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关临床问题的探讨论文_高福祥

(新乐市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7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关临床问题。方法:择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04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的病患展开调查,解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的整体效果,同时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存在的相关临床问题,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方式统计,共发放调查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回收率为100%。结果: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的104例病患,病死0例,所有病患治疗效果良好,术后恢复无问题,无明显重度并发症出现,根据问卷调查显示,104例病患在恢复期无显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其中6例病患在手术开始时采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联合治疗,疗效显著;4例颈动脉完全堵塞,通过常规手术后2例颈动脉血流再通。还有42例病患采用应用术中转流技术,效果良好。结论:就临床治疗来说,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延伸性,手术除了可以保证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病患的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与普及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问题;分析及研究

【中图分类号】R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133-02

颅外颈动脉狭窄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多见的病因之一,占比大概在25 %左右。早在20世纪60年代 Debakey 第一次保证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病患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arotidendarterectomy ,CEA)治疗,术后完全建立了血流。截止当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 已然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标准手术方式。当然,就当下来说,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虽然得到广泛推广,但是在临床使用方面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学者认为最大的问题体现在颈动脉完全堵塞或合并冠心病的处理流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就此,本次研究将针对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04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的病患展开调查,并且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科科收治的急性病症病患104例,包含男性57例,女性47例,年龄范围为25~38岁,平均年龄(28.1±3.3)岁,患病周期为3个月至8年,平均患病周期为(4.5±2.2)年,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临床表现:有显著临床症状的病患62例,主要症状表现为短期性脑缺血问题43例、头晕或者视线模糊问题19例;无显著临床症状的病患15例。存在腔隙性脑梗塞或反复性脑梗塞43例,存在吸烟习惯的病患53 例,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的病患分别为41例、34例及56例。所有病患在手术前都进行了全身评估及专业检测,主要项目涵盖颈动脉、颅内动脉减影血管造影检测、CT血管造影及脑部磁共振成像、脑血流超声检查等等。本次调查研究的颈动脉病变检测情况为:单左侧颈动脉病变55例,单右侧颈动脉病变45例,双侧颈动脉病变4例。

1.2 纳入标准

本次调查研究病患的纳入标准将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所有有症状表现的病患筛选条件为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60%,所有无症状表现的病患筛选条件为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

1.3 手术方法

所有病患通过手术检测与术前准备流程,进行全麻处理,最后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即完全显示出颈动脉直至逾越斑块的周围,中断同时打开颈动脉以完全去除斑块,同时进行完全的手术清除不遗漏任何斑块残片,部分病患选择补片扩大管腔,确保术后不出现管腔狭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最后进行严密的缝合操作,保证颈动脉血流顺利恢复,从而降低残留斑块进入颈内动脉[1]。本次调查研究所有入选病患均在术后给予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部分病患则给予抗凝治疗,接近半数的病患采用应用转流技术配合治疗,以降低脑缺血性损害[2]。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SPSS17.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真实原始数据及平均数据表示,即(x-±s)表示,并通过t检测;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则通过χ2检验,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的104例病患,病死0例,所有病患治疗效果良好,术后恢复无问题,无明显重度并发症出现,根据问卷调查显示,104例病患在恢复期无显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其中6例病患在手术开始时采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联合治疗,疗效显著;4例颈动脉完全堵塞,通过常规手术后2例颈动脉血流再通。还有42例病患采用应用术中转流技术,效果良好。详细资料如下表。

3.讨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临床使用已经有接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是在多数临床研究中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导致很多学者对其整体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了一定的怀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否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可靠性与高效性也是临床主要的争议性话题[4-5]。特别是针对各类病患的处理方面,即如对于具有冠心病病史的病患,处理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心脏情况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由此而产生的心脏事件和中风风险等多个方面,如若处理不当也极易产生临床纠纷,特别是与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排序方面的争议,来自各地的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建议。而在笔者看来,同期联合手术的方法是一种折中的方案,也是两全其美的方案,首先可以避免病患出现二次手术创伤,降低花费,还能降低病患的并发症发病率[6]。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的104例病患,病死0例,所有病患治疗效果良好,术后恢复无问题,无明显重度并发症出现,根据问卷调查显示,104例病患在恢复期无显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其中6例病患在手术开始时采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联合治疗,疗效显著;4例颈动脉完全堵塞,通过常规手术后2例颈动脉血流再通。还有42例病患采用应用术中转流技术,效果良好。就临床治疗来说,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延伸性,手术除了可以保证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病患的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史帅涛.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研究[J].河北医学,2015,04(04):555-557.

[2]李亮,邱福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1):1357-1358.

[3]杨升,黄书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研究现状[J].疑难病杂志,2017,16(06):640-643.

[4]吴立飞,来志超,刘昌伟,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生化标志物预警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5,35(03):357-361.

[5]高变红.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探究[J].家庭医药,2016,08(08):174-175.

[6]韩晓亮,武建英,王琨.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5,02(02):88-89.

论文作者:高福祥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  ;  ;  ;  ;  ;  ;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关临床问题的探讨论文_高福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