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视角论文,模式论文,产业集聚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
金融产业集聚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跨国)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就世界范围而言,纽约、伦敦和东京,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产业集聚地。这些大都市吸引了全球最主要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纷纷进驻开展业务(Tschoegl,2000)。伦敦是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其证券交易市场24小时运营,是世界第二大证券交易中心。至2001年,伦敦已有680多家银行,居世界大城市之首,其中307家外国银行拥有了17439亿英镑(折合25362亿美元)的总资产,跨国借贷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伦敦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共有800多家保险公司聚集在此,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纽约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金融集聚地,曼哈顿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世界最大的经营中、长期借贷资金的资本市场;它的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也是世界最主要的交易市场。至2000年纽约银行业的总资产已经达到16834亿美元,其中228家外国银行的总资产达9761亿美元。而日本则拥有全球排名第二的股票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至2000年世界最大的300家银行中,已有75家在东京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中14家银行的总部设在东京,这使东京成为当时世界上大银行最集中的城市,到了2002年日本的银行总资产已达到153500亿美元。
金融产业集聚的现象同样也在中国初现端倪,上海和北京的特定区域内集中了大量国内外的金融企业。上海陆家嘴贸易区及外滩金融中心正逐步成为中国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落户了12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600多家投资性机构。上海证交所内的证券交易额指标已经接近香港和新加坡的股票市场。自2001年以来,共有数10家证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或变更注册地,或以大规模迁移核心业务部门的方式进驻上海。来自上海银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在沪金融机构已达516家,其中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300余家;2005年,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延续去年快速增长的态势,仅第一季度内的代表处总数就达到100家,涌现了外资金融机构进驻上海的第二次热潮。同样,北京西城区的金融街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聚集,从目前的入驻情况来看,金融街已聚集了金融投资类企业及监管机构等588家,其中包括了人民银行总行等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总部、纽约银行北京代表处等跨国金融机构、中国再保险集团等大型保险公司总部以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清算中心。目前在金融街内注册的588家企业中,金融保险业企业的资产总额占70%,营业收入占65%,利润占80%,租金占25%,金融保险企业总部的各种经营活动已经成为西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①
二、金融产业集聚形成模式分析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简述
1.宏观动因
就宏观背景而言,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金融集群形成的前提;现代服务业的发育和成长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内在引擎;东道国政府扶持性的产业政策是金融机构得以大规模空间聚合的重要支撑;而专业化的人才聚集及不断增长的面向全球的金融市场,则是国际大都市最终成为金融企业进驻地的优势所在。
2.微观动因
金融产业集聚的主体是各类金融机构,因而金融跨国公司的选址决策所带来的总部经济最终决定了产业集聚的区域。金融企业的选址主要取决于以下的因素(梁颖,2006):(1)区域的地理位置因素,包括时区优势、地点优势、交通优势、较低的商务成本等。这些因素会影响金融机构的沉淀成本(除员工培训和搬迁费用、营业设施建设、申请执照的相关成本外,还包括潜在客户的流失和从一个地区退出造成的声誉损失);(2)地区市场的供求因素;(3)路径依赖因素,区域的历史因素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作用;(4)政府的推动因素,包括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吸引金融企业的优惠政策等。
(二)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模式分析
从19世纪伦敦国际金融中心诞生至今,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着由集中到分散,又由分散趋向集中的过程。综观当今世界各层级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出金融产业集聚形成所存在的两条有效途径(见表1):一种是借助历史和特殊事件等偶然性因素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依托所在实体经济的发展积累,自发吸引金融企业迁移而形成集聚。早期的区位优势一旦形成,必然通过前向和后向产业关联的乘数效应形成锁定(Krugman,Fujita,1999),从而进一步巩固集群的稳固性,扩大集聚地的辐射效应和吸引力;另一种则是主要依赖国家的相关扶持性产业政策,由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空间布局,按照相关标准对城市进行评估,比较选择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潜力的城市,并给予相当宽松灵活的产业政策进行发展配套,引导企业选址投资的方向。
表1 金融集聚产生的途径对比
模式
自发形成
政府引导
事前无目标与经济 带动经济及金融产业发
发展伴随产生 展扩大辐射效应
经济发展积累的原
发展动因 人为的推动力
动力
对经济产生被动式 主动、积极、目标明确与
的反作用 经济发展相配套
产业政策 自由度和开放度高 政府干预程度较高
(三)历史积累的自发形成:以伦敦为例
金融集聚自发形成模式又可以称为“原发型”金融集群,该模式主要源于城市经济结构的历史转变和空间布局的自发调整,属于金融需求反应导致的产业集聚。所谓需求反应,是指金融体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相应扩张,金融政策和法规也随之发生变化(图1)。
这种产业集聚模式是一种市场创造模式,其前提是区域经济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市场,可以为金融企业提供一系列成熟稳定的交易条件和信息,从而使金融企业最终在该地域内稳定下来。自发的金融产业集聚,从单一的金融企业群到催生金融配套企业的集聚,形成成熟稳定的产业空间集聚,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孵化演变。伦敦就是这种由需求反应而促成的金融集聚地的典型代表。
1.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是集聚形成的原动力
伦敦金融业蓬勃的发展局面原动力在于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一战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最先进的制造业和世界一流的航海技术,整个19世纪成为大英帝国称霸全球的时代,“世界工厂”成为了世界经济贸易强国,吸引了大批国外的企业到伦敦投资、开设分支机构,从而使伦敦的股票市场、贷款市场、抵押市场迅速发展扩大,最终在伦敦城区域内形成集聚。
2.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为集聚提供了硬件保障
自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通车以来,伦敦发展出世界一流的交通网络体系。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这里聚集了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航运、造船、租船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欧洲客运量最大的希思罗机场也在伦敦。同时它还拥有最好的卫星通讯、传真电话、电传和快邮网络,其发达完善的通讯基础设施完全满足了金融产业信息数据传输的特殊要求,成为金融产业集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的有力保障。
3.充裕的高级人才储备为集聚提供了软件支撑
伦敦拥有世界上排名前列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又是全国5大银行总部和3大保险公司总部的所在地,2001年“伦敦城”内的金融高级从业人员就达到13.4万人。这些受过严谨的英国高等教育、拥有世界先进金融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形成了一个价值无限、联系全球的庞大网络,为伦敦的金融产业集聚提供了软件支撑。
4.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为集聚提供了发展空间
伦敦金融产业的开放度和创新度举世闻名,宽松的金融政策和活跃的金融产品创新造就了成熟的金融市场,吸引了大批跨国金融企业和机构来此落户,美国人在伦敦所开设的银行数量甚至超过了其在纽约所开立的银行。同时大量的外籍金融高级管理人才供职于伦敦商人银行协会、伦敦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和期货经纪公司等金融核心机构,既推动了伦敦本土金融业的发展,又扩大了伦敦对世界金融产业的影响力。
伦敦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因素证明了金融业的发展活力在于主要依靠市场,借助竞争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带动金融市场的长期繁荣。1917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竞争和信用管理条例》,其中包括了降低银行准备金比率、取消部分金融机构的贷款限额,并允许银行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等;1979年10月,英国政府又取消了实行了40多年的外汇管制,进一步鼓励国际资本流入英国金融市场;1981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实行新的《货币管制条例》,逐步取消银行准备金比率,同时取消最低贷款利率,基本放开了对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的管制。
(四)政府主导的嵌入发展:以新加坡为例
与需求反应相对应的金融产业集聚产生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嵌入发展。这一模式充分把握了金融产业所具有的超前先导作用,利用其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和其特殊的传导机制,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刺激需求。即在全球产业梯度转移、金融资本世界范围内流动这一全球化背景下,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主导,通过人为设计规划和政策强力支持,引导金融资本流向那些金融基础相对良好的区域,形成产业集聚的雏形,带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再通过金融产业的上下游联系,促进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从而催生出对金融业的新需求,巩固产业集聚的效果,加深集聚的程度与规模(图2)。
供给引导的金融产业集聚大多发生在二战后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相对于英美仍处于赶超上升阶段,金融体系尚不完备,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急需以金融产业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国家已经不具备依靠经济发展来循序渐进完善金融体系的时间和空间,惟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加快金融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新加坡的金融产业集聚就是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相当成功的例证之一。
1.独特的地理区位、社会结构、文化特色为政府规划金融产业集聚提供可能性
新加坡虽然只是个国家城市,但由于地处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成为了东西方海上连接的重要深水港,自19世纪中期以来就是交通要塞和国际贸易中心。同时由于它处于亚洲时区,因此可以很好地承担伦敦、美国资本市场的补充,具备成为离岸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经过建国后几十年贸易和制造业的发展,新加坡逐渐发展出先进的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并建立起相对完善、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法律仲裁体系,政府的高效廉洁作风也享誉世界。同时新加坡政府又规定了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并大力投资发展国民高等教育,使其成为亚洲地区在社会体制和文化习俗上与英美最接近的国家,这有利于降低金融制度的转换成本、减轻路径依赖的惯性,大大提高了其金融产业与国际接轨的便捷程度。
2.政府的积极作为主导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
1968年10月,美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而石油寡头在亚洲投资对美元需求大增,新加坡政府抓住了这个机遇,准许美洲银行新加坡分行经营亚洲货币单位(亚洲美元记账单位)业务,开办吸收非居民的美元存款、外汇交易、资金借贷等业务,并在此基础上以优惠政策创建了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迈出了建立世界离岸金融中心、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进驻的第一步。
1970年新加坡政府修订了《银行法》、《外汇管理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新加坡规定银行之执照核发及规章之条例》等金融法规,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由于新加坡没有专门的中央银行,为了加速金融业国际化进程,政府于1971年成立了金融管理局,除了没有货币发行职能,它全面承担起央行的职能,明确健全了金融监管体系。
为了尽早实现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新加坡政府又大幅度降低市场准入标准,以求与东京、香港竞争,成为外资金融机构亚洲区设立总部的首选。政府向外资机构发放大量的许可证,并对其实行优惠税率。在对美洲银行的业务范围放宽的两年内,先后批准了花旗、麦加利、华侨、华通、渣打、汇丰等16家外资银行经营境外货币业务。只用了二十年时间,新加坡就聚集了140家商业银行,其中拥有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34家、持有限制性业务执照的银行14家、持有离岸业务的银行92家,海外银行分支机构57家,弹丸之地内金融市场的规模之大、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之深令人惊叹。
三、我国大力推进金融产业空间集聚的路径选择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要素
历史证明产业集聚是新兴工业化道路中提升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发展动力。金融产业集聚一旦形成,以跨国公司总部为微观行为主体,以国际金融中心、CBD为空间载体,以全球城市为网络节点,通过资金融通和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并持续带来集聚地及周边地区交易的增长、投资的繁荣和产业的扩张,不断强化该城市的地位和功能。
金融产业的集聚对于外部环境、制度背景、配套产业的发展基础的敏感度要高于制造业集群,由于金融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金融业务对信息处理的特殊性,无论是由于何种模式主导了集聚形成,其对区域内的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有产业基础、市场开放度及高级专业人才的聚合都存在着相当高的要求。通过上文对两种金融产业集聚模式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优越便捷的地理区位包括了最优越的时区位置和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前者可以保证金融市场在其他时区金融市场关闭前继续交易(倪鹏飞,2004),从而成为世界金融交易市场中必备的一环;而后者则使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更及时有效。
2.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即使是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产业集聚,也需要具有一定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因为这是巨大资金需求和供给的前提。
3.开放自由的金融制度。经济市场化和外向程度高、宽松灵活的金融政策,既是吸引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优势,又是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发展、升级的制度保证(表2)。
表2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家地区及中国的经济自由度比较
国家 贸易 税收 外资 金融 市场 产权
企业
地区 制度 制度 准入 管制 成熟度 保护 运行障碍
美国 2
3.5
21 2 1 2
英国 2433 2 2 3
香港 1211 2 1 1
新加坡 1212 2 1 1
中国 5344 3 4 4
数据来源:《2003年世界经济自由指数报告》,自由指数分为1—5,越高的指数代表了越严格的政府管制。
4.透明适度的法制监管和灵活优惠的财税政策。统一监管标准,不对外国金融机构实行特殊严格的规制,降低市场准入壁垒,有利于金融产业集聚羊群效应的迅速扩大;而优惠的财税政策则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金融企业选址迁移的主要动力之一。
5.充裕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储备。区域内大量掌握英语和金融及法律、中介等配套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的汇聚,是吸引金融机构进驻的基础,更是区域金融市场繁荣、金融产品创新活跃的根本支撑。
无论产业集聚发端于何种模式,一旦金融产业集聚地初步成形,就会具备组织惯例作用下的路径依赖特征;金融集群内部具有自组织演化的规律,集聚地内任何一个组织的自组织过程都是在与其他机构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实现的,也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整个集群的制约,从而有效促进了金融产业集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产业集聚地的发展水平及稳固程度,还会不断受到外部拉力的挑战,尤其是金融企业所为之服务的制造业集群的转移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都会对现有集聚水平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区位可以成为优势,同时区位也是可以选择的。因此面对金融产业集聚,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就我国而言,金融产业的建设属于国家战略,需要有效的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相匹配。换言之,我国金融产业集聚所选择的应当是筑巢引凤式的嵌入发展,要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基础积累和发展潜力的城市,通过大量金融设施等硬件投资,吸引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
(二)中国发展金融产业集聚的对策建议
我国推进金融产业集聚,首先必须坚持政府有为的原则,通过产业政策的推动,科学抉择出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城市,并积极影响引导金融机构的选址决策;同时也必须准确把握产业集聚的规律,对于金融集聚的规模、程度和辐射范围等按阶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1.借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力,促进本土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个城市要吸引大批金融企业和机构的进驻,必须具备某些要素和标准。不同的优势条件将吸引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金融机构,导致集聚所产生的规模、辐射效应相差很大,并最终影响集聚发生地在世界金融市场中的层级地位。因此在国家选择扶持对象和地方政府选择金融产业集聚形成路径方面,一定要参照相关标准并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寻找到最优化、便捷的发展路径。
2.循序渐进,准确把握金融产业集聚的核心要素
无论是哪种金融集聚模式,其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比较而言,产业集聚雏形的诞生一般都相当困难,可只要形成了集聚趋势,发展速度就会以乘数增长。实践证明,金融业最基本核心是银行业,业务发展顺序也是从零售银行业务到批发银行业务。因此相关城市应尊重金融产业的内在规律,在发展本土金融企业及吸引跨国金融企业的类型、顺序及政策力度上有所轻重选择。
3.深化金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金融产业进入壁垒,加速金融产业国际化进程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短期内惟有依靠政府推动模式来启动金融产业集聚,因此政府的金融政策是金融产业集聚能否顺利推进的最根本制度框架。大力推动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创新金融产品,尽快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取消存在于不同产权主体、国别主体间不合理差别待遇;加快利率市场化、提高汇率弹性是吸引金融企业投资的必要条件。在兼顾国家金融安全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放松资本账户管制,推动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人民币最终成为自由外汇是我国金融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遵循审慎开放原则,吸引跨国金融企业来华建立地区总部,从而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的主体构成、金融业务的品种和范围,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产业在全球网络中的层级地位,促进金融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北京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
标签:金融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总部经济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伦敦地铁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