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西方“体谅模式”下中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启示论文_熊绿娟

基于西方“体谅模式”下中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启示论文_熊绿娟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西方“体谅模式”是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在20世纪60、70年代共同创造的。其主要理论是主张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情感体会、注重体谅他人,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强调利用真实的社会情景,发挥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它通过一系列教材情景的设计来诱发青少年内在的关爱、体谅他人的动机,密切师生关系,为价值观教育课堂带来了活力。

关键词:体谅模式;道德教育;价值观

1.前言

21世纪,我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这极大的影响了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给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2014年以后,我国教育部印发了有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更加明确了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由此可以看出,当今教育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性。

2.体谅模式的基本理论

体谅模式是一种将学生的道德情感至于价值观中心位置的教育模式,模式吸收了罗杰斯、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他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800 多名13-18 岁的英国中学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调查,以此得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2.1价值观的培养应凸显学生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知识的教育和掌握,以“填鸭”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以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绩效的标准,而忽视学生精神、情感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西方体谅德育模式,它倡导价值观教育,体现学生成长和情感的需要。麦克菲尔在其《生命线》中提出,针对性别态度、代沟等与学生成长环境相关的问题进行价值观教育,体现了该模式以生活为中心实施价值观教育、以教育提升生活质量的核心观念。可见,体谅模式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发展。反观当今我国中学生教育,中考、高考的存在,让学生们的成长像是在跨栏,适者生存的法则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更多的是在为考试服务,而不是生活,更多的是以一种手段式存在。

2.2价值观培养的关键在于使个体幸福

麦克菲尔认为,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与核心。他说:“为别人而活,是回报性和有动力的,在真正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自己而活”。即德育的重点在于提高青少年社会参与时的人际意识、社会意识,提高青少年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培养青少年价值观。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们可正确看待自己行为和习惯,可冷静的从自身与他人关系、自身与集体关系方面,站在他人的立场,采取相应的行为去处理问题。

反观我国教育,主要方法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灌输,主要的目的是道德理论、规范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现成的规章、制度,而忽视了其情感、爱好、兴趣等的其他需要。而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告诉我们,价值观培养重在引导青少年学会关心、体谅,通过利他的思考与行为获得幸福与快乐,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信关系,过上融洽、和谐的人际交往生活。

3.体谅模式下课堂实施的思考

在体谅模式下,如何对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这又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将理论的学习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慢慢摸索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麦克菲尔认为价值观教育,特别强调课堂气氛和教师的表率作用,认为榜样也是一种最高的教育形式,从榜样中可以使学生获得情感力量,从而激励起思想认知。

3.1教师要常怀感恩之心

麦克费尔坚信行为和态度在心理上是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当今,各种诱惑充斥着我们的价值观,现实中人们浮躁不安,作为教师,更应抵御住社会中的诱惑,从一而终,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不该说一套做一套。且在生活中,作为教师更应该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人、事。

3.2教师率先垂范,发挥好榜样的作用

麦克菲尔认为,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学到的要比教师讲课中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因而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动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把热爱人民、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等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更要在生活中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4.体谅模式对中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借鉴意义

在上述文章中,介绍了有关于体谅模式的理论以及该模式的课堂实践,接下来论文将从中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措施入手,浅谈在西方体谅模式下,如何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4.1价值观培养需要学科教学、社会各种力量的统一

一直以来,德育教材都是自成一家、与其他学科教学分割开来的独立体系。实践证明,青少年价值观培养要取得良好的成效,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和一个专职德育老师是不够的,它需要各个学科的综合。历史课可以教会青少年识忠奸邪恶、明兴亡之道,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的意识;地理课可以让青少年明了山川、河流、资源分配的情况,了解宇宙的奥妙。社会学则能让青少年了解社会与文化的产生、发展状况,自觉用传统优秀文化充实自己的头脑,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等等。麦克菲尔认为应当把德育教材融入各种教材之中。他主持设计的《生命线》教材的内容与历史、文学、语言、科学、社会等多门学科的内容紧密相联的,并且都赋予了较系统的德育思想,即把德育由显性转化为隐性的教育。

4.2价值观的培养应当立足于社会实践

在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引入情境模式,青少年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情感、理性的投入,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在社会参与中的成熟度和独立人格,增强了道德责任感。这其实是社会实践的一个缩影。那么,把价值观培养的课堂延伸到社会中去,不仅完全可行,且十分必要。例如,在体谅模式教材中,为学生列出了一系列情景模式,通过情景的实际演练,让学生学到除去书本以外的知识,有利于其价值观的塑造。

5.结语

综上所述,体谅模式关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目的是为使个体生活幸福和快乐,提升青少年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它以青少年的生活为基础,教会青少年学会关心体谅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具有独立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并从对别人的积极情感中获得真诚回报。

参考文献

[1]景光仪.西方体谅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德育,2005(4).

[2] 苏立增.国外学校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2(5).

[3]钟启泉 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80.

[4]周楠.关心的缺失与重建[D].重庆:西南大学,2007

作者简介:熊绿娟(1993.09—),女,山东省滨州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历史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熊绿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基于西方“体谅模式”下中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启示论文_熊绿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