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进展论文_卜庆阳

浅谈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进展论文_卜庆阳

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微生物主要是指肉眼看不到且有固定形态结构,可以在条件充足的环境中生存的微小生物,其中,真菌、细菌、霉形体、螺旋体、放线菌、衣原体等均属于微生物。以微生物为核心的研究性学科为微生物学,其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作用较大,微生物生化工程亦是如此,为此,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加之不同地区研究能力不均衡,未能形成富有指导性的发展体系,这也为本次研究创造了条件。基于此,为推动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进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进展

引言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微生物领域研究能力随之提升,客观上为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论文通过探索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生物化工产业的良性发展。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各种微生物在代谢类型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表现在对大分子糖类和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以及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等方面的不同,反应出它们具有不同的酶系和不同的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可被用作为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内容。具有酶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在细胞内,称为胞内酶。许多细菌产生胞外酶,这些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可以催化细胞外的化学反应。微生物对大分子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不能直接利用,只有依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后,才能被微生物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分子物质为较小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脂肪酶水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等。糖类发酵实验也是常用于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和气体,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通过反应结果的不同,来鉴别不同的微生物种类。

1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现状

我国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顺序的研究较为重视,并在研究基础上诞生了一批基因产品,然而市场上许多基因产品经不起推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常态下逐步推出市场,还引发了恶性竞争问题,许多微生物生化工程相关企业破产倒闭,阻滞我国生化工程研究发展,例如,2018年仅江苏关停与发酵产品相关生产线就超过百条,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不均衡,研究技术装备等平均水平达到国际标准的比率仅为25%左右,我国大多数生化工程研究还停滞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能力有所提升,先进研究设备及理念涌入国门,微生物生化工程迎来蓬勃发展新时期,并在食品、保健、医药、饲料、有机酸等领域广泛应用。例如,当前我国青霉素产量越居国际前列,其中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形成产业化研究规模,赤霉素、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等在农药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并研究得出12种生物农药产品,柠檬酸、酶制剂、赖氨酸、卜苹果酸等产量逐步提升,说明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需在明晰生化工程研究阻力的前提下,立足于新时代微生物生化工程发展实况,得出助力相关产业良性发展的方略,继而使当今社会可以有效利用微生物及生化工程。

2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阻力

2.1研究范围较广,精细度不足

当前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可谓全面开花,持续拓展研究领域,然而大多数生化工程研究成果不够精细,研究结果较为笼统,使涉及食品业、轻工业、医药等行业的生物化工产品类目较少,应用针对性欠缺,加之行业不够规范,微生物生化工程所需原料供应不足,有些企业或部门为完成研究任务,未能选择合适的原料进行研究与生产,使相关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还会形成化工污染,影响生物化工产业的科学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研究结构不合理

微生物种类较多,生化工程研究结构却稍显混乱,主要存在低档次产品频繁研究生产,高品质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使许多企业不愿花费精力研究高品质产品,长此以往,造成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结构不合理现象,不利于生化产业的稳健发展。

2.3研究配套条件不够成熟

相较于其他产业,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对人才、设备、原料、工艺、管理等客观条件要求较高,然而当前我国未能围绕微生物化工研究形成体系化、系统化、规范化研究机制,使配套研究条件不够成熟,阻滞生化产业良性发展。

3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方略

3.1持续扩展研究范围,细致划分研究体系

首先,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应犹如“网”一般笼罩在整个微生物领域,开发微生物应用潜力,拓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范围,为探索全新的产业发展良机创造条件。其次,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应犹如“骨”一般纵向贯穿微生物体系,理清微生物应用思路,细化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分支,提高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达到优化配置当今社会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资源的目的,使各个研究领域均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出发造就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体系,将一切研究力量网罗其中,并推动相关产业的稳健发展。

3.2打造合理的研究结构

研究为生产服务,生产需立足市场,市场受消费导向影响,为此,若想打造合理的研究结构需研究人员及相关产业立足市场供需关系,探寻全新的研究基点,以此为由在总结以往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打造富有时代性、发展性的研究结构,例如,追加高端产品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比率,在“大健康”视野下,将研究成果应用在抗癌产品、提高免疫功能产品、降低胆固醇等产品中,满足消费者需求,丰富产品类目,优化研究结构,助力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与发展。

3.3完善配套研究条件

首先,需构建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机制,根据研究需求调配各项社会资源。其次,培育优秀研究人才,加大研究设备、资金、政府政策、工艺投入力度,最后,不断深入开发推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累积研究经验,以此为由持续完善配套研究条件,助力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阻力可知,我国相关研究体系还不够成熟,为此,需在总结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相关产业发展新常态,持续扩展研究范围,细致划分研究体系,打造合理的研究结构,完善配套研究条件,继而推动化工产业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徐建国,田呈瑞,胡青平,等.高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J].中国粮油学报,2010(10):112-115.

[4]吴国元.生物工程制药的研究进展[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1):276.

论文作者:卜庆阳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浅谈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进展论文_卜庆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