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智能变电站保护调控实现了一体化功能,使得系统和系统间能够互联、互通,同时提高了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交互水平,保证电网能够安全、保质保量、稳定运行,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控制变电站。但是,在我国变电站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准确分析和计算变电站可靠性数据,有效提高变电站的稳定性,从而推进我国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稳定发展。对此,本文阐述了智能变电站及继电保护内容,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并提出了强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研究;强化措施
1智能变电站及继电保护内容阐述
智能变电站主要指的是通过使用先进可靠、集成与环保的智能设备,在变电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以及信息共享的要求下,能够自助实现变电站数据信息的采集、测量、保护、计量以及监测,同时要求该类型变电站能够具备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以及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一般来说,智能变电站具有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的特点,其对智能电子设备以及网络通信设备的使用,能够影响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
继电保护主要是针对智能变电站系统安全建设与运行所提供的保护供电设施。在智能变电站的具体运行中,对于电力系统中出现的故障、异常情况,继电保护通过发出报警信号、必要的隔离措施,进而对运行的电力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当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主要受到智能变电站总体框架、网络通信技术、智能电子设备、电子式互感器以及IEC61850标准等五个要素的影响,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依靠。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第一,灵敏性。灵敏系数是衡量保护装置灵敏度的主要指标。不管短路点出现在什么位置、短路性质属于哪种,只要在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范围内,拒绝动作都不可能出现在保护装置上,不会出现错误动作反应。第二,速动性。速动性指的是保护装置切断短路故障的及时性。切除故障所用的时间越短,对电气设备造成的损坏就越小,提升了系统电压的恢复速度,有利于电气设备的自启动,且有效保证了发动机并列运行的稳定性。第三,可靠性。如果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不高,就有可能造成电力故障或者重大事故。为确保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不仅要保证设计原理、安装调试及整定计算等方面的正确性,还要保证保护装置的组成元件质量、后期的运行维护水平及系统的简化度。
2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
实现对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是对继电保护最基本的要求,要求继电保护不发生误动、不拒动。建立分析模型作为当前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必要环节,主要包括模拟法、解析法两种。所谓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更加侧重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关键指标的分析,通过加强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智能元件、整体系统进行分析,进而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要分析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既要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有效评估,又要加强各元件本身的可靠性监控。其中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包含对可修复系统以及不可修复系统的综合分析,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更多的是采用控制的方式进行,以更好地在控制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继电转化。当前通过控制对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的主要包括直采直跳、网采直跳、直采网跳三中形式,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提升。由于智能变电站的智能电子元件数量较多,因而在继电保护系统中,对电子元件的可靠性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电子式互感器、智能终端等智能电子设备的使用和引进,导致电力系统的过程层设备更加复杂,对继电保护的可靠性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加强对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交换机、智能终端以及同步时钟源等电子元件的日常监测和维护,进一步提升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高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3.1过程层的继电保护
这一阶段的保护重点应该为迅速实现跳闸,保护变电站的变压器、母线、输电线路等设备,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力系统运行的风险。其中,对开关的保护要注意和硬件区分,进行单独的保护;输电线路的保护可以通过开关电流的不同来实现,在调整中还可以利用主保护通信口来实现对系统电流的综合掌控;对母线及变压器的保护可以通过多端线路进行保护。
3.2间隔层的继电保护
通过间隔层的继电保护来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首先就要在继电保护系统中应用双重化的装置,以集中配置后备保护,因为后备保护可以给变电站的后备设备、开关失灵、相邻的相连的线路以及对端的母线提供保护,进而结合后备电流就可以准确诊断电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针对跳闸问题制定解决对策。还可以对整个变电站的电压按等级进行集中配置,通过技术进行调整,以适应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3.3提高系统冗余性
提高系统冗余性可以维护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体的措施为:利用以太网交换机的数据链的路层技术对变电站实时监控;在三个基础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网络架构的需求,其中,总线结构利用交换机进行数据信息的传送,有减少接线的作用,但是冗余度比较差,所以在使用中,可以通过延长时间增加敏感度,提高冗余性;环形结构环路上的任何点都可以提供冗余,如果和以太网的交换机进行有机结合就可以形成树协议,也可以提高继电系统的冗余度,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对网络重构的控制,但是环形结构使用时需要的收敛时间比较长,完成任务的速度比较慢,还会对系统重构产生影响;星型结构的等待时间比较短,所以适用于比较高的场合,不存在冗余度,其缺点是一旦主交换机的过程中有了故障,就会对信息传送产生影响,可靠性相比下来就比较低,所以并不适合进一步推广普及。想要提高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就要提高系统冗余性,所以选择继电保护系统的网络构架就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并对比不同架构的优缺点,进而选择出合适的架构。此外,由于环形结构自身的可靠性比较强,所以可以把环形结构应用于母线的保护装置中,以增强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环形结构对母线的保护的可靠性高,可以满足继电保护系统对可靠性的要求,且对元件的损害比较小,所以更可以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智能变电站已成为我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保障我国智能变电站的安全正常运行,加强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成为当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从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中,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该系统日常运行的稳定性,进而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杰.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问题探究[J].智库时代,2018(45):148-149.
[2]李承义.当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J].科技视界,2018(31):31-32.
[3]陈栋梁.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J].四川水泥,2018(10):300.
[4]王志强.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分析[J].电子测试,2018(20):110-111.
[5]李鹏.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方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8):219.
论文作者:万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变电站论文; 继电保护论文; 系统论文; 智能论文; 可靠性论文; 冗余论文; 保护装置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