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基本上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_终身教育论文

在中国,“基本上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_终身教育论文

我国距离“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型论文,还有多远论文,距离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46(2014)06-0001-0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列为到2020年必须实现的教育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现在人们关注的是:我国距离“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对于这个问题,如从时间的维度看,已属屈指可数,而从工作实践、目标实现角度考察,问题就要复杂得多。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步分析,以期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目标的实现。

       一、关于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标准问题

       要认识一个事物,笔者以为需要把握五个环节: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知识在谁的手里、怎么办、办得怎么样(评价)。其中,是什么,这是最基础、也是首要的环节。同样,我们评价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水平或结果,也必须对此达成一个基本共识,搞清楚学习型社会是什么,它的内涵、标准是什么,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评价尺度和话语体系。

       什么是学习型社会?笔者以为,学习型社会是以多样化的教育学习为动力,以促进社会成员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教育—社会一体化发展为基本特征,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学习型社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理念,而是在一定的科学理念指导下,更多地成为一种以教育学习为动力、为路径、为表征,广泛地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运动。建设学习型社会,既是一项事业、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目标、一种发展水平,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社会化的教育学习的实践过程与实践水平的结合体,是一种基于教育学习所达到的新的社会境界、新的社会形态的表征。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以预先设定的发展目标(战略目标)为依据,基于特定时期(阶段)的发展进程及状态(水平),对目标达成度的一种检测和判断。这里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以什么标准来进行检测。迄今国家或政府部门还没有颁布或正式认可一个权威性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标准或评价标准。

       笔者依据文献检索发现,一些专家学者提供了若干研究成果。这里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新均领衔开展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为例。这项研究指出: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基本标志,主要有:1.终身学习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基本形成;2.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基本形成;3.各种学习型组织创建并逐步普及;4.每个社会成员的学习权利和学习需求得到保障和满足;5.社会各单位组织重视履行学习和教育职能;6.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为社会要务;7.数字化学习方式逐渐成为首选;8.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各种文化相互连接与融合。该研究还设计了一个学习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97个三级指标。这个研究成果,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建设标准,对我们衡量和判断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达成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二、我国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目标参照的评价标准明确以后,联系我国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进入第二个10年以来,我国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力度加大,进程加快,成效明显。举证如下:

       (一)学习型社会建设,业已成为国家的政策主张和发展目标

       ——2001年,中国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把“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五点主张之一。

       ——200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学习型社会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范畴,从一个方面描述了未来社会形态的一幅蓝图。

       ——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列为到2020年必须实现的教育三大战略目标之一。

       ——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体系框架

       1.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方向更为明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指明了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方向: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建成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

       ——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2.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框架更为清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终身教育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培训;

       ——广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加快建设学习型组织;

       ——学历和非学历协调发展,职教和普教相互沟通,职前和职后有效衔接;

       ——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3.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效明显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在1700万人左右,其中,中职生和高校生、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各占一半。

       ——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发展。

       ——国家教育改革方向:坚持以职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全国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一半院校要通过改革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同时,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每年培育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加大现有农业主体的素质提升与转型,为农业现代化及未来的农业主体提供智力支撑。

       4.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探索之路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出了明确的思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国务院又于2014年9月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即学分银行制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也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创新的重大突破口。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及高校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改革尝试,特别是教育部委托国家开放大学课题组,经过研究,初步探索出了以“学习成果框架+认证单元”为技术路径的学分转换原则和方法,先后在相关领域进行了试运营学分银行制度,同步形成了“标准研制”、“课程开发”、“机构认可”、“协议联盟”、“认证服务”、“信息平台”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型。

       ——2009年10月,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联合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与交流协议书》,同时,沪苏浙三省8所高校组成了“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开启了互选课程、互认学分的改革进程。

       ——2012年上海市成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了19个本专科专业、530门学历教育课程学分认定标准,在9所成人高校间,已有1万多人通过学分银行,进行了3589门课程学历教育学分转换,初步实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之间学分转换。

       ——上海市还建立了324个非学历证书转换为学历教育学分的认定标准,实现了非学历证书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

       5.加强理论研究的指导性已显成效

       进入本世纪以后,陆续涌现了一批层次高、分量重、影响大的学习型社会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为:

       ——顾明远教授领衔的学习型社会研究课题,主要从学理上进行研究;

       ——郝克明教授领衔的学习型社会研究课题,主要从战略上进行研究;

       ——朱新均领衔的学习型社会研究课题,主要从建设实践上进行研究。

       一部分研究者,则就区域层面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进行实证与个案研究,如北京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上海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陈乃林主持的《建设区域性学习型社会的实证研究报告——以江苏为个案》(2010年高教社出版)等。

       (三)一些地方出台了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福建省2005年颁布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上海市2010年颁布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太原市2012年颁布了《太原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河北省2014年颁布了《河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还有一部分地方(包括省及中心城市)正在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的地方立法,目前,各地地方立法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四)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发挥承上启下带动作用,成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龙头工程

       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空间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到2008年,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镇;城市化趋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增长,到2030年,6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在各国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学习型社会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区域实践和龙头工程。

       ——我国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10月合作举办了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大会主题为:“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及可持续发展”,通过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和《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两项重要文件;明确了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战略,对我国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供了积极推进发展的良好机遇。

       ——多年来,我国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批发达城市启动学习型城市建设:20世纪末部分发达城市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1999年上海市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2000年北京市提出“率先建起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基本框架”的发展目标;此后,一批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地级城市政府,先后做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决定。迄今,中国已有近百个城市启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初步探索了若干富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路径和经验。2013年7月和2014年11月,中国成协和教科文全委会秘书处连续共同召开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成立大会和推进会,全国已有40多个城市加入联盟。

       ——2014年8月,教育部等七部门下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对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了顶层设计,这是继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以后,所采取的又一个重要部署,循着这样的思路搞下去,一步一步加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区(县市)——学习型组织建设,这对推进学习型社会深入深化、落实落地,必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引领作用。

       (五)加强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学者有其教拓展路径和机会

       目前,全国已经打造了终身学习活动周、社区教育、行业企业培训、远程开放教育四大类公共服务平台。

       1.持续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营造终身学习社会氛围

       此项活动,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10届,每年一届,每届一个主题。据统计,从最初的十个城市,发展到2013年27个省(区、市)的近900个县(市、区)级以上单位开展了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2014年又增加到904个县(市、区)级以上单位。此外,还有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的400多个城市举办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季活动,与终身学习活动周形成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总体看来:全民终身教育活动周,领导越来越重视,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活动重心不断下移,活动影响不断扩大,活动实效不断显现。正如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评价的那样,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品牌。

       2.城乡社区教育发展日趋广泛,学习型社会基础较为坚实

       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展社区教育实验以来,各地把社区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以来,进入城乡广泛开展社区教育的新阶段。迄今,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178个,加上省级实验区示范区500多个,覆盖了大多数省市区的范围,成为全国发展社区教育的先导和骨干力量;形成了以城市为龙头,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干,中西部地区有重点地推进,呈递度发展的总体格局;从城市向发达地区的农村扩展,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出现了城市引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部分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呈现了品质品位较高、特色优势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态势,引领着全国社区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提升。

       当然,各地社区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工作差距比较大,就总体而言,全国社区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动阶段,发展将是一个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启动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支持推动社区教育共同发展工程,经过几年努力,将推动全国社区教育普遍开展起来,成为学习型社会坚实的社会基础。

       3.加强职场教育培训,提升在职员工职业技能素质

       据2011年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全国28个省(自治区、市)对5279.4万城市职工的抽样调查中,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人数共2746.68万人,全员培训率为55.29%;女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人数共1006.97万人,培训率为52.71%。其中管理人员培训参与率达82.3%,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参与率达74.6%。

       4.远程开放教育拓展了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渐成新时尚

       国家已经批准建立一所国家开放大学和5所省级开放大学,明确了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及科学定位,必将成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

       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成为民众学习的新选择。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人数达到5亿,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教育部依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于2009年以来,先后评选出52个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和7个“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实验基地”。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常州等建立了终身学习数字化服务平台,得到了学习者的普遍欢迎。至2012年,“上海终身学习网”注册人数超过122万人,平台总点击量超过一亿人次;天津终身学习网的累计访问量为607多万人次。

       (六)全民终身教育学习普及面、参与率不断扩大

       ——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5127万人次(含成人扫盲)(2013年);

       ——全国接受高等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注册生数达679万人(2013年);

       ——全国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年继续教育培训近1000万人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年报考(含学历与非学历)人数1720多万人(2013年);

       ——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达14.9万所,在校生5110万人(2013年);

       ——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约3500万人次。其中,教育系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约1500万人次(2011年);

       ——据职工培训抽样调查推算,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培训大约5000万人次(2011年);

       ——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参加社区教育和活动的人员达到11582万人次(含老年学校)(2013年)。

       综合以上各项教育培训活动,我国每年参与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活动人数约在3.37亿人次,成人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年培训率约为劳动力总数(以9亿计)的37.5%。

       三、必须高度正视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同心协力实现战略目标

       笔者认为:要实现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目前还存在一些急需重视、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举要简述并建议建言如下:

       (一)抓紧终身教育立法

       是否颁布了终身教育(学习)法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学习型社会是否形成(或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尤其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更要高度重视法律制度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纵观世界上全民终身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如美、德、法、日等国都出台了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专门法规。全民终身教育如此面广量大、纷繁复杂,没有具有权威性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要做到凝聚共识、协同治理、取得实效,是很困难的。众所周知,立法必须有一个加强调查研究和沟通协商的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必须着力解决一些突出问题。这样,就需要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过程,因此,时间可谓非常急迫,现在急需把制定终身教育法律列入人大的立法程序。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希望国家与政府有关部门要有这种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二)强化国家层面工作推进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任务繁重,许多工作已经大大超出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范围,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以后,涉及部门或原有的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冲突更为复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从国家层面出台新的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文件,对全面推进终身教育作出新的部署,着力解决一些重点问题:如建立国务院领导下的部际协调指导机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早已明确,政府要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但是迄今尚未落实。2014年8月,中央七部委联合下发了推进学习型城市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了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及对策举措,也规定了七部委各自的职责分工,但仍未见国务院领导下的部际统筹协调机构及机制的明确规定。

       同时,建议国家对人财物等瓶颈制约的环节,也要有新的突破与规定。推进全民终身教育,固然要充分利用整合、开放共享现有的各类教育学习资源,需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但不等于不要政府在推进全民终身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更不等于不要政府投入,但目前政府对全民终身教育的投入,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另外,建立终身教育“立交桥”,这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行有条件沟通衔接的重大制度体系改革创新。这项改革已经说了多年,希望国家抓紧出台有关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启动推进这项改革。

       (三)加大力度,推动重点工作明显见效

       一是狠抓学习型城市推进力度和实度。正如前文所述,中央七部委联合下发推进学习型城市指导意见,是一个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文件,现在的关键是抓推进、抓落实。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首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上指出的那样,各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只有通过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来推进,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来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七部委文件明确要求,“到2020年,东中西部地区市(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和70%;各区域都要有一大批县级城市开展创建工作”。我们要坚定地瞄准这个目标、沿着既定的推进思路,依次搞好学习型县市区、学习型街道(乡镇)、学习型社区(居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团等方面的建设,使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一步步具体化、接地气,落到实处;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抓督查、抓奖惩、抓绩效。

       二是大力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居民、特别是面向离开学校、离开单位的成人,所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是一种社区(草根)性、群众性、综合性的素质教育、生活教育,关系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区的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迄今国家、省市自治区层面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区,只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四分之一,迄今还有若干未曾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空白省份。如果不能夯实广泛而坚实的社区教育基础,建设建成学习型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按照中央关于推进治理体系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理念和思路,可以依靠和运用各地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远程开放教育机构的资源、设施,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力量,面向社区共建共享,到2020年,东部地区社区教育基本达到全覆盖,中西部地区覆盖面达到70%~80%,大幅度地提高各类人群教育学习参与面,特别是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以实现满足需求、教育惠民的目标要求。

       三是抓好老年教育的规划与推进。我国目前老年人口2.2亿,占总人口14.9%。随着我国老龄化急剧发展,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突出地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老年教育是“五个老有”的中心环节,关系到亿万老年人自身的健康幸福,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和睦稳定,关系到社会、社区的和谐发展。这已经引起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目前由国家教育部牵头,联合各有关部委,着手制定全国“十三五”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期盼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老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促进、带动整个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

       发展老年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就是要让老年教育的阳光普撒到尽可能多的老年人身上。目前老年教育的普及率还停留在百分之几(据初步调查大概在5%左右)的水平上。这与老年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包容性很不相称,与党和国家倡导与努力实现的教育——社会公平差距甚远。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转变观念,促进转型,把老年教育办成一个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开放性、社会化、广覆盖、广参与的老年教育体系,形成以省市老年大学为引领,县区老年大学(学校)为骨干,以社区老年教育为基础,实体性与网络性的老年教育相结合,老年教育与老年社团相结合,老年教育与志愿服务(老有所为)相结合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努力做到东部地区和城市老年教育普及率达到30%,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达到20%。

       四是大力推进和大幅提高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参与率。对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参与率,国家文件与领导讲话都有明确要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在2011年11月召开的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讲话指出,“到2015年从业人员参与各类继续教育达到2.9亿人次/年,年参与率达到42%以上”。以此对照,我国年参与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率已经逼近“十二五”期末的目标要求,距离到2020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倍努力达标。

       正是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我们既要从定量和显性指标,又要从隐性和软性的指标,也就是一些专家指出价值观与价值取向方面的指标,来全面衡量和判断全民终身教育的目标达成度。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还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终身教育的宣传普及工作,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不留空白,消灭死角,形成浓厚的全民终身教育学习氛围,使社会成员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明显提高。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在成人继续教育的各类人群中,必须突出重点对象,除了要突出老年教育外,还应突出新市民、新农民(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根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要解决3个一亿人的市民化问题(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关键是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教育培训,帮助这些新市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生存发展素质、城市生活方式,使他们比较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及素质的公民。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从根本上解决未来农业现代化条件下“田由谁种”、“怎样种好田”的问题,正如2014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的那样:“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从目前的实践看,这两块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再加上老年教育,这几块教育抓好了,那么就把一只水桶的那几块短板补长了,成人继续教育的整体品质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是“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智力支撑和人本特征。

       现在到2020年屈指可数,时间紧迫,时不我待,任务艰巨,务望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各方协力同心,务实扎实落实,以期实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标签:;  ;  ;  ;  ;  ;  

在中国,“基本上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_终身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