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诱发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差论文,因素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产品出口在调整农业结构、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入世后首次出现了逆差,我国已经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农产品贸易高额逆差主要缘自粮谷类(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棉花和食糖以及畜禽产品三大类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剧烈波动。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结构及进口波动研究方法
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5%;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07%。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003年顺差23.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见表1)。
表1 入世后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口
出口
总量 2001
2002
2003
2004
2001
2002 2003
2004
农产品总量① 118.14 124.15 188.93 280.30 159.75 180.19 212.43 233.90
其中:粮谷
5.10
26.68
55.90 113.86 10.65 16.79 26.01 7.89
大米 0.99
0.80
0.96
1.96
3.16
3.66 4.83
2.33
小麦 1.21
1.03
0.77
7.46
0.47
0.70 2.65
1.12
玉米 0.05
0.02
0.004 34.65 6.25
11.66 17.66 3.24
大豆 2.85
24.83
54.17 69.79 0.77
0.76 0.87
1.20
其中:棉花
0.76
1.86
11.69 30.22 0.81
1.70 1.33
0.16
其中:食糖
3.13
2.38
1.74
3.14
0.56
0.80 0.30
0.22
其中:畜禽
20.20 28.89
33.60 40.40 26.77 25.81 25.76 30.54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商务部网站统计数据汇总计算。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突破了500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2004年农产品贸易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出现贸易逆差,在2003年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度超过出口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农产品进口增长继续大幅度超过出口增长,最终导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46.4亿美元逆差。这不仅是自198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逆差,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农产品进出口大逆差。
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主要缘于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长,如粮谷对外贸易转变为净进口,大豆进口量接近历史最高纪录,进口超过2000万吨;2004年我国棉花净进口量高达197.2万吨,创历史新高;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其进口额增长幅度大于出口额。但根据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稀缺的资源禀赋特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比进口尚未明显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地位没有得到强化。
一些学者利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MS 模型)方法分析农产品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程国强,2001;帅传敏,2003;孙林,2004)。CMS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保持不变。用恒定市场份额方法推算出的出口增长与实际出口增长之差可以归结为需求、商品构成、竞争力的影响。既然CMS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市场份额恒定,其实也暗含着进口份额的恒定。 研究进口波动的文献较多,然而到目前为止,利用CMS模型对进口因素的实证研究还未涉及。因此,本文借助CMS模型用于进口因素的测算, 旨在探索和揭示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原因。先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方法提供了良好基础。
1.进口波动的影响因素。国家或者区域之间进口贸易额波动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因素:(1)需求效应。进口额的波动,可能是由于进口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或产品进口的增加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2)结构效应。 从贸易结构来看,一个国家无论出口或进口商品,各产品的贸易量及其增长率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存在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过程。对于进口国和出口国来说,两者进口商品的需求和出口商品的供给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如果由于本国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对某些商品的进口需求大量增长,两国之间的贸易就会增加很快,反之则相反。(3)竞争力效应。 一个国家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价格方面的,也有诸如产品质量、信誉及政策等非价格方面的。即使不对价格变量和非价格变量进行分析,也可通过对一个国家出口市场份额进行事后分析,发现其出口竞争力的变化趋势(Bowen and Pelzman,1984)。
2.进口波动的影响因素模型分解。恒定市场份额的分析可以被用来计算反映一国进口增长背后隐藏的一些重要决定因素。我们首先假定进口的商品以及来源都是无差别的,如果某个国家要维持它在这一市场中的份额,那么它的进口必须以一定的速度增加。给出如下定义:
M(1)=国家A在第一个时期农产品进口额,M(2)=国家A在第二个时期农产品进口额;Mi(1)=国家A在第一个时期进口商品的值,Mi(2)=国家A在第二个时期进口商品i的值;m=在两个时期内世界总进口增长的百分比;m[,i]=在两个时期内商品i的国家A进口增长的百分比。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等式:
M(2)-M(1)=mM(1)+[M(2)-M(1)-mM(1)]
(1)
该式被称为“单一层次”(one-level)分析。它把国家A农产品进口的增长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世界进口的一般增长,另一部分是未被解释的残差。
其次,把进口视为一组有很大差别的商品。对于商品i来说, 上述恒等式可以写成如下等式:
M[,i](2)-M[,i](1)=miMi(1)+[M[,i](2)-M[,i](1)-miMi(1)] (2)
该式可以被加总从而得到下列被称之为“双层次”(two-level)分析的式子:
附图
(3)式中M[,i](1)被定义为商品构成的影响,其表明国家A 的进口集中在那些进口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进口水平的商品组的程度。如果商品的世界进口的增长高于全部商品的世界平均增长,则(mi-m)为正值;如果M[,i](1)相对来说比较大,则这一正值加入到其他项目中时,它所获得的权重也比较大。因此,如果国家A的进口集中在那些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商品上,那么(1)就为正;反之,如果该国进口集中在那些市场增长较慢的商品上,则这一商品构成影响的总和为负。
该恒等式是恒定市场份额分析的基本公式,把国家A的进口变动分解为三个部分:(1)世界进口的一般增长, 它主要考虑的是世界进口总增长率的标准来对某一国家的进口进行比较,即一国进口的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世界进口的一般增长造成的。(2)这一时期内国家的进口商品构成, 商品构成反映进口国的要素禀赋的特点以及价格弹性的变化。如果一国不能在每一组商品上保持其世界进口份额,商品构成影响为负;相反的情形导致该项为正。(3)未被解释的残差, 这一残差说明国家A实际进口增长同该国家在每一个商品组上保持其市场份额所需增长之间的差别。负残差表明该国没有保持其市场份额。竞争力残差反映着一般均衡问题,既有需求、价格方面的因素,又有供给、非价格方面的因素;时期的选择、商品加总水平都会影响到其残差值,竞争力残差还受恒定市场份额基本模型中各项在总体中的相对权重的影响。综上论述,进口波动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三个部分:进口需求影响、商品构成影响、竞争力的影响。(见表2)
表2 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波动的影响因素分解
单位:亿美元
2004
影响额 影响程度
中国农产品的实际进口
280.30 100.00
中国农产品的假定进口
226.70 80.88
净差别
53.60
进口需求影响
41.56 77.54
商品构成影响
6.32
11.79
竞争力影响5.72
10.62
二、贸易逆差诱发因素分解
通过上述论证,得出运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方法计算的我国进口变化源泉的结果。其中假定进口是中国要保持2003年恒定世界市场进口份额所应达到的水平,这一假定值和实际进口额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被分解为进口需求影响、商品构成影响、竞争力影响三个方面,以及相应的百分比变化。
1.需求影响
进口需求等于总需求减去国内供给,因此一国进口需求同时受到国内生产供给和国内需求波动两方面影响。如图1所示,S[,1]和S[,2]分别表示国内和国际市场供给线,D为国内需求线,M[,1]-M[,2]段为进口量。进口收益取决于均衡价格和均衡进口量。一国进口收益的波动性由国内和国际影响因素共同决定。
附图
图1 进口波动理论分析图
国内需求的波动成为进口收益波动的主要源泉。一般认为相对高收入弹性的商品,通常是非食品或非初级产品,需求波动比较频繁,但对于作为本国供给有缺口市场的进口市场来说,所有进口市场的稳定(无论是高收入弹性还是低收入弹性)都会受到本国需求的影响。
2004年我国棉花进口激增则主要是由于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将于2005年初全部取消,国内纺织企业纷纷看好由此带来的出口机遇,纺织企业竞相增加棉花原料储备,国内市场仍然供不应求,企业只好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此外,国内粮食供求有一定缺口,导致大豆、玉米、小麦的大量进口。导致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虽多,但国内供求形势的变化无疑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商品构成影响
从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波动的因素来看,商品构成因素是次重要的影响因素。由商品构成因素引起的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加额为6.32亿美元,对总出口增加额的解释程度达到了11.79%。
从农产品进口的类型来看,我国目前仍以缺乏比较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据农业部《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2004年中国的粮谷类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加,出口粮谷类479.5万吨,同比下降78.2%;进口粮谷类975.3万吨,同比增长370%。粮谷类由2003年净出口1991.7万吨转变为净进口495.8万吨,呈现净进口格局。农业部的分析指出,导致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粮食出口大幅度下降,进口大幅度上升。小麦出口108.9万吨,进口725.8万吨;玉米出口232.4万吨,而2003年玉米出口却高达1638.9万吨,这是形成逆差的两个主要粮食品种。总体上看,2003年前中国的粮食每年出口数千万吨,到2004年却进口900多万吨,这“一减一增”造成了逆差。同时,食用植物油、食用油料、食糖、畜产品的贸易逆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3.竞争力影响
竞争力对进口波动影响金额为5.72亿美元,影响程度为10.62%。其他国家在农产品进口方面设置的种种非关税壁垒,成为中国相关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大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程度。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我国尚未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未得到根本提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面临着双重压力:在生产方式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在产品质量上,我国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效果正在逐年下降。安德森(Anderson,1990)、陈武(1997)、帅传敏(2003)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分析了中国近些年来粮食、农产品与农林渔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幅度下降,从较强比较优势变成弱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这几类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不断下降。据统计,我国近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3%,平均为45%,而发达国家农产品人工费用不到10%。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下滑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出现逆差不可避免。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对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口逆差的出现主要是受国家进口需求因素的影响,供需关系失衡引起谷物、棉花进口激增是造成逆差的主因。结构因素是次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几种大宗产品致使逆差。竞争力因素没有促进出口额的增长,反而竞争力下降,导致出口额降低,进一步激化了逆差。
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在入世后首次出现逆差,但农业、农民并未出现预期的灾难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内主要农产品产量仍在增加,说明我国农产品并未受到国外严重冲击;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说明农民的利益没有更多的流失;国内农业增加值也在提高,说明农业在发展。从长远趋势来看,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是必要的,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生产粮食、棉花等并没有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乃是顺理成章。
调整好进出口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进入WTO后过渡期,要善于用足用好WTO“绿箱”和“黄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其次,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和进口替代作用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再次,农业“走出去”战略力度要加大,发挥我国的技术等优势,利用国外的农业资源,带动国内农产品及农业技术产品的输出;同时要加强农产品的国际促销服务,通过举办展示、展销等措施,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特别是要积极推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如蔬菜、水果和鲜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