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分析——基于199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结论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教版论文,初中论文,语文教材论文,结论论文,性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186(2008)09 0026-05
国内对教材的性别研究,有影响的主要是2001年由史静寰教授牵头申报的“对中国幼儿园、中、小学及成人扫盲教材性别分析研究的课题”,出版的《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集中讨论教材中有关性别的问题,其中由马国义撰写的《漠视女性——对初中语文教材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以下简称马文)[1]阐述了199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的性别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女性角色呈现状况如何?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改革后的教材中是否依然存在对女性不公正的描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选择了2003年的人教版六册初中语文教材进行研究。
一、199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马文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对女性形象进行的处理,使无比生动、丰富、重要的女性形象变得屈指可数、苍白片面、扭曲变形。学生无法从教材中看到具有各个时代特点的优秀、丰满的女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男性、女性形象的文章数量差异显著
1.描写男性的45篇,描写女性的13篇,为男性的28.9%。
2.描写男性正面形象较多,如,智者、英雄、雄辩家、军人,且丰富多彩,涉及古今中外、现实与神话中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年龄阶段、各种个性的优秀人才,他们或英俊潇洒,或坚毅果决,或博学睿智,充满男性魅力。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出师表》中的诸葛亮、《老杨同志》中的老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解放军。
而描写女性正面形象的文章则非常稀少,仅有母亲、作家、教师等,典型的光辉形象就更少,只有《木兰诗》中的木兰、《我的老师》中的老师、《刘胡兰慷慨就义》中的刘胡兰、《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冰心传略》中的冰心、《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二)选文以男性为标准
1.多选男性作者的文章。整套教材能辨认出性别的作者有182位,其中男性有162位,占总数的89.01%,少有女性作者的声音,即使如《回忆我的母亲》《冰心传略》《木兰诗》等重点描写女性的文章也由男性来描写,忽视女性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声音。
2.对女性的刻画多从女性的外表、性格、女性与男性的关系着手来进行。例如,女性的外表就是美丽,而且是男人眼中的美丽,是从观者角度来体现的——“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女性的性格就是温柔、勤劳、善良、忍让、牺牲等,服务于男权社会;女性与男性的关系是被动、无力、依附的,爱情和婚姻是其唯一的归宿。
二、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变化和改进
第一,涉及的女性角色数量有所上升,马文中有数据显示,女性角色占男性角色的28.9%,而现在我们的统计发现,女性角色占男性角色的29%(见表1),这说明女性出现在教材中的次数比以往要频繁一些。
表1 课文人物性别比例表
注:1.角色数量中有四位女性女扮男装。
2.该表是对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科书的分析,包括对课本中所有人物图片和文字中人物的性别分析,并区分主角和配角,依据是图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文字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3.表中图片一栏中“女(主)”中的数字表示女性出现的次数,括弧中的数字表示作为主角出现的次数。“女(%)”表示女性在总计中所占的百分比例。
第二,出现了一些刻画女性挣脱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文章。如,在介绍《简爱》时,提到“简爱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一直是其内心斗争激烈的一对矛盾”。选入课文的片段是罗切斯特与简爱互诉衷肠这一幕。罗切斯特在拐弯抹角地试探简爱的心思时,简爱没有表现出传统女性那样或娇羞、或柔情似水的形象,而是极力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她的最终归宿不是爱情和家庭,而是她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2]
第三,选入一些批判重男轻女思想糟粕的文章。如,《变脸》[2]一文的主旨就是要批判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看待男女性别的观念。再如,在名著导读里,引导学生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大思想家培根的思想,在点评其作品《谈美》时论道:“本文列举的美、德兼备者都是男性帝王,就体现其男权思想的局限性。”[2]
三、教材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男性角色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六册课本描写人物的课文总共是83篇,涉及人物(不包括拟人物)283人,女性角色81人,仅占总数量的29%;主角数量共131人,女性主角32人,仅占总量的24%。由此可见,男性出现的比例无论是在角色数量还是在主角数量上都远远高于女性,男性依然处于中心地位,受重视的程度高于女性。此外,女性图片比例也很少,仅占有总数的21.87%。
(二)男性多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成为主角,而女性则从个人意义的角度成为主角
通过课文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女性成为主角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某一个人影响深远。例如,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2]中的母亲、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2]中的老师、琦君的《春酒》[2]中的母亲、《蒲柳人家》[2]中的奶奶,都是作者回忆中的人物,社会意义并不大。
与之相反,男性成为主角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对某个人的影响,而是由于他对社会的影响颇大。如,《俗世奇人》[2]中的刷子李和泥人张两人都身怀绝技,不畏强权,敢于戏弄权势人家;《陈涉世家》[2]中的陈胜、吴广是为求生存而揭竿起义,唤醒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英雄人物。这些男性身上都承载了某种社会意义。
同样是主人公,男性多选择大人物、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物;女性则多是小人物、生活中的人物。比如,《阿长与〈山海经〉》[2]中的阿长,没有突破家庭生活的局限,没有自己的人格发展和独立的个性,她的意义是依附于男性存在的。这说明女性的人格影响只能到达个人,而很难影响到社会。女性要想在社会上留下自己的声音,不得不通过改变自己性别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女扮男装成一个律师、尼莉莎女扮男装成律师的书记;《变脸》[2]中的狗娃就因为是女儿身没人要,不得不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男孩才能有生存下来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女性在男性社会中生存是很艰难的。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就需要服从男性社会的标准,甚至效仿男性的行为。
(三)男、女性作者的文章在数量、题材、表现手法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男性作者的文章占绝大部分,共243篇文章(见下表2),占了总数的93.9%,涉及面广泛,包括社会、战争、科学、艺术、冒险、生物等,涵盖了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神话传说等多种形式。女性作者的文章数量稀少,只有16篇,占文章总数的6.1%。
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唠叨、不讲道理、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妇女为主。而女性作者描写的女性人物一般十分丰满,有舞蹈家、科学家,多数以正面形象出现,表现出对女性美好特点的赞美。如,冰心写的《观舞记》[2],描写舞蹈演员的职业生涯和她美好的舞蹈形象,以及她用舞蹈传递的友谊和对全国人民的艺术贡献,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女性之美,也站在社会需要和国家的角度阐释了女性人物的意义,这和男性视角是完全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看,男性作者只有在描写家庭细腻生活时笔下才会出现女性,且大多数都是从感性角度描写,而描写男性的时候就比较理性。大部分女性作者的写作手法也趋于感性化的、抒情的,以描写生活为主。如,《再塑生命》《春酒》《心声》《武陵春》,表现的都是女性作者忧愁烦闷的一面,没有上升到思想领域和精神追求的高度。而在描写男性的文章中,表现忧愁的文章极少,即使“忧愁”也是因为“忧国忧民”,内涵很不相同。
表2 2003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文(包括练习)作者统计表
作者
男性作 女性作
女性作者
总数
者总数 者总数 (%)
七年级(上) 45 40 5
11.11
七年级(下) 43 41 24.65
八年级(上) 46 45 12.17
八年级(下) 48 44 24.16
九年级(上) 41 39 37.31
九年级(下) 39 34 38.10
总计 262 243 166.10
注:第八册里有两位作者的性别无法辨认。第九册选入了《诗经》中的两篇文章,作者性别无法辨认。七年级上《寓言四则》、七年级下《短文两篇》作者不详,无法辨认作者性别。
(四)男女角色分配——依然可见“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
表3数据表明,男性角色所从事的职业大部分是社会主导职业,占56.87%,在领导者一项中,男性有12人,干部一项中男性有11人,军人(英雄)一项中男性有29人。而从事社会主导职业的女性角色仅占19.04%,“领导者”“干部”两项中没有一个女性,军人(英雄)中只有一个女性——花木兰。在从事社会主导的职业中,女性也主要从事艺术和教师职业。
表3 男、女性角色职业分配
而在家庭角色中,女性占了65.47%,男性仅占24.17%。这无疑显露出中国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痕迹,甚至还显示出男性是社会的主导性别的信息。这显然对于女性在历史和社会中的贡献显得过于轻描淡写了。
同时,在人物的职业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男女最终追求大相径庭:男性以事业、精神为其奋斗的目标,在社会中起领导者的作用;女性以家庭、爱情为其最终归宿,在社会中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在《傅雷家书两则》[2]中,傅雷给儿子的信中谈论的都是人生的理想、追求、心灵的叩问等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2]中,向女儿谈到的就是什么是爱情。在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2]中,谈到的敬业者和乐业者都是男性,没有一个女性;在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2]中提到的是女性的温情,男性的追求。
数据还显示,男性和女性职业和社会扮演的角色定位趋势是:男性是主宰者、决定者、可依赖者,女性依赖男性,以男性的准则为自己的准则。例如,《范进中举》[2]中范进的丈人胡屠户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婆媳两个才来坐着吃饭。在范进中举疯了之后,婆媳两个都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派人去请胡屠户来做主。《母亲》[2]中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当家的寡妇,只有家里的小事才由其做主,遇到家庭纠纷只有哭,“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遇到大事更是无可奈何,只有请本家的男性来做主。
还有一些男性的美德高于女性的情况。如,《羚羊木雕》[2]中,面对孩子送羚羊木雕给同学的事件,爸爸的表现是温和的、通情理的,“静静地点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爸爸的声音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作者的眼里,爸爸是温和的,却又是“不可抗拒”的,体现了男性的通情达理而又有很强的权威性。而在此事件中,“妈妈”却是“突然问我”,“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十分严厉”“坚定地”。在作者的笔下,妈妈是不通情理的,不讲道理的。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男性的权威性都被作者浓墨重彩凸显出来。
(五)男女角色性格刻板化
课文肯定男性的形容词,如,威严、慷慨、博学、忠诚、敢于冒险、正气凛然,女性是基本不能“共享”的。而肯定女性的词,男性几乎都可以共用;女性所独有的词,表现的也多是女性的柔弱,如忍让、温柔等。传递的信息就是:男性的优点要比女性多。
在性格的表现手法上,男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多数通过征服外界事物和处理国家、社会事务表现出来,正面性格有心怀天下、以大局为重、勇敢、有主见、有创造力、顽强的意志力,反面性格则是阿谀奉承、刚愎自用等;而女性的性格特征多数是通过其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当中表现出来的,如正面性格是天真、活泼、欢快、自由、认真,反面性格就是尖酸刻薄、贪图小便宜、势利眼等。
四、改进建议
第一,丰富教科书中女性的角色。如前文所述,男性作家都是从他们的视角来分析描写女性的,不是贤惠干练的母亲,就是乖巧顺从的妻子,这些角色大多带有“男主女从”的倾向。要丰富教科书中女性的角色,首先就要增加优秀女作家的作品,让学生透过女性的视角认识女性,认识到女性自强自立、追求人格独立和自由的光辉形象,还可以比较男女作家视角下的不同女性形象。
其次,是紧扣时代脉搏,留意新时代给女性社会角色带来的变化。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角色地位低曾是历史事实,然而,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要改变过去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定位教科书女性角色时,不要仅局限于家庭范围,多关注家庭以外的角色,注意协调新时代女性角色与传统女性角色的比例,体现出女性角色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明白女性已日益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资源的平等拥有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最后,还可以在语文读本、课外读物等学习辅导资料中注入更多丰富多彩的女性角色,让这些在正式教科书中没有足够空间来展示,或塑造不到位的女性角色在多元化的语文教材中得以补充。
第二,完善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女性不但有温柔、善良、顺从、贤惠的一面,还有坚韧、聪慧、独立、自强、勇敢的一面,单一注重女性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是不合乎现实的。应该让学生看到更立体的女性形象,理解女性多元化的气质,认识到女性的精神生活不仅有感性的一面,也有其理性的一面,鼓励学生尤其是女生学习女性坚韧、独立、自强、勇敢的优秀品质。
第三,图片是学生最直观了解人物生活和性格特征的方式。在图片的处理上,应该增加女性角色的数量,并且适当增加女性主角的图片,直观地、全方位地展现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