本文土地数据来源于中国土地市场网,我们获取了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公开出让的全部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 )出让数据总共95万余宗,经过去重、筛去信息不完善、前1%截尾、清洗等处理之后,加总到城市层面,得到城市的经营性土地出让总收入的数据。

商住用地包含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样本期间商服用地(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和其他商服用地,样本期间一共19万余宗)以及住宅用地(包含高档住宅用地、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住房用地和其他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去除了其中的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廉租房用地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等具有公益性质的用地,样本期内共48万余宗)一共67万余宗出让,得到城市的商住用地出让的数据。工业用地在样本期间一共有28万余宗出让,加总得到城市的工业用地出让的数据。

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由34个氨基酸组成组成的多肽抗菌素类物质,分子量为3150 Da,其活性体为二聚体或四聚体[4]。Nisin作为一种白色易流动的粉末,其稳定性和溶解性都与溶液pH值密切相关,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几乎不溶解,食品加工应用时要先用酸性溶液溶解。在pH 6.5条件下,85 ℃加热15 min,活性损失40%,而在pH 2.0盐酸中,121 ℃高温灭菌仍保持活性。Nisin对人体无毒害作用,易被消化水解为氨基酸,并且不改变肠道内正常菌落,是一种安全的防腐剂。

(5)B厂对冲燃烧锅炉,调整燃烧器拉杆使沿炉膛宽度方向上的进风量趋于一致,降低了炉宽方向上的屏底温度偏差。末级过热器和再热器沿炉宽方向中间位置的壁温下降10℃~15℃,主蒸汽温度和再热汽温度欠温现象得到缓解。

(三)变量定义

解释变量。土地出让总收入占比(ALFgdp),即经营性土地出让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土地财政收入占比(LFgdp),即商住用地出让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工业用地出让收入占比(ILFgdp),即工业用地出让总收入占比GDP的比重。

2.3 两组患者的纯音听阈测试气导平均阈值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纯音听阈测试气导平均阈值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89,P<0.001),见表2。

机制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科教支出占比(sciedugdp),选用科学和教育支出占GDP的占比来表示。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比(Ilarea),选用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比重来表示。

控制变量。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其中包含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人口密度、行政区面积、人力资本水平、就业人口数量和资本存量。经济发展水平(gdpper),用人均GDP来表示;经济开放程度(open),用FDI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产业结构(GDP1),用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人口密度(lndensity),用常住人口与建成区面积之比来表示;行政区面积(lnarea):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力资本(就业人数和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目),就业人数(lnlabour)用就业人数的对数来表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lnhstudent)用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的对数来表示;资本存量(lnk):本文用通用的“永续盘存法”估算城市的资本存量。对初始资本的估算本文参考徐升艳等(2018)[15]的方法,运用初始年份的投资数据除以10%计算。资本年度折旧率δ按之前文献做法取6%,再利用价格平减的投资数据,计算出资本存量。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能力(lninn),我们选用复旦大学构建的创新指数来衡量创新能力。许多研究者使用的专利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年鉴,年鉴数据没有提供专利更新信息,按照专利法,专利更新时间越长,专利价值越高,年鉴数据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研究的可靠性和精细性。而创新指数数据是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微观发明授权专利的法律状态更新信息,以及不同年龄发明专利的年费结构,区分了不同年龄专利的平均价值,加总不同年龄专利的价值,最后通过专利更新模型,来计算创新指数[14]

表 1变量解释及描述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土地出让收入对创新的影响

表 2土地出让收入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为显著性水平,***p<0.01,**p<0.05,*p<0.1

表2为土地出让收入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回归结果。列(1)和列(2)是方程(1)的回归结果,列(1)未加控制变量,列(2)加入了全部控制变量。列(3)和列(4)是方程(2)的回归结果,列(3)未加控制变量,列(4)加入了全部控制变量。列(5)和列(6)是方程(3)的回归结果,列(5)未加控制变量,列(6)加入了全部控制变量。以上回归都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

试验于4月23日种植,覆膜前结合整地施入农家肥30 000 kg/hm2、马铃薯专用肥1 500 kg/hm2、尿素300 kg/hm2。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三个假说:

表 3土地财政 、放松预算约束与科教支出补给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为显著性水平,***p< 0.01,**p<0.05,*p<0.1

在控制变量层面,全6列的结果基本稳健。(1)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只有经济发展水平高才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科学研究。(2)第一产业占比会显著阻碍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带来新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3)人口密度也会因为其带来的集聚效应从而有利于区域创新。(4)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也会因为城市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提升了创新能力。(5)城市的资本存量也可以显著促进创新,这是因为创新具有明显的资本依赖性,资本存量越多,区域创新能力也越强。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特别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连续15次下发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近年来,农行在县域服务农业、农村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支持农民生产、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助推了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二)机制探讨

表3为土地出让收入对区域创新影响的“补给效应”回归结果。列(1)和列(2)是方程(4)的回归结果,列(1)未加控制变量,列(2)加入了全部控制变量。核心自变量为土地财政(商住用地出让收入)占GDP的比重,因变量为科教支出占GDP的比重。以上回归都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

研究表明,土地财政确实对区域创新存在“补给效应”机制。土地财政可以显著促进科教支出。以第2列为例,具体来说,土地财政收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科教支出的比重会提高0.0135个百分点,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考虑到科教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仅为3.3%,这个促进效用是非常明显的。创新具有很明确的外部性,加大科教支出力度是促进创新的主要手段。土地财政可以放松预算约束,加大对科教支出的扶持力度,对科教支出起到补给作用,而科教支出的增长可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我们的假说2得到证明。

2.推行物资集中采购,降低材料消耗成本。要对公司标准化产品所需主材的种类和型号规格进行统计分类,逐步对批量主材实行集中采购。对二、三项料、机加件和外购件实行统一供应。要利用物资信息化管理手段和集中下料、集中供应的方式,强力推行主材按照布料图进行采购和领料、下料。机加件、外购件按照设计标准进行配置。

表 4土地财政 、以地引资与工业用地成本补偿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为显著性水平,***p< 0.01,**p<0.05,*p<0.1

表4为土地出让收入对区域创新影响的“补给效应”回归结果。列(1)和列(2)是方程(5)的回归结果,列(1)未加控制变量,列(2)加入了全部控制变量。核心自变量为土地财政(商住用地出让收入)占GDP的比重,因变量为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比重。以上回归都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

研究表明,土地财政确实对区域创新存在“补偿效应”机制。土地财政可以显著促进工业用地。以第2列为例,具体来说,土地财政收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比重会提高0.46个百分点,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考虑到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比重也仅为4.8%,这个促进效用是非常巨大的。引资竞争是通过低价出让工业用地来实现的,而土地成本约束是阻碍低价出让竞争的主要障碍,土地财政可以补偿工业用地低价出让造成的成本缺口,促进工业用地的出让面积的增加,来进行重点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招商引资,从而促进区域创新。我们的假说3得到证明。

(三)土地财政对创新影响的异质性结果

表5为土地财政对创新影响的地理异质性回归结果。第1到第3列分别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均为区域创新能力,核心解释变量为土地财政收入即商住用地出让收入。三列均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都控制了城市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表 5地理异质性的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为显著性水平,***p<0.01,**p<0.05,*p<0.1

表 6城市行政级别的异质性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为显著性水平,***p< 0.01,**p<0.05,*p<0.1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有明显的地理异质性。土地财政规模对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东部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土地财政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下降1.42%,而东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上升0.77%。这可能因为西部地区本身财政收入不足,其公共物品投入很大程度依赖于转移支付,当其获得预算外的土地财政收入时,会将其投入到基建类公共物品中,而不是科学教育等软性公共物品。[16]并且,因为西部地区商住用地出让收入低于东部地区,其压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的能力不如东部;再加之本身制度环境、产业集聚程度等等不如东部,导致其在以地引资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土地财政对创新的影响存在地理异质性。

表6为土地财政对创新影响的城市级别异质性回归结果。第1列和第2列分别为地级市和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的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均为区域创新能力,核心解释变量为土地财政收入即商住用地出让收入。两列均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都控制了城市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有明显的城市级别异质性。土地财政规模对地级市地区的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没有显著的作用。具体来说,土地财政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地级市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上升1.27%。这可能是以为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的行政级别高、本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财政留存率高、营商环境较好以及获得省级政府的财政支持高等因素共同导致,其创新能力不依赖于土地财政。

表 7考虑财政压力的异质性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为显著性水平,***p<0.01,**p<0.05,*p<0.1

表7为土地财政对创新影响的财政压力异质性回归结果。第1列为未加财政压力项的基准回归结果,第2列加入了财政压力项,第3列加入了财政压力与土地财政的交互项。被解释变量均为区域创新能力,核心解释变量为土地财政收入即商住用地出让收入。两列均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都控制了城市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财政压力的异质性。财政压力与土地财政的交互项显著为负,表明财政压力会抑制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即在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土地财政反而会对区域创新不利。这是因为,有大量文献表明土地财政的产生和财政压力相关,在财政压力大的地区,土地财政的主要目的是去缓解财政压力,弥补财政缺口,优先补给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短期效应的基建类财政支出,并没有去补给对经济增长有长期促进作用的区域创新。

(四)内生性和稳健性

研究土地财政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在关系时,可能会因为如下的原因出现内生性问题:第一,遗漏变量,例如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历史因素和一些隐藏的地方政府行为,这些数据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或者准确估计。第二,测量误差,我们可得的某些数据可能存在严重的测量误差,如前段时间的辽宁经济数据问题。第三,双向因果关系,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其公共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也都较高,因此才可能产生较高的土地财政。为了缓解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土地财政的一阶滞后来作为工具变量,减小估计偏误,并作为稳健性检验。

表 8基于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为显著性水平,***p<0.01,**p<0.05,*p<0.1

表8为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土地出让总收入占比,第2到第4列的核心解释变量都为商住用地出让收入占比。第一列选取土地出让总收入占比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其余三列都选取商住用地出让收入占比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第一列和第二列的被解释变量为区域创新呢你,第三列的被解释变量为科教支出占比,第四列的被解释变量为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比。以上回归都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从结果来看,土地出让总收入依然促进区域创新,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确也更明显。在机制研究的结果来看,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影响的“补充机制”和“补偿机制”依旧存在,即土地财政收入可以显著促进科教支出和工业用地出让面积。从表8的四列结果来看,本文的结论非常稳健。

五、结论与建议

利用中国土地市场网公示的2007-2014年间每一笔土地交易信息,构建地级市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数据,考察了“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构成土地财政的商住用地出让收入可以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第二,土地财政对创新的影响存在“补给效应”机制,土地财政可以放松财政预算约束,补给科教支出,从而促进区域创新;第三,土地财政对创新的影响存在“补偿效应”机制,土地财政可以补偿低价出让工业用地的成本缺口,低价出让更多的工业用地来进行重点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招商引资,从而促进区域创新;第四,土地财政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区位、城市级别和财政压力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第五,在使用了工具变量之后,我们的结论依旧稳健。

虽然本文的结论证明了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存在的积极作用,但是考虑到土地财政收入属于预算外收入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土地财政的模式依旧需要弱化。针对该结论,本文提出如下两点建议:第一,土地财政虽然促进了区域创新,但是其不具有可持续性,应当积极构建地方主体税种,如房产税等,为地方财力提供充分保障,确保科教支出的增长;第二,土地财政收入应当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对于高科技企业,地方政府应当提供公开、透明、预算内的财政补贴,而不是隐蔽的、模糊的、预算外的土地形式的补贴,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和政府的积极有效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

[1] 郑思齐,师展.“土地财政”下的土地和住宅市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1,(2):5-10.

[2] 邓博文.土地财政收入来源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发展效应研究——基于地级市土地出让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10):112-118.

[3] 李斌,卢娟.土地财政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基于中国273个地级市数据的空间Tobit与分位数检验[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3):25-40.

[4] 卢洪友,袁光平,陈思霞,卢盛峰.土地财政根源:“竞争冲动”还是“无奈之举”?——来自中国地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1):88-98.

[5] 刘政.规模化需求、二元内需结构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企业本土市场销售份额的需求利用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7,(3):32-44.

[6] 李博阳,张嘉望,李廷瑞.社会资本与地区技术创新——基于中介效应和替代效应视角的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7,(6):42-54.

[7] 吴延兵.中国式分权下的偏向性投资[J].经济研究,2017,(6):139-154.

[8] 蒋文华,周钰玲,谭建立.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对省际创新的影响——基于门限面板和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7,(3):89-98.

[9] 鲁元平,张克中,欧阳洁.土地财政阻碍了区域技术创新吗?——基于2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18,(5):101-119.

[10] 陶然,袁飞,曹广忠.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15-27.

[11] 郑思齐,孙伟增,吴璟,武赘.“以地生财,以财养地”——中国特色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14,(8):14-27.

[12] 周亚虹,宗庆庆,陈曦明.财政分权体制下地市级政府教育支出的标尺竞争[J].经济研究,2013,(11):127-139.

[13] 张莉,朱光顺,李夏洋,王贤彬.重点产业政策与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J].中国工业经济,2017,(8):63-80.

[14] 寇宗来,刘学悦.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R].上海: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7.

[15] 徐升艳,陈杰,赵刚.土地出让市场化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18,(3):44-61.

[16]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12.

Does Land Finance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ZHANG Chong

(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China )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drive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what may be the impacts of land finance,as a major source of local government revenue,on region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major issue related to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growth. For the first time,the paper uses the land transaction information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and Market Network from 2007 to 2014 to construct the land transfer data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ands as well as industrial lands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and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 of “land finance” on regional innovation is examined.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first,the income of land finance from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and sales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Second,the impact of land finance on innovation has a “replenishment effect” mechanism,that is,land finance can relax fiscal budget constraints and replenish science and education expenditures. Third,there is a “compensation effect” mechanism for the impact of land finance on innovation,that is,to compensate for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low-cost transfer of industrial land. The purpose of low-cost transfer of industrial land is to attract more investment to develop key industri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Key words :Land Finance; Regional Innovation; Replenishment Effect; Compens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 :F8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4543(2019)05-0101-12

收稿日期 :2019-01-16

作者简介 :张充(1989-),男,山东德州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财政。

责任编辑 、校对 :张友双

标签:;  ;  ;  ;  ;  

土地财政促进了区域创新吗-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