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社会哲学学科建设问题——首届社会哲学研讨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社会论文,学科建设论文,纪要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5月8日——10日,我国哲学界部分专家学者荟萃津门,就社会哲学学科建设问题各抒已见,展开讨论。
1 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所长陈晏清教授作了主题发言,论及:①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两个哲学维度:社会哲学维度和历史哲学维度。②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定位。③社会哲学应研究社会转型。④对社会转型的研究应首先把握社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⑤转型社会研究的历史向度。⑥建构社会哲学的理论体系的问题。他指出:现今中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后发的社会转型只能采取几十年时间内快速完成的方式,急速的社会变化中所出现的问题可能会迅速地集中和放大,蕴涵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就要求极大地增强社会变革的自觉性,而社会哲学的任务正是通过反思和批判,提出一些反映社会变革过程的本质、能够引导社会变革过程的大观念、新观念。社会哲学的独立和发育便于更集中地思考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亦可为亟待重建的社会科学提供观念框架和逻辑基础,推动哲学基础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作为对于现实社会之总体把握的社会哲学研究是直接沟通哲学和现实生活的有效途径,其现实任务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它实际上是从一特定角度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因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正确的先进的学术思想、学术观念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的灵魂,社会哲学的学术观念包括关于哲学的本性和功能,以及关于社会哲学的对象、方法、意义乃至对社会哲学的学科定位等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高清海教授指出,社会哲学的研究可谓哲学工作者身处现代化时期的本能的反应,历史唯物论应包括社会哲学,社会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代的发挥,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开拓了一个很有价值、很有潜力的学科。而且南开大学的社会哲学的研究有思想,有纲领,有目标,已取得了一批有质量的成果,坚持下去,定会取得更大成绩,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信息中心主任李惠国研究员指出:21世纪应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时期,许多社会问题是社会软件系统的危机造成的,世纪之交的社会发展进程更为复杂,会受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巨大影响,数字革命、网络革命、技术变革既带来可能与机遇,也带来风险,未来对中华民族是危机还是转机,尚难料定,理论工作者应勇于探索。
2 关于社会哲学研究对象与内容问题,大家基本认可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变迁是一很好的研究切入点,并大多主张应密切结合中国发展中的现实。
首都师范大学的王锐生教授认为:社会哲学是中性的,但哲学家不是中立的。应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哲学,社会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并注意社会哲学、理论社会学、实证社会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哲学应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逻辑,但不限于中国社会,也研究一般的社会,既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也研究全球问题,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社会哲学研究可从两个角度来研究,一为大问题,一为大观念。注意吸收西方社会哲学的一些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多一些,应注意多吸收社会价值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吴元梁研究员认为:社会哲学应研究新问题,形成新观念,提出新对策;社会转型既包括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包括发达国家由现代工业社会向后现代后工业社会的转型。社会哲学应研究社会转型中的热点问题,只要是实际上没解决的问题就大胆去抓。应注意社会哲学与唯物史观、理论社会学的关系,以及与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的关系;但重要的不是划定范围,还应从问题入手,也要研究社会本体论、社会方法论、社会认识论、社会发展论等。他还强调应具体分析研究转型与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包括多少方面,其起点、过程、终点是什么;社会结构展开包括哪些方面,怎样具体研究诸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结构、利益结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等问题;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实际上是世界的缩影,社会哲学应探索中国式的后发现代化的道路,立足于现代化,处理好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的杨耕教授提出:应注意到中国后发的社会转型实际上是市场化、现代化、社会主义改革交融的三重转型,邓小平的贡献在于促使中国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中心向经济建设中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应抓住市场化,而市场经济绝非仅仅是资源配置方式。他还指出,后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其宗旨是重写现代性,是对现代化负面效应的纠偏,应正确理解。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丰子义教授认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应是社会哲学的直接指向,社会哲学不是研究社会发展的抽象规律,而是研究其具体构成和运行,研究现代化作为一种功能要求怎样的社会结构;社会哲学研究内容应包括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目前发展问题是焦点问题,要研究怎样从哲学上来把握发展问题,要从研究一般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发展理论,落实到中国发展问题,反思东亚发展模式,借鉴拉美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抓准问题,突破束缚,勇于创新。
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阎孟伟教授在谈到社会哲学定位问题时指出:当前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转型,发展问题也已纳入,并从全面性综合性的视角研究现实问题,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科学问题,力图形成支持理论变革的新的哲学观念。
3 关于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和功能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先不要急于建构理论体系,而是从研究现实问题入手,在对对象的研究中逐步形成范畴体系,导引社会实践。
针对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提出的研究计划(第一阶段研究转型期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第二阶段研究基础理论,第三阶段是总结性、总体性研究),高清海教授指出,研究已有纲领,线条清晰,但单纯化了些,研究社会问题应立足于社会发展进程,在前进中、变革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别只盯着已有的,出个新理论,先建个思想体系,一套入熟悉的框架,新东西就没了。他强调先得解决社会观念的变化问题,探究人们怎么理解社会与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以及看问题的方式;现在先不要只把社会哲学作为一个学科而考虑其体系,应集中精力研究人所面临的今日生活的矛盾,选择最重要最关键的去研究,最后会形成体系。用哲学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应注意到哲学方式的总体性、反思性和批判性,要尽哲学工作者的天职。
中国人民大学的夏甄陶教授认为,哲学有其不确定性,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较确定,对社会的认识落后于对自然的认识,最难的是对自己的认识,当然社会哲学不能通过设定框框来达到确定性。社会并非人以外、人以上的某种东西,它必须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构成了社会,应从人的关系、人的变异等来研究人;同样,也应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不能分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德顺研究员提出:社会哲学研究难免要涉及形而上、形而下的问题,作为哲学层面的研究,在形而上方面应更多些;在时间上也涉及向前向后、着眼于历史还是未来的问题,他认为应面对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哲学如果只解读经典,则会搞成书斋式、纯意念的东西。解读文本必须抓住现实,只有从现实的具体问题出发,我们的研究才能真正摆脱传统哲学体系的束缚,才能产生有见识的成果。还要注意概念与现实的真实的对应。有些观念在现实中是空洞的甚至是虚假的,属于越缺什么越宣传什么,以这样的观念来研究问题、建构理论,不会有多大价值。要重视社会事实,事实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不能以价值态度否定事实,只有在事实基础上所作的价值判断才是可靠的。
《哲学研究》常务副主编刘奔研究员认为,社会哲学处于历史观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地带,应抓新问题,研究普遍规律与中介环节之间的问题。
李惠国研究员认为,任何东西在似是而非时期是最可能发达的,哲学创造也是在是与非之间创新时最可能有大胆突破。社会哲学应当吸取分析哲学的经验教训,不能太逻辑化,而应面向大众、面向现实,研究世纪之交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并存的、处于信息社会中的现代化进程,注意到因信息革命和网络化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尤其是社会管理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的发展,这促使现代政治中协调、谈判、妥协、共存意识强化;还应总结20世纪以来社会发展进程及重要思潮流派,包括女权运动、绿色和平运动等。他还认为,未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在科学文化基础上的融合,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对抗愈来愈明显,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高情感的,而以后的社会哲学应是高情感的,富于人文精神的。
丰子义教授提出:应从目的性研究转向过程性研究,从演绎性研究转向归纳性研究,从抽象性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他还建议,研究队伍应扩大,让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人士参与,打开思路。
《哲学动态》编辑部编审董谊思等也强调应调整知识结构、加强知识准备,加强与各经验科学领域的联系,尤其要补上经济学这一课。
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南湜教授认为:社会哲学研究最现实的实质性问题,研究现实的人存在的社会的构成,为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构造蓝图,其最高的目标是良好状态而非理想状态。社会哲学研究介于形上形下之间,可谓“形而中”,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开辟了一新层面。
4 陈晏清教授的“形成较深刻地反映社会变革本质、引导社会变革过程的大观念新观念”的提法反映了大家的共识。与会代表就转型期新旧观念的交锋交错,新观念的建构、转换、走势及从观念到机制的运作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刘奔强调应用现实问题来带动基础理论研究,研究适应改革开放的历史观与价值观,打破学科屏障,确立世界历史坐标系,以未来规定现在,注重实践,把一些现实问题和普通观念提升到哲学层面来分析研究,或可有新发现,形成新概念,概念的贫乏暴露出思维的不丰富,哲学的反思不是反刍而是吃草变奶的过程,观念可超前反映现实。
吴元梁研究员指出:这一百多年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纪之交重新审视马克思当年的观点,可看出其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及其转变的分析明显表现出19世纪中叶的历史局限性;但其观察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仍是有价值的,社会哲学应在据此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时力争形成方法性思路性的一些对策。
高清海教授认为,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观念的变化,应注意到社会不是物体的组合,物质与精神、社会与人不是割裂的,社会不过是给完善人的本性提供条件,人毕竟是人,要发挥人的本性,应该研究什么是人真正的需要和幸福。
中国人民大学的郭湛教授提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实际上是现代化观念内化,形成理想结构而后又外化的过程,结构设计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其文化尺度,从而影响社会结构模型本身的合理性与功能,不能离开结构设计者的素质去研究“客观”的社会转型。
大家在讨论中还涉及了现代性观念、发展观念、进步观念、正义观念、权利观念、公平观念、效率观念、价值观念、全球观念、信息观念、科学观念、技术观念、环保观念、知识经济观念、集体观念、个人观念、市场化观念、人学观念等等,以及社会时间、社会空间,社会整体主义、个休主义等概念。
社会哲学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山西教育出版社与陈晏清教授签订了为期10年的出版合同,出版陈晏清教授主编的《社会哲学研究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