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配网调控;配电自动化模式;一体化
引言
配电自动化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对电力系统改造与升级进行加强重视。近年来,随着智能化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各大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实现与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智能化、现代化发展。基于智能化电网模式下,对配网调控一体化工作加强监督与管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现配网调控事故,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稳定、持续运作,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1、配网调控一体化的特性
1.1实时性
智能化技术在电网中的成熟运用使得配网调控一体化具备实时的特性。电网系统中的配网调控一体化通过遥测技术的应用来对相关的信息数据等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这些信息数据全部传入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有关电力调配工作人员就能够根据信息数据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与了解,有关运行维护工作人员也能够根据数据信息对电网的运行状况等进行有效监控,从而使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
1.2开放性
电网中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特性之一是其具与开放性。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实际运行通过相应开放性平台的建立来使其他软件得到有效兼容,能够为信息库以及数据库之间的连接保障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其中连接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1.3系统性
智能技术在电网运行中的应用使配电调控一体化具备相应的系统性。具体来说,其系统性的体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首先,配电调控一体化能够对电网网架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变电站进行有效控制。如果电网运行系统出现问题,其中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能够及时进行警报提醒,从而使相应的故障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其次,配网调控一体化在收集到有效信息数据后能够及时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并对电网运行中的问题进行细致、具体地分析,从而使电网运行的整体运行状况能够反馈给有关工作人员。最后,配电调控一体化在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后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有关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判断依据对电网运行调控,从而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与正常运行。
2、配网调控工作的发展现状
2.1缺乏健全配网管理模式
我国大力建设电网后,电网覆盖范围得到不断扩大,配网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在目前阶段,我国已逐步实现电缆化配网管理以及单条馈路混合模式。在该模式下,就需要多个部门间相互协作与配合,例如:电缆部门、架空线管理部门等,从而使配网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增加。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能够避免出现该现象,仍旧使用分散式配网管理模式,各个部门间各自管理、各司其职。虽然有效避免了管理复杂程度,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难以确保管理高效性,导致数据信息混乱甚至缺乏准确性。
2.2调控分散化
在目前阶段,配网调控模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且在分散式配网调控模式下难以有效展开管理工作。因此,在配网调控管理中容易引发调控分散化、盲目调控等问题。在调控管理运作过程中,通常是根据以往运作经验以及传统调控方式来管理配网系统,最终出现盲目调控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缺乏准确性指导
在目前我国配网调控管理过程中,若配网调控操作面较为宽泛,在执行调控中就难以单纯依靠资料信息与图纸对其进行有效判断,则还需依靠其他手法才可进一步确保配网调控的精确性。此外,配网调控工作所涉及到电力设施较多,一旦出现调控不当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配电自动化中常见的电缆、架空线等基础设备的正常运作,从而出现运行上的差异性。同时,配网调控缺乏准确性资料信息,这就严重阻碍了配电调控工作难以展开精细化管理。
3、配电自动化背景下配网调度一体化的对策
3.1建立标准化配网管理模式
在实行配网具体调控时,要统一管理标准以及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保障实际管理与调度为其提供一致的标准与调度依据,进而在实际配网管理中保障管理最终质量,不会造成不同区域配网管理因管理标准与管理模式的不同而形成差异。 在构建配网调控一体化模式时,要高度实现人机结合,保障全面自动化管理的实现,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需进行绿色电网设计,保障其具有环保性以及稳定性。 除此之外,在点电网实际调度管理时, 要保障主网中所有设备的质量安全与运行安全,确保实施设备质量能够达到其实际对质量的规定要求,保障电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3.2提高系统的兼容性
在我国的电力配送调度一体化建设中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与SCADA(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是使用最常使用的2个系统,在这2个系统的共同参与下,电网系统在配电、调度、监测等环节的工作效率的得以有效提高。但是目前这个2个系统相互独立,无法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访问与关联功能之间的联动,在配电自动化配电调度一体化的建设中,电网系统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多,对信息传输与处理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GIS系统与SCADA系统的相互独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配电调度一体化的自动化程度,增加了配送调度部门工作人员的人工作业量。因此,为了有效推进配电调度一体化工作,电网软件技术人员可以从实现GIS系统与SCADA系统之间数据的交互访问为切入点,提高2个系统之间的联动性,从而提高配电调度工作的一体化、自动化程度。
3.3提升电网软件系统智能化程度
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大大提高了电网系统的信息传输能力,为电力的生产、输送、配网等工作环节都提供了信息支持。但是电网监测与用电信息的增加也提升了电网软件系统的工作量,对于软件系统的数据运算处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大多数配网运行人员而言,配网自动化系统实时信息高级功能应用亟待提升,研究自动化信息整合及故障高级研判,实现配网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告警信息双向融合,提高配网自动化系统实用性迫在眉睫;我国多数电网单位使用的软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还较低,大数据处理及机器学习等高级算法的应用还比较少,一些核心数据的处理算法设计还较为落后,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效率过低,无法满足配电自动化的作业要求,因此对于电网的软件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也是推进电网配网调度一体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结束语
配电自动化作为对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的一种新兴科学化模式,可为配网调控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持。这种电网体系中的新模式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依据配电自动化的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先进水平来看,必然成为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汪坚杰.配电自动化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四川水泥,2016(11):274.
[2]央兴德.配电自动化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41):236-237.
[3]刘林波.配电自动化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21):99.
[4]卢锋.探析配电自动化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17):104-105.
[5]吴慧.配网调控一体化运维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5):137-138.
论文作者:蔡宛达
论文发表刊物:《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 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6
标签:电网论文; 系统论文; 信息论文; 数据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模式论文; 网管论文; 《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 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