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地图的内涵剖析和构建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策略论文,心理论文,地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心理地图的概念
心理地图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流行起来并引起广泛关注的术语,心理学、社会学、制图学及地理学等都对其进行研究,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查阅近几年有关刊物(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地理教学》等),并通过学术搜索引擎检索标题中含有“心理地图”一词的文章共54篇,发现国内在教育教学中引用“心理地图”存在概念混淆(主要是“概念图”“心理地图”和“思维导图”概念混淆)或内涵不清与外延界限不明等问题。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对“心理地图”的定义及内涵理解和把握不准确。
1.心理地图的定义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即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出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这些脑中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贮存和提取地球上人文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必要方式。
笔者认为,“心理地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它是人脑中形成的表象。既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反映,又是一种记忆表象,能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其二,它是思维活动。既是空间想象的产生过程,又是空间想象的结果。
2.心理地图的特征
笔者根据心理地图的定义、内涵及教学实践,认为心理地图具有以下特征:
(1)形象性 对某一地理事物、现象或某一区域地理综合体的保持和再现,具有形象性和逼真性。
(2)综合性(概括性) 再现的地理信息经过大脑适当的整理和概括,并非是包罗万象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最具有区域地理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内容,是人脑在综合或智能处理了各种感觉所获得的诸多信息后产生的内部表征。
(3)动态性 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一个复杂的、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通常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模糊期(初学时处于一种对地理空间的混沌印象阶段)—明朗期(训练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知觉的过程)—清晰期(长期训练以后,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区域空间表象,能根据特定的需要迅速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
(4)差异性 心理地图是个体对环境认知的模型,是个人的生活体验、感受和经验组成的一个地理表象,由于个体本身的差异,每个人的心理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5)可操作性 心理地图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使人们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能够引导人们完成空间问题。
3.心理地图与概念图、思维导图的比较
“心理地图”与“概念图”“思维导图”最主要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属于知识可视化工具。它们将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但它们之间也有差异,其本质差异是侧重点与视角不同(见下表)。
4.心理地图的影响因子
心理地图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现实空间认知的思维产物,是人类认识和传输空间信息的主要方式,作为一个主体反映,它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笔者查阅国外(如美国地理教育杂志《Journal of Geography》)对心理地图的研究和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心得,将心理地图的影响因子归结为:年龄、性别、国籍、邻近性、地区形状、文化、媒体、技术、思维特点、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地理教育水平等。
二、心理地图的构建策略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下文涉及的心理地图的构建策略均是师生“两个层面”上的有机结合。
1.区域空间定位能力是构建心理地图的“门槛”
(1)操作流程(见图1)
图1
(2)流程说明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空间性的具体化)。要研究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并阐明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进行空间定位是前提。①定点法:点可以是主要经纬线的交点,也可以是经纬线与疆域边界的交点。②绝对定位法:主要经纬线穿越了哪些区域,也称为经纬线穿越法。③相对定位法:以主要的地理事物和主要的经纬线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④典型特征定位: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也可以进行区域定位,如轮廓的形状、地形的起伏特点、河流、湖泊等。
(3)典型事例 全球的区域位置可以选取11条经纬线来判读——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20°W、120°E、160°E、180°经线、120°W,以便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经纬网。
(4)结果分析 位置及其空间关系是心理地图的核心。区域空间定位可形成对地理知识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并把知识间的联系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但要注意,不仅需要构建静态的心理地图,还要形成动态的心理地图。
2.系统化训练是构建心理地图“框架图(底图)”的基石
(1)操作流程(见图2)
图2
(2)流程说明 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一个复杂的、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地图说明与解释各种地理问题、现象,重视板图、板画(手绘图)的运用,地图练习应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围绕地图记地图笔记、分析地图信息、绘制地图,在长期读图、绘图的认知环境中熏陶。久而久之,一幅幅图像便储存在心中,构成大脑图像知识体系,变成“底图(框架图)”——这些图是其他地理事物、地理规律分布图的基础。
(3)典型事例 要准确理解中国的区域特征,必须熟练掌握10幅“框架图”——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资源能源图、人口城市图、交通图、农业图、工业商业图和分区图等。
(4)结果分析 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用图习惯,注重读图方法和读图技能。在练习过程中,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尺度到小尺度,由粗略到精细;要依据“遗忘曲线”规律,进行有意强化,从而在头脑中获得比较稳定的知识认知。
3.图文转化、旋转换位是构建心理地图“新图”的关键
(1)操作流程(见图3)
图3
(2)流程说明 图文转化和旋转换位是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各种运用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①以文释图:将图像及图表中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现象;二是能够对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知识;三是能够把图像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②以图释文: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③以图释图:用一张或几张新图来表述、归结原图,需要具有灵活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④地图的叠加或转化:通过叠—换—嵌—变等方式,不断调整和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问题情境。
(3)典型事例 例如,将以地形为基础的地理环境垂直结构叠加在水平结构之上,使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根据对地形剖面图的分析,理解一个地区的地势、水文、交通线走向等非地带性地理要素,从而全面综合地认识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又如,对于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假定为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深线图、等盐度线图、日照时数等线图或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运用判断的一般方法、原则进行实际应用。
(4)结果分析 图文转化和旋转换位能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教学时应注意,其知识容量和深度的增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知识和能力;同时,课堂教学要做到讨论—求异—反思—辨析—质疑。
4.问题意识,进行“空间意象思维”是心理地图的“升华”
(1)操作流程(见图4)
图4
(2)流程说明 在心理地图这个知识载体上,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控制,形成问题意识:在哪里、是什么、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变化和怎样办,通过点(点状分布的地理要素)—线(线状分布的地理要素)—面(空间范围较大的地理事物)融会贯通,把握区域各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建立在空间结构演化基础之上的空间过程的转换——空间意象思维。空间意象是一种具有自学能力的空间形象感的地理形象化思维模式,它既提供了一种地理信息的组织方式,同时又为地理信息、知识提供了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模式。“空间意象”的一般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地理区域、综合体、地理景观和区域地理系统。
(3)典型事例 用Flash软件制作动态的“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图”,叠加气候类型图、季风图、地形图与灾害图等,在内心完成地理事物运动、旋转换位和相互联系的心理感受,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4)结果分析 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促进空间思维的发展,并能运用脑中地图分析各类地理事物,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活化脑中的地图,关键在于使系统变得更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