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将骊野古城遗址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将骊野古城遗址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一、国务院关于增补里耶古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彭亮[1](2020)在《国际组织保护监测标准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丝绸之路文化线路也于2014年申遗成功。这是多年来我国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承担起缔约国责任与担当的体现。也说明在文物保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有效性。本文从我国如何从遗产大国变为遗产强国的角度出发,以脱胎于文物保护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主体,研究如何将国际组织的遗产保护要素融入我国的体系中来。为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保护服务。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分析了相关标准问题,认为我国需要在保护的法律依据、价值内涵、监测评估方式三方面对国际组织的标准进行研究。《世界遗产公约》作为国际公约,是我国开展遗产保护工作的最高法理依据,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文物保护法》又是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这决定了我国遗产保护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文物保护的方式来实现的。文物的价值描述更偏重历史,遗产的价值描述则偏重文化,文物价值的论述已经无法涵盖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线路。从评估的角度来说,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第三方咨询机构监测评估的方式,把握着遗产保护评估的最终裁决权。在我国保护评估标准与其评估标准不完全一致的前提下,有必要加强对国际组织评估标准与方式的研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除了具有自身无以伦比的突出普遍价值外,其价值也具有总体的整体性与局部重要度的均一性,这决定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在于“补弱”。本文的第五章及第六章,对丝绸之路22个遗产点进行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找出以国际组织的标准,究竟哪些遗产是薄弱环节。分析的标准包括五个:建设工程类、资源与环境类、实体与使用类、气候生态与地质类、人类行为与管理类等因素。通过对相关遗产进行调研、资料收集,以相关敏感因素是否存在给予相关的计权,并计算加和,最终找到总体敏感度值、分类敏感度值较高的遗产。总结各个类别影响因素敏感度所反应出来的诸如遗产区与缓冲区相关建设的问题;土地资源利用与人口调控问题;土遗址本体保护与遗产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对于洪水、滑坡等进行预防性保护的问题;加强改善寻呼手段及合理利用资金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最终实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补弱,综合提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高宏[2](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李超[3](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镇保护与建设研究——以湖南湘西州里耶古镇为例》文中认为湖南湘西州里耶古镇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驱动下民族旅游得以发展,其里耶古城文化遗址、里耶秦简博物馆、里耶明清古街、里耶后街俨然成为目前最具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四个重要标识。同时,里耶古镇正面临交通不畅,历史因素与现代因素矛盾,里耶后街"过度市场化",传统历史文化旅游元素凝聚力不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粘合度不够等诸多困境。鉴于此,应丰富里耶古镇保护思想内涵,明确历史、民族、生态"三维"文化资源特色产业相结合的精准定位,加快构筑里耶交通网络,打造里耶酉水沿线生态区,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与创造性转化,进一步提升里耶古镇的旅游文化品质。

国务院[4](2019)在《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文中提出国发[2019] 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762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50处),现予公布。各地区、各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

赵雅威[5](2019)在《大遗址保护历程研究》文中指出大遗址是我国解放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十分中国化的遗产概念。从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活动到如今的现代城市建设、交通发展,大遗址的保护同时代问题息息相关。研究大遗址的保护历程,以历史为据,有利于重新思考当今时代的问题。本文试图审视发生转变的因果并总结经验,为大遗址保护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本研究的时间范围为1949年至今,在“大遗址”概念明确之前,研究主体为古遗址和古墓葬,后期特指大遗址库内的保护单位。本论文从理念和手段两条线索出发,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论述,以新中国成立(1949年)、改革开放(1978年)、大遗址保护专项活动开始(2005年)为三个时间节点,将整个保护历程分为先导时期、兴起时期和全面开展时期。理念线索主要是通过对法律法规以及大事件的梳理,从概念、工作、保护三个角度总结发展和变化。手段层面主要是通过对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特区、保护规划及申遗五个方面展开相关论述,包括各手段出现的时间和契机、各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管理机制、典型案例等,通过论述从而得出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先导时期主要以考古挖掘为主导进行大遗址保护;兴起时期大遗址理论背景发展成熟,方针理念基本达成一致;全面开展时期形成了由上至下的大遗址保护体系,大遗址保护手段呈多样化发展。通过研究,本文对大遗址概念进行再理解,对大遗址保护展示手段精细化发展提出建议。

张敏[6](2018)在《湖南大遗址利用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大遗址是国家和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是颇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2005年起,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湖南省在大遗址展示利用方面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进行大遗址利用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在对湖南大遗址资源概况、资源特征、资源价值以及利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南大遗址利用现状,从公益性和旅游开发两个角度对湖南大遗址利用模式进行剖析。在公益性利用的实践中,湖南大遗址形成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和城市文化公园模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湖南大遗址形成了遗址资源本体型旅游开发模式和遗址资源延伸型旅游开发模式。虽然湖南大遗址在利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全国各地都存在的共同性问题,也有地方的特殊性问题。本文在结合国家政策和湖南地方实际的基础上,从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利用、公益性与旅游开发入手,就合理利用湖南大遗址提出对策,以期发挥湖南大遗址资源优势。

刘梦[7](2018)在《湖南省大遗址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1999年,大遗址的概念在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文件中被首次提出,它指的是大型的古文化遗址,与一般的遗址不同之处在于面积大、价值大、影响深,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杰出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湖南省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的大遗址有六处,分别是里耶古城遗址、铜官窑遗址、城头山遗址(含八十挡遗址、彭头山遗址、虎爪山遗址、汤家岗遗址)、老司城遗址、炭河里遗址、汉代长沙王陵墓群。这六大遗址展现了不同时间段、不同层面湖南地区的文明发展状况,是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直接见证,是中华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延续五个月的时间,笔者走访了湖南省六个大遗址,实地调查遗址的保护现状,拍摄目前遗址的保存状况,分析破坏因素,在做调查的同时,思考每个大遗址在保护方面的优劣势。本文的重点在于对湖南省六个大遗址的保护现状做出调查,保护现状包括保存现状、管理现状和利用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出湖南省大遗址的保护问题,形成报告,从而为湖南省其他遗址提出保护建议。

李长盈[8](2017)在《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遗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见证,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价值。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遗址保护与民众生产生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同时,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大遗址保护工作开始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重视,迫切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发展利用之间的关系。作为规范大遗址本体及其周边各项活动的法规性文件,大遗址保护规划在明确保护措施、拓展利用形式、加强遗址管理和强化遗址研究等方面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保护和延续好大遗址及其价值的有效手段。而由于受考古工作程度和规划编制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同时,现有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保护规划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现有评价方式的基础上细化评价指标、拓展评价方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已十分必要,对于提高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质量和可操作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围绕大遗址保护发展历程、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现状、考古学与大遗址保护规划、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评价等问题对建立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评价体系进行了以下探索: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大遗址保护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指出大遗址保护及规划编制是在长期历史实践的基础上,直到上世纪末才真正发展完善的研究和操作体系,大遗址的保护理念也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同时,通过对我国大遗址基本特征和保护规划编审、实施现状的分析,总结出目前规划编制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建立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考古学与大遗址保护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了考古学在大遗址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考古工作是大遗址保护规划得以顺利编制和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进而对大遗址考古的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并根据考古工作的特点,对大遗址考古工作计划的内容和重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30处大遗址的规划案例和相关法规标准的主要要求,笔者对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了指标的分解、遴选和合并,确定了规划编制的各项评价指标,阐述按不同区位类型分别对规划编制进行评价的重要性。通过收集评价指标权重的专家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经过权重计算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结合确立的各项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最终建立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评价体系。最后,本文利用上述建立的评价体系对《禹王城城址保护规划》等不同区位类型的大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验证评价体系的同时,总结规划案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完善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评价和保护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吴奕霖[9](2017)在《我国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认定研究》文中指出战争文化遗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十年,国际社会以战后遗产、军事遗产、纪念性遗产等课题研究对国际战争期间及战后的遗产保护研究进行了各方面诸多的探讨。以美国、UNESCO为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战争文化遗产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驱动了该类型遗产保护发展。历经几十年的文化遗产保护,我国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在保护发展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国内现存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具有独特的遗产文化和重要的精神感染力,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深入挖掘战争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社会、教育等价值,传承文化精神,珍惜美好和平稳定的生活。其中,认定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必要的操作步骤,系统及完善的操作程序和认定方法是遗产保护的关键。但国内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及类型的复杂性,缺乏针对性的认定方法,仍需进行大量研究工作。本文以此为前提,深入研究、探讨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认定方法。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化遗产认定基础理论,理清国内外文化遗产认定发展历程。同时,全面梳理我国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背景、意义、国内外理论发展研究,分析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在类型划分、时空分布、价值构成、组成现状等方面的特点,并且结合我国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现状提出其遗产认定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在通过对国内外文化遗产认定实践,总结提炼出文化遗产的认定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和关联性三大基本特征,并建立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认定方法。深入剖析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保护对象、保护原则、内在联系、内在属性,提出事件性是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内部的内在联系,而战争功能性是其内在属性。结合以上内容以及第二章所提出的认定中存在问题,建构一套以事件脉络为基准的整体性认定方法用于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保护认定。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将文章中所建立的认定方法运用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将台堡革命旧址、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洋渡历史文化名镇四个类型的已制定保护规划的近现代战争物质文化遗产实际案例,以及近现代漫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并将此研究方法所得保护规划策略与原保护规划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多种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类型下认定方法的适用性及可行性。最后梳理本文认定方法的完成度和不足之处,对今后的战争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

沈俊超[10](2016)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演进、反思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确立30多年来,保护规划实践及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深入。南京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后编制了4版保护规划。当今,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快速转型,包括南京在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比较、层次分析等简明、实用的方法,在国际国内视野中,对历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规划理念、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等进行解析,揭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演进与国际国内历史城市保护理论实践发展趋势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呼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总结历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成就,反思其不足之处,进而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改完善提出展望建议。全文共分五大部分,包括六个章节和一个附录。第一部分为绪论,界定论文研究的对象、背景、主要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第二部分,梳理历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演进过程,并简要介绍历版规划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研究的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章节。第三章,探求随着国内外相关保护理念的变化,南京保护规划理念演进。第四章,通过对国内名城保护规划技术理论演变、编制实践解析,研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在内容框架、技术支撑和公众参与方面的演进,进行横向对比,总结成就,寻找不足。第五章,通过对南京名城保护规划的深化、规划的转化、实施的成效等方面的解析,研究南京名城保护规划实施的经验教训。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首先对历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演进进行了总结反思,在对南京名城保护面临的宏观背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展望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的可能路径和方法。第五部分为附录,对南京城南民居型历史地段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客观反映南京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进行的多种尝试和面临的困境。

二、国务院关于增补里耶古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关于增补里耶古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组织保护监测标准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1.6 论文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际组织与我国在遗产保护管理形式上的关系
    2.1 脱胎于文物保护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式
        2.1.1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职能
        2.1.2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方式
        2.1.3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方式的总结
    2.2 国际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方式
        2.2.1 国际组织遗产保护的组织职能
        2.2.2 国际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方式
        2.2.3 国际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
    2.3 我国与国际组织在遗产保护法理依据上的差异
        2.3.1 《世界遗产公约》作为指导性法律的定位
        2.3.2 《文物保护法》作为实施性法律的瑕疵
    2.4 《文物保护法》与《世界遗产公约》的整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组织价值语境下的丝路遗产价值整合
    3.1 文物价值的内涵与演进
    3.2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内涵与演进
        3.2.1 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内涵
        3.2.2 文化遗产内涵的逐渐补充
        3.2.3 文化线路概念的发展
    3.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与分析
        3.3.1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突出普遍价值
        3.3.2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整体的关联性
    3.4 丝绸之路遗产价值与文物价值保护的差异
        3.4.1 对于遗产与文物价值的认识和厘定
        3.4.2 遗产类型与文物类型的区别
        3.4.3 遗产与文物地理覆盖的差别
        3.4.4 保护依据的作用原则差别
        3.4.5 遗产与文物退出机制的区别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组织监测标准下的丝路遗产监测的特征
    4.1 基于文物保护评估的我国遗产监测评估
    4.2 国际组织监测评估的实施与标准
        4.2.1 国际组织监测评估的实施方式
        4.2.2 国际组织监测评估的依据标准
    4.3 国内外评估标准与评估方式的差异
        4.3.1 评估标准差异
        4.3.2 评估方式差异
    4.4 我国世界遗产反应性监测的案例与共性特征
        4.4.1 武当山玉真宫顶升工程
        4.4.2 曲阜孔庙孔府遗产缓冲区内古泮池环境整治工程
        4.4.3 我国的反应性监测的启示
    4.5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监测的个性特征
        4.5.1 塔尔加尔遗址监测的过程
        4.5.2 塔尔加尔遗址监测的分析
        4.5.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总体价值具有整体性
        4.5.4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局部价值具有重要度的均一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
    5.1 影响因素分类与敏感度的计算
    5.2 影响因素敏感度的评价标准
    5.3 影响因素敏感度的具体分析
        5.3.1 影响因素的总体分布情况
        5.3.2 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5.3.3 建设工程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5.3.4 资源环境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5.3.5 实体保护与遗产使用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5.3.6 气候生态地质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5.3.7 人类行为及管理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反映的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敏感度分析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6.1 丝绸之路建设工程高敏感度遗产地建议
        6.1.1 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设施的建设的建议
        6.1.2 缓冲区内的城镇发展建设的建议
    6.2 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建议
        6.2.1 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的建议
        6.2.2 人口调控的建议
    6.3 丝绸之路实体使用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建议
        6.3.1 土遗址保护的建议
        6.3.2 对遗产区内旅游环境承载力控制的建议
    6.4 丝绸之路气候生态地质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建议
    6.5 丝绸之路人类行为及管理因素高敏感度遗产地建议
        6.5.1 更新巡查手段的建议
        6.5.2 保护资金合理使用的建议
        6.5.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跨省协调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1 世界遗产影响因素详细分类
附录2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影响因素敏感度信息汇总
附录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图录
致谢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3)乡村振兴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镇保护与建设研究——以湖南湘西州里耶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里耶古镇保护现状
    (一)里耶古城
    (二)里耶秦简博物馆
    (三)里耶明清古街
        1. 里耶的古街区
        2. 里耶的古街历史文化遗存
    (四)“里耶后街”的规划发展
    (五)里耶古镇的现有保护策略
        1. 成立保护机构
        2. 施行法律保护条例
        3. 制定科学规划方略
        4. 移堤迁校
        5. 原生态保护
二、里耶古镇的发展困境
    (一)区位闭塞交通不畅
    (二)古镇历史元素与现代符号矛盾共生
    (三)众多古建缺乏有效保护
    (四)后街景观设计“过度市场化”有失历史本真
    (五)古镇文化旅游标识凝聚力与竞争力不强
    (六)历史人文元素与自然生态景观整合力不足
    (七)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契合度不够
三、里耶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实践理路
    (一)丰富古镇保护思想内涵,精准定位有效发展
    (二)加速构筑以里耶为中心的交通枢纽网络
    (三)打造里耶酉水沿线生态旅游区,形成生态历史文化景观带
    (四)修建里耶民族古镇博物馆,增强整体历史文化竞争力
    (五)发展民族特色农产品生态体验园,激活里耶发展动力
    (六)提高居民文化自觉,激发主体保护作用
    (七)高度重视“里耶非遗”项目保护,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5)大遗址保护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大遗址概念
        1.2.1 大遗址概念变迁
        1.2.2 大遗址概念解读
        1.2.3 文中相关概念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综述
        1.3.2 国外综述
    1.4 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义
    1.5 提出问题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大遗址保护活动的先导(1949年—1978年)
    2.1 法律法规及大事件
        2.1.1 法律法规
        2.1.2 大事件
    2.2 遗址博物馆的出现
        2.2.1 半坡遗址博物馆建立过程
        2.2.2 遗址博物馆的创新性认识
    2.3 大遗址“公园化”的探索
        2.3.1 大遗址“绿地化”的构想
        2.3.2 遗址“公园化”的首个尝试——兴庆宫公园
    2.4 时期的典型案例分析——燕下都遗址
        2.4.1 遗址简介
        2.4.2 考古发掘工作相继开展,“四有”档案完备
        2.4.3 走群众路线的保护模式
        2.4.4 学术会议的交流与总结
        2.4.5 燕下都遗址后续保护工作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遗址保护活动的兴起(1978年—2005年)
    3.1 法律法规及大事件
        3.1.1 法律法规
        3.1.2 大事件
    3.2 遗址博物馆的成熟
        3.2.1 综述
        3.2.2 遗址博物馆的选址模式
        3.2.3 遗址博物馆建筑表现风格
    3.3 考古遗址公园的出现
        3.3.1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历程
        3.3.2 对遗址公园规划编制的探索
        3.3.3 遗址公园建立初期的优势和不足
    3.4 大遗址保护新手段的出现——保护特区
        3.4.1 大遗址保护特区建立背景
        3.4.2 保护特区管理框架——以良渚遗址管理区为例
    3.5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探索
        3.5.1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3.5.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3.5.3 其他研究机构
    3.6 大遗址申遗
    3.7 时期的典型案例分析——集安高句丽遗址
        3.7.1 高句丽遗址概述
        3.7.2 市区内遗址的保护方式
        3.7.3 郊区遗址的保护方式
        3.7.4 市区内及市郊遗址保护展示手段特点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遗址保护活动的全面开展(2005年至今)
    4.1 法律法规及大事件
        4.1.1 法律法规
        4.1.2 大事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解读
    4.2 遗址博物馆的新发展
        4.2.1 遗址博物馆的选址外移
        4.2.2 数字博物馆的建立
        4.2.3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4.2.4 关于遗址博物馆的思考
    4.3 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
        4.3.1 考古遗址公园的提出和发展
        4.3.2 现有考古遗址公园统计分析
        4.3.3 现有考古遗址公园遗址本体保护展示方式
    4.4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4.4.1 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体系概述
        4.4.2 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重要技术手段思考
        4.4.3 其他编制机构
    4.5 大遗址申遗新征程
        4.5.1 概述
        4.5.2 大遗址申遗程序
        4.5.3 大遗址申遗文本的主要内容
        4.5.4 大遗址申遗文本的重要技术问题思考
    4.6 时期的典型案例分析——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遗址
        4.6.1 良渚古城遗址概述
        4.6.2 良渚古城遗址展示体系
        4.6.3 良渚外围水利系统遗址概述
        4.6.4 针对申遗工作良渚外围水利系统遗址开展的保护展示工程
        4.6.5 针对申遗而进行的保护展示工程特点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5.1 周口店遗址概述
    5.2 大遗址保护行为的先导时期(1949年—1978年)
        5.2.1 挖掘活动的恢复
        5.2.2 展陈机构的建立
    5.3 大遗址保护活动的兴起时期(1978年—2005年)
        5.3.1 遗址博物馆的展陈内容的调整
        5.3.2 中法合作
        5.3.3 遗址保护规范化建设
    5.4 大遗址保护活动的全面开展(2005-至今)
        5.4.1 保护办法的修订
        5.4.2 展示体系的建立
    5.5 总结
第6章 结语
    6.1 我国大遗址保护发展历程总结
    6.2 思考与建议
        6.2.1 对大遗址概念的再理解
        6.2.2 对大遗址保护展示手段精细化发展的建议
    6.3 创新点及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录变更情况
    附录B:“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涉及到的重要大遗址名单
    附录C:访谈记录1
    附录D:访谈记录2
致谢

(6)湖南大遗址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及研究综述
    第一节 相关的研究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博弈论
        三、系统工程理论
        四、准公共物品理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湖南大遗址价值研究
        二、湖南大遗址的保护研究
        三、湖南大遗址的总体规划研究
        四、湖南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五、湖南大遗址旅游开发研究
第二章 湖南大遗址及价值
    第一节 湖南大遗址概况
    第二节 湖南大遗址价值分析
        一、湖南大遗址本体价值
        二、湖南大遗址利用价值
第三章 湖南大遗址利用环境分析
    第一节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第二节 经济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二、湖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湖南省主要的文化遗产经营机构以及从业人员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第四节 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章 湖南大遗址公益性利用模式
    第一节 大遗址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一、大遗址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二、大遗址公益性价值的实现
    第二节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式
        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演进
        二、湖南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利用
    第三节 城市文化公园模式
第五章 湖南大遗址旅游开发模式
    第一节 遗址资源本体型旅游开发模式
        一、湖南大遗址旅游景区概况
        二、湖南大遗址旅游景区旅游开发现状
        三、湖南大遗址旅游景区旅游开发效益
    第二节 遗址资源延伸型旅游开发模式
        一、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模式——宋城·宁乡炭河里文化主题公园
        二、旅游度假区模式——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
第六章 湖南大遗址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湖南大遗址利用中的问题
        一、湖南大遗址公益性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湖南大遗址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合理利用湖南大遗址的对策
        一、公益性利用的对策
        二、旅游开发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湖南省大遗址保护现状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田野考察法
        1.2.2 分析研究法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国内大遗址保护现状
    2.1 大遗址概念
    2.2 国内大遗址保护现状
第3章 湖南省大遗址保护现状调查
    3.1 老司城遗址
        3.1.1 简介
        3.1.2 保护现状
    3.2 里耶古城遗址
        3.2.1 简介
        3.2.2 保护现状
    3.3 长沙王陵墓群
        3.3.1 简介
        3.3.2 保护现状
    3.4 铜官窑遗址
        3.4.1 简介
        3.4.2 保护现状
    3.5 城头山遗址
        3.5.1 简介
        3.5.2 保护现状
    3.6 炭河里遗址
        3.6.1 简介
        3.6.2 保护现状
第4章 湖南省大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
    4.1 自然破坏
        4.1.1 雨水侵蚀
        4.1.2 苔藓、霉菌滋生
        4.1.3 根系破坏
        4.1.4 河流冲刷
        4.1.5 其他因素
    4.2 人为因素
        4.2.1 政府重视不够
        4.2.2 专业人员缺乏
        4.2.3 规划问题
        4.2.4 经济建设
        4.2.5 资金来源单一
        4.2.6 管理缺失
        4.2.7 利用不当
第5章 湖南省大遗址保护的对策建议
    5.1 技防
    5.2 物防
    5.3 人防
        5.3.1 挖掘遗址价值提高政府重视
        5.3.2 提高行业待遇吸引专业人才
        5.3.3 扩展捐赠渠道丰富资金来源
        5.3.4 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利用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相关概念
第一章 大遗址保护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古迹“保护”观念
    第二节 中国近代的遗址保护
    第三节 中国当代的大遗址保护
    第四节 国外遗址保护理念与规划实践
    第五节 当代大遗址保护理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审现状
    第一节 已公布大遗址的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审现状
    第三节 大遗址保护评价机制实施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四节 大遗址保护及规划编制现存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古学与大遗址保护规划
    第一节 田野考古与大遗址保护规划
    第二节 考古学研究与大遗址保护规划
    第三节 大遗址考古
    第四节 考古工作计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评价指标构成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规划案例的选取
    第三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评价体系建立
    第一节 评价方法及指标分类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
    第三节 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评价体系应用
    第一节 禹王城城址保护规划
    第二节 青山墓群保护规划
    第三节 湖泗瓷窑址群保护规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我国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认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概念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我国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概况及其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概述
        2.1.1 我国近现代战争背景
        2.1.2 主要战争事件
    2.2 文化遗产认定的相关理论
        2.2.1 认定的基础理论
        2.2.2 国内外文化遗产认定发展现状
        2.2.3 文化遗产的理论思考
        2.2.4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认定
    2.3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资源状况及特点分析
        2.3.1 国内外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状况
        2.3.2 近现代战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体情况及其特点分析
        2.3.3 近现代战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体情况及其特点分析
    2.4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2.4.1 近现代战争文物的认定现状
        2.4.2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认定存在的问题
3 基于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特点的认定方法构建
    3.1 国内外文化遗产认定的实践
        3.1.1 国外文化遗产认定的实践
        3.1.2 国内文化遗产认定的实践
        3.1.3 文化遗产认定实践的启示
        3.1.4 认定的基本特性
    3.2 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认定方法构建
        3.2.1 文化遗产的认定主体与认定客体
        3.2.2 文化遗产的认定流程
        3.2.3 文化遗产的认定价值标准及其指标
    3.3 我国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认定方法构建的先导研究
        3.3.1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及保护原则
        3.3.2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价值确立
        3.3.3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内在联系——事件性
        3.3.4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内在属性——战争功能性
    3.4 我国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事件整体性认定方法构建
        3.4.1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事件整体性建立
        3.4.2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的事件整体性认定方法建构
        3.4.3 解决的问题
4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认定在案例中的应用
    4.1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认定
        4.1.1 前期识别
        4.1.2 综合评估
        4.1.3 保护策略研究
    4.2 将台堡革命旧址的认定
        4.2.1 前期识别
        4.2.2 综合评估
        4.2.3 保护策略研究
    4.3 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的认定
        4.3.1 前期识别
        4.3.2 综合评估
        4.3.3 保护策略研究
    4.4 洋渡传统风貌镇的认定
        4.4.1 前期识别
        4.4.2 综合评估
        4.4.3 保护策略研究
    4.5 近现代漫画的认定
        4.5.1 近现代漫画前期认识
        4.5.2 综合评估
        4.5.3 保护策略研究
    4.6 小结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近现代战争一览表
    B.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与同类型遗产比较研究列表
    C. 将台堡革命旧址与同类型遗产比较研究列表
    D. 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与同类型遗产比较研究列表
    E. 洋渡古镇与同类型遗产比较研究列表
    F. 近现代漫画与同类型遗产比较研究列表
    G.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H.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及实践成果目录
    I. 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认定相关图纸

(10)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演进、反思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历版规划概述
    2.1 “1984版”保护规划
        2.1.1 规划编制背景
        2.1.2 规划主要内容
    2.2 “1992版”保护规划
        2.2.1 规划编制背景
        2.2.2 规划主要内容
    2.3 “2002版”保护规划
        2.3.1 规划编制背景
        2.3.2 规划主要内容
    2.4 “2010版”保护规划
        2.4.1 规划编制背景
        2.4.2 规划主要内容
    2.5 规划回顾总结
        2.5.1 “1984版”保护规划回顾
        2.5.2 “1992版”保护规划回顾
        2.5.3 “2002版”保护规划回顾
        2.5.4 “2010版”保护规划回顾
        2.5.5 历版保护规划演进总结
第三章 保护规划理念
    3.1 国际历史城市保护相关理念的演进
        3.1.1 20世纪初开始的单体保护
        3.1.2 1960年代开始的地区与城镇保护
        3.1.3 20世纪后期至今的多元化文化遗产保护
        3.1.4 小结
    3.2 国内历史城市保护理念的演进
        3.2.1 清末及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古物抢救性保存
        3.2.2 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文物保护
        3.2.3 新中国的文物保护
        3.2.4 1980年代创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2.5 1990年代开始的历史地段保护
        3.2.6 新世纪以来的多元文化遗产保护
        3.2.7 小结
    3.3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演进
        3.3.1 “1984版”保护规划理念
        3.3.2 “1992版”和“2002版”保护规划理念
        3.3.3 “2010版“保护规划理念
        3.3.4 小结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保护规划编制
    4.1 国内名城保护规划技术理论演变
        4.1.1 1982—1986:建立保护体系
        4.1.2 1987—1994:规划编制探索
        4.1.3 1995—2008:形成规范条例
        4.1.4 2009—2014:完善编制要求
        4.1.5 小结
    4.2 国内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实践解析
        4.2.1 西安:整体保护古城基础上的历史文化遗产分类保护
        4.2.2 北京:三个层次的名城保护体系
        4.2.3 苏州: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基础上名城特色的保护与彰显
        4.2.4 成都:名城历史文化的展示利用
        4.2.5 广州:名城保护规划的系统综合
        4.2.6 小结
    4.3 南京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演进解析
        4.3.1 保护内容框架
        4.3.2 规划技术支撑
        4.3.3 规划公众参与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保护规划实施
    5.1 保护规划的深化
        5.1.1 1982-1991:以风景名胜规划为主体,率先划定文物紫线
        5.1.2 1992-2001:以风景名胜、历史地段规划为主体,规划类型日趋多元
        5.1.3 2002-2010:聚焦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相关规划
        5.1.4 2010年以来:初步建立名城保护规划体系
        5.1.5 小结
    5.2 保护规划的转化
        5.2.1 法律法规
        5.2.2 政策文件
        5.2.3 图书专着
        5.2.4 小结
    5.3 规划实施的成效
        5.3.1 关于名城保护战略的贯彻
        5.3.2 关于名城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
        5.3.3 关于历史地段的保护
        5.3.4 关于古镇古村的保护
        5.3.5 关于文物古迹的保护
        5.3.6 关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5.3.7 关于历史文化的展示和再现
        5.3.8 小结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总结、反思与展望
    6.1 规划的总结反思
        6.1.1 保护规划取得的成就
        6.1.2 保护规划存在的问题
    6.2 当前面临的形势
        6.2.1 当前的挑战
        6.2.2 面临的机遇
    6.3 规划编制的展望
        6.3.1 关于规划理念
        6.3.2 关于规划编制
        6.3.3 关于规划实施
    6.4 本章总结
        6.4.1 关于规划的总结反思
        6.4.2 关于规划编制的展望
    6.5 结语
附录: 南京城南民居型历史地段典型案例分析
    1、南捕厅—评事街地段
    2、仓巷—安品街
    3、颜料坊G3G4地块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国务院关于增补里耶古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组织保护监测标准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彭亮.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3]乡村振兴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镇保护与建设研究——以湖南湘西州里耶古镇为例[J]. 李超.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20(02)
  • [4]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30)
  • [5]大遗址保护历程研究[D]. 赵雅威. 天津大学, 2019(06)
  • [6]湖南大遗址利用模式研究[D]. 张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湖南省大遗址保护现状调查报告[D]. 刘梦. 湖南大学, 2018(01)
  • [8]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评价体系研究[D]. 李长盈. 武汉大学, 2017(06)
  • [9]我国近现代战争文化遗产认定研究[D]. 吴奕霖. 重庆大学, 2017(06)
  • [10]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演进、反思及展望[D]. 沈俊超. 东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国务院关于将骊野古城遗址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