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对面神经麻痹患者采取综合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体,将其按照疗法不同分为综合组和单纯组,各为16例。单纯组采取单纯的药物治疗。综合组则采取药物、短超波、针灸以及红外线的综合疗法。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并且对比单纯组和综合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治疗前后面神经评分。结果:综合组的治愈率15例(93.75%)显著高于单纯组9例(56.25%),治疗前两组面神经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综合组面神经评分(86.6±14.5)分显著高于单纯组(71.2±12.5)分,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对面神经麻痹患者采取综合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关键词】综合疗法;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效果
面神经麻痹的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明确,临床认为可能是由于茎乳突内面神经急性急性病毒感染所致,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血压循环障碍的症状。神经麻痹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的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包括:药物、物理等,但是单纯采取一种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显著[1]。因此,临床上通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超短波、针灸以及红外线进行综合治疗,效果确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体,将其按照疗法不同分为综合组和单纯组,各为16例。其中,综合组男性10例,女性6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1个月,平均年龄(45.12±12.08)岁;最短病程3d,最长病程2年,平均病程(0.9±0.5)年。单纯组男性12例,女性4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1个月,平均年龄(45.65±12.48)岁;最短病程3d,最长病程2年,平均病程(1.1±0.6)年。两组资料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单纯组采取单纯的药物治疗。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B族维生素等药物治疗。
综合组则采取药物、短超波、针灸以及红外线的综合疗法。对于耳后疼痛患者而言,则需要采取封闭痛点的治疗措施,操作方法如下:将1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以及1ml利多卡因注射液,于乳突附近痛点注射封闭;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而言,则需要于7d后再次给予封闭处理。选择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下关、牵正、四白、风池、翳风等穴位。患者呈现仰卧体位,常规消毒穴位,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同时,配合红外线进行照射治疗,避免红光直射患者眼睛。随后使用型号为DL-CII五官超短波进行治疗,将两个电极片放置于患者患侧耳后,并适当调节热量,每次持续10min。在此期间需要将独头蒜切成厚度为1公分薄片,放置于患者患侧阳白、乳突、太阳、耳前以及颊车等穴位。
1.3临床观察指标
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并且对比单纯组和综合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治疗前后面神经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均借由版本为SPSS21.0统计学软件,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可以说明数据差异显著至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愈率
综合组的治愈率15例(93.75%)显著高于单纯组9例(56.25%),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评分
治疗前综合组面神经评分(23.5±5.1)分,单纯组为(22.8±4.9)分,T值=0.396,P值=0.695,治疗前两组面神经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综合组面神经评分(86.6±14.5)分显著高于单纯组(71.2±12.5)分,T值=3.218,P值=0.003。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
3讨论
对于面神经麻痹患者而言,患病初期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液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神经炎症水肿症状的恢复,对于预防患者后遗症的发生效果显著[2]。但是对于面神经麻痹患者而言,大部分伴发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疾病,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存在一定风险,并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因此,临床上通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针灸、红外线照射以及超短波进行联合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同时,还能够促进炎症物质以及新陈代谢的吸收,利于缓解患者的痉挛症状[3]。经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结果为:综合组的治愈率15例(93.75%)显著高于单纯组9例(56.25%),综合组面神经评分(86.6±14.5)分显著高于单纯组(71.2±12.5)分,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由此可见,临床上通过采取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还能够获取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结语:
总的来说,临床上通过对面神经麻痹患者采取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能够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效果更加确切。
【参考文献】
[1]冯德琳,孙忠人,冯大铭,赵婧男,费双,尹洪娜. 针灸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8,15(08):24-27.
[2]冯超,马彩云,李靖婕. 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儿童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2):97-98.
[3]左甲,杨改琴,黄丽萍,秦彩娟,张莉君,盛刚,康岁岁. 翳风穴刺血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7,44(03):581-583.
论文作者: 张立国,徐敏,邢佳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面神经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程论文; 疗法论文; 高于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