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安徽省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许皓[1]2001年在《安徽省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在阐述技术创新的内涵、基本特征、模式和引导机制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技术创新工作的现状,总结了安徽省技术创新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技术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 针对安徽企业经济、技术实力还十分薄弱的现状,本文提出建设安徽省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充分注重安徽经济发展的特点,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作为安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今后5—10年的根本战略。当前,我省企业应遗弃依托自身科技力量的“中心型创新模式”,突出战略R&D联盟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安徽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因此,企业要善于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此外,论文认为促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根本保障。 论文也就以人为本,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增加企业科技人员的投入,造就创新的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技术研究开发体系;构筑全方位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优化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塑造强烈的企业创新文化、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陈方旻[2]2008年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能力则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层次上的科技创新必须依靠区域层次上的科技创新来支撑。而要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大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则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较为理想的试验区,其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因此,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对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乃至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研究概况,对区域创新体系内涵及要素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进行了阐述;其次,在宏观层面,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现状,总结出可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借鉴的成功经验;然后,在中观层面,论文从区域创新体系要素构成角度,对安徽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作了分析研究,指出安徽省整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同时,针对这些关键性问题,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进一步找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从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政府主导功能、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多方面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并探讨了该体系实施的具体对策措施。

郝丹[3]2011年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是产业层面上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系统化的、集成的支撑体系,它包括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服务于平台建设与运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该平台能够为某一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群或区域化的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大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研发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创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有助于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抓住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扩大汽车出口。为政府和企业制定决策提供了依据。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理论部分主要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实践部分则主要是对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就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理论综述,为本文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的理论概述,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研究可借鉴的理论支撑,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理论、战略联盟理论、产学研理论和信息服务平台理论。第叁部分对安徽省汽车产业相关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现状分析。通过对安徽省汽车产业现状和安徽省汽车产业相关服务平台现状的调查,提出安徽省汽车企业对信息服务平台的需求。第四部分是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结合第叁部分安徽省汽车企业对信息服务平台的需求,对信息服务平台进行设计。第五部分提出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保障措施。第六部分是结论。

周峤[4]2016年在《雾霾损失和协同防治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雾霾等环境问题凸显,雾霾造成的损失和雾霾的防治已成为近年来国内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雾霾造成的损失和防治雾霾的政策为研究主题,在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协同管理等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下,对雾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雾霾防治过程中的困境、雾霾防治政策体系等内容展开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是整理雾霾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雾霾问题研究的思路和经验,为雾霾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二是搜集整理雾霾引起的损失和危害数据,以安徽省的雾霾情况为代表,分析雾霾现状,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叁是用数量方法分析雾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四是用博弈论方法分析雾霾防治过程中的各方困境;最后,提出一类雾霾治理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在对现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雾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定量测算了雾霾引起的经济损失。现有文献对雾霾的研究主要侧重雾霾的监测和雾霾造成的某一类危害,而本文则创新地选取了 2002年以来的雾霾污染物数据和经济指标,创新地采用VAR模型研究了雾霾污染物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量化关系问题,并且创新地采用估值方法,测算了雾霾引起的四大类损失的计量值。第二,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了雾霾防治过程中多方博弈问题,分析了雾霾防治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现有文献中,博弈论主要被用于分析企业经营决策,本文创新地运用博弈论分析雾霾防治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等宏观主体间博弈,微观个体与群体间博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博弈,地方政府之间博弈,企业与公众舆情博弈等五类博弈问题,得出了较为新颖的结论。第叁,基于多元协作视角,提出了一类雾霾治理模式,为雾霾防治提供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现有政策在防治雾霾上,主要依靠大气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本文提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方面政策手段,防治雾霾,达到协同治理的效果。本文提出的解决产能过剩、推动官员适度有为、改进绿色投融资机制等对策建议,既结合当前政策热点,又为防治雾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路径。

江兵[5]2006年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题目》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的主导内容,我国政府更是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和重大举措。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任务之一,因此分析和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过程。目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有关概念、创新及创新过程影响因素、创新过程组织、技术创新系统运行与评价等方面展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的基础。虽然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和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也承认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但现有的研究基本上只是罗列出有关创新系统各部分的安排,将企业的行为看作是一个既定的前提,在理论研究中加以模式化,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行为分析及实证研究较少,因而对于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来说,缺少可操作的理论指导。尽管人们广泛认为正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成功的创新,但仍多是从各个独立的、分散的、静止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基于调查的列举归纳,对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较少,忽略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特性,缺乏整体上的挖掘,因而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及如何运行、它如何与其它体系和社会系统连接还了解得非常有限,不利于全面理解和指导实践。由于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构成及要素关系缺少统一认识和深入研究,使得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仍局限于技术创新的部分静态能力和产出结果,无法判断其对企业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的运用与交易情况。虽然有学者提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这两个概念,但实际操作中并未反映出能力评价与绩效评价的区别,表现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大量雷同,最终使能力评价和绩效评价混为一谈,从而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评价是几个相关的创新系统概念。本文的目的就是在理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有关概念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及其评价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合理构建和良好运行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采用了从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综合高度,分析和认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构成的研究视角。通过对不同国家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得出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而明确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影响因素。这是因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概念框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更加重大,只有这种自上而下的解析,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同时也是企业与国家两级系统互动发展的客观要求。2.运用ISM方法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结构模型,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技术创新要素的层次性、相关性等系统特征。根据模型中所反映出的子系统之间联系、子系统内部和反馈回路所包含的要素和联系,获得了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技术创新过程的较深入的认识,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解释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借助结构模型揭示了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系统中分别以企业激励、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决策为主线的叁大反馈回路,使得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更加深入细化。同时,从实践的角度为企业有针对性地根据各节点的作用、特征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提供了可操作的逻辑架构。3.就结构模型所揭示的企业激励这一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系统核心功能,依托“JAC研发成果评估体系和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研究”课题,为案例企业详细设计了研发成果评估体系和研发人员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了基于偏好聚类的群体层次分析评价法,使本文有关研究成果得以实际应用,并得到了用户的肯定。4.进一步阐明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的概念。设计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结构模型与运行机制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使得指标体系真正由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质特征的关键因素所组成。同时。由于模型中的反馈回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要素的重要性,从而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在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中,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度和领先度概念,以对应于企业自身纵向动态评价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运用能区分有效单元的DEA模型,将纵、横向评价有机结合,创立了持续领先度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概念并据此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最后还选出了安徽省技术创新重点产业,为安徽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制定有关技术创新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杜君[6]2010年在《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区域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近几年,虽然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试点省之一,安徽省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措施,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了正确地评价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以及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采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PASW Statistics 18统计软件,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2006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把安徽省不同年份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来了解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对2008年全国30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在安徽省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找出制约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聚类,让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安徽省在全国所处的位置;最后,根据上述的实证研究,提出了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优化技术创新环境以及提高技术创新的扩散能力四个方面来提升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

薛瑞飞[7]2014年在《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过程表明中小企业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方面起到的关键的作用,不仅如此中小企业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改革,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发展方式。自此,我国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的规模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历史地位,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优势得到体现。在中小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缺乏有效率的金融支持体系就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学术界与业界都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做了很多研究与尝试。但是到目前为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支持体系一时半会儿完善不起来都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比如说:资金供求的不对等现象、担保体系的严重缺失、直接融资渠道门槛太高等等很多方面的问题。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角度来看待,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快速又健康的发展,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当务之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问题如今已经得到学术界与业界的高度重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大量前期研究成果,了解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运用一定的理论,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涵、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与社会地位。了解安徽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优化金融支持的必要性。从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的角度具体分析优化方法。选取部分上市公司数据做对比分析,得出一定结论,构建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的框架,最后得出针对安徽省的具体建议。

杨普, 李东平, 余庆来, 肖扬书[8]2015年在《安徽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是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水平,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可依合作关系的有效途径。文章立足安徽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联盟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深入分析了联盟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聚焦安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注重联盟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联盟科学评价体系和搭建联盟发展综合信息平台等对策。

王玫[9]2012年在《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共同选择。自2009年国务院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全国各省市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1年是安徽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之年。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安徽省主要做了十件大事。一是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二是成立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叁是召开了高规格的大会。四是设立了专项引导资金。五是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六是利用省引导资金,支持重大项目。七是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八是组织编写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知识读本》。九是建立了“千百十工程”项目调度体系。十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指标统计体系。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现代化的科研装备和实验手段、战略资源的储备、科技基础数据和知识的共享以及借助网络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和协同合作已经成为引导和制约当代科技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公共服务平台能够通过聚集和整合现有的科技基础条件,建立健全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发展和培养技术支撑人员队伍,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完善、优质的物质和信息基础条件,为科技发展提供便利、完备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服务。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外省相关服务平台的对比,总结了平台建设的一般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安徽省具体情况,结合问卷调查提出建设服务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意见。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理论,主要是对平台、公共服务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基础理论及概念、内容等进行详细阐述。第叁部分针对目前现有的省内外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对比,分析其共性经验和共性不足,得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一般方法。第四部分通过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工作的企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需求。第五部分在前面的基础上,拟构建一个立足于我省自身实际情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指导思想和原则、各个模块的组成及其功能、平台的运行与维护、平台的管理机制四个方面。第六部分是对整个论文的总结。

张永群[10]2010年在《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我国高校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的大事,这既是对高等教育的挑战,也为高校后勤提供了发展与挑战的机遇,要办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后勤保障;要办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后勤保障。因此,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归纳了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其次对十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况,从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内容、过程及成效等多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再次,分两个章节,重点对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从对改革的认识、高校与后勤实体的定位、后勤市场的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矛盾、后勤实体“剥而不离”、后勤人事制度改革、后勤改革相关配套措施以及后勤服务市场的监管体系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第四,结合对美国高校后勤的考察以及对上海市、北京市高校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从中得出相应的五点启示。第五,针对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改革中各方面利益关系、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根据学校实际实施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姓教”属性、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强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对策。最后,总结全文,提出进一步关于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D]. 许皓. 合肥工业大学. 2001

[2]. 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D]. 陈方旻. 合肥工业大学. 2008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研究[D]. 郝丹. 安徽大学. 2011

[4]. 雾霾损失和协同防治政策研究[D]. 周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5].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题目[D]. 江兵.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6]. 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 杜君. 安徽工业大学. 2010

[7]. 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机制优化研究[D]. 薛瑞飞. 安徽财经大学. 2014

[8]. 安徽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 杨普, 李东平, 余庆来, 肖扬书. 农业科技管理. 2015

[9].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王玫. 安徽大学. 2012

[10]. 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永群. 合肥工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安徽省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