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词的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字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2001年有两件大事令世人瞩目,一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是上海成功地召开亚太经合组织的会议。相应地有两个字母词“WTO”(世界贸易组织)和“APEC”(亚太经合组织)一起进入汉语。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可以在报上读到这两个字母词,在广播里听到这两个字母词,以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这两个词,自然不是汉语中土生土长的,而是引进的外语缩略词。使用汉语的人怎么会接受这种字母形式的词呢?主要是书写简单,称说方便。
字母词中的字母,绝大部分是拉丁字母(如ABC),也有少量的希腊字母(如π值、α粒子、Υ射线)。
同样采用拉丁字母的,大多数是英文字母,如TV(电视)、MBA(工商管理硕士)、Email(电子邮件);少数是汉语拼音字母,如GB(国标)、RMB(人民币)、HSK(汉语水平考试)。
字母词有两种:一种完全由字母构成,如CD、UFO;一种由字母和汉字混合构成,如BP机、卡拉OK、甲A。
有些字母词只用于书面形式;说的时候可以不管字母的读音。比如,写“RMB”,说“人民币”;写“ATM机”,说“自动取款机”。有些字母词则书面形式与口语形式完全一致。比如HSK、卡拉OK,写与说都相同。
要不要字母词,怎样对待字母词,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至今反对接纳字母词的人还不少,其中也包括一些语言文字工作者。他们的主要理由无非是汉字中间夹用外文字母,不协调,不美观,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破坏了原有的文字系统,变成了“大杂烩”文字。
其实汉字中间夹用外文字母,并非自今日始。笔者在《咬文嚼字》创刊号(1995年第1期)上就写过一篇短文《汉语中的外文字母》。文中指出,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有三个外文字母正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的“合法公民”,即X、K、Q。它们各自组合在“X光、三K党、阿Q”三个词中。至于作为专门术语出现在科技著作中或者理工医农类教科书中的外文字母,更是不胜枚举了。如三角函数sin(正弦),cos(余弦),化学分子式H[,2]0(水)、NH[,4]CL(氯化铵),等等。
那时候,好像没听到有什么“大杂烩”之类的贬责。“X光、三K党、阿Q”这三个词早已完全融入汉语,在词典中也获得了词条的名分。
改革开放之后,中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迅猛发展,大量新事物、新概念涌入中国,因此汉语要引进新名词、新术语势在必然。新名词、新术语中就包括了一批字母词。
直接引进字母词有几点好处:一是无须翻译,直截了当;二是简短明快,便于应用;三是适应年轻人趋新求异的心理取向。至于说到“与国际接轨”,这仅仅是走了小小的一步。
依笔者看来,随着国家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生产数字化,汉语中字母词必将越来越多,这是总趋势。可是在每一个时段中,不能说字母词越多越好;必须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以利交际。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指出:“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在采用字母词的初始阶段,作必要的注释,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果大家都能遵照执行,一来不会阻滞传递信息的通道,二来有助于字母词的推广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