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物理试题的人文性塑造及其教育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论文,价值论文,物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理试题的人文性,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同一个考查点,同一考查方式,人文的情景设置不同,人文情感也就完全改变,试题境界高下立马而分,其教育功能便不能同日而语。好的人文的关注,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可以激发学生重新思考,改变学生对物理学科“严肃”、“冷静”、“没有柔性变化”等“刻板印象”,进而发挥考试的考查、再学习甚至德性教化功能。 然而,如何在试卷里种植的情感厚度,让试题既科学规范、又能娓娓诉说催人向上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笔者对一道经典试题进行了5次改造和5次人文性重塑,探讨了这5种不同试题的不同教育功能,现与同仁们做一交流。 一、属纯知识考查的一道经典试题 先看一道经典的有关压强的试题。 考查点: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压力不变,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原试题:书包背带做得宽一点,背起来就会舒服一些。这是通过________方式来________压强。 点评:这是一个古老的考法,可以断言它的存在史和初中物理教科书一样悠久。这道题当然能完成知识的考核任务,也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读起来却了无新意,原因就是情景陈旧,人文关注单一。 这类题目,学生往往经过多次训练并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完成这道题目靠的是熟悉程度,其背后运作机制是对记忆的提取,而非思维的组合。作为考题,其考试功能就是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熟悉情景,经典的考法,安抚一下学生的情绪,使下面的考试顺利展开;试题的价值也是为了达到“送分”的目的,以安定学生的、教师的、家长的、相关主管部门等的心理。 二、5种人文重塑,5种试题境界,5种教育价值 1.第一层次人文境界重塑:境之新 在试题里加入新资讯,增加时代感,使试题紧扣经典考点却又新颖不腐,以激发学生在“定势”中的新思考,发挥试题的“再学习”功能。 一个古老的知识点,加入一些与时代紧密契合而学生似乎又不太熟悉的东西,就会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产生一种“张力”,就能激发学生重新启动的思维:这就有了一种再学习的意味了。 知识情境:给塑料袋装上宽的手提夹子(见图1所示),增大了受力面积,压强减小,提起来不勒手。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de56c5bbdaaf3b14143b578.jpg)
加入人文情节:融入新的资讯。 改编题1:市面上有一种塑料提把,给塑料袋装上把子之后,提起来不那么勒手。这是通过________方式来________压强。 点评:优点:这道题有3方面的人文教育功能:(1)联系了日常生活,让学生切入熟悉的场景,感到物理并不陌生;(2)提供了一种新的资讯“塑料袋提子”,这比较少见,有新鲜感,可激发学生兴趣;(3)用物理学观点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学以致用。这也是物理新课程标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努力追求的。 同一知识考查点(还是考查压强与面积的关系)和考查方式(还是填空题)完全不变,由于新情景的加上,试题人文情感便显得较为厚实,读起来颇有点引人入胜的味儿,算得上一道好题。 缺点:这题虽然加入了人文情景,但还是比较单薄——仅停留在物理的工具理性的延伸上,学物理是有用的,对初中生的情感感召还不直接。 2.第二层次人文境界重塑:性之真 在习题里融入情感,结合传统文化,学生在考试时,便会得到一种情感的温暖和感动,人性真情也会因此薪火相传。 人是情感动物,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学习中缺少足够的情感的体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温馨真情。物理学无疑是理性严谨的,没有人会在背诵公式时流下泪水。但把物理规律融合进一个温馨的人文细节中,则可使人感动落泪。因此,如果一道题能跟学生的真情实感相联系,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柔情和向往,就有了人性的一种感召力;一道题如果能跟传统文化相联系,又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湿润心灵的成长,那么我们可以说这试题有了某种文明传递的尝试了。 知识情境:同改编题1。 加入人文情节:母亲节,献给妈妈的小礼物。 改编题2:小萍是懂事的女孩。她发现妈妈买菜购物时,双手常被塑料袋勒得发红。她做了一个塑料袋小提手,在母亲节里,送给了妈妈。这种小提手能有效地防止手被较重的塑料袋勒痛。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来________压强。 点评:优点:比较改编题1和题2,在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细读改编题2,读出一种感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从纸面上流淌出来的“寸草心”对“三春晖”反哺的人性芳香,这种久违的感受甚至有时会让人落泪。“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把所有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小小的试题,殷殷的期盼。 人们常常喟叹教育的日益功利,喟叹优等生与自己的日益疏离与冷漠,哀叹那些自己竭尽全力培养出来的好生毕业后似乎“少来看我”、甚至完全把自己忘怀。可曾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在“考试”这个学生最重视的特殊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试题传递出足够的人情温暖和人性光亮呢? 本试题的精要之处,不但在于物理“学以致用”跟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更在于这种人文性是学生所能够身体力行的,比起给父母洗脚之类的活动,更体现出一种学习的实践价值。正是这种命题立意,使改编题2比改编题1有了教育境界上的区别。 缺点:试题结构不够合理。分析改编题2的试题结构,前面从“小萍”开始到“勒痛”这个人文情景铺设的75个字(含标点)里真正有用的只有“有效防止勒痛”这句话用22个字(含标点)占不到1/3。在结构上已犯了“头重脚轻”的问题了。 3.第三层次人文境界重塑:志之宏 志存高远,直面人生,体悟生命,实现自我价值,通过试题来激发学生独立、自尊精神。这种试题,便有了一种“宏大”人文价值的指向了。 砥砺意志,鼓励人直面人生困境,有奋发的勇气,也有图强的办法,这是多么宏大的教育志向啊。一道试题如果能够传递出这种教育志向,又是有多高的教育意义啊。 知识情境:同“改编题1”。 人文情节:流落异乡,用物理知识改变生活困境。 改编题3:据报道,某人到韩国去旅游,不慎遗失钱包,流落在街头。有一天,他看到一老太太用报纸裹着塑料袋的细提带,于是灵机一动发明了一个提子,后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给塑料袋装上提子之后,提起来不那么勒手。这是通过________方式来________压强。 点评:优点:比起改编题1,改编题3也似乎只是戴了个“帽子”,试题本身并没有本质改变。然而正是这个“帽子”,使整道题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从试题结构来看,其核心确实连一个字都没有改变,都为“这是通过________方式来________压强”这句话,试题3多出来的不过是一个故事情景。然而,重要的是这道题为学生设置了一种真实的“生活困境”,同时又提供受到偶然情景的激发(老太太的报纸),运用“物理知识”来突破这一“生活困境”的生活原型,符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这一教育主题。 这个试题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自强奋斗,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学以致用”的学科情感和“砥砺心志、昂扬向上”的人文追求。这里蕴含的巨大的感召力并不会因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而打了折扣。 正是通过这种人文的感召力,知识和情境亲密无间,水乳交融。抽象的物理知识有了具体的形式,而成为所谓的“情境性知识”,能够长久进行的存储和远程迁移,完成学科的“转识成智”的重要任务。 缺点:这一题用人文情节与题型失配较严重(具体见下面分析)。 4.第四层次人文境界重塑:爱之博 爱自己,也要爱别人。懂得爱别人,才能更好地爱自己,设身处地,人与人之间才能做到“和谐”。这种人文价值的提炼,正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所欠缺的,也正是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知识情境:同“改编题1”。 人文情节:同“改编3”。 试题结构:见“3”分析。 改编题4:改造成计算题。据报道,某人到韩国去,不慎遗失钱包,流落街头。有一天,他发现一老太太用报纸裹着塑料袋的提带,灵机一动,发明了一个提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已知装的菜重20N。没有装把子前塑料袋与手的接触面积为2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45fc1c2773bb948f7ffc9d4.jpg)
。改造后每个提手与手的接触面积为4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bf625c3dd16250faacbfd77.jpg)
。请你根据提供的数字计算塑料袋对手的压强,以具体的数字说明给塑料袋装上提手后,为什么提起来不那么勒手。 点评:一方面,本题以数学的方式精确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工具价值。通过“算出”压强的变化,把物理与数学结合起来,由定性判断到定量分析,使人更清晰地判明塑料带“勒手”的前后变化(相差200倍)。 这种巨大的变化,只不过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简单运用而已。学习物理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物理不只是对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对其创造性地运用,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创造,也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才是物理教学的最核心功能。 另一方面,本题的另一个关键是,要“你”来计算,这样就有意无意把“你”抛到了那个生存的困境中,让你不得不身临其境,由一个“局外者”变为“事件的主体”。于是,“你”和“他(某人)”的界线消失了,“他”的情景与“你”的心境融合了,“他”的困境就变成“你”的困境。这里的人文意义就在于“你”帮“他”解决了问题,也就走出了“自己”的困境。于是,“你”和“他”已不分彼此,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和谐统一体,考生与试题之间才有了真正深层意义上的人文互动。 应该看到,在考试这一特定思维与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高度重视的心智力活动中,这种学物理的创造活力更容易激活死的物理知识,更容易内化成活的物理图式。这就使得试题的人文感召,不仅完成着学科“教”的本身,还深化了学科“育”的人文教化功能,教与育两者交融的结果完成着学习个体本身学科的创造性和创造激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而脱离了被异化的境地。 说得远些,教师在后续的讲评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就把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西方所倡导的“博爱”,自然地融合起来,进一步发挥试题的人文价值。一个简单的计算,可以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5.第五层次人文境界重塑:道之大 通过试题人文改造,引导在考试中进行伦理思考,完成一种教育在“道义”上的价值。 任何事情都有其利,亦有其弊。对“利”要创造性运用,以发挥最大价值,是问题的一方面;对“弊”要进行深入反思,以防止形成不良的后果,又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如果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注入试题中,让学生既思其“利”,又思其“弊”,就能推动学生产生一种“伦理”思考,引导学生展开从“如何学好物理”进入到“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的价值追问,进而发挥试题反思批判的功能,试题也就有了“道义”的合法性了。具体请见下面改编题5。 三、合理配套人文情节与题型结构,使试题的知识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水乳交融又结构合理 如何合理地把人文情节和题型结合起来,做到人文情节与试题结构协调一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试题编制的难点。 改编题3无疑是成功的,然而读起来总觉得还有点不妥。因为它也存在着天然的不足:那就是试题的结构不够合理。整道试题共101个字(含标点),前面的人文情景描述共68字(含标点),占70%左右,知识背景19个字(含标点),占20%左右;而真正的考核点不过短短的10个字,占不到10%,典型的头重脚轻,不符合填空题的结构。 而这人文情节在这道题里又如此举足轻重,不可或缺。那就说明“填空题”这个题型驾驭不了这个人文情景。我们应该给它一个适当的题型。如果把它与“阅读、简答题”或“计算题”这两种题型相配套,整个题的结构便会大为改观,就显得得体和谐了。 改编题5:(改编成阅读题、问答题)据报道,某人到韩国去旅游,不慎遗失钱包,流落街头。有一天,他看到一老太太用报纸裹着塑料袋的细提带,灵机一动,发明了一个提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给塑料袋装上提子之后,提起来不那么勒手。试用物理学的原理进行解释。 (2)对于塑料袋的发明和应用,从环保和能源利用的角度谈谈它有什么不足。 点评:改编题5不仅指出知识理性的正面作用,也指出了其反面作用。这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性价值展开伦理反思,对学生学习观的影响也是强烈而长久的,从而提高了试题的人文向度,进而引导学生在考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批判,在批判中超越。
标签:物理论文; 性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