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精神文明建设_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对优秀青少年与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比较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通过文明的行为影响社会环境,进而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其中性格是关键的因素。性格影响行为既依照心理系统内在的运动规律又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催化作用。必须遵循心理卫生学关于健康心理形成的规律,认真解决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的社会心理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其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的程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产生了新的迷惑、冲突与不适应,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而,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其心理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具有与其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认识水平、高尚的情操、积极的情绪,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动以及良好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的首要特征是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并对之作出有效的适应,思想高尚、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心理健康的核心的行为特征是行为方式与其角色相符合,如勤奋好学、尊敬师长、遵守校规等等。如果一个学生厌学,考试作弊,不尊重师长,那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生了某些不正常的变化。可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除了参照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外,还必须参照其年龄阶段、学生角色、培养目标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要求。

精神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是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概言之,精神文明是指与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的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文明的水准。心理健康与精神文明都包含了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这一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与精神文明的概念具有内在的联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亦称青少年心理卫生,其目的在于求得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青少年个体是和青少年集体,乃至全民族这个大集体密切相关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卫生学家卡尔·赫希特在其《心理卫生》一书中指出:“增强健康的活动不应局限于追求个人的安宁,而应该看作是一种社会事业,提高对待健康的责任心应该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心理卫生工作的目的在于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它包括人的文化水准、审美意识、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等。每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标志着该社会人们的思想、信念、伦理、道德的水平。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讲话中指出,“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可见,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整个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一般是指个体心理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这里所指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心理构成、功能与相互关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通过反映其思想、道德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产生影响的。学校心理卫生学的理论研究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实表明,青少年不健康心理中的问题行为是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安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

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碍其身心健康、影响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主要可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和违法犯罪三种。过失型问题行为是指较轻的品德纪律问题行为,如骂人、打架、说谎、逃课等一般具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点。品德不良型的问题行为是较重的品德纪律问题行为,如偷窃、欺骗、斗殴等,一般具有经常性、倾向性、有意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经常出现,比较稳定,具有极大扰乱性,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正是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心理机制。问题行为和其他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一样,都是由需要产生动机,由动机推动和维持行动,最后实现目标的。需要是行为的动力,不健康的需要会产生不文明的行为。那么不健康的需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动机理论指出,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动机圈的核心,是需要的来源。价值观作为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的首要的深层因素,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需要、动机、世界观和态度,最后导致一个人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与动机体系,并形成性格。因此,性格的异常是导致问题行为,从而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消极影响的一个核心因素。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做什么,怎么做,直接受他所生活的社会条件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制约,也受他的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倾向性的制约,并受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青少年的诚实、正直、谦逊、助人为乐的良好性格,往往产生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习与生活的乐趣,提高学习与工作绩效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给人们造成精神上的负担和痛苦,给学业带来损害,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与精神文明程度。

青少年健全的性格,是指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向着社会需要健康发展的一系列良好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笔者从90名初中、高中、大学的校级三好学生的性格特征的分析中发现,尽管他们的性格各异,但他们基本上是健康的,且有如下共同点: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诚实、遵守纪律、勤奋、自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自制力,思维积极且比较科学。反之,心理不健康的青少年,其性格也是不良的。据笔者对南京市工读学校自开办以来的291名工读生的主要不良性格特征的调查,发现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都是不健康的,其不良性格特征如表1所示。

表1:291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不良性格特征分析不良性格特征 人数

%

不良性格特征

人数

%胆大

256

88.0

懒散

277

95.2凶狠

177

60.8

敌视

111

38.1好胜

204

70.2

难自制

291

100.0任性

151

51.9

冷酷

87

29.9粗野

189

64.9

骄横

194

66.7自私

212

72.8

自卑

52

17.9虚伪

151

51.9

无耻

131

45.0浮华

160

55.0

孤僻

35

12.0

违法犯罪青少年还具有临床上的一些病态性格特征,如爆发性障碍、偏执性障碍等。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那些不健康的性格特征与病态的人格特征,是导致他们思想、道德品质恶化甚至违法犯罪的关键。

不健康的性格在心理系统内是怎样相互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与行为文明的呢?

首先通过不正常的认识过程改变主体的价值观。性格不健康的青少年,由于对人、对事的错误且稳固的态度体系,故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晕轮效应、先入为主等社会知觉偏见,或“我向思维”,不能正常认识现实,不能正确评判善恶与荣辱,从而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据笔者对南京市291名工读生的理想追求的调查与学校心理卫生学者陈家麟对江苏省60名违法犯罪少女的心理不健康的调查,发现他们的价值观是“有利便图、有钱就干”。他们的人生观和理想,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享乐型,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现在不享受,老了空自悔”;“身边有了钱,走遍天下都不怕。”二是纵欲型,提倡性自由和性解放,追求动物式的快感与流氓妓女式的性生活。三是混日子型,认为人生如梦,过一天算一天。

其次通过不健康的情感体验影响行为动机。青少年不健康的性格,由于对外界错误且稳固的消极或敌对的态度,容易产生厌学、厌世、怀疑、自尊与自卑混杂、嫉妒先进等消极的情绪情感,通过比较稳固的态度体系与需要结构影响行为动机。动机理论指出,动机支配了人的行为的出发点,究竟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与别人、久而久之就会使人的本质发生变化。对青少年来说,这具体体现在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转向上。兴趣的庸俗化,往往导致学生逃学、旷课,而全身心地投入于低级庸俗活动,使他们的思想品质恶化。这已被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陈家麟对江苏省60名违法犯罪少女(12-16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所证实。(见表2)

表2:60名违法犯罪少女的兴趣分析兴趣内容

人数

%我最喜欢看有关男女之间事情的电影电视

50

83.33我最喜欢看小说里有关男女之间事情的描写

24

40.0我喜欢看有关书籍中关于生理结构和性知识的内容

19

31.67我喜欢和朋友谈论男女之间的事情

33

55.0我对性生活非常感兴趣

14

23.33男性对我有强大的吸引力

14

23.33我喜欢和男性在一起,觉得很快活

24

40.0我喜欢看“少女之心”一类手抄本

30

50.0我最喜欢看和听有关男女关系的新闻

19

31.67世界上我最感兴趣的只有一字:钱

8

13.33我最感兴趣的是打扮自己,让人家都羡慕我

13

21.67

再次通过不适当且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影响自我控制能力。一定性格的人,其行为方式带有定向化、刻板化与自动化的特点,从而经不起外界的诱惑或明知错误还是去做,甚至改变态度。例如,一个学生一旦说了谎,以后再说将变得很容易,一直到说谎成了习惯,对说谎毫不知耻,心安理得。

由上可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心理机制,除了不健康的性格,还有不健康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世界观、需要、动机、态度等,然而它们都是通过对性格施加不良影响,而间接地影响个体的思想品德的。从违法犯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来看,不良的性格,病态的人格固然是影响他们品德的关键机制,但究其成因来看,腐朽的人生观、荒唐的理想、庸俗的兴趣及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与不良的性格相呼应的。

三、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对策

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心理机制,其目的在于研究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对策,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

1、积极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尚未被全社会所认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义也宣传得不够,且没把它提高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学校的大多数领导与教师还未认识到心理卫生工作与贯彻教育方针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往往以教学任务重为理由,而将其搁置一边。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而导致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维护,一些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我们要通过校内外的传播媒介,广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认识到,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有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预防生理疾病;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人才;有利于健全个性,预防违法犯罪;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未来;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切实把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2、遵循健康性格形成的规律,抓好三个环节

青少年健康的性格,是他们从小在积极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影响以及自身努力培养的结果。因此,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格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社会环境,是指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工作岗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等等。文化是指社会规范的价值体系的总和。社会经济制度、法律规范、文教水平、思想信念和风俗习惯等都属于社会文化范畴。持行为观点的心理学家和行为治疗家侧重从儿童的环境影响和儿童社会导向能力(即依据道德准则有选择地接收外部影响和调节行为的能力)来解释青少年学生性格障碍的原因。一个喜欢惩罚儿童的母亲会使儿童产生恐惧与畏缩反应的条件作用。由于这种行为的持续并产生泛化,导致孩子长大后,害怕周围的人并表现孤独。说实话反而受到教师责备,隐瞒真象得到教师宽容以及现实环境中存在不诚实、自私的坏榜样等,往往使儿童说谎的性格得到强化。研究表明,让儿童观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往往使他们的性格富有攻击性,因而攻击性行为增加。据江苏省公安专科学校陈德祥同志的研究,社会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率的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上传播的淫秽书刊、画报、录像、扑克等增多,青少年的强奸犯罪上升;社会上传播的武打、凶杀方面的电影、电视、录像、报刊增多,流氓滋扰、打架斗殴的条件就增多。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准,增加大众传播媒介的思想性,重视良好校风、家风的宣传教育及培植,以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2)激励青少年参加积极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的。青少年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文体、科技、团、队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实践活动的深入,使他们的反映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心理品质不断发展和提高。青少年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断与别人交往,相互发生作用,形成各种心理品质的。青少年的健康性格是在具有积极影响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由于青少年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搞好学校的团、队活动,体育、劳动及各种课外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重视青少年社会活动的导向等,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性格。

(3)引导青少年自身努力培养健康性格。性格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但社会环境不能机械地决定人的性格。自我培养对性格形成具有更大的作用。三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的性格已基本上从被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因而产生了“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他们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会主动寻找楷模,确定理想,经常自觉地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会自觉拟订自我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练习,改造消极的性格,培养良好的性格;会对外来的影响进行正确的选择、加工与接受,对自己行动进行颇为有效的自我指示与自我监督。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世界观的逐渐形成,自我调节系统得到明显的发展,关键是正确地给以导向。此外,π·C斯拉维娜的研究表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普遍化是性格特征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不仅要正确组织受教育者的行为,还要恰当地激发使这种行为得以实现的动机。

3、重视当前阻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心理问题

(1)应试教学模式与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学校和家庭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从早学到晚,缺乏积极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心理压力沉重,情绪紧张。学校采取的分快慢班的做法,加大了学生两极分化,使一批升学无望的学生自卑与消极,降低了他们自身培养良好性格的努力程度。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既不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不能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出现社会适应不良,造成心理痛苦与冲突。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模式,易使孩子形成缺乏竞争性、依赖、被动、胆怯的性格,在临床上表现为学习适应不良,要父母跟着(她)他转;恋爱适应不良,要对方围着(她)他转;社会适应不良,经不起挫折与竞争等。

(2)港台文化的消极影响。港台文化与大陆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地青少年的心理沟通与了解,如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就是一例。但是,由于一部分青少年,过分沉湎于港台影视、歌曲与小说,缺乏学习热情,影响健康性格的培养。例如,有些青少年迷恋港台歌星陷入幻想之中,影响学习与身心健康;有的女青年逃避现实,企图像三毛那样死去等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上述社会心理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4、掌握各种问题行为的转化趋势,及时控制过失型问题行为

近年来,我国品格研究协作组通过各地优秀教师提供的520份个案(其中小学生132份,中学生388份)和其他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正常行为与问题行为之间以及各种问题行为之间,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其转化趋势如下图所示。⑤

由上图可见,过失型是问题行为中的一个关键类型,若不及时教育与引导,则可能转化为品德不良型,导致违法犯罪,或转化为攻击型和压抑制,进而导致心理、行为的变态。因此,学校应该严格学生的行为规范,及时发现与控制学生的过失型问题行为,此防止他们的品德向不良与违法犯罪转化。

5、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缓解其心理紧张和冲突,提高其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根据近年来一些高校和中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在学校可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老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家、升学填报志愿与毕业分配的选择专业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以及家长、教师在教育孩子与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现场咨询。此外,他们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训练,进行教学、教育管理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心理咨询专家的指导下,他们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管理。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及早发现与防治心理疾病,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可以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控制错误的思想观念,消极的情绪状态,防止自杀或攻击别人与社会的问题行为的产生,为培养适应三个面向的“四有”人才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注释:

①③黄坚厚,《青年的心理健康》,台湾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②沈德灿等,《社会心理学简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④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⑤左其沛:“关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标签:;  ;  ;  ;  ;  ;  ;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精神文明建设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