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忠诚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忠诚度论文,养老保险论文,新型农村论文,因素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4)04-0084-07 一、引言 2012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工作,新农保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保是中央政府主导和地方政府参与、缴费和非缴费、待遇确定和缴费确定相结合的农民养老风险分担制度,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重大决策。新农保遵循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农民的参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有文献只关注了农民参与新农保的影响因素,还没有关注到农民对新农保的忠诚度。作为一项新制度,新农保在农村推行时间尚短,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新农保呈现碎片化、存在地方政府财政持续补助难、基金管理难、制度衔接难、工作网络保障难等问题[1-6]。林义认为新农保存在的诸多问题会影响农民的忠诚度,对于自愿参与的农民而言,解决基金的安全管理和保值增值等诸多难题可以吸引更多农民参保,否则农民很难持续参保[7]。 农民对新农保的忠诚度会影响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农民对新农保的忠诚度对发现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优化制度,推动制度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甘肃省会宁县1042个已参保农民的调查,实证分析农民对新农保忠诚度的影响因素,以期对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新农保发展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农民个体、家庭和社区特征等客观因素是影响忠诚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没有文献分析农民对新农保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已有文献主要从微观层面实证分析了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因素出发,学者从微观层面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家庭和政策对参保的影响。农民的年龄、婚姻状况及受教育程度[8-9],家庭劳动力数、家庭子女数、家庭承包土地数[10],政策设计、对政策预期、对政策总体评价及了解程度[11-13]都会影响农民的参保决策。上述研究主要侧重于经济因素的解释,认为参保是一个斤斤计较的结果。当面临新制度时,农民参保更易受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有研究另辟视角,从非经济因素出发研究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互动、信任、社会动员和社会资本等因素都会影响农民参与新农保[14-17]。 除客观因素外,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度、满意度和了解程度等主观因素是影响忠诚度的重要变量。新农保需要农民长时期持续参保,且绝大多数人不能在短期内受益。在缴费与受益时间跨度较长的条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持续补贴能力,新农保基金安全管理、保值增值都会影响农民是否持续参保。各级政府在新农保融资、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新农保收益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农民的忠诚度依赖于其对政府的信心。首先,农民会担心地方政府财力能否持续投入。邓大松、薛惠元指出大部分地方政府筹资有难度,中西部地方财政的总体负担重,农业人口比较多的东部部分省份财政负担也比较重,如何解决我国地方财政筹资难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新农保制度推行的一大瓶颈[2](P90)。随着参保人数的逐年增加,地方政府的筹资压力会逐年扩大化。黄瑞芹认为随着新农保制度覆盖面的扩展,地方财政补贴的压力将会逐年增大,这必然会影响到地方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投入[5](P134)。其次,基金缺乏有效监管,存在安全管理的风险,会影响农民长期参保。丁煜认为新农保基金由不具备管理人才、技术和投资主体资格的县级政府管理,对于大部分长期患有财政饥渴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如何监管新农保基金,规避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是个难题[18]。最后,新农保个人账户能否保值增值是农民长期参保的又一障碍。崔凤、李红英认为随着参保人数的增加、积累年限的增长,个人账户基金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这不仅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还会带来保值增值的压力[19]。农民对新农保的信心使得农民在面对新农保制度的不确定性风险时,倾向于判断政府会兑现制度的承诺,相信新农保的收益和保障能力,进而影响忠诚度。 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是影响其忠诚度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有限理性范式解释了农民经济行为决策的依据,农民在信息不完全、认识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其决策的标准是寻求令人满意的决策。农民对新农保的满意度是对新农保的期望水平与实际认知水平之间的主观比较,是忠诚度的重要影响变量。林义指出农民对管理绩效、服务方式的评价会影响农民的参保决策[7](P16)。穆怀中、闫琳琳实证研究发现,认为新农保办理手续便捷的农民参保发生比是参照农民的1.766倍;认为经办人员服务态度好的农民参保发生比是参照农民的1.732倍[13](P78)。此外,农民的忠诚度还取决于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对理性的农民而言,自愿参与的新农保是一种养老投资机会,是否长期参保取决于对制度的了解程度。如果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即使已经参保,也很难保证以后会继续参保,或者中途不退保。穆怀中、闫琳琳研究发现,对新农保政策了解程度高的农民参保发生比是了解程度低的农民的1.653倍[13](P80)。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于2011年11月至12月在甘肃省会宁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已参加新农保的农民。研究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了会宁县的会师镇等4乡镇为调查点。在每个调查点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对象,一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42份,回收率为86.8%。 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已参保农民1042人。从性别看,男性占67.8%,女性占32.2%;从年龄看,27岁及以下占4.4%,28至37岁占11.2%,38至47岁占70.8%,48岁及以上占13.6%;从婚姻看,未婚占6.9%,已婚占89.4%,其他占3.7%;从受教育程度看,没有上过学的占8.1%,小学占32.9%,初中占44.5%,高中占11.9%,大专及以上占2.6%;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占6.2%,群众占83.9%,其他占9.9%。 (二)变量测量 因变量。本文因变量是农民对新农保的忠诚度。忠诚通常被定义为重复购买同一产品或使用同一服务的行为。据此,本研究通过询问“您会一直缴费到60岁吗”来测量农民的忠诚度,问题的答案分为:“肯定不会”、“可能不会”、“一般”、“可能会”、“肯定会”,分别赋值为1至5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2.32%的农民表示肯定会一直缴费到60岁,33.11%的农民表示可能会,只有0.58%的农民表示肯定不会一直缴费。 自变量。本文从农民个体、家庭和社区3个层面构造了客观层面变量。根据已有研究,选择农民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婚姻、受教育程度、是否干部、家庭子女数、家庭年人均收入和是否城郊农村为客观层面变量。性别、是否城郊农村等定类变量都采用虚拟方法建造变量。家庭年纯收入是定序变量,取值为1到10分,受教育程度的答案分为:没上过学、小学、初中或技校、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赋值1至5分,身体状况的答案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赋值1至5分,所有定序变量近似作为定距变量处理。年龄和家庭子女数是定距变量。 主观层面变量。本研究测量了参保农民对新农保基金收支、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询问了已参保农民对地方政府的补贴水平、养老金待遇水平、地方政府管理水平、办事人员服务水平的满意程度,问题的答案都分为五级: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分别赋值1至5分。表1统计了已参保农民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均值差别不大,农民对办事人员服务水平的满意程度最高,均值为3.6分,对养老待遇水平的满意度最低,均值为3.09分。对满意度指标的信度分析显示,Alpha=0.811,用因子分析方法构造新变量。经过最大方差法旋转,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得到一个因子,抽取了63.824%的方差,记作满意度因子。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忠诚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农民论文
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忠诚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