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思考--浅析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几个误区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关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思考--浅析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几个误区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关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思考——兼析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几种认识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技术进步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0)04-008-04

一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因素

考察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因素,为了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需要将产业结构视为整个经济环境下的一下特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影响产业结构的诸因素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不确定的。一方面,各因素单独作用于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某单个因素状态的改变又会通过其它因素的变化而作用于产业结构,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力量是不相同的。下面将分述诸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拉动作用。

需求结构是反映人类生理特征有关的需要等级的先后次序的构成。它一般分为三个层次:(1)以生理性需求为主导的需求;(2)追求便利和机能的需求;(3)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需求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对各类商品供给的丰裕程度具有不同的反应。因此,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重点便会逐步向高层次转移。支出结构由购买吃穿为主,转向大量购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品。需求结构这一特征对产业结构成长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成长阶段与需求结构的三个变化阶段是相对应的。

2.供给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

供给结构一般是指作为产业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水平等构成。它们的供给程度及相互结合的效益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发展。产业结构本质上是生产系统的产出结构,是在对生产系统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并通过生产系统的加工转换后,生产出各种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品,即有什么效益的供给结构就有什么水平的产出结构。供给结构各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水平的不断改善,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发展。人类整个生产活动中三次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工业生产部门主导产业依次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递进更替,每一次变动都是由于供给结构的不断提高而促成的结果。

3.市场结构对产业结构的约束作用。

市场结构是反映一定产业内企业间竞争与垄断关系的基本构成。市场结构主要由市场份额、市场集中程度和进入壁垒三个因素进行描述,如果说前二个因素主要反映产业内部已存企业的竞争关系的话,那么后一个因素主要反映已有企业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关系。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主义学派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行为,进而决定经济运作效益的主要因素。即有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和经济运作效益,产业间的市场结构不同,产业间的企业行为(如产量规模、价格水平、竞争方式、创新强度)就不同。产业结构的演进归根到底是企业行为不断作用的结果。既然企业行为受市场结构的限制,产业结构的变动自然也受市场结构的约束。

4.政策与体制促进或阻碍产业结构的变动。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一般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和产业技术等政策。产业政策的本质,是政府采取措施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显然,这种干预会使资源的配置方向不同于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资源配置方向。产业政策实施领域的选择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存在明显的“市场失效”问题,二是推行产业政策引起的“政策失效”问题不会大于“市场失效”问题。因此,如果产业政策能够并依靠市场机制而起更大作用,便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带动经济由非均衡到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日本经济于60~70年代的成功起飞就是较明显的例证。但是如果产业政策违背市场规律,则会阻滞产业结构的递进演化,使经济结构失去均衡,破坏经济增长。

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各种经济潜力的发挥与扩散,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经济体制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需要,最终将影响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发展。经济体制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完善的经济体制能充分地把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诱发和动员起来,能创造出一种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成长。相反,则会阻碍产业结构的发展。

二 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力量

技术进步除了一般意义上指生产领域各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工艺流程、操作技巧等的改进外,还包括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的组织管理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同时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它一般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开发成果商品化和新技术扩散五个阶段组成。技术进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式体现在:一方面,技术进步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成长;另一方面,技术进步通过扩大需求、改善供给、协调市场结构、提高政策决策水平这些一般因素,间接地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邓小平同志曾在对科学技术作用的长期观察和思考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在西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各主流学派中,无不把技术进步当成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索洛也认为,长期的经济增长仅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然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本身功能的不断优化而带来的经济增长量的扩大过程。国内外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先进的技术进步水平、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三者之间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往往表现出同步性的特征。而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之间所表现的同步性则体现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变动的机理之中,这种机理的实质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移动来实现的。其一般过程表现在:

1.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新产业往往会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这是由于这些部门产出刚刚引入市场,其价格对成本的反应以及需求对价格的反应都比较敏感,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将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因此,当该产业取得高于全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时,社会生产要素就会从其它产业纷纷流入该产业。

2.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少的产业,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新产出往往会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其原因在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少的产业,由于其产出一般已进入成熟阶段,需求对价值的反应已不再敏感,技术进步在这些产业带来产出大幅度增加的结果,往往更多的是动态地缩小了价格与成本间的差额,从而引起收益的减少,进一步导致产业内生产要素的流出。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主要是技术进步在市场竞争的状态下通过市场需求,刺激产业进行有规则的扩张或收缩,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

三 我国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几种认识误区

1.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有人从新古典经济理论“通过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的观点出发,主张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主要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维持我国经济增长,因而反对强调发展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理论渊源看,经济增长的要素论是朴素、古典的增长理论。对自然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无疑是系统地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所必需的。但如果将分析局限在这一方面,或过于偏重这一方面,就很难把握我国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甚至可能在政策上产生误导。

对于国土辽阔的我国来说,自然资源总量自然是丰富的,但从人均来看,却相对贫乏。在我国实现温饱和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均物质消耗还处在较低水平,自然资源的约束还不明显,加速开发自然资源确实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持和促进作用。然而,人口过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预示了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约束将可能迅速加大,特别是在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自然资源有可能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制约因素,而非促进因素。

在工业化初期,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样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变得越来越明显,我国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突出。如果我国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仍然得不到有效提高,我们所想象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难以兑现,而且可能从总体上转化为劣势,阻滞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发展阶段看,尽管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我国经济从总体上说,已处在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质量提高转变的时期,技术进步必将在未来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2.高技术产业是地区产业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

我国许多地方政府迫于至今仍没有形成高技术产业的压力,在制定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时,把主要注意力往往倾注于单一的高技术产业,形成了绝大多数地区都把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本身当作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唯一战略重点。无疑,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冲击着世界各国经济,谁占有了技术进步的至高点,谁就拥有了经济的主动权。但是,一味地强调单一发展,也会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失调,反而会造成欲速而不达的效果。

地方政府着重发展单一的高技术产业既无必要,也不现实。事实上,各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都不是以高技术本身为唯一方向,同时也是为了将高技术渗透到其它产业部门,生产多层次的高技术产品,形成以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相结合的战略产业群。此外,高技术产业除了具有高附加值、高增长性、高效益等特点外,还要受到必须具有高知识、高技术、高人才、资金密集等条件的约束,且往往具有风险大的特点。因此,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要素投入能力,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一定经济规模的高技术产业。

3.强调政府在技术进步中应扮演主要角色。

有人从“市场失败论”的观点出发,强调政府在技术进步中的主要作用,他们主张国家干预是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同时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处在赶超时期,技术进步也正期望实现有效升级,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可能会延缓技术进步的进程甚至进入歧途。

无论从我国技术进步进程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看,政府政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确实是显著的。然而在一味重视“市场失败”的同时,却容易产生忽视“政府失败”的倾向。事实上,在我国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体制问题尚未通过改革加以较好解决的情况下,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政策执行的效率如何,都存在较大疑问。如果将政策的作用过于夸大,政策效果往往会不尽人意,甚至在某些方面产生过大的副作用和过高成本。况且在那些强调创新的领域,市场力量可能是最好的推动力。

政府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营造一个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环境。除此之外,政府通过有选择性地适当参与,以及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的技术活动,也是有必要的。如在基础研究投入、产业关键技术开发、研究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支持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政府都可以发挥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

政府作用无论如何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经营者,始终是实施技术进步的主体。当前我们必须全面理顺企业技术进步的运行机制,使企业能真正调整技术资源,实现技术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标签:;  ;  ;  ;  ;  ;  ;  

关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思考--浅析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几个误区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