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刘晏的经济管理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思想论文,经济论文,浅议刘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晏(公元715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代杰出的理财家。刘晏一生没有著书立说,他的经济管理思想主要是通过他对唐朝国民经济管理的改革和理财活动表现出来的。刘晏40岁后长期参与掌管封建中央政府的财政,在历代理财家中,他是比较注意农民疾苦的人,他的经济管理思想在中国经济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主张经济统制的决策思想
处于唐代中叶的刘晏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其前辈的经济管理思想有所发展和改进。这主要表现在:其一,他要求在保证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权的条件下,调动经营管理的各级官吏以及商人、雇佣人员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在改革漕运制度、榷盐制度和备荒救灾办法时,他都注意调动商人的积极性,既让他们有利可图,又通过他们的活动弥补了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不足,把国民经济的管理搞活。其二,他反对用加税、加价的办法增加收入,主张运用财政政策来促进生产和流通。他通过有针对性的灾前减免赋税,对某些经济活动给予私人价格方面的优惠,来促使农民积极从事生产,商人积极从事流通,从而保证国家经济活动充满活力,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刘晏的这种既要保证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又力图对经济活动加以发展和改进的管理思想,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国民经济管理思想发展的新动向。
刘晏是唐代主张实行经济统制的代表人物。他对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改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漕运制度。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刘晏到长安任京兆尹并兼任转运使,即开始着手改革漕运。他首先疏浚河道,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的水路运输路线;在运输方法上,废止了直运法,对(长)江、汴(水)、(黄)河、渭(水),采取了分段接运法;创行了“囊米”运输法,即将粮食装进麻袋、蒲包内运输,大大减少了运费和中途的耗失;实行了由国家包办建造漕船的重大改革,确保漕运船只坚固耐用;在漕运事业中推行雇工制,以代替无偿的强迫劳役,调动起船工水手的劳动积极性。经过刘晏的改革,江淮粮食终于源源不断地运到长安,年运粮食40万石,最多时达110万石,保证了京师的粮食供应。 这种严密、完备的运输制度,在漕运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漕运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第二,改革榷盐制度。精简榷盐机构,明确盐的生产、收购、储存等均由国家管理,商人销售均需从国家榷盐机构购买。刘晏将食盐产、销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只在产盐区设官榷盐机构,把产地的盐卖给商人,利用商人把盐运输四方。在边远地区实行常平盐制,以保证供应,防止盐商屯积居奇。盐法改革后,盐税从收40万缗上升到600万缗,仅此一项,即占当时财政收入的一半。刘晏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颇受唐政府的重视,以致于从刘晏开始,盐铁使兼任转运使竟成为唐代的“定制”。后人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历代操利柄为国计者,莫不损下益上,危人自安,变法以弄权,敛怨以构祸皆有之矣。如刘晏通拥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劳于民,信于寡而利于众”,(注:《旧唐书》卷123 《李巽传》。)“庄军国之用,未尝搜求苛敛于民,而以榷盐为主”,“有经以不滥”,“君子之用心也”。(注: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4。)
第三,改革备荒救灾办法。刘晏提倡生产救灾,实行以副补粮的措施。他提出了“理财以爱民为先”的主张,注意不加重农民的负担,把财政的重点放在盐法改革等非农业租税方面,以及推行常平仓制度,加强备荒措施,减少对农民的劳役征发等。
第四,改革市场管理。由国家负责调节商品的供求,保持物价的稳定。刘晏重视商人的商业活动对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作用,他降低商人的户税负担,开放食盐任商贩运,取消食盐通行税和对商人纳损实行加价鼓励等。
第五,改革官吏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廉洁、精干的管理机构和官吏队伍,负责国民经济管理工作。
刘晏的这些改革措施的核心,就是坚持国家政权对国民经济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上述改革措施,确实收到了明显效果:“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季年所入逾十倍,而人无厌苦。大历末(779年), 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注:《旧唐书》卷123 《刘晏传》。)
二、调节控制国民经济活动的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调节管理国民经济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着。在唐代,除了以轻重之术来调节管理国民经济之外,平籴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所谓平籴,就是政府对所需用的物品按照流行的市场价格加以收购。平籴制度的出现和演变,表明封建政权已经认识到,依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买卖的平籴方式,较之利用封建法权以强制征收的方式效果更好。这是调节管理国民经济的思想向前发展的具体表现。刘晏调控国民经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常平仓制度的改革。据史籍记载,“刘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拿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注:《新唐书》卷149 《刘晏传》。)。“自诸道巡院距京师,重价募疾足,置递相望。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轻重,尽权在掌握。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得其术矣。”(注:《旧唐书》卷123 《刘晏传》。)“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日,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注:《资治通鉴》卷226,建中元年七月。)由此可见, 刘晏所经办的常平业务已超出了传统的常平制度的范围,有所发展扩大,不仅经营谷物而且涉及“万物”、“杂货”。通过这种调节管理的手段,收到了调节稳定物价、保证市场供应的效果,而且还使唐朝政府获取“美利”,增加了财政收入。刘晏的这一改革,可说是一个创举。
在刘晏的改革活动中,还把经济措施作为调节控制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刘晏认为,“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济”(注:《新唐书》卷149《刘晏传》。)。他认为赈济弊多利少。因此,他主张使人人从事生产,让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获得经济收入以谋自给,以此防止灾荒的发生。对于荒歉地区,他主张贱价抛售谷物,使百姓解决困难而“国计不乏”,又能使部分贫苦人民获得劳动收入,以维持生活。刘晏的这种办法从理论上讲是正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只能为统治阶级推卸责任,使遭受天灾人祸的人民陷入更加困苦无助的境地。
三、重视经济管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经济管理思想家和理财家们都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二是人口的管理。
重视选拔和造就一支能干而又可靠的财经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一个由干练清廉的官吏组成的财经管理体系,是刘晏的财经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刘晏非常重视发现和选拔人才,“凡所任使,多少后进有干能者。”(注:《旧唐书》卷123《刘晏传》。 )凡是担任要害部门掌握实权的官吏,“必一时之选”(注:《旧唐书》卷123《刘晏传》。)。这支干练的人才队伍能做到“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虽寝兴宴语,而无欺绐。四方动静,莫不先知”(注:《旧唐书》卷123 《刘晏传》。)。在刘晏的财经改革活动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他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这支人才队伍的主要成员在刘晏死后的20余年里还一直“继掌财赋”(注:《旧唐书》卷123《刘晏传》。), 继续发挥作用。
对人口的管理,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重要方面。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要发展农业生产就离不开相当数量的劳动人口,所以重视人口增殖,认为人多则力大势强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刘晏从增加赋税收入角度来考虑增殖人口问题。他认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注:《资治通鉴》卷226,建中元年七月。 )。他对漕运制度的改革以及常平业务的开展,都有安定社会生活,繁荣社会经济、增殖人口的含义。据史书记载,刘晏的财经改革对于增殖人口也确实收到了效果,“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始为转运使,时天下见户不过二百万,其季年乃三百余万;在晏所统则增,非晏所统则不增也。”(注:《资治通鉴》卷226,建中元年七月。)
四、重视经济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为了有效地实施经济管理,必须及时掌握经济信息,以便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在这一方面,刘晏的做法是非常突出的。刘晏为了保证他的财经改革顺利推行,非常重视对市场和物价的管理。他的总方针是,通过国家机构吞吐物资以调节商品的供求,保持物价的稳定。他在全国各主要城市设置巡院,负责管理粮食和其他主要商品的市场。为了使这一管理工作确有成效,他特别重视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其具体做法是:精心组织在各地的巡院,形成了一个经济信息传递网。规定各地巡院的知院官,必须按旬、按月将农业生产、粮食收购、粮价变动以及其他主要商品的行情及时上报。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工作,他又整顿、改革了当时的通讯机构——驿站,并不惜重金招募善骑快马传递文书“驶足”,负责传递各种信息,使“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而知”(注:《新唐书》卷149《刘晏传》。)。 在交通工具和技术都很落后的唐代,他的这一套办法还是行之有效的,有着极高的效率。刘晏正是根据这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作出各种决策,按照各地行情的变化,“权万货之轻重”,指挥各地巡院买卖各种物品,调节供求关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注:《新唐书》卷149《刘晏传》。),保持了物价的稳定。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如此重视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提出一整套方案并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的政治家和理财家,实在是凤毛麟角,刘晏可以说是第一人。因此,他在这方面的管理思想,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收稿日期:199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