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撰述当代《台湾道教史》的诠释建构试探——兼论台湾本土世业道坛与道法传承谱系的相关研究突破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道教论文,撰述论文,谱系论文,道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键问题的提出:当代《台湾道教史》该如何建构?
大陆的传统道教,自明末清初开始陆续地随着移民传入台湾,除了形成在地化的特色外,仍然坚韧地传承闽、粤正一派的道坛道法传统。二战后,随着国民党撤退来台,第六十三代张天师、丹道修炼者与福州禅和派等相关道教团体接着移入,为台湾的道教生态与发展增添了更丰富的新页。但至今仍未有一部具贯串全程性并具有体例周延的严谨性当代《台湾道教史》问世。因而,究竟一部理想的当代《台湾道教史》该如何诠释建构?其核心的体系架构概念与具体涵盖的面向为何?该如何去选择史料文献与学者研究成果?目前哪些具有突破性的例证可供参考?基于当代研究上和相关教学的必要性,都促使本文的论述无法不去面对。
二、对于既有研究成果的重点检视与相关问题意识的形成
正一派道士在台湾主要分为主行吉庆醮事的“道法二门”,与乌红斋醮兼行的“灵宝道坛”二者,历来被公认是道教道坛、科仪历史上的“活传统”,所以吸引许多中外学者纷纷投入探究。
(一)道坛传承谱系研究
在道坛传承谱系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者,北部有:苏海涵(Michael R.Saso,1978)将其所获得的庄、林、陈与吴四家道坛资料,出版为《庄林续道藏》二十五册,并整理庄陈登云(1911-1976)等人相关传承谱系。刘枝万(1983)以道法传承为主提出“刘厝派”与“林厝派”。劳格文(John Lagerway,1996、1998)整理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与溯源探究。李游坤(2010)则凸显自家为“李厝派”(亦属传承“林厝派”)。中部有:林圣智(1993)处理鹿港地区部分道坛的传承。李丰楙(1994、2000、2001)探究“客仔师”(红头司)与客家移民社会的关系,和海线、山线道士的渊源谱系。南部台南地区:丁煌(1990)着重曾、陈两世业道坛的源流传承发展探讨。高雄地区:张誉熏(2002)讨论了大寮乡西公厝自己家族道士团的传承谱系与斋法。
(二)道坛道法源流考证
在道坛道法源流考证方面,苏海涵(Michael R.Saso,1978)以新竹地区道坛资料,考证神霄派的历史及其道法传承关系。大渊忍尔(1983)与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1981、1994)对台湾陈聬、陈荣盛父子道法有深入的研究;施舟人并译注受箓凭证的“仙简”和相关文书,上溯“箓”的历史传承与内涵意义。田仲一成(1989)探讨福建漳州乾隆海澄县本《送彩科仪》与现存台湾相关抄本的关系。安保罗(Paul Anderson,1990)则细致分析步罡,从经典到田野所见丰富的象征。康豹(Paul R.Katz,1997、2002)考证和瘟科仪道法的来源。李丰楙(2008、2009、2011)在王醮与瘟疫的关系研究上,比较其他地区代巡型泰的仪式性跨境。吕锤宽(1994)则致力于道教科仪音乐与北管、南音的关系研究。丸山宏(2004、2011、2012)细心于台南道法的考证与奏職文書的来源讨论,并亲自前往大英图书馆抄写福建漳州海澄县道教科仪手抄本,深究其特征及其研究上的价值。李玉昆(1999)初步论述了闽台的王爷信仰的传承关系。浅野春二(2005)则将重心科仪与供物的仔细记录与典故源流探讨。松本浩一(2001、2008)探究台湾台南部分法师的传承以及中元普度的道法传统。林振源(2007、2011)努力科仪道法溯源与比对闽南客家地区的道教仪式。山田明广(2008、2011)则做高雄、屏东灵宝道法的调查研究。
(三)二战后张天师来台影响与丹道修炼历史研究
在张天师来台的发展与影响研究,代表学者如王见川(2002、2013)致力于搜集张天师的资料与研究。李丽凉(2012)则以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1894-1969)为主轴,探讨其与台湾道教的关系。李丰楙(2008、2010)着重于丹道修炼的传承与现代化问题,以及陈撄宁(1880-1969)仙学体系与天帝教创办人李玉阶(1990-1994)丹道传承的比较研究。萧进铭(2009)则以陈敦甫(1896-1993)一系为核心,钻研于全真道龙门宗伍柳法脉在台传承的调查研究。
(四)相关问题意识的形成
以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具现了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大多梳理民国初以后的世系,没有整个清代道坛传承谱系的具体研究个案,可以确实补证清初以迄今日的历史传承脉络。二是第一手史料证据仍然有待补充,如道坛中的相关祖谱、祖龛神主、日据时代户籍资料,以及科仪手抄本等的搜集与考证。另在道坛道法源流论述方面,缺少与闽南地区做比较研究。
三、台湾本土世业道坛道法传承谱系的新探与突破
目前笔者在道坛历史与道法源流中,累积了一些新的研究个案与成果(谢聪辉,2009,2013),也许能对台湾道教史体系性的传承谱系诠释建构提供具体参考例证。
(一)一个三百年世业道坛传承谱系新史证的提出
经过笔者多年田野调查发现,我们可以确知至少在270年前,在大人宫一带就有一祖籍来自旧泉州安溪县依仁里科坂村(今属龙门镇)的翁姓家族道坛存在。渊源自福建泉州传统的翁家道坛道法,若定翁定奖为来台祖源的话,其在翁家内部血缘关系后嗣间,至少可建构八代的主脉传承谱系。分析其抄本内容用途,涵盖道教清醮、庆成、传度、王醮与功德斋醮科仪,以及“三元法”用于生命礼仪中解除仪式的相关经典与文检,具显正一派灵宝道坛的属性,以及道、法二门兼备的实质特色。
(二)清中叶以来高雄灵宝道坛传承谱系重建的可能
在翁定奖时代已开始将道法外传给他姓弟子,而最明确将道法继续外传,非道法传承的第六代翁朝庆莫属。考察翁朝庆将翁家道法外传的机缘,显示出信而有征的两种模式:一是红毛港苏家因联姻而获得传授道法;二是大林蒲吴列(1876-1928)因拜进翁门而使得道法更加精进。翁家虽不是清代凤山县道法唯一的来源,但却是目前发现最重要的来源,苏家与吴家更是此一传承谱系的两大主要脉络,相关老道坛也大多与他们有关系。
(三)翁家道坛数据所具显的台湾道教史意义
台湾的王爷信仰是从大陆传播过来的。经考察证明1764年正式刊行的《重修凤山县志》中的王醮史料,其实际的举办者应即是1747年建立的大人宫凤仪宫;而敷行禳灾科法的道坛,极有可能就是住在附近著名的翁定奖应会坛或其家传后人。保存于翁家相关道坛中的文检数据显示,至少在1821年以前,清属凤山县新园街一带(清乾隆年间创建于古东港盐埔的东隆宫),已举行过五朝规模的王醮科仪,且与今日所见该区域所举行的五朝王醮科事大同小异。而为什么在道光辛巳年(元年,1821)会举行盛大的驱瘟王醮,其所具显的历史背景即是当年闽台瘟疫的大流行。
四、藉道法源流考证以建构闽台道教史传承体系
大人宫翁家道坛抄本所留下的三部分奏职文检所载的科仪内容与所传度的经箓名称,可提供我们进一步考察台湾凤山道奏职道脉法源的传承、复合与变化的情形,对闽台道教史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谢聪辉,2011、2012、2013)
(一)正一经箓新史料的发掘与其授箓仪式相关名称的考证
目前台湾道教传统奏职仪式调查与道坛保存的老抄本所见,并没有实质正一经箓的传授,而是采用其他箓牒或三元闾山公牒代替。考察翁家保存的《安箓·意文》的地名、时间和“经箓寄阁”数据意涵,忠实地反映了五十五代张锡麟天师在位时期(1715-1727),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曾以“代香远叩”的方式,作为进升正一盟威经箓箓职的传统(适值翁定奖受箓期间)。再由厦门白玉荷(1798-?)所抄录,台南曾演教(1814-1866)于1848年再传,阿公店街(今高雄冈山)弟子吴玉典(1818-?)再重录的《清微灵宝神霄补职玉格大全》中,出现的南安码头镇坑内村坑口“卖箓”的记载;除透露白玉荷抄录的道法地点数据外,也连接了自明初即有的福建卖箓传统。
(二)翁家清初授箓文检已见道法复合登刀梯仪式
根据目前仅见于翁家内部所传承的科仪抄本曾用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传授的《太上正乙盟威修真玉经》的“疏意”文字,记载了一天“刀梯奏职”的法事程序及之后“安箓”的事宜,具显奏职文检中已见到复合“登刀梯”的仪式内容,在清乾隆时间已在泉州府南安县出现。另翁百宽所抄录的第三部分奏职文检,曾经运用于实际的奏职授箓仪式中(地名标福建)。此清楚表示其运用庐山(或闾山)法教登刀梯奏职所使用的相关十一或十二道公牒,至少在五十七代天师在位年间(1766-1779),已在泉州或台湾凤山县地区传承使用。而此一具有法教特质的奏职公牒,其在福建泉州大传统下,目前高屏地区有三个传承系统:翁百宽本、吴列本与蔡明贤(1916-1969)本。可与叶明生(1995)在“永福”所发现的闾山派传度“十二公牒”作深入的比较研究。
(三)秘传《道教源流》渊源于福建泉州道法体系
考察流传于南台湾“台南道”与“凤山道”正一派灵宝道坛中的《道教源流》重要抄本,可知此正渊源于福建泉州道法体系,其乃经历从元中期到明前期陆续结集成书,并多有抄录江南流传的道经以建构其内容。其中笔者搜集运用的凤山道抄本资料,经初步的比对探究后,可看出其与泉州南安北部区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且具显出“清微灵宝”与“三元教”道法的特色。
台湾道教史的诠释建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理想的体系架构概念与具体涵盖的面向,有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贡献智慧,而一部完整的《台湾道教史》要问世,也须更多丰富的史料与研究成果累积。目前笔者在台湾南部灵宝道坛与泉州道法的关系研究若有所突破,则其应具显在台湾道教史诠释建构的意义有三:一是提供了台湾正一派世业道士研究的新史证,二是重建了清初以来高屏灵宝道法部分的传承谱系,三是填补闽台道教史关系研究上的一些重要缺环。期待更多新史料的发掘呈现与考证研究,以早日建构台湾道教史的体系与风貌。
附图一:翁定奖(1693-?)抄本中的款识、钤印与祖籍资料
附图二:1736年所撰写的道教斋仪疏文草稿留下珍贵的移民与科仪史料
附图三:翁百宽(1841-?)抄录的《安箓·意文》出现了「托凭道(或化)士代香远叩福地龙虎山五十五代天师老祖」史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