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句法树形图中的二分法论文

论句法树形图中的二分法

付 科,孟庆楠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摘要 :从句法树形图中二分法的起源(即直接成分分析法)出发,一直到转换生成语法的语段理论结束,简要回顾二分法的发展历程。认为直接成分分析法所倡导的二分法有其固有的不足之处,而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使二分法得到重大的发展和完善,解决了不连续成分和句法歧义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语段理论的动态推导方式,更是将二分法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从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征核查、对句法歧义及移位现象的解释等各方面来看,二分法在句法的推导中更具合理性,在现有的主流语法体系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 句法;树形图;二分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转换生成语法;语段理论

一、引 言

根据Radford的观点,所谓句法树形图中的二分原则是指,在句法分析过程中,只要不是最终成分,都要进行二分(Every non-terminal constituent in a syntactic structure is binary branching)[1]。这一“二分法”的雏形源自Bloomfield于1933年在《语言论》中所提出的“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 简称IC分析法)。不过,Bloomfield本人早在1914年就承认,他对句子进行二分的理念完全是受到冯特(Wilhelm Wundt)的启发。直接成分分析法后来衍生出层次分析法(1) 戚雨村曾指出,在1982年《中国语文》杂志上展开的有关语法分析方法的讨论,其中的层次分析法,就是在Bloomfield所提出的“直接成分”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参见文献[2]。 ,而这一语言描写的方法在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来看,缺乏解释力和生成力,因此后者提出了“深层结构”学说,以示与“表层结构”之间的区别。不过,不管是直接成分分析法,还是转换生成语法后期所提出的语段理论,在进行句法分析时均采用了二分的方法。下文将对这一方法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和分析。

考虑WSNs存在不稳定性,如果节点j是正常节点,将会以0.98~1.00的几率完成网内各项交互与采集任务。如果节点j是恶意节点,将会以0.8~1.0的几率展开选择性转发与发送虚假监测数据。i、j的共同邻节点均为正常节点,并提供真实的推荐信任,所有节点的信任初值均为0.5。4个信任因素的权重为 w1+w2+w3+w4=1,直接、间接信任的权重为φ=θ=0.5。

二、IC分析法中的二分法

(一) IC二分法的层次构造

Bloomfield在1933年提出的IC分析法,是基于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并重的考虑。在此之前的传统语法偏重于组合关系的描写,即只注重句中按照一定次序所组成的连续字符串的单一线性结构,而对于聚合关系的论述,则仅限于出于实际分析的需要,例如:将句子三分或是N分为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不同的语法成分。与之相对的是,IC分析法则将字符串按照层次连续进行二分,以展现各成分之间的层次关系及其结合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不同成分之间的选择性及替代性关系。这对于过去经常被忽视的中间语法层次(即短语)来说,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Bloomfield认为,句子是由词组和词等基本单位构成的,这些单位都是句子的成分。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句中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就要对句子连续进行分割。首先将其切分为两个最高层级的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s),然后以此为基础,再进一步切分出下一个层次的直接成分,依次类推。这样一来,每个高一级的成分都将作为下一级的直接成分,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所谓的“层次构造”。

IC分析法既可以用圆括号表示,也可以用树形图表示,后者更为直观,如例(1)和例(2)[3]161所示。该方法首先将句子切分为短语,进而逐层二分,直至以单词作为最终成分不能再分为止(2) 虽然Bloomfield在Language 一书第161页的阐述中将例句Poor John ran away 进行直接成分分析直到语素(morpheme),但同时也在第184页说明“Syntactic constructions, then, are constructions in which none of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 is a bound form”,因此说在IC法的精神下研究句法以词作为最终成分。。除了最终成分以外,每个节点都要分成两叉。IC分析所采用的二分法,是其区别于法位学分析的主要标志,后者从整体来看层次更浅,但每一个层次上的结构更为复杂,这样分割出来的序列更加接近语符列。

对于句法树二分的原因,Bloomfield给出了他的理由:“我们一次只能注意一个事物,因而对一个整体经验的分析往往按照二分的方式进行,即将整体二分为目前正在关注的部分和剩余部分。首先将经验分为两部分,被关注的部分叫作主语,之后要关注的剩余部分叫述语……如果在首次切分后,主语或述语中的某一个或是两者都接受进一步的分析,那么各部分中首先被关注的成分亦被称之为主语,与之相关联的成分叫修饰语。”[4](3) 原文为“We can attend to but one thing at a time. Consequently the analysis of a total experience always proceeds by single binary divisions into a part for the time being focused and a remainder. In the primary division of an experience into two parts, the one focused is called the subject and the one left for later attention the predicate ... If after this first division, either subject or predicate or both receive further analysis, the elements in each case first singled out are again called subjects and the elements in relation to them, attributes”。

对于二分法中结构与成分之间的关系,Bloomfield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简言之,就一个表达(expression)的形式类(form-class)来说,若它与自己的某个直接成分属于同一个形式类,那么这个表达就是向心结构,而这个和整体结构具有相同句法功能的成分叫作中心成分(head);反之,若该表达与自身的任何直接成分都不属于同一个形式类,那么该成分就是离心结构[3]194-196。向心结构一方面为成分测试提供了一条思路,令复杂的向心结构为同一形式类的简单表达所替代,从而检验成分;另一方面,它也为递归规则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尽管在IC分析法中,语言的生成能力并未完全展现出来,但这一递归规则的运用,已经显示出语言所具有的强大创造力。

(二) IC二分法存在的问题

对于IC分析法的二分法,学术界有赞同的声音,也不乏不以为然的评价。总体来说,IC二分法体现了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的融合,使递归规则的运用成为可能。除此之外,IC二分法还可将句子或短语的内在层次和成分间的关系简明清晰地展现出来,如有歧义也会揭示出来,如下面两组桂诗春、宁春岩[5]的例子:

从临床角度而言,心肌梗死后患者V1导联有或无高R波的意义如下:① 右冠优势的患者,左室下壁由右冠灌注,而侧壁通常由左回旋支灌注[19]。当患者进行心肌再血管化时应考虑心肌梗死的部位和梗死相关动脉。② 右心前导联高R波的患者比没有高R波的患者梗死面积大。③ 侧壁心肌梗死比下壁心肌梗死更易发生心脏破裂 [23];下壁心肌梗死比侧壁心肌梗死更容易并发心律失常性猝死和乳头肌功能失调(导致二尖瓣反流)[24]。

再援引一个胡壮麟总结过的例子,有关歧义句句法分析的问题可以通过IC二分法得到解答,如例(5)[6]98所示。支持二分法一派的观点还认为,如果在每个节点处加上形式类的标记,例如动词、名词、介词等,还能更加清楚地解释歧义,这是用其他方法不容易做到的。后来Chomsky把每个形式类的短语结构发展为X杠理论,更进一步提高了二分法分析句法歧义的效率。

而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直接成分分析法中所涉及的二分法并不总是能够正确地对句子进行合理的划分表达,因而并不可取。总体来说,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二分法并不总是成立,二分的方式有时难免破坏成分的完整性。例如:有人认为,在诸如old men and women这样的并列结构中,三分比二分更合适。此外,冯志伟在《语言与数学》一书中指出,在一些语言尤其是汉语中,有许多语法形式宜于采用多分法,如双宾语结构“给弟弟一本书”和兼语式结构“请他做报告”,应用三分法[7]

第二,IC法的二分法在成分不连续的结构(例如疑问句)中难以解决构图上的技术问题,如例(6)~例(8)[6]101所示。

(19)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10]88

另外,有些图由于不连续外加层次过多,显得十分烦琐,导致一时难以分辨起初的直接成分,如例(9)[8]所示,这也给构图造成了很大困难。

由于存在着不连续成分,因此整体最初分为哪两个直接成分很难一目了然。此外,由于句中下划线部分为并列结构,故Robins不得不采用了三分法。

第三,由例(9)还可以看出,如果不做特定的标注,光看二分法的图示很难辨别各个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这样分析出来的层次结构,也仅仅停留在语言描写的层面,缺乏解释力。

第四,在揭示歧义的问题上,IC二分法并非万能。陆俭明等曾指出,IC分析法的根本缺陷在于:无法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包含的隐性语义结构关系[9]。如下面的几个例句所示:

在山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0年后,2013年北京实施首个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大兴区东半壁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10)They can fish.[5]

(11)the growling of lions[10]88

(12)the raising of flowers[10]88

(13)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10]88

在可靠性设计优化中,极限状态约束边界与当前设计点附近都属于关键区域,因此在当前设计点附近的约束边界采样显得尤为重要。Chen等[19]提出的局部自适应采样方法中,作为局部采样中心的当前设计点可能会远离极限状态边界[21],无法保证序列样本点的最优配置。而以极限状态约束边界上的MPP作为局部采样中心,可将更多约束边界纳入局部采样区域中,因此选择MPP作为局部采样中心。

其中,例(10)既可以表示“他们能钓鱼”,也可以表示“他们把鱼造成罐头”。而例(11)到例(13)经常被一些学者拿来作为二分法无法解决歧义问题的证据,认为例(11)既可以表示狮吼,又可以表示“施事-动作”关系,例(12)既可以表示“花的种养”,又可以表示“动作-受事”关系,而例(13)中的hunters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表3是我国部分开设体育旅游方向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主干课程,同样显示我国高校的体育旅游方向人才培养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占比较少。目前存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三、转换生成语法对IC二分法的发展

(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区分解决句法歧义

从Chomsky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至今,句法树的形式一直在不断演变,比如“词汇-功能语法”中对句法树的改造主要采用成分结构与功能结构并重的方式,如例(14)所示。而仍然坚守二分法的流派主要是以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直接成分分析法中的树形图还是正立的树,如上面的例(2)所示。在转换生成语法中,二分法被沿用但却变为倒立的树,并且在每个节点处标记其形式类别,如例(15)[10]27所示。

总体来说,生成语法中的二分法不再是简单地按序列分割,而是开始重视语言的共性,强调生成力和解释力,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高度形式化的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虽然同是以二分法为主线,转换生成语法与IC分析法还是大相径庭——IC分析法中的短语结构规则不能充分展示句子的完整结构,难以体现自然语言的创造力,而转换生成语法则解决了IC法所难以解释的诸多问题。

(2)水资源论证工作涉及对象。水资源工作涉及的对象主要包括取水企业、水资源论证企业、水行政主管部门、专家组这4个主要组成部分。涉及招商引资企业时,政府也是涉及对象。

此外,IC法的划分仍然主要拘泥于对句子线性结构的划分,虽然有勾线的画法,但其关注的焦点始终为句子的表层结构,因而难以揭示隐藏在句法结构内部的隐性语义关系。而在Chomsky早期的论述中,就已经对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和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进行了区分,并在短语结构语法(如例(16)所示)的基础上引入了转换规则,即探讨如何把各句子成分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例如:逻辑主语和动词、动词和逻辑宾语之间的隐性关系)转化为表层的序列,进而弥补IC二分法固有的缺陷,解决句法歧义的问题[10]77-78

《SQL Server数据库》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体系,又有较强的实践体系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传授方法很难让学生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因此,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探究。

举例来说,针对前面提出的IC二分法的第四个不足,Chomsky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即建立转换式[10]88-89。为了便于读者的观察,现将上文中的例(11)到例(13)重复如下:

(17)the growling of lions[10]88

(18)the raising of flowers[10]88

在例(6)中,谓语部分不连续,因此给二分造成了困难;而如例(7)中短语动词的结构也并不少见;例(8)则是插入语“said Mary”打断了原有的序列,而且当句子以一种独特的语调说出时,往往很难用图形来进行直观呈现。

Chomsky认为,要解决例(17)到例(19)中的歧义问题,可以建立如例(20)的转换式,将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

通过规则(20a),可以把lions growl转变为例(17)中的the growling of lions;通过规则(20b),可以把John raises flowers转变为例(18)中的the raising of flowers。就例(19)来说,由于the hunters shoot与they shoot the hunters都是核心句,因此该句有两个不同的转换式来源,故产生了歧义。而对于例(17)和例(18)而言,由于they growl lions和flowers raise都不是符合语法的核心句,因而例(17)和例(18)实际上并没有歧义。同样,对于像the love of God这样的例子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对于上文中的例(10)就更不必说了,因为该句的歧义并非来自句法层面而是来自词汇层面,因而与句法推导上的歧义并无关联。

综上所述,上文提出的IC二分法的第四个不足所描述的有关歧义问题在转换生成语法中都得到了解决,因此,二分法足以区分句法层面的歧义问题。

类似地,有人认为二分法未必能区分如John is easy to please和John is eager to please这种表层形式相同的句子。事实上,这样的疑问还是由于推导中成分的起始位置不一样,而最终的位置一样所致。前者John处于please的内论元位置,而后者的John处于please的外论元位置,但最终John都由于格的关系移动到了主句中[Spec, T]的位置,所以两者只是“貌合神离”。

不过,这一时期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句法实际上是允许多分的,如例(21)[11]所示。

冯志伟曾对Chomsky在《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 )等早期著作中有关二分法的部分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Chomsky早期的论著在处理重写规则和推导树时虽然大部分坚持了二分法,但有些情况下二分法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12]9-14例如:Chomsky在涉及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重写规则时,感到二分法对处理这种与上下文有关的语法现象有些捉襟见肘,因而在重写诸如hit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规则时,主张用“NPsing+Verb→NPsing+hits”进行替代[10]28;再如:上文提到的例(20)中的转换式,等等。这样的情况多了就会导致规则的泛滥,因此初期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其实并不完善。根据冯志伟的观点: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来看,尝试多分法优于固守二分法,而二分法亦是多分法之中的一种,采用多叉树可以大大减少层次的数量,进而提高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的效率,减少需要编写的程序的数量[12]14。不过,笔者认为,冯志伟所说的多分法主要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考量的,其更为关注的是计算机处理语言的效率;而对于工作记忆十分有限的人类来说,则更应该关注其在头脑中进行句法分析以及生成新的语句的机制(4) Baars等指出,“Although for theoretical reasons it is often supposed that syntactic recursion can go to multiple levels, the human brain is limited to one or two self-embedded clauses. That is presumably because of the capacity limits of working memory”,参见文献[13]。 。此外,多分法也只是对二分法的跳跃,人们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句法分析实际上并没有复杂到一定要用多分法才能抓住句子主干的程度。

(二)移位( move α)与嫁接( adjunction)解决不连续成分问题

(28b)*李四给一本书张三。

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例(6)和例(7),这两句中的谓语均不连续,说明其本身是含有空隙的。其中,例(6)中的问题主要是由移位造成的。Adger曾指出,谓语的中心词投射需遵循以下层次顺序:T>(Perf)>(Prog)>v>V。[14]196援引Adger中的例子,例(6)中的助动词is和实义动词come分别位于Prog和v的位置,不过,由于助动词is发生了移位并与T发生了合并,外加由于是疑问句的关系,整个T还移位到了C的位置,于是便有了例(6)的语序[14]244。此外,例(22)还展示了对该句进行特征核查的过程。按照二分法推导的树形图层次更加严格,对句法结构的剖析更为深入,成分不连续的现象也间接说明该成分可以进一步分析,而非笼统地多分,因此,二分法仍是最佳的选择。

中国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在全球占有很大的比重,根据统计,2016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和产量分别占全球的50.6%和46.1%。我国煤炭的消费量很大,2017年,我国进口煤主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蒙古、俄罗斯及加拿大,上述五国共出口中国煤炭占中国全部进口煤炭的90%以上。

根据Adger的观点,如果采用三分,那么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就会相互成分统制(c-command),如例(27)所示,从而出现诸如例(26a)等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随着轻动词v的引入而建立起来的VP壳分析法(VP-shell analysis),正好配合了二分法对双宾语层次结构的分析。

而上文中所提及的例(8)(John said Mary is a fool),这句话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可以将said Mary视作插入语,因此,标点符号本身也是一种句法标注和提示。在没有标注的情况下,如果非要把said Mary理解为插入语,那么在二分法的分析框架之下,它就是嫁接在vP上的附加习语,如例(23)所示。这样的分析比生硬的三分更为清晰,同时也为对其他附加语的处理指明了出路,如例(9)中的at Penrith。这比按照多分法对句子进行机械的分割更加行之有效。

(三)以二分法为根基的管约论解决双宾语与兼语式结构问题

早期的生成语法并没有将语义纳入语法的范畴,随后,Chomsky在1965年的著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中对此进行了修正,加入了语义的部分。这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进入到了标准理论阶段以及扩展的标准理论阶段。在此期间,由于转换规则力量过于强大而改写规则过于宽松,而导致生成了大量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与此同时,推导过程开始插入了特征(features)说明,这标志着“特征”正式登上了句法分析的舞台,二分法演变为合并(Merge)和特征核查驱动下的移动(Move)以及一致操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Chomsky又把生成语法引向管辖与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时期。X杠理论、格理论、管辖理论、题元角色理论以及控制理论等都在二分法的框架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X杠理论把除了附加语之外的所有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向心结构,短语结构围绕着中心语进行扩展,所有句法结构中非终端节点都是中心语的投射(projection),进而使得由右向左、由下至上的合并成为可能(5) 戴曼纯指出,句法推导具有左向合并的特点,参见文献[15]。 。此时二分法由原来的把成形的结构进行分割的操作演变为如何对各个成分进行逆向的合并(Merge)与再合并(Remerge,即Move)的“二合法”。X杠理论让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朗起来,整个XP以X为中心拓展,如例(24)所示。

(4)离心液和滤液中携带的细泥灰分较高,所以脱水产物灰分比入料降低了2.73百分点,即降灰率表明了离心机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脱泥降灰的作用。

以二分法为根基的X杠理论让短语结构规则有章可循,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建立和完善管辖与成分统治等概念,进而催生了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该理论使得对名词性成分的语类划分更为精确,甚至发现了不同类型的空语类。此外,约束理论还有助于发现各个句子成分之间的亲密程度以及层次。比如冯志伟提到的双宾语结构,应采取二分法还是多分法,在约束理论的指导下便一目了然。

女人见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她,脸不由得红了,她下意识地抽回自己的手。我的眼睛仍没有离开女人,我明知故问地说:

(26b)Emily showed Benjamin himself in the mirror.

(25a)Louis was sent a book.

(25b)*A book was sent Louis.

Barss等也曾指出,英语的双宾语结构中的间接宾语的位置要高于直接宾语[17]。此外,Adger也详尽分析了对于双宾语结构进行三分和二分的可能性,认为二分优于三分[14]97-108。他指出反身代词(reflective)在双宾语结构中被约束的情况表现出不对称的特征,如例(26)所示。

(26a)*Emily showed himself Benjamin in the mirror.

首先,双宾语的两个宾语成分位置并不平行等价,Carnie的例句(如例(25a)和例(25b))证实a book与Louis并不处于同一层次水平,间接宾语Louis的层次高于直接宾语a book[16]

至于例(7)中的“make it up”,笔者认为,这涉及短语动词make up的论元分布问题,属于词法范畴,而非句法范畴,因此就算采用三分法,也并无任何实际的意义。

事实上,汉语中的情况亦是如此。例如:

(28a)李四给张三一本书。

针对二分法中所涉及的不连续成分的问题,可以用转换规则中的移位与嫁接规则加以解决。

这两个宾语并不处于同一层次的证据表明,双宾语结构更适合用二分法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随着转换生成语法中的格理论日臻成熟,“请他做报告”之类的兼语式普遍采用例外授格的二分分析,如例(29)所示。这样一来,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层次都十分清晰明了,而这种“身兼二职”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移动和动态推导得到解决。相反,如果采用三分的方式,如例(30),那么成分之间反而显得松散,关系不明确,近似于机械分割的语符列。

四、语段理论体现二分法的优势

Chomsky认为,语句以语段为单位进行推导,遵循PIC(语段不可渗透条件),其实也就是围绕着语段中心语即C和v以及D进行的运算。[18-19]移动以特征核查为驱动,在平行(parallel)的位置赋格,特征核查与赋格都以二分法为根基。移动即再合并,在节点处并入新的成分,这种方式显然是二叉的(binary)。所有的运算都建立在二分法之上,没有二分法就没有语段边缘(edge of the phase)一说,语段边缘的成分仍可以被下一个语段的探针探测到,尚未完成特征核查的成分可以移动到语段的边缘等待进入下一个语段进行核查。

二分法从直接成分分析法发展到转换生成语法的最近阶段,已经经历了从静态分割到动态推导的重大转变。语段理论句子以语段为单位进行推导,语段围绕语段中心语拓展,尤其围绕着轻动词v拓展,所有推导过程遵循二分原则,成分在句法的动态推导中相关联。这样的合并与再合并的二分推导对成分的移位和变化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并且以语段和二分法为基础的扩展让各节点产生了与新的成分合并的可能性。语段之内各成分的合并与再合并都以特征为驱动,特征核查和赋格体现出成分之间的动态句法关系。语段边缘可以创造合并位置,为移位提供隐性落脚点。这种充满空隙和移动潜力的推导方式更有利于递归规则的应用,产生强大的生成力。

语段推导理论的产生,使得二分法的优势更加明显。张连文利用二分法探讨了语段的严格循环推导模式[20],以及如何通过语段框架获得统一的局部约束制约解释[21]。以语段中心语为核心的语段推导纲举目张,句子的主干一目了然。二分不等于多步骤,二分只是让层次更鲜明,让重点更为突出。在语段推导中,句法推导更是以语段为板块直接生成,一个论元结构完整的v*P可以一次性生成,如例(31),其上的CP也接连着直接生成,如例(32)。这种动态的板块推导方式使整句话通过两个步骤即可生成,从而降低运算成本,不再是对句子机械地划分。而含有不完整论元结构vP的CP则更是可以一次性生成,只需一个移位即可,如例(33)所示。

不知怎么一来,法比开讲了。他把自己的父母怎样将他留在中国,他的养父和阿婆怎样把他养大的过程讲给她听。法比一边讲一边想,似乎从来没有人要听他的故事,没有人像赵玉墨这样倾心地听他讲述。对这样的倾心聆听,法比突然爆发了倾诉欲;一些情节已讲过了,他又回过头去补充细节。他认为他讲的那些细节一定生动之极,因为赵玉墨的眼睛和脸是那么入神。他说到去美国见到一大群血缘亲眷时的紧张和恐惧玉墨悲悯地笑了笑。这女人对人竟有如此透彻的理解.

因此,认为二分法会破坏句子结构完整性的观点,其实并不全面,正如宣称分析句子会破坏句子的完整性一样。一个结构保持完整并不等于需要多分,相反,多分不过是在二分的基础上减少了步骤,其很有可能使句子成分之间变得更加松散。此外,由于多分法片面强调句子结构,往往会忽略推导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动态关系。

语段理论采用二分法的优势从非论元移位(A’-movement)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段边缘这一概念也是在二分法的框架下产生的,特征没有得到核查的成分通过移动到语段边缘的位置等待进入下一个语段进行核查。以例(34)[22]为例,what从宾语位置先移动到语段v*P的边缘,然后移动到语段CP的边缘得以核查其特征。

除此之外,二分法下的推导还可以解释不恰当移位、PIC等现象,而多分法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由于每个节点都是潜在的合并点,例如:有些是与补足语合并的点,有些是与指示语合并的点,有些是移动的落脚点,有些则是附加语的附加处,等等,而合并必有依据,其依据主要包括特征核查机制,而这一机制也是要在二分法下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采用二分法是必然的。一次合并一个成分的二分运算模式可以让语段推导变得井井有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脑记忆的负担,可以说是最为经济的句法运算模式。

强大的合并潜力、特征的核查、语段的动态推导方式,以及运算的统一性和经济性,使得二分法在句法分析中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而对于冯志伟提出的处理语言应该采用多分法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更加适合描述计算机处理语言的过程。此外,正如前文所说,多分法是对二分法的跨越,其基础仍然是二分,而人脑不是计算机,不适合做繁复的统计计算,对套嵌的接受能力也十分有限,因而对于描述人脑所进行的句法运算而言,二分法或许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水利工程施工在根本上不能够欠缺施工现场管理,而施工现场管理在全过程的水利建设中占据突显的地位。截至目前,与水利施工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举措都在实现突显的转变与改进,上述现状也有益于优化水利施工能够达到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在目前实践中,关键举措仍然应当在于优化现场施工质量,通过施行多层次的水利施工管理来提升现场施工的实效性,杜绝水利工程中的某些潜在安全威胁。

五、结 语

本文介绍了树形图二分法的由来和发展,重点探讨了直接成分分析法和转换生成语法中对二分法的运用,并针对一些学者提出的有关二分法的弊端进行了详细讨论。笔者认为,在并列结构中应采用多分法,而在双宾语和兼语式结构的句法推导过程中选择二分法则更具优势。直接成分分析法中所提及的二分法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而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使二分法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和完善,并解决了不连续成分和句法歧义等问题,以语段为单位的动态推导更是将二分法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此外,在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的过程中,多分法并不一定优于二分法,多分只是对二分的超越,更适合计算机从概率与统计的角度处理语言。而二分也并不等同于多个步骤,二分法在句法推导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合并能力,即在每个节点处都具有将其合并为新成分的潜力,这与语段推导中的动态板块模式相得益彰。因此,从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征核查、对句法歧义及移位现象的解释,以及运算的经济性等方面来看,二分法在句法推导中更具合理性,这一方法在现有的主流语法体系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1、设计总工程师要紧紧把握总布置设计专业,并作为搞好工程设计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之一来抓。从工程开始就要重视电厂的总体规划和全厂总布置工作,从总体规划入手,搞好工程设计质量,认真贯彻电力建设“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符合国情”的十二字方针。

参 考 文 献

[1]RADFORD A. Analyzing English sentences: a minimalist approach[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42.

[2]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97.

[3]BLOOMFIELD L. Language[M]. New York: Henry Holt, 1933.

[4]BLOOMFIELD 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M]. New York: Henry Holt, 1914: 60.

[5]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121.

[6]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冯志伟.语言与数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51.

[8]ROBINS R H. Gener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ory survey[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4: 236.

[9]陆俭明,沈阳.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6.

[10]CHOMSKY N. Syntactic structures[M]. The Hague: Mouton, 1957.

[11]罗宾斯.普通语言学导论[M].申小龙,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15.

[12]冯志伟.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看二分法[C]//《东方语言学》编委会.东方语言学:第8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17.

[13]BAARS B J, GAGE N M. Cognition, brain, and consciousness: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neuroscience[M]. 2nd ed. Burlington: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2010: 390.

[14]ADGER D. Core syntax: a minimalist approac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5]戴曼纯.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来自附加语的证据[J]. 现代外语,2002,25(2):120-141.

[16]CARNIE A. Syntax: a generative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2006: 313.

[17]BARSS A, LASNIK H. A note on anaphora and double objects[J]. Linguistic Inquiry, 1986, 17(2): 347-354.

[18]CHOMSKY N. Approaching UG from below[C]//SAUERLAND U, GAERTNER H-M. Interfaces + Recursion = Languages?. New York: Mouton de Gruter, 2007: 1-29.

[19]CHOMSKY N. On phases[C]//FEIDIN R, OTERO C, ZUBIZARETTA M L. 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8: 133-166.

[20]张连文.基于语段严格循环、一致性及语义解释的Tough-句式推导[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16,39 (4):49-57.

[21]张连文.基于语段推导方法的回指效应及视点内指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18,41(5):11-19.

[22]CHOMSKY N. Derivation by phase[C]//KENSTOWICZ M. Ken Hale: a life in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1: 26.

收稿日期: 2019- 07- 25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L18CYY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1QN085)

作者简介: 付 科(1981-),女,讲师;E -mail: fuke922@dlmu.edu.cn

文章编号: 1671-7031(2019)06-0106-09

中图分类号: H043

文献标志码: A

标签:;  ;  ;  ;  ;  ;  ;  

论句法树形图中的二分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