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中学 637400
摘 要:新课程理论下的数学课程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实施的主体——教师,想要迅速成长,必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进行全面思考,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思考
一、教学观念上思考
新课程的主要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其中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体现在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从而更好的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我们老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结果却事倍功半。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既有共同处又有差异处,需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较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法适应,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是感觉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还是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一下子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出现了成绩分化。所以我们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地去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达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需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多做反思
教学中应及时、主动地反思。教学这一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被动关系;而是“我、你”关系,互动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思考“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思考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我们还应注意,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活跃不等同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知识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己认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思考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思考学生学习的方法
高中课程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相对初中来说是一次大飞跃。学生有的会学,有的不会学,因学习方法得当的成绩自然较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习方法不得当的学生成绩自然也就不好,但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习学法,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为,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学习也就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懒惰不肯动脑;无计划的惯性运转;不预习,寄托于老师的课堂讲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做笔记却不认真思考,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好高骛远、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五、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
1.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教师为最求课改模式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2.人员搭配不合理。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合理的搭配安排好本课堂的座位安排,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时间给予不足,有的老师在突出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只是教学方式中的一种,我们教学中应该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框架式教学。 教师要多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使学生掌握技能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论文作者:汤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知识论文; 成绩论文; 过程论文; 方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