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多年来反复强调的一贯思想。关于“两手抓”的具体内涵,邓小平有过很多具体的阐述,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情况有过不同的说法,但总起来看,这两手主要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辩证思想,深入学习他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与建设方略的论述,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两点论:两个文明都要好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巨大发展,而且要有精神上的全面进步。两个文明并举,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优势。邓小平对此有过很多论述。
在1979年他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与页码)
1983年4月, 在会见印度有关人士时他又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第3卷,第28页)。
1985年3 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第3卷,第110页)。
1992年他再次强调:“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卷,第378页)
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邓小平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实际工作,坚持两点论,坚持综合平衡,反对单打一的高明之处。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建立在符合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运转的基础上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重点论:物质文明是基础
精神文明要搞好,首先要摆正同物质文明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既坚持“两点论”,强调“两个文明都要好”,又坚持“重点论”,强调“物质文明是基础”,用他的话说就是“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第3卷,第52页), 他的这一思想也是一贯的。
在一次讲话中,他强调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我们对刑事犯罪活动的打击是必要的,今后还要继续打击下去,但是只靠打击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翻两番、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的途径。当然我们总还要做教育工作,人的工作,那是永远不能少的。但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第3卷,第89页)
同时,他还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第2卷, 第250页)
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的基础作用这一思想是深刻的,它既是辩证法的要求,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体现。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论”的思想,对于我们摆正精神文明建设的位置,避免用精神文明建设来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结合论:内在统一是关键
应该说,发展物质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与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精神文明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而且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进步的两个基本方面。唯有两者相互结合而不是相互对立起来,才能求得共同发展,也才符合历史发展运动的辩证法。邓小平正是敏锐地把握住这一点,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起来,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之中,变“两张皮”为“一张皮”,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作中“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偏差,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他这方面的思想也是一贯的,明确的。
比如,他一方面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出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的途径,而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的动力作用和指导作用,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第3卷,第144页)甚至“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因此他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第3卷,第154页)在他看来,精神文明不是外在于物质文明的东西,而是内在地统一于物质文明之中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用他的话就是“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第2卷,第195页)只有这样,才能既避免“一手硬,一手软”,又避免出现多个中心。
可见,邓小平的“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内在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又是两点中的“重点”。只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抓住“人”这个根本,又把握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主导方向;既从提高人的素质、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角度去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又从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入手去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建设高度精神文明,从而实现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的一致,实现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
四、建设论:重在建设是根本
江泽民同志总结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思想,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这就找到了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现实途径,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如何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新的高度,使其再上新台阶,根本的问题是把精神文明的要求落到实处,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建设上。邓小平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也是十分丰富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指出,我们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才能“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第3卷, 第147页)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第3卷,第63页)
——以“四有”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第3卷,第28 页)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他还特别强调“有理想”和“有纪律”这两条。这就为我们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指明了方向。
——加强科技教育和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第2卷, 第40页)并强调:“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第3卷, 第274页)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袭。针对一度出现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状况,他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第3卷,第290页),只有这样,才能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侵蚀。
——端正党风,反腐倡廉。他反复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并指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第3卷,第379页)
坚持用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的辩证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就一定能找准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从而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全面而持久的发展动力,以崭新的面貌迈进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