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培育和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银行业经营环境的现状
1.内部经营环境
(1)管理体制运行效率不高。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尚未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出于历史的原因及经营环境的影响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包袱重、压力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本单一,权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且国家国有商业银行均代表国家相互竞争,势必削弱国有资本的效益。二是客户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效益欠佳。国有商业银行过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得其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经营亏损,同时国内银行业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了一些政策性任务,而且目前也未完全摆脱,从而影响其经营效益和竞争实力,虽近年国家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剥离其不良资产,但整体情况仍未得到根本好转。三是管理机制不科学,决策迟缓。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均为一级法人经营管理体制,且均按行政区划设置,总行的决策下达基层环节多、时效差,同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相对较小,真正以防范风险、追求高收益为目标的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其信息捕捉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弱,决策科学性较差,业务调整缓慢,尤其基层商业银行更显得突出。
(2)内控及风险防范乏力。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建设起步较晚,步伐缓慢,基本的授权、授信及风险控制机制尚在建立完善之中,银行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风险的判断和处置能力差,尤其是抵御能力显得乏力。在透明度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充分、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虽然已建立起有效的监管制度,但是执行起来仍很困难。在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组织规模大、分布广、分支机构多等客观因素,进一步削弱了国内银行业的内控能力。
(3)内部用人机制及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基本上沿袭过去的传统模式,人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晋级晋升按部就班、论资排辈情况普遍存在,工资分配的差距不明显,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这一切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旦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势必会造成中资银行优秀业务骨干的流失,并且流失的人员一般都是年轻的、高学历的、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知识基础和客户经验等业务骨干。
(4)业务发展不够多元化。目前外资银行已形成了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存贷业务、表外业务和表内业务共同发展的局面,而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摆脱以传统的存、贷、汇款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但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新业务品种的开发能力较弱、速度较慢。如2000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息收入仍占其总收入的主导地位,工、农、中、建分别为86%、96.8%、92.2%、95%。
(5)管理方式以指标控制为主。国有商业银行的总分行之间是依靠层层下达指标或机械的目标管理方式进行,容易造成只注重基层行完成指标的静态状况,缺乏对其动态工作的有效管理和指导,尤其对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作用十分不利,这一点恰恰是外资银行追求和使用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基层行的权利、义务、责任、利益不能有效结合,容易挫伤积极性。
2.外部经营环境现状
(1)国有商业银行的税赋负担相对过重。一方面,业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应提留充足的准备金,而实际上1年以上的不良贷款仍继续计息,这样,应税收入被放大了;另一方面,银行要从收入中缴纳大量的税款和附加。1996年前,我国商业银行营业税和附加税的总税率为5.5%、所得税为55%。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下调到33%,但同时将营业税率提高到8%。与此相比较,外资银行所得税率仅为15%,比国有商业银行低18个百分点。在风险基金的提取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按贷款额的1%提取,当年不用当年不得提取,而外资银行按实际风险程度提取,相比之下,国有商业银行处置风险的灵活性较小,且极易形成风险积累。
(2)社会信用观念淡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表现为企业法人没有信用制度的约束,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赊欠还是理所当然,执法环境也欠佳,加之银行间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相互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对客户的资产、负债及信用状况难以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造成缺乏信用的企业乘虚而入,加大了银行的系统风险。
(3)各项经济改革缺乏配套。银行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了与企业体制改革。税收体制改革等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进一步的协调;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金融的权威性不够,有的举措办法得不到有效配合等因素,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难度和成本。
(4)监管手段和法规相对滞后。目前中央银行对国内银行业的监管仍以行政手段为主,以直接监控为主。中央银行大量的监管工作是具体规定业务品种和操作办法,供商业银行执行,而中央银行不是直接经营者,对具体的情况有个反映和了解的过程和程度,因此由中央银行规定的业务品种及办法难免可能产生落后于经济活动的要求,商业银行难以完全按规定操作,从而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商业银行的手脚。
培育和优化银行业经营环境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后,要按照与各国签订的协议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有限的时段,进一步改善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树立创新意识,改进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全面提高银行综合实力。
1.实施银行战略重组。通过兼并、合并以及其他形式的强强联合,把我国银行业规模做大,构建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搏击风浪的“航空母舰”。同时,建议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以国有控股为前提的股份制改造,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通过重大的体制改革,完善法人的治理结构,彻底解决股本单一、权责不明、决策迟缓、效益低下的问题。
2.进一步加快银行经营机制转换。切实把商业银行真正办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商业银行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同时,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合并、撤销营业机构,减少机构层次和中间环节,大刀阔斧地改进管理方式,扩大基层行的经营自主权,加大经营活力和动力,努力使基层行真正成为权责利相结合的经营实体。
3.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的用人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能与国际接轨,既懂国际金融、国际惯例,又懂相关法律,并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的现代化金融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起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激励机制,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改革现行工资制度,拉开分配档次,千方百计留住优秀人才。
4.允许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加快其全能化的步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还应实行分业经营的制度。但加入WTO后,也将会融合到世界潮流中去,承受冲击,适应形势要求。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应该考虑逐步允许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向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渗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且时间不应太长。同时,加快实施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支持本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力。
5.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首先,要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创造一个自觉的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加强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的法律建设,并严格法律的执行,规范人们的信用行为;再者,要构建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加强对社会信用的管理,提高信用状况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对称度。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积极开展社会信用宣传,严厉打击各种不守信用的非法活动,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6.构造和完善中央银行的监管体系。当前金融监管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建立适应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需要的监管制度。首先,要加快监管理念创新步伐,建立适合和支持金融创新的监管模式。要由合规性监管向目标导向型监管转变,由全面监管向重点监管转变,突出加强对资产风险和创新业务的监管;由直接的监管检查向间接的考评监督转变,通过诱导式、监测式监管,变较为直接和严厉的金融管制为间接的相对宽松的市场化监管,给商业银行一定的自主创新空间。其次,要逐步改革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为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创新创造空间,实施统一监管。第三,逐步构造支持商业银行优化发展、加速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金融市场优化制度,形成有过有退、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二是建立商业银行业绩综合考评体系,形成良性竞争、汰劣扶优的市场化监管机制;三是扶优限劣,建立差别监管制度,鼓励发展快、管理规范的机构加快创新。第四,逐步构造有利于商业银行良性有效发展的生长机制。一是要规范金融创新业务市场准人制度,对有意逃避金融监管、转移风险和投机性强、潜在风险大的创新业务要严格限制,实行审批制度,对有利于增加有效利润、有利于增强竞争实力、有利于改进服务的创新活动要积极鼓励,实行报备制度;二是加强引导,建立金融创新目标导向制度业银行加强对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三是建立创新业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各类创新业务的成本利润率、相关业务支持率、资产风险度、内控管理等指标,形成考评机制,真正扶持那些有效益或有潜力的创新业务。第五,建立健全监管人员的进出机制,提高监管队伍素质。监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经过必要的公开竞争程序后择优录取,并给予相应的级别,以便于开展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支懂金融、懂法律、懂外语、懂计算机的复合型、高素质的金融监管干部队伍,提高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以适应加入WTO后对金融监管的需要,努力为银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标签:银行业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社会风险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金融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