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外商投资的发展特点与趋势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国家外资投资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外资论文,趋势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03)01-0031-07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与泰国建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其后文莱(1984年1月)、越南(1995年7月)、老挝(1997年7月)、缅甸(1997年7月)、柬埔寨(1999年4月)先后加盟。从东盟国家的对外经济开放时间先后和经济发展水平看,新加坡对外经济开放的时间最早,属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泰、马、印尼、菲对外经济开放的时间次于新加坡,属于亚洲地区准新兴工业化国家;越南对外经济开放的时间迟至80年代末,属于新经济增长区(90年代被世界银行列为亚太地区新经济增长区);缅、老、柬属于低经济开发国家。泰、马、印尼、菲(以下简称东盟四国)经历了以下经济发展阶段。:(1)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50-60年代);(2)面向出口工业化阶段(70年代);(3)面向出口工业化与第二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并行发展阶段(80年代—1996年);(4)金融危机后的两次经济衰退与两次复苏阶段(1997—2002年)。东盟四国的外资引进主要是在经济对外开放阶段以后,特别是1986年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形成以后。由于新加坡属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它的外资投资呈现出另一种类型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越南直到1988年才开始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缅、老、柬还处于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为此本文选择了东盟四国,论述它们在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外资投资的特点与趋势。

一、60年代—80年代中期的外资发展状况

战后,许多取得了政治独立的东南亚国家在50年代主要依靠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取得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外汇资金。1960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以后,西方国家先后减少或停止了这类经济援助。这些国家便转向主要依靠从国外借款,又于60年代中期以后采取引进外国直接资本投资的政策,以缓和外汇短缺和外债的压力和负担。新加坡、印尼、菲、马均于1967年制定与颁布了鼓励外资投资的法案与政策,泰国则是在1972年。

60年代初,发达国家进行了战后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业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下,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于60年代中期采取了积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发展面向出口工业的政策,接着东盟四国也从70年代初开始仿效上述四个国家与地区采取此类政策,它们设立出口加工区,并在外资政策中强调了鼓励外资投资发展面向出口工业的政策优惠,导致了70年代东盟四国的“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型”外资投资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1976年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并不断加强,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开始从“转移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型”转向“回避贸易壁垒型”。加上进入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由于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80年代上半期普遍出现经济衰退。因此,80年代上半期东盟四国作为“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型”的投资优势也随之趋于减弱,外资投资趋于衰减。

二、1986年以后的外资发展状况

1986年以后东盟四国的外资投资出现了新的状况,1985年9月西方五大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会议以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接着在美国的压力下,韩圆与台币对美元的汇率也随后升值,这就大大削弱了日本、韩国、台湾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迫使它们向亚洲地区一些劳动力比较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东盟四国)转移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和部分技术密集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后者主要是由日本企业转移的),以弥补由于货币升值导致出口竞争能力削弱的损失,因而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一股区域内外资投资的高潮。

在这股外资投资高潮的冲击下,东盟四国在80年代下半期先后出现了外资高潮,其外资投资规模与增长速度是1986年以前所无法比拟的,而且重新恢复并大大加强了80年代上半期已经趋于衰弱的“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型”外资投资。在这次东盟国家的外资高潮中,亚太区域内投资起着主导作用,从而增强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

80年代下半期,东盟三国(泰、马、印尼)外资的发展特点表现为:(1)外资的规模与增长速度空前扩大与加速。(2)来自日本与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投资比重迅速增长,最终占了主导地位。(3)面向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型的投资迅速增强,1986年以后日本与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向泰、马、印尼的投资主要是转移面向出口工业生产基地,特别是电气与电子机器工业,这一工业部门在1987-1989年泰国制造工业部门的外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达40-45%,在马来西亚的同类比重则在50%以上。(4)以中小资本投资为主,平均投资规模不大。(5)投资的重点产业部门是面向出口的制造工业部门。

1986年以后形成的亚太区域内外资高潮首先涌向泰国,外资高潮出现于1987年,持续了三年(1987-89年);马来西亚、印尼的外资投资则从1988年起出现高潮,也分别持续了三年,从1990年起转趋停滞与下降。其主要原因为:在外资高潮的冲击下,泰、马、印尼的社会设施出现了“饱和”。菲律宾由于从1983年起便出现国内政局不稳、经济衰退的不利局面,因而在80年代下半期未能迎来外资投资高潮。

三、90年代上半期的外资发展状况

90年代上半期,东盟四国投资的发展特点出现了以下一些变化:

1、外资增长的变化

在1987-1990年期间,泰、马、印尼迎来了外资投资高潮以后,由于社会基础设施出现“饱和”而导致进入90年代以后外资转呈停滞与下降也持续了3-4年,基本上均从1994年起开始回升,其主要经济背景为:(1)这些国家积极扩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2)进一步放宽外资限制与扩大外资优惠;(3)欧美国家的经济复苏,并看好亚太地区的投资市场,对东盟四国的石油产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大;(4)1993年初和1994年初日元又有两次大幅度的升值;(5)1993-1995年期间中国大陆实施经济紧缩政策和进行产业政策调整等。1994-1996年期间,东盟三国(泰、马、印尼)的外资转趋回升。菲律宾在1992年6月拉莫斯总统上台执政后,努力稳定菲律宾的政局、整顿治安、整备社会基础设施、扩大电力供应,经济形势转趋稳定,1993年起菲律宾外资趋向回升,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1986-2001年东盟三国与亚洲地区新经济增长区的外资投资

(按批准投资额计算)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投资篇》,1988-2002年各年版。

2、投资来源多元化

80年代下半期,由于东盟国家外资主要来自日本与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从而导致欧美国家的投资比重趋于下降。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欧美国家对东盟国家的石油与天然气开发、炼油、石化工业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产业部门的投资迅速增加,以及日本、台湾、香港资本投资向中国大陆、越南转移,欧美国家在东盟国家外资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趋于回升。

外资投资来源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是,东盟区域内的投资也不断有所增大。由于泰、马在东盟区域内属于经济领先的国家,它们在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工资水平与企业经营成本的不断上涨也开始向其近邻国家(印尼、菲、越、缅)进行投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东盟区域内资本在东盟国家外资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还不很大,但却在逐步增大。

3、外资投资开始流向新经济增长区

80年代下半期,亚太区域内投资主要集中投向泰、马、印尼。90年代以后,也开始较大规模地投向亚洲地区的新经济增长区(中国大陆、印度、越南、菲律宾),东盟地区内的新经济增长区(菲、越)吸引的外资投资的东盟五国(泰、马、印尼、菲、越)的外资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趋于增大。

4、投资产业结构的变化

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东盟国家的外资投资主要投向第一产业部门和进口替代工业部门,属“资源开发型”和“市场确保型”投资,为此其投资的产业部门分布结构以第一产业部门为主,制造工业部门居次,第三产业部门所占比重极小。70年代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向重点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外资在第二产业部门(特别是面向出口工业部门)投资的比重有所增大,在第一产业部门投资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印尼除外),特别是在80年代下半期所形成的亚太区域内投资高潮的冲击下,制造工业部门的外资投资比重急剧增大。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东盟国家(特别是泰、马、印尼)的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部门的投资需求增大,外资在东盟国家第三产业部门(以金融业、服务业部门为主)的投资比重不断增大。而在制造工业部门内部,外资投资的行业部门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1)技术层次明显提高,高增值化趋势突出;(2)金属工业、零部件工业部门的投资比重趋于增大。

四、金融危机后两次经济衰退与复苏阶段的外资发展状况

1997年7月东盟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其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在从1997年年中起到1998年底期间,这些国家经济普遍出现衰退或严重衰退。进入1999年以后逐步走向复苏,1999年下半年较明显地走向复苏,2000年复苏的幅度加大。这是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的第一次经济衰退与第一次经济复苏。在这段期间内,东盟国家的外资投资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

1、外资增长的变化

1997年外资投资开始出现下降趋势、1998年大幅度下降、1999年下降幅度有所缩小,2000年转趋回升。

1995-2001年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外资投资额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经济增长率引自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书》各有关年份;外资投资额增长率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投资篇》各有关年份的资料整理、编制。

当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蔓延时,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大幅度下跌,当时有一种论调认为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贬值将会有利于外资投资企业增强出口竞争能力,从而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外资引进,但实际情况却正相反,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地区各国的金融形势不稳定、国际信用和信任度下降、经济衰退乃至政治形势不稳从而导致外资投资大幅度下降。

2、来自区域内的资本投资大幅度缩减

1986年以后,东盟国家外资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日本与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进入90年代以后,印尼、菲律宾的外资投资也部分来自泰国和马来西亚。金融危机以后,这些投资来源国由于本身受到危机影响,出现经济衰退,对外投资实力减弱。

3、进一步放宽外资投资限制

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经济迅速转向衰退,外资投资也随之萎缩。为此,东盟国家在危机后普遍采取了放宽外资投资限制的政策和措施。以往东盟国家一方面对鼓励外资投资行业部门的外资投资企业提供优厚的鼓励优惠,另一方面又禁止或限制外资参与投资某些特定的行业部门。在鼓励外资投资与限制外资投资的行业部门之间,优惠政策的差距是很大的。东盟四国普遍采取的政策与措施有:(1)减少禁止与限制外资投资的行业部门数目;(2)放宽外资投资比率的限制;(3)容许外国公司对当地企业进行兼并;(4)鼓励外国公司参与当地国营企业民营化改造等。

4、欧美跨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积极进行企业兼并

金融危机后,外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的企业兼并主要来自欧美国家,日本由于国内经济衰退,其跨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的企业兼并活动比较乏力。1997年下半年起,欧美跨国公司开始在东盟国家对一些陷于债务负担沉重、资金严重短缺困境的当地企业进行收购与兼并,其背景为:(1)金融危机后,当地企业还债负担大幅度加重(由于货币贬值导致负债额与付息额急剧膨胀),又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从而陷于停业乃至破产的边缘;(2)当地货币贬值,按美元计价的兼并成本大幅度降低;(3)当地股市价格下跌,收购成本减少;(4)当地政府实施了进一步放宽外资投资限制的政策等。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书》提供的数字,1997年7月到1998年6月期间欧美跨国公司对泰、马、菲、印尼的企业兼并金额高达131亿美元。

5、新投资项目减少,合资企业的增资投资增多

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的外资投资趋于衰减。其中,新申请投资大量减少,而外资公司对合资企业的增资投资增多。其背景为:(1)当地经济衰退,外商对新投资持谨慎态度;(2)合资企业面临困境,当地合资者经济实力大幅减弱,当地金融机构无力提供融资,为此要求合伙人提供增资投资,挽救合资企业;(3)外资合伙人通过增资投资可以取得企业的过半数股权,从而掌握企业经营的支配权;(4)当地政府放宽对外资投资比率的限制,鼓励外资合伙人增资帮助当地合资企业和当地经济渡过难关。

2000年东盟四国经济刚刚从1997-1999年期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但进入2001年以后又由于受到美国经济衰退、日本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欧盟经济减速、国际市场信息技术产品需求再度疲软的影响,又重新陷入经济衰退之中,2002年出现经济复苏,但复苏幅度不大。这是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的第二次经济衰退与经济复苏。与第一次的经济衰退导因于这些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金融体制、企业债务危机等问题不同,第二次经济衰退的导因是来自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通过出口贸易的大幅度衰减而引发的。由于东盟国家多数是外向型经济、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高(泰国56.7%、马来西亚109.6%、印尼40.5%、菲律宾49.6%)、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高(见第三表)、出口商品又主要是电子产品(东盟四国分别占出口贸易总额的30-50%)。为此上述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东盟四国出口贸易的大幅度衰减,进而导致这些国家经济的大幅度衰退与严重衰退。

在第二次经济衰退期间,东盟四国主要采取了扩大内需和防止出口大幅度萎缩的政策措施对应。2001年第四季度泰、马开始出现有经济复苏的迹象,进入2002年第一季度,它们的经济复苏迹象便较为明显。2002年东盟四国的经济趋向复苏,但复苏的幅度不大、进程缓慢。

与第一次的经济衰退与复苏相比,东盟四国的第二次经济衰退期间的较短、经济复苏来得比较快,而且是在发达国家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下取得了经济复苏。其原因何在呢?根据世界银行在2002年12月12日公布的预测数字,2002年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预计美国只能有2.2-2.5%、日本只能有0.5%、欧元区只能有1%的经济增长率,但亚太发展中地区经济却会有将近6%的增长率,其中东南亚地区将会有3.8%的经济增长率,这主要来自内需的扩大和亚太地区区域内贸易的回升,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大幅度的增长。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2001年东盟四国的外资投资额从2000年的279.9亿美元剧降到198.5亿美元,下降29.1%;其中泰国下降10.8%、马来西亚下降5.2%、印尼下降41.4%、菲律宾下降44.2%。进入2002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仍然回升乏力,世界直接投资仍处于下降趋势,流入亚太发展中地区的世界直接投资又大部分流向中国与香港,2002年东盟国家的外资投资仍趋下降。2003年世界经济预计将会有较稳定的复苏,但复苏的幅度仍不会太大,为此2003年东盟国家的外资投资额预计将会有所回升,但回升幅度不会太大。

收稿日期:2002-02-10

标签:;  ;  ;  ;  ;  ;  ;  

东盟国家外商投资的发展特点与趋势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