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修订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史论文,人教版论文,课本论文,近代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方针是“一纲多本”,即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实行教材的多样化,以适应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要求。
但是,我国高中历史课本,到目前为止,主要是人教版一家。人教版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8年编写的,80年代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作过一些小修订,沿用至今。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只经过一些小修订的旧课本变得陈旧了。因此,在征求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人教社根据国家教委于1995年制订的、即将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旧课本进行了大修订,修订本几乎是新编本。现将修订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高中课本和初中课本的配合和分工
初中是义务教育,教学主要是为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服务。因此,初中的世界历史课本比较注重世界历史基础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注意浅显和生动,以适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初中课本叙述的历史事件,在时间上:从古至今,除原始社会以外,从古埃及奴隶社会讲到当今20世纪90年代,包括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在选材上: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文化中又包括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在历史事件的阐述上:较注意把历史发展过程讲清楚,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有一个简明、正确的了解。
普通高中教育是较高一级的基础教育,它一方面是继续为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服务,另一方面还担负着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任务,因此,高中的世界历史课本注重提高学生对所学的世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众所周知,历史科的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高中课本和初中课本的基本内容就难免有重复,否则历史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在这种情况下,高中课本修订本在保持知识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从新的角度选择新的历史材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大知识的深度,以达到新的教学目的。在这方面主要的措施是:适当加强理论分析,一些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从简叙述,而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它的影响则加强分析。例如,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它的经过不像初中课本那样详细讲述,只列了一张简表;讲到关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时,详细阐述了“寻金热”和商业危机,介绍了14、15世纪时欧洲人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造船事业的进步;讲到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时,详细阐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充分说明了它对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影响。又如,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初中课本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工业革命的经过,还配以许多重要的机器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插图,而对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则相对地讲得比较简单;高中课本则精简了讲工业革命经过的内容,加强了对它的背景和影响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一些的内容。
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修订本与现行课本在内容比例上
的比较
1.修订本在“近代”开端之前加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和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我在下面专门阐述。这里我只是指出,修订本是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新大纲修订的,新大纲明确指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此,修订本就按照这个精神修订,指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中时期的到来。”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新加的这一章包含以下4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这一章虽然不属于世界近代史时期,但它的内容很重要,它所阐述的问题直接与世界近代史有关,所以新大纲把它也列为必学内容,占4个课时。为什么把不属于近代史时期的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这是因为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体系的编排与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也就是说,新大纲认为,近代史的开端应定在1640年,但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向前延伸。
2.近代史与现代史相比,修订本的现代史内容相对增加。
现行课本56课时中,近代史32课时(占57%),现代史24课时(占43%)。修订本也56课时,其中,近代史26课时(占46%),现代史26课时(占46%)。近代前史4课时(占7%)。
3.在现代史中,二战前与二战后相比,修订本的二战后内容加多。
现行课本中,二战前内容20课时(占83%),二战后内容4课时(占17%)。修订本中,二战前内容12课时(占46%),二战后内容12课时(占46%),现代文化2课时(占8%)。
三、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修订本的特色
1.修订本加强中国人编写世界史的中国特色。
(1)实事求是地勾画出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突出中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和贡献。例如,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修订本专门讲了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对欧洲的巨大影响;又如,在现代史上,突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改革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等。
(2)适当增加中国周边国家历史的内容。例如,在世界近代史部分,新增加了“16至18世纪的亚洲”和“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对朝鲜、中国的侵略”两节。在“16至18世纪的亚洲”一节中,讲了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朝鲜王朝统治下的朝鲜半岛和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印度等内容。现行课本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把重点放在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历史背景和武装倒幕上,而对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阐述不够,修订本则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而且,修订本还增加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的历史,这就是新增加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对朝鲜、中国的侵略”这一节的内容,在这一节中专门介绍和分析了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以及以后日本法西斯化的历史。在世界现代史部分,增加了20世纪下半期“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节,将介绍除日本外的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日本的经济起飞将放在“50至8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中阐述。
2.修订本增加了世界文化史的内容。
这里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史的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一直是被忽视的。在世界古代史的教材中有文化史,在世界近现代史的教材中就没有文化史。中学的教材是这样,大学的教材也是这样。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简明世界通史》中,专门列了世界近代文化和世界现代文化两章。这是一本供中学教师参考和供大专学生用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世界历史课本,从1987年起增加了世界近现代文化的章节,以后在1991年、199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中也有世界文化史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只供学生阅读,不列为考试范围,也就是说,文化史不作为学生的必学内容。这种状况不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我们既然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文化史,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世界近现代文化史的教学内容也开始出现在大学的世界史教材中,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在“现代史编”中,增加了大量的文化史内容。这次的修订本也充分重视了文化史的内容,在近代史部分,安排了“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占3课时,其中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1课时。在现代部分,将有一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占1课时;还有一章“现代文化”,占2课时,包括思想学术、教育、文学与艺术等内容。除了上述内容,加上文艺复兴,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内容,文化史内容约有8课时,全书内容安排了56课时,文化史内容约占整个近现代史内容的1/7。
3.修订本精简了许多历史事件的过程,加强了对许多历史事件及其意义、影响的阐述和分析。
原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叙述是比较详细的,这是因为该书编写时,初中不设世界历史课。现在情况不同了,高中学生已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地学了一遍世界历史,所以这次的修订本没有必要再详细地重复历史事件的过程了。在修订本中被精简过程的历史事件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法兰西第一帝国史,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英国工业革命,欧洲1848年革命,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革命活动,第一国际,巴黎公社,俄国1861年的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西方各国情况,亚、非、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二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总之,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都被精简。换言之,世界近代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都被保留,但被叙述得简明扼要。这样处理,既不使世界近现代史搞得支离破碎,又避免了与义务教育初中课本的简单重复。
修订本在以下一些方面增加了内容:
(1)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例如,英国国教与天主教的矛盾冲突,英国近代政党及内阁制的起源,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的“开明专制”,克里米亚战争,工业革命的扩展,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19世纪早期欧洲主要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列表),日俄战争等。
(2)历史人物。例如,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华尔波尔,英国冒险家霍金斯、德雷克,英国航海家哈德孙,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代表狄德罗,美国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和杰佛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以上新出现的历史人物大多在课文的小字中,以便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又不加重他们的负担。
(3)增加文字,加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尤其是加强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的分析。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例如,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论述,来分析拿破仑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恩格斯的这段话是这样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修订本加强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例如,对比分析了近代两次工业革命,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是密切结合的;②它不是首先在一国发生,而是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③对有些国家来说,如日本,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修订本大大加强了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这方面例子很多,例如,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在现行课本中,主要分析了两点,一是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一是它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互相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修订本中,除了上述两点外,还分析到以下几点:①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②它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③它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在资产阶级国家内部,经济力量十分强大的资产阶级彻底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免除了封建势力复辟的可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拓展殖民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修订本中加强分析影响和意义的历史事件还有:启蒙运动,北美独立战争,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等。
4.为了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修订本适当介绍一些史学界有争论的问题。
但是,这是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这些问题本身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因此,它们都放在课文下边的注解里。例如,关于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介绍了史学界三种不同的看法:①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②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③更多的人倾向于用“正义与进步”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这样表述把教科书编者的观点倾向性也表达出来,以供教师参考。修订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介绍的争论问题还有:对雅各宾专政时期实行的恐怖政策的评价问题,法国大革命的下限应划在哪里的问题,关于法国、美国和德国工业革命起止时间的问题等。
四、修订本在形式上的变化
1.课文大小字的有机结合。
现行课本原来没有大小字,后来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学大纲中将有些内容删除了,课本为了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将被大纲删除的知识改为小字。所以就某一具体的历史知识来讲,现行课本的大小字内容之间是没有直接联系的。而修订本的大小字内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小字内容或是大字内容的具体补充,或是它的深化和理论分析。
2.每一章的开篇增加了全章的概要。
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概要包括当时中国所处的世界历史背景,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概要则在概括全章的内容时,尽力联系东西方的关系,阐明东西方的相互影响。
3.增加了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资料。
每课时的内容约有1至2则资料。高中修订本的资料比较长,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它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4.增加了思考题。
现行课本只有习题,修订本保留了习题,另外还增加了思考题,每课时约有1至2道思考题。习题主要起复习和巩固知识的作用;思考题则比习题要难,它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掌握一些规律性的知识。
以下,再根据教师们提的意见,以及我们了解的情况,结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修订的内容,讲一些世界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问题。
一、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开端问题
这个问题涉及历史的分期问题,因学者们所持的分期标准不同,或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同,历史分期问题成了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众所周知,历史分期问题是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提供了认识历史问题的基础。马克思曾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作过多种形式的划分,提供了对人类历史的多种认知框架。例如:
1.两阶段划分。
①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②从各民族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到“世界历史”。
2.三阶段划分。
①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②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③(财产关系)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共同占有制;④(阶段关系)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⑤(生产目的)使用价值的生产——交换价值的生产——为生产而生产。
3.四阶段划分。
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自动化时代。
4.五阶段划分。
共同劳动——奴隶劳动——农奴劳动——雇佣劳动——个性劳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从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所作的多种形式的划分,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①马克思的不同划分形式,反映了看问题的不同视角,从多视角来看人类历史,能使我们对人类历史看得更全面、更清楚;②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多视角来研究问题。
马克思的多种划分形式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五阶段划分法”,我国史学界对世界历史的分期就是按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划分的: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古史(封建社会)、近代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和现代史(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史和现代史具体怎么划分,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修订本保持了中学教科书传统的划分法:1640年至1917年为近代史;1917年以后是现代史。
这样划分是根据国家教委于1995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确定的。该大纲明确指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又指出:“世界现代史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历史教学新大纲为什么这样规定,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于世界近代史以什么时间为开端,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在欧美有“文艺复兴说”、“地理大发现说”、“商业革命说”、“宗教改革说”等等。原苏联有“法国大革命说”、“英国革命说”等。我国史学界也进行了多年讨论,至今仍有意见分歧。
我国史学界一般都以1640年开始的英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大部分世界通史和世界近代史的专著也均按此观点撰写。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确定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不能以资本主义方式和资产阶级出现为依据,而是应以带全局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为标志,英国革命正是这样一个对全世界发生了决定性影响的事件。近年来,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以下两种观点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一种是“尼德兰革命说”;另一种是“1500年说”。持“尼德兰革命说”的学者认为,尼德兰革命(16世纪下半期)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同意“尼德兰革命说”的学者,主要认为它带有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影响的地方局限性等。持“1500年说”的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既然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史,那么应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为其开端。不过,到目前为止,史学界的多数同志仍主张以英国革命为开端。
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问题,只存在于中国的史学界,在西方是不存在的,因为西方是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据统治地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好的社会制度,将长久存在下去。所以在西方的书籍中,只有Modern History一词,其含义包括我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例如,西方著名的一套世界近代现代史叫The New Cambridge书名叫《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它的第一卷为“文艺复兴”,第十二卷为“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标明的时间为1898—1945年,这就是说,它包含了我们中国的世界现代史阶段。
我国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过去史学界争论不多,一直持“俄国十月革命说”。到目前为止,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仍然占绝大多数。其最主要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理论。因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虽然它是在个别国家出现,虽然它在以后的发展中还出现了严重的曲折,但它终究标志着人类历史新的一页揭开了。因此人们在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总是正确地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参阅江流、陈之骅主编的《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近年来,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出现了一些新的意见,主要是认为,现代史的起点应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形成之时,因此有人提出世界现代史应称为“20世纪的世界史”。持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世界历史虽然从近代已经开始,但到了20世纪世界才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联系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完整意义的世界史,在20世纪终于形成。”(见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的前言)现在按这种意见编著的大学教材也已经出现,如吴、齐主编的《世界史》,但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历史新大纲,却仍然坚持以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为什么?我个人的认识是:
(1)“20世纪初说”尚未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2)“20世纪初说”是根据马克思对历史发展的两阶段划分法,这与马克思的五阶段划分法不同,也就是说,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史学界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经济形态理论,而马克思的两分法则着眼于世界横向的扩展,即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进,原来是各民族相对独立发展,后来逐渐变得与其他民族密不可分了,最终大家融合为一体,各民族的历史变成了世界历史。
(3)如果按马克思的历史发展五阶段划分法来看,即按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理论来看,“20世纪初说”是站不住脚的。十月革命是标志着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世界上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20世纪初说”不把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志,无意之中把世界现代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归属于资本主义时代,或者说归属于帝国主义时代了。这就不符合世界现代史的本质定性。
二、关于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定性
国家教委制定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这是与1990年颁布的旧的中学历史大纲有明显的不同。旧大纲对世界近代史的定性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开始衰落的历史”。
对世界现代史的定性,新大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这也与旧大纲不同。旧大纲的定性是:“世界现代史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走向衰落、灭亡,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
新大纲对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定性的改变反映了学术界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是“曲折前进”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我们再次认识这一真理。②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衰落和灭亡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么迅速。目前在历史教学中没有必要过早地强调资本主义的“衰落、灭亡”,因此新大纲采用了适合当前垄断资本主义状况的阐述。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曾预言:资本主义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至于在什么时候被取代,马克思有一段名言:“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现在看来,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尚未全部发挥出现,还有生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垂死性的原理已经过时。在理解列宁的这一原理时,对“垂死”一词不能作字面的、表面的理解,即不能理解为“行将就木”、“很快就灭亡”等等。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研究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于是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必须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从列宁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关于资本主义垂死性的原理包含下述三个要点:①“垂死”与“过渡”同义,所谓垂死的资本主义,就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已完成其生命的主要过程而进入“最高”和“最后”的阶段,从此开始要向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过渡。②从资本主义开始死亡到其最终灭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须经历整整一个时代。这就是说,垄断资本主义是整整一个历史阶段。③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出现巨大的曲折甚至反复。换言之,理解列宁的这一原理,要掌握过渡性、长期性和曲折性三大要点。理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实质的关键,在于从发展中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如果只看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增长和相对稳定,既不瞻前也不顾后,看不见矛盾运动的全貌,就会得到资本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不恰当结论。但只要我们把握资本主义运动的全过程,我们就会看到它的发展是起伏曲折的。特别是本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体系在极端动荡中开始崩溃,而社会主义已经开始成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虽然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还会发展,不断进行一些改革和调整,但这只能暂时缓和矛盾,而不能消除矛盾本身。社会生产力愈发展,它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就愈加深,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物质条件就愈成熟。
三、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世界殖民体系的问题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修订本明确提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殖民体系”两个概念。如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有一段文字提到:“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促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有一目称为“世界殖民体系的完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一类是剥削和掠夺广大殖民地、附属国和不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另一类是被剥削和掠夺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
世界殖民体系也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即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总体。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野蛮掠夺、剥削和压迫。新课本几乎在每一章里都有揭露西方殖民者罪恶的内容。原课本着重阐述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修订本在阐述民族解放斗争的同时,也阐述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指出:20世纪初,即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需要指出,亚、非、拉美广大地区在殖民化的同时,也开始资本主义化。这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侵入这些地区和国家后,毁坏了那里封建社会的,或比封建社会更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创造了有利于那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条件。正像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所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但是,殖民化显然是同资本主义化相矛盾的、对抗的。因为西方国家侵占殖民地,目的是为了掠夺和剥削:在经济上,为了垄断贸易,控制经济命脉;在政治上,扶植那里的落后政治势力。所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化,不是,也不可能是欧美、日本类型的资本主义化。它是在大量保留封建主义,甚至比封建主义还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以殖民化作为条件。由此看来,殖民化和资本主义化两者比较,殖民化无疑居于主要地位,而资本主义化居于次要地位。正是这个缘故,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化不可能导致建立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要想建立欧美式的资本社会,必须把殖民化搞掉才有可能。马克思在上述同一篇文章中还说:“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会收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因素所结的果实的。”
近年来,在我国的史学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如有人提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把事情搞糟了,革命不如改良,辛亥革命是过激主义;有人说,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近代史上老讲阶级斗争,讲革命,要是讲改良,搞得慢一点,今天的情况就要好得多。总之,出现了一股否定革命、否定辛亥革命、否定五四运动,甚至否定党的历史的思潮。这些人不了解殖民化和资本主义化的主次关系。同时,他们研究历史的方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从现实生活里得到某些观念,然后用这些观念去往历史上靠。例如,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要稳定,有人就把稳定往上推,推到“五四时需要稳定”、“清末需要稳定”等等。历史研究不能从假定出发。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革命斗争,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逼出来的。事实证明: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中国是发展不起来的。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帝国主义时代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帝国主义论文; 中国近代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 工业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