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0)02-0085-05
在大规模、全员性校长培训的过程中,全国各地都在有效探索并实施分岗分层分类等不同类型的培训,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样的实践中,如何确保培训质量,也始终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们深入开展了校长培训专业化的研究,并在此背景下,进行了培训质量管理的探索。
一、培训质量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十五”以来,我们在全面推进校长培训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式,即每个培训班为一个培训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或指导教师进行整体设计与全程实施。因此,我们在这里谈校长培训的质量管理问题,就必须要既符合项目管理的特点,又符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根据怀德曼(Max Wideman,2002)的观点,项目是一次性、多任务的工作,具有明确规定的开始和结束日期、特定的工作范围、预算和要达到的特定性能水平。项目管理则是对那些为达到项目目标必须执行的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1]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它要求做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且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桑德霍姆,1997)。[2]
根据已有的研究,我们对质量管理形成了这样的理解: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管理是根据培训目标,通过对培训全过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充分发挥各项培训条件的效益,实现校长知识、能力乃至个人素养全面提高的管理过程。在这个理解中,我们需要把握培训质量管理中的这样几个核心特征:
1.目标导向。培训质量管理必须以培训目标为出发点,而培训目标则取决于对培训需求的研究。在培训目标的确定中,我们应从不同层面的需求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校长培训的目标应该反映政策需求、岗位需求、学校需求和个人需求。因此,目标的生成是否符合这些培训需求,应该是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
2.全程调控。一个校长培训项目的完成涉及计划、实施、控制、评估的全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也是对全过程的管理。计划管理涉及对项目可行性方案、培训主题、培训实施方案、培训课程方案等的指导、研讨与论证,这也是确保培训成功的第一步;实施过程管理涉及对师资、课程、教学、活动等培训每一个环节的检查与指导;控制管理是对培训流程的监控与把握,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流程和相关的规定执行,以确保过程的规范性;评估管理是指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总之,整个过程的管理应该做到需求、目标、主题、过程、结果的一致性。
3.资源优化。每个培训项目的实施,都建立在必要的资源基础之上。这些资源包括经费、人员、信息等诸多方面。因此,质量管理也是对这些资源的有效管理,其目标是资源效益最大化。经费要严格按预算执行,并严格控制无原则地因人而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经费滥用;人员涉及专家、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辅助人员,应努力做到沟通顺畅、配合默契;信息包括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学校资源、环境资源、项目各类过程性文件、作业、研究成果、学员个人信息等内容,要做到及时收集、随时整理、管理有序。
4.效果显性。培训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是培训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虽然我们说培训的真正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或者说培训的一些长远效果可能是潜在的,但一个培训项目结束后,我们仍然可以对其显性效果做出必要的评价。唐·柯克帕特里克(2007)的培训评估模型认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应该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层次。反应层评估是指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看法,包括对内容、老师、设施、方法等等的看法,可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进行评价。学习层评估是最常用到的一种评价方式,是测量受训人员对原理、事实、技术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其方法包括笔试、技能操练和工作模拟等。行为层的评估往往发生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由上级、同事或客户观察受训人员的行为在培训前后是否有差别,他们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结果层的评估上升到组织的高度,即组织是否因为培训而经营得更好了,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衡量,如质量、员工士气以及服务等。[3]
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校长培训质量管理是一个结构化的体系,它应该由质量标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四个部分构成。
(一)质量标准
关于质量管理标准,我们首先会想到ISO质量管理标准。这是世界上普遍被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清华大学(2009)在欧美质量管理标准的基础上,根据高校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的特点与要求,研究制定了《清华大学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文件,其中收集整理了教育培训行业被广泛使用并且约定俗成的15个术语并给出了书面定义。[4]
我们根据长期校长培训工作的经验,以及对校长培训专业化问题的基本构想,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初步确定了构成校长培训质量管理标准的基本术语,并对每个术语做出了基本的界定,同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评价依据。
根据对关键术语的基本界定,我们正在进一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编制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此作为质量管理各环节的核心依据。
(二)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是确保培训整体性与规范性的重要内容。通常,我们从项目立项开始,就进入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并对每个环节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组织管理程序。
流程的每个部分都由一些具体的操作环节或内容,我们也都做了具体规定。比如追踪问效的意思是由项目执行部门组织力量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培训效果抽样追踪,其具体内容如下:
(1)追踪时间:短期追踪以年度为单位,一般在项目结束半年后进行,长期追踪以四年为单位,一般在第四年的项目结束半年后进行。在长期追踪的年份不再做短期追踪。
(2)追踪组织:由项目执行部门组织实施,成员以培训质量指导小组为主,同时吸收部分教师参与。
(3)追踪方式:短期追踪以座谈和访谈为主;长期追踪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座谈、访谈。
(4)追踪内容:主要以成果转化、学校改进、校长成长等为主。
(5)追踪经费:从项目经费中统筹或专项申请。
(三)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确保项目有序、有效运行的基本规范,主要包括一些具体的岗位职责和规章规范,目前我们已针对不同培训环节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项目人员工作职责、经费管理规定、学员研修条例等。这些制度力图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促进培训管理的规范性。通过管理制度促进培训各环节规范、有序地运行,也是推进培训专业化的重要举措。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致力于有效处理好运行程序的规范性和活动实施的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我们特别强调在项目操作的程序上必须做到规范、严格,程序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缺失或随意改变。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课程安排和活动设计,项目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个人优势和创造性,但重大内容与安排,如课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重大调整、实践考察或异地培训等,则需经专家小组论证研讨。因此,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我们强化规范性但并不限制创造性,鼓励创造性但又不能违背制度的基本规范。
二是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性。制度除发挥规范管理的作用之外,还具有引领和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在制度建设中,着意强化了这些作用。如我们关于项目人员选聘的规定,就明确提出了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及项目授课专家的基本条件,以及评聘的要求,其中特别对教师开设新的培训专题提出了从试讲、完善到成功开讲的具体程序,这些规定是教师承担项目角色的底线,也是对教师成长提出的要求,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四)操作规范
针对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制定了项目人员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可有效操作的规范。这些规范大体包括三类:
1.框架性规范
这是对一些重要项目文本的制定所提供的框架性要求,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行政性规范,这些都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拟定下发的规范,如项目申报方案、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经费预算报告、绩效评估报告等;二是经验性规范,这些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供项目人员参照执行的规范,可根据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修改,如培训方案的框架性结构、招生通知模板、入学通知模板等。
2.标准性规范
这是依据相关政策和标准确定的一些必须遵照执行的规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类是政府标准,这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执行标准,也是其他标准得以建立的基础,如经费、会议等的标准;二是单位标准,这是由项目主管单位(如教育学院)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的相关标准,如院内外专家经费执行标准等;三是部门标准,这是由项目执行部门根据同类任务制定的相关标准,如干训项目课时分配参考标准等。
3.行动性规范
这是供项目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这些规范根据适用对象不同也分为三类:一类是供培训者使用的,如项目人员工作手册;另一类是供学员研修使用的,如校际互访指导手册、读书学习指导手册等;还有一类是培训者和学员共同使用的,如各类日志等。
三、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共同参与策略
培训工作借助项目管理的方式是“十五”末期以来,我们开展校长培训的一种尝试,因此,如何确保质量,依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近年来,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采用的首要策略是全体参与,即项目人员是培训的推进者,同时也是培训质量管理的实践者。因为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才能有效保证质量的全面提高。
我们在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培训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共同参与制定,即我们所有制度与规范从意向到成型的全过程都源于项目经验,源于项目人员的共同参与,因此,我们建立的每一项制度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是共同参与研讨,即这些制度与规范在试行的过程中,发现不适应或不适合的地方,我们都及时组织项目人员开展专题研讨,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交流,以修改与完善相关规定。
(二)资源统筹策略
我们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坚持闭合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闭合性是说,每个项目自成系统,独立实施,因此,项目人员对培训质量负有直接责任。这就要求项目人员严格按照各项管理规范开展工作,并按照培训工作流程,将各环节的工作做得更加精细、到位。开放性是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本着优化资源、提高质量的目标,通过行政调控,达到优质资源在不同项目之间的共享。因此,我们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角度而言,资源统筹主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人才资源共享。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位老师因为个人背景与专业优势不同,所拥有的专家资源也不同。因此,为了促进不同项目积累的专家资源发挥最佳效用,我们正在建立专家资源库,以求专家资源的统筹开发。
2.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家都积累了各种不同的信息,其中有学术信息、学校信息、活动信息等,如何让这些信息在项目执行中发挥更加有益的效用,同样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在项目管理中,注重并加强了针对不同板块内容的专题交流,以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3.管理资源共享。项目实施中,从教学到班务活动都由项目人员负责,有时可能会因为班务过多而牵扯教师在培训业务方面的精力,并进而影响培训质量。为此,我们正在积极探索项目联合管理的机制,以实现项目事务性工作统筹安排,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培训的研究与推进之中。
(三)全面推进策略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套针对项目实施全程、涉及全员的系统,因此,我们在执行中同样采用了全面推进的策略,具体表现在:一是全员培训,即对全体项目人员进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使大家理解、掌握,并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执行。二是全面落实,即在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中,全面渗透质量意识,并严格按照质量管理的规范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全程跟进,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非制定了规范大家就能贯彻落实,事实上,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全程跟进。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质量管理体系,并正在实施过程中改进、完善。但因为培训活动是一项培训者与被培训者都具有很强能动性的工作,因此,要全面提高并保障培训质量,尚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并积极实践,同时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以探寻更加有效的实施策略。
收稿日期:20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