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在力求革新。装配式建筑是在传统建筑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来,在我国已经有着数十年的发展历史。装配式建筑在建筑领域具备无可比拟的重要优势,但是装配式建筑在进行管线预埋时,要求尺寸和位置务必精确,避免对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后期重新开洞,增加工作量。因此文章结合实例,就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线的设计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线设计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相关政策的倾向,装配式建筑在新建的建筑面积中呈现出越来越高的比例。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借助预制构件,在工地上直接转配而成的建筑类型。该中建筑形式施工中,受到气候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施工,能够显著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节约劳动力,降低施工周期。在转配式建筑中,给排水管线设计一直是重要工作内容,务必要足够精确,避免出现管线交叉现象,切实提升装配式建筑给排水管线设计水平。
一、装配式建筑的内涵
①标准化设计。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推广装配式建筑,就要进行设计方法的变革,形成标准化的设计方法。而标准化设计水平会影响到整个装配式产业系统的运行效率。作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的核心,部品部件模数、建筑模数及其协调原则也是预制构件厂生产线、预制构件运输车及其配套运输架储存架、施工设备协同发展的基础。
②工厂化生产。预制构件厂代表了资金、技术的集成,预制构件在工厂的大规模生产、社会化供应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机器作业取代人工生产可以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提高预制构件质量,缩短建设工期,实现规模效益。预制构件的生产效率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水平。
③装配化施工。传统现浇建筑的施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重,与预制构件厂的机器生产相比,现场施工的质量控制难度较大。装配式建筑将建筑构件在预制构件厂进行生产,减少了传统的现浇作业,但是施工现场构件组装、构件与现浇结合部位的处理工作大量增加。
④一体化装修。土建施工与装修施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于整个建设过程。设计环节缺乏对内装系统的考虑,容易导致装修施工与土建施工的冲突。同时,装修施工仍然属于传统湿作业施工的范畴,不符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将装修施工与土建施工作为同一产品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在设计环节将内装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协同设计。
⑤信息化管理。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大的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运行机制,又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系统的功能。装配式建筑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以实现整个产业的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需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优化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运行机制。而协同的重要条件是信息的集成与共享,需要构建完整的组织和协作网络,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为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提供可行、可靠的技术手段。
⑥智能化应用。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制造业、物流业、信息产业等深度融合的产物,在当前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蓬勃发展,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实例分析
(一)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项目住宅部分运用的是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结合当地的要求,预制装配率不能低于30%。该建筑总面积大约为98765m2,包含了5栋21-32层的住宅建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给排水管线与结构分离分析
根据《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条文说明中管线分离的解释:对于裸露于室内空间以及敷设在地面架空层、非承重墙体空腔和吊顶内的管线应认定为管线分离;而对于埋置在结构构件内部(不含横穿)或敷设在湿作业地面垫层内的管线应认定为管线未分离。由此可知,敷设于吊顶内的给排水明装管线属管线与结构分离;敷设于结构模板、墙体内的暗敷管线认定为管线与结构未分离。本工程做法:吊顶区域管线明敷,吊顶之外管线在墙体暗敷。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中可通过提高管线分离比例,以获得更高评价得分;因此室内给水管道的管线分离度高低,为得分关键因素之一。为提高管线分离比例,电气专业管线与结构分离,由原预埋于结构内,调整为明装。因此户内机电管线变得更为复杂,如何合理地设计户内给排水管线、避免机电管线碰撞造成无法安装或影响装修,是一大难题。
(三)BIM技术在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线设计中的应用
(1)装配式建筑设计
BIM模型图示方案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进行建模,对项目进行多方案比对,根据项目外观、功能、经济、结构要求、预制率、装配率等,确定构件标准化的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在最终选定的方案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在BIM平台上完成设计PC构件的平面布置及三维布置。机电设备建立主要管道的模型,确定风管、水管、设备机房等平面布置及三维布置,并建立相应标准化、工业化族库。施工图设计阶段:细化和完善建筑、结构、电设备模型设计,通过BIM平台三维协同设计模式,完善相应梁、板、柱、墙、楼梯、节点、机电设备等构件模型和图纸。
(2)装配式建筑设计BIM模型管线碰撞检测
因图纸上不能直接反映机电各专业间管线、设备施工安装间距及交叉后具体的施工要求,一般仅可在施工过程中一一验证,甚至极端情况下无法施工。这不仅影响施工质量、造成大量返工并影响项目进度,更甚者推倒原方案重新设计。针对装配式建筑情况,结构构件上各种管线预留洞已于构件生产过程中完成,管线安装阶段已无法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结构留洞位置,若管线交叉后无法使用原设计留洞,后果将十分严重。为此,建立BIM模型能够十分有效、直观地作出管线碰撞检测的作用,这对装配式建筑而言,尤为重要。例如住宅厨房内冷、热水管道与新风管、新风机碰撞,给排水专业、暖通专业管线及设备需协调修改位置,以避免碰撞。虽然厨房内吊顶面积较大、吊顶造型较简单,有利于管线及设备安装,现场施工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自行避让。若发生管线碰撞的位置为客厅等吊顶造型复杂,净高要求高的地方,到管线安装阶段就难以调整。
(3)装配式施工安装流程BIM模型演示或视频
创建施工场地模型,建立施工时需要用到的垂直运输机械、场内材料堆场及堆场内各单个的装配式构件模型。将各楼栋、施工器械及临时堆场等载入到场地模型中,利用Navis-works等软件进行动态的施工模拟。将叠合板、叠合阳台、预制楼梯等各单一构件从预制构件堆场吊至安装现场的吊装过程、吊装前现场需达到的吊装条件、在现场的安装过程等全套吊装流程进行BIM演示。这能极大地提高施工效率及作业规范,并且能够通过BIM演示,提前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困难点、注意点,预先提出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各地政府将装配式建筑纳入到建筑考核标准中来,要求新建住宅中有一定比例的装配式建筑。在装配式建筑中,给排水设计十分重要,其预留孔洞、尺寸和定位均需要足够精确,同时还需要观察建筑结构等,避免预留孔洞后期无法使用或者和其他管线产生冲突。此时引入BIM技术,将其运用到装配式建筑给排水管线设计中,进行碰撞检测,能够显著提升给排水管线的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佳乐,邹江涛,易岁月,杨子江.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5)
[2]陈章勇.试析基于BIM软件下的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J].居舍,2019(11)
[3]张延辉.预制装配式PC结构关键节点深化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4)
论文作者:叶燕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管线论文; 建筑论文; 给排水论文; 构件论文; 结构论文; 模型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