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阿富汗古代科技文明兴衰比较研究--兼论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_科技论文

中国和阿富汗古代科技文明兴衰比较研究--兼论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_科技论文

中阿古代科技文明兴衰的比较研究与启示——兼论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兴衰论文,科技创新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6)05-80-06

目前,中国正在自上而下地、大规模地展开自主科技创新研究,争取早日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可以预料,只要有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全球化的开放环境,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合理开发本民族几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建立完整自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创新型国家只是一个或迟或早的时间问题。不过,鉴于中国古代曾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最辉煌的科技文明体系,到了近代就不幸衰落了,而中古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兴衰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的兴衰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结合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问题认真研究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古鉴今,以免重蹈覆辙。

一、中古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兴衰的根源

中古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兴起是在公元8世纪下半叶。公元832年,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代哈里发麦蒙(Al-Ma'mun,公元813-833年在位)发起了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由此才走上了辉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公元832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麦蒙耗费巨资在原巴格达图书馆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大型综合性学生机构,名为“智慧宫”(Bayt al-Hikma),用以存放各种从欧洲搜集来的古代学术文献,并以高薪延聘大批学者前来翻译。在麦蒙的带动下,在阿拉伯帝国境内出现了众多的希腊文化研究与翻译中心,如巴格达、君地莎浦尔、亚历山大里亚、哈兰、安提俄克、鲁哈等。这场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古希腊科学典籍中的全部重要著作和大部分的次要著作都被翻译成阿拉伯文,从而使阿拉伯文成为当时的国际性语言,史称“百年翻译运动”,影响巨大,以至于有学者这样评价道:“数十年来,阿拉伯学者通过对数世纪作品的翻译,成了文化巨匠。在知识领域里,他们不愧为希腊或波斯文明的真正继承人。”[1]可以说,如果没有穆斯林翻译、整理和消化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等其他文明的成果,并作出他们的综合与发展的话,人类的各种异质文明就很可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整合的机会。

不过,阿拉伯帝国文明在历史上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它进行了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挽救了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更在于它在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把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东方的犹太文明、印度的文明、中国文明、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等文明综合起来,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与发展,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物理学和以炼金术形式出现的原始化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把东西方的古典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天文学研究方面,他们首次论证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学说,精确测定了地球的经纬度,发现了太阳系各行星的运行、太阳黑子及日蚀和月蚀的规律,论证了月球的纬度,测定了地球的体积和圆周长度等,矫正了托勒密体系在黄道斜角、二分点的岁差及岁实方面的谬误,完善了行星运动的非托勒密模型。在数学方面,他们的最大贡献是介绍和推广了印度的数字,并以“阿拉伯数字”之名而传遍世界。医学方面,他们首创了酒精消毒、鸦片和颠茄液麻醉等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复杂的外科手术。在物理学方面,他们发现了“反射角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上的”定律,纠正了托勒密关于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是常数的错误的说法,发展了传统的“比重”的概念,提出了测定比重的实验方法[2]。在化学方面,他们在炼金术的研究过程中论证了燃烧和还原两种化学过程,改良了蒸馏、结晶、升华等实验手段,记录了硫酸、硝酸和王水的制作工艺,修改了亚里士多德的金属成分理论[3],由此开始了炼金术朝着实用化学方向发展的历程。

阿拉伯科学文明的迅速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阿拉伯科学文明的迅速兴起得益于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在中东的崛起。其时欧洲正处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黑暗时期,由于游牧民族对欧洲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的践踏以及年年的战争不断,以至于基督教文明处于自顾不暇的低谷时期,犹太教虽然已经渗透到中东,但影响不大。而中东阿拉伯地区因长期处于落后的游牧民族时期,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信仰都没有能够统一起来,伊斯兰教的出现首先从宗教上统一了人们的信仰,并通过军事、商业等方式统一了当地的政治与经济结构,使中东阿拉伯地区进入了和平、稳定、统一而又强大的文明社会,为其科技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与制度保障。

其次,阿拉伯半岛地处欧、亚、非的交通要冲,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与周围的文明古国交往频繁,从波斯、印度以及中国等先进文明的吸收与消化甚多。公元8世纪,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阿尔-曼苏尔(Al-Mansur)就仿效波斯人在君地莎浦尔设立医学院和天文学的做法,招罗了许多科学家到巴格达来。公元8世纪60年代,他们又招请印度使团到巴格达传授印度科学和哲学,帮助把印度的《悉昙多》、《苏色卢多》和《阇罗加》等数学和天文学文献从梵文翻译成阿拉伯文,同时也派穆斯林科学家赴印度学习。在波斯萨珊王朝时期,他们与中国也有了密切的交往,中国的货物已经直达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口附近的乌喇港就以“中国港口”而著称[4]。

再次,早期阿拉伯帝国的宽容精神与求知精神为其科技文明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据史料记载,在早期阿拉伯哈里发统治时期,任何人只要缴纳一笔人头税,就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由于这种显著的宗教宽容精神,犹太教徒与基督教徒为伊斯兰教科学文明的兴起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由于先知穆罕默德的影响,阿拉伯人非常重视知识与求学,以致完成了挽救、保存和发展中世纪初期濒临灭绝的古典科学成果的壮举,为阿拉伯民族赢得了“科学义父”的美誉。

第四,阿拉伯帝国各层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为其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麦蒙等统治者出于政治统治以及实用的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方面都给予了学术翻译与研究以很大的支持,尤其是对医学、数学、天文学、占星术、炼金术和逻辑学、法律等实用科学研究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对当时的科技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制度支撑与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当时各伊斯兰教王国争相利用文人和学者为本国装潢门面并以此炫耀,因而学者受到宠爱并被赐以厚禄。当时聚会风颇盛,王公大臣组织各种聚会,经常讨论文学与科学,或饮酒取乐,或兼而有之。各小国独立后,其王公争相效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由此而导致科学上的巨大成就。

第五,学术机构的创新与发展为其科学文明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由于城市文明的发展和统治者对学术翻译与研究的重视,阿拉伯帝国世界诞生了许多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机构。在西班牙,由于希沙木二世时代早期的摄政王曼苏尔首相的大力倡导,全国的清真寺都变成了学术机构,人们在这里可以听到哲学、天文学和数学等课程。曼苏尔本人还常常亲临这些穆斯林学校视察并参加讨论,这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西班牙这种以宗教方式传播学术的做法,对12世纪西欧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伊斯兰的学馆“马德拉萨”(madrasa)和图书馆也都成为一种翻译和传播科技知识的机构。在当时,学馆、图书馆及其藏书的数量都非常大。据说图书馆的数量数以千计。仅科尔瓦多一处就有70座图书馆,其中一处藏书就达400,000—500,000卷[5]125。

不过,从世界文明史角度看,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科学文明虽然起步晚、发展快,但可持续性不强,公元9世纪中叶兴起,12世纪达到高峰,13、14世纪开始衰落,到15世纪就已经丧失殆尽。究其原因,造成其科学文明衰败的内外因素都有,但以外因居多。

从外因看,一是因为阿拉伯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从实用化走向伊斯兰化,以至于从多元化走向一元化,加速了科学的衰落。作为殖民势力出现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起初是一种多元化的文明,特别是在阿拉伯帝国的边缘地区,混杂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与宗教,如波斯的、印度的、阿拉伯的、非洲的、希腊的、中国的、犹太人的以及基督教的文化与宗教。所以,早期的科学文明实际上是一种多元的阿拉伯科学文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流的增加,尤其是随着伊斯兰哈里发巩固伊斯兰信仰的需要,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在宗教上变得越来越强硬,文化上越来越排外,具有多元特征的阿拉伯科学文明逐步地演变为一元的伊斯兰科学文明。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思想家的文化“空间”大为缩小,阿拉伯科学文明也最终随之萎缩。二是因为外族的侵略、剧烈的宗教派系斗争、城市斗争以及基督徒的十字军东征等,使得阿拉伯科学事业的发展丧失了和平、繁荣的环境以及充分的物质保障。如果说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兴起、发展乃至达到鼎盛的时期,那么到阿拔斯王朝后期,由于政治权力不是操纵在哈里发手里,而是操纵在暴虐专制的突厥人手中,统治阶层内部矛盾不断,科学逐步丧失了发展的和平环境。在西方,大约1065年前后,基督徒开始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重新征服西班牙的战争,到13世纪中叶整个西班牙除格拉纳大之外全部落入基督徒手中,阿拉伯的学术中心相继失落[5]132。在东方,来自干旱草原的蒙古军队也在侵犯阿拉伯帝国的疆土,他们得寸进尺,最后于1258年攻占了巴格达。“虽然东部的伊斯兰文化和组织机构很快就从这些入侵中恢复过来,可是入侵的总的后果,也许是宗教保守势力更加得势,原来进行科学探索的那些必需条件就被破坏了。”[5]132伊斯兰国家由于经历长期、巨大的战争,经济也崩溃了,科学也丧失了和平发展的环境和充分的物质保障,衰落无法避免。

从内因看,一是因为保守的宗教势力的阻挠日益增强。起初,当权者出于实用的目的而大力推动科学的发展。可是,随着翻译与研究的深入,科学真理与宗教理念的冲突也日益加深,阿拉伯伊斯兰保守势力也就越来越强,统治者出于保护政权的需要,也就逐步倒向了保守一边,这样,最终也就导致了科学的衰落。公元10世纪,科尔瓦多就发生了一起臭名昭著的焚毁外来科学书籍的事件。在开罗,由于保守势力的增强,科学家也开始受到怀疑,甚至受到迫害,智慧宫也于1109年被指控为异端而关闭;二是因为它缺少独立的科学建制。据挪威学者G·希尔贝克等人研究,“独立的阿拉伯科学从未被建制化,也从未受到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宗教和政治精英的支持。中世纪伊斯兰也不承认同业公会和自治团体。学生和教师的职业团体因此就不容易获得庇护和发展。结果,具有内部自治的自主性学术建制——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大学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就几乎是不可能建立起来。14世纪的停滞的最重要原因,或许是阿拉伯世界从未形成那些被世俗官员或宗教官员宽容或支持的独立的大学”[6]。这样,科学机构以及有关的科学研究缺乏独立性,受到国家意志的制约,自然也就随着阿拉伯国家的兴衰而兴衰。

一句话,阿拉伯帝国时期的科技文明由于在内部体制上受到政府意志的左右,缺乏独立的研究机构和独立的理论研究兴趣,在外部受到宗教和战争等环境的影响,最终走向了衰落。

二、中阿古代科技文明兴衰根源的比较研究

与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的兴衰相比,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的兴衰具有自己的特征,大致来说,可以简要归纳如下:

第一,在时间跨度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的兴衰时间要比阿拉伯帝国的时间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世界发展史的角度看,虽然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科技研究,但是,它的真正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到了秦汉以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已经跃居世界前列。直到明清时期,我们的科学技术才逐渐衰落下来,真正衰败的标志是在清朝初期的康熙末年(1717年,即康熙56年重新严厉实施海禁,此后清朝走向闭关锁国),彻底衰败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如果以公元前221年秦建国时间为兴起的时间,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彻底衰败的时间,那么总时间跨度为2000多年。而阿拉伯帝国是在中古时期,其科技文明从9世纪中叶兴起,到15世纪彻底衰败,其时间跨度仅约为6个世纪。

第二,在文化特色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具有典型的中华文明特色,儒道互补,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世俗性与创造性,宗教色彩淡薄,自成体系;其兴衰与宗教没有密切的关系,但与政府的行政意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凡是得到发展或大力推广的科技知识与应用(包括著名的四大发明),都是因为政府出于大一统或实用的需要而给予了大力支持;反之,即使有再好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就会受到冷遇或有力打击。

阿拉伯的科技文明是在继承其他民族的先进的科技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根据时代的需要赋予了伊斯兰教的色彩,其发展主要是受宗教的影响,而非政府行政意志的影响。

第三,在衰落的根源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与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具有明显的差异。

就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来说,它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中国古代科技及研究人员的社会地位地位十分低下,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二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社会基础;三是中国古代科技所具有的具有国家附庸性、经验实用性、封闭性和功能主义特征,决定了它在近代的衰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这里,内因占据主导地位。而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衰落,如前所述,主要是由外因决定的。

从时代背景角度讲,二者的衰落各有不同的历史根源。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衰落是因为它处在历史转型时期,是人类历史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时期,科技在传统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中并没有起到根本性促进作用,只是在近现代社会中才发挥出了巨大作用,而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具有超稳定性,没有能够在明清之际发生转型,又再延续了一段时间,导致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转型缺乏必需的社会条件。而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衰败不是由于从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型期,而是由于阿拉伯帝国的衰败、欧洲中世纪文明的复兴,在一定意义上是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相互冲突的结果。

一句话,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之所以没有能够持续发展,主要是由其内在特征决定的,具有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所以,即使遇到了历史转型期,也具备了一些转型条件,但终因内在的原因而丧失了历史机遇,走上了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的道路,以致最终被历史无情地淘汰。而中古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之所以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则主要是外在的原因,阿拉伯帝国由兴盛走向衰败、基督教文明在欧洲中世纪的复兴及其对伊斯兰教势力的取代,决定了其衰败的必然性。

三、对中国科技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们要实现科技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如下的要素:

首先要善于抓住时机,历史的机遇往往是千载难逢的。一个民族的科技文明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是由各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在历史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就是因为没有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被淘汰。

其次,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破除意识形态以及民族意识的壁垒,加强与其他文明、尤其是先进文明的交流,打破民族、地域与文化传统等界限,大胆吸收其他地区与民族的先进的科学知识与管理制度。

再次,需要进行大胆的科技体制创新,建立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科学知识体系。实际上,无论是中古阿拉伯时期,还是近代的欧洲强国,都在科技体制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无论是中古阿拉伯帝国的图书馆、马拉德萨,还是英国近代的皇家科学学院、法国的科学院,或是德国的大学制度改革,都是科技体制创新的产物,这些创新都为其科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四,要建立相对宽松、宽容与自由的学术环境,大胆吸引各种人才,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第五,要建立相对独立、自由的学术发展机构。在历史上,无论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还是中古阿拉伯科技文明,都是因为学术机构的发展缺少了独立性。

第六,要有一个持续的和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应当承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以及“科教兴国”战略以后,科学与教育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政府的经济支持以及政策支持力度都很大,不仅在国内培养了不少人才,而且从国外也吸收了不少人才,但是,中国的科学研究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

一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力资源水平低,能耗高。中国目前已处于工业社会发展的中期,但其工业体系、市场经济体系和民主政治体制只是初具规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弱,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广大农村还处于落后的农业时代,地区之间严重不均衡,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

二是出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尊意识的需要,社会各阶层都出现了浮躁心理,希望在短期内就能够彻底实现现代化,赶超发达国家,实用意识、功利意识主宰了科学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科学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是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善的科研运作体系,监管力度不够,运作不规范,科研投资渠道有限,由此而造成失范现象与腐败现象。

四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符合民族文化传统、具有民族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西方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自然生发出来的,符合他们各自的文化传统,可是,我国的创新体系是在赶超意识下形成的,模仿痕迹比较重。由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宗教意识与求真意识相对淡漠,血缘意识、地域意识以及功利意识比较浓厚,因此,西方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监管体系在中国往往难以奏效,必须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重新构造知识创新体系。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处理好以下方面的关系问题:

一是处理好工业科技文明与后工业科技文明的关系问题。目前,我们中国还处在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还有许多未尽事项没有完成,我们还需要通过发展工业来推动科技文明的发展,但是,要真正促进科技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此,毕竟我们已经处于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时期,我们真正要发展的是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的后工业科技文明,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把庞大的人口基数从劣势变成优势,提高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为我国科技文明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处理好“实用目的与求真目的”的关系,防止科学研究中过于实用化的倾向。

自古以来,人类发展科学技术就有双重目的,一是实用目的,或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解决温饱问题以及安全问题,防御侵略;或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或是兼而有之。二是求真目的,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实用性是科学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动力与外部动力,它可以导致某些学科获得巨大的社会支持,得以迅速地发展,但难以保证科学持续地、均衡地发展,因为它也会由于实用的原因而阻碍另一些学科的发展;而求真、探索固然可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可以使得科学按照本身的逻辑进行均衡、持续地发展,但是,如果缺乏外界足够的支持,科学家可能无法安心地研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行研究。

对于我国目前来说,“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定位了发展科学的社会目的,但是,政府的外在支持可能会导向技术科学的发展,会偏重于短期目标,这里就有一个政府的社会需求如何合理地转化为科学研究内部的需求问题;如何合理处理科学发展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科学需求与市场需求、政府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社会目的,或者说是社会利益干预、甚至是损害了科学本身的自主发展,就会最终而损害科学的发展;

三是处理好科技发展中的政府支持与相对独立性问题。为了维护科学的自主、持续以及相对均衡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科技体制的相对独立性,这不仅仅是在管理体制上的相对独立性,也包括在资金上相对独立性,加强对科研的规范管理,遏制学术腐败。

四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处理民族特色与科学特性、科学的时代特色与科学的普遍特性以及科学规范与人类的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坚持创新意识,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根据我们的文化传统,建立起符合时代需求和民族心理的科技文化体系。

目前,我们中国科技文明的复兴与发展已经赶上历史转型的好机遇,一方面是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人类文明的范式也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自近代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发展,目前已经成功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在国际上,美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科技虽然在二战以后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由于其霸权主义的作为,导致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声誉也已经在逐步走下坡路,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中国等国家或地区的地位在上升,在此历史交替的转变时期,为中国科技文明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罕见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坚持走自主科技创新的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科技文明的复兴。

收稿日期:2006-08-10

标签:;  ;  ;  ;  ;  ;  ;  ;  ;  

中国和阿富汗古代科技文明兴衰比较研究--兼论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