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_联想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_联想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摭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语文论文,能力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联想主要凭借形象思维,通过有形的物象之间内在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使人们在认识、反映事物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接通思路,对事物进一步认识分析后创造出来的艺术想象。一般来说,联想有四种类型: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关系联想。

日本心理学家高木朗认为:“连接物象的联想,是记忆的基本要领”,“记忆的基本规律,就是把新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进行联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记忆。

联想根源于生活实践,也和人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健康的身心、活泼的性格、强烈的求知欲都有助于联想能力的培养。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常常用奔放的想象力描绘他们不完全理解的事物,产生稀奇古怪的物象,萌生一些散乱的自发的联想。所以青少年时期正是培养、训练和发展联想能力的黄金时期,而语文教学更肩负着学生联想能力培养的重大任务。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和加强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呢?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善于引导学生体悟文章作者的联想契机、形式和作用,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叶圣陶同志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这一点上,我们要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和掌握范文中成功的巧妙的联想例子,用这一例子去举一反三,启迪和诱发学生联想浮翩。有的范文虽然不是由联想构思全文,但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之中处处充满了联想,其作用和方式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例如《井岗翠竹》一文中,在描写竹子时就巧妙地运用了联想:“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眼前的翠竹为出发联想的契机,抓住特征,通过相似联想,想到当年保卫革命根据地的岗哨、奇兵,又联想到今日老根据地建设者的勃勃英姿。从修辞角度来说,是采用了比喻手法。比喻本身就是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一种联想方式,喻体和本体之间由相似而架起了联想的桥梁。这样的联想可以使文章形象生动,渲染气氛,还可以起到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作用。教师通过点拨、辅导,让学生明白这种写法作用后,再不失时机给学生提出训练题目,要求要具体明确,避免学生出现离奇的胡思乱想。

有的文章,是用联想构思全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道:“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凉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紧接着就叙述这件衬衫的由来,表现了总理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和人民热爱总理的真挚感情。这是睹物思人,由具体事物出发把与其有关系的事情联想在一起,其联想契机为相关,可称为关系联想,由这个联想引出全部故事情节,构思成全文。类似的课文,如《记一辆纺车》、《松树的风格》、《新手表》等。教者在讲授这类课文时,除引导学生具体理解掌握作者的思路、联想依据、联想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一些相类似的联想练习。

截然相反的事物会形成强烈的鲜明的对比,对比能架起联想的桥梁。如由黑暗想到光明,由微观想到宏观,由穷想到富。事物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运用对比联想的思维记忆方法,可以使我们容易看到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如课文《一件小事》,文中的车夫和“我”在对待老女人的态度、感情上截然相反,强烈的对比使“我”产生了联想:“……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种联想是现象升华为本质的过程,对认识事物深化文章主题起着巨大的作用。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对比联想去思考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去设计对比关系的联想作业。这样,会很快提高学生对比联想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本质或特征相近的事物间也容易架起联想的桥梁,这叫做接近联想。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作者从桃花的艳泽与姑娘的涣然容光的接近而构想出来的诗句。又如鲁迅作品中的阿Q 因头顶的癞头疮而忌光、亮……。

自然,联想的发生契机,并不仅仅限于接近、相似、对比、关系,而且每一类联想划分时也不能过于机械,有时是复杂交叉的,很难明确地规定为哪类联想。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抓准联想的语言形式,规定内容进行定向联想训练。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靠一定的形式去表达。联想是靠语言的形式去实现的,抓住联想的语言形式去把握联想训练,就能使联想训练有章可循。

一般来说,联想的语言形式有下面几种:

1.直接提出联想,一般用“想到、联想起、回忆起”等词语引出,用这些词语引出一个类比,借此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2.以假设引出联想,这种形式是对未经历、未体验过的事物假定一些条件去激发联想,而对经历过体验过的事物也可以假设一些条件,通过联想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全面。其语言形式用“如果……就……”“假如……那么……”如“……你从山脚往上爬,超越天山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青凛凛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它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根部扎入岩隙,吸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柔静多姿。”(《天山景物记》)这是以假设联想形式去叙写天山雪莲,这种写法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想象。

3.比喻式提出联想。其联想常用比喻词(象、好象、如同、有如)引出,这种形式有时不是由一次比喻去完成,而往往连续地进行比喻,对一个事物多侧面地比喻。如:“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象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象羊群,来来去去……”(《看云识天气》)

4.推测式联想。这是表示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猜想,其语言形式常用“也许”“莫非”“难道”等。这种联想形式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去私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私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也许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种形式的联想对揭示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世界都十分有利。

5.否定式联想。这种形式是先否定某事物属某性质,接着再肯定它属于另一种性质,前面的否定是为了后面的肯定,否定的部分往往是两种事物间的表面联系,而后面的肯定才是两事物间本质的联想。所以否定式联想是联想的进一步深化,它是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联想。

掌握了联想的语言形式,教者就能便于设计出多种定向的联想训练作业,也有助于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提高。当然,形式永远也离不开内容,离开了具体的联想内容,形式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教师一定要从学生读写的实际出发,围绕主题的要求去设计联想练习。

第三,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一个人的联想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是否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也取决于他对生活对周围事物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便不能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既不能对事物作深入的思考,也不能反映它们,也就无从谈联想了。然而如果一个人有知识有经验,但厌倦生活,那也就不会有丰富的联想了。所以想要培养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首先必须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并且更多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方面接触社会生活,开拓视野,认真学习多种知识。

标签:;  

语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