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心理学发展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心理学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近年来心理学在极度发展、繁荣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几个发展误区,其表现为:第一,功利性研究过强;第二,缺少理性;第三,心理学研究领域在扩大,而心理学研究者的活动范围却相对狭小。实际上,这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处理不好上述关系,心理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就很难持续、稳定地发展,更难以走向繁荣。
关键词 心理学 发展误区 功利性 理性
分类号 B84
近年来,心理学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讨论的热门话题。为此,9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召开了几次会议,集中讨论了这个关系到心理学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人们普遍认为,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致使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长期在误区中徘徊,走走停停。本文试就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几个主要误区,作一阐述分析,以期向学术界同仁就教。
误区之一:功利性研究过强
这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怎样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心理学如何应用的问题。
追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清朝末年心理学被引入我国到本世纪80年代,在近一个世纪的相对漫长的发展时期里,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一直与社会实践相分离。我国的许多研究只是介绍国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或某些学派的观点、实验,虽然也有一些研究,但不够普及深入。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由于心理学独立的时间短,从西方漂洋过海移植而来,所以总是落后于人;从主观上看,心理学被介绍到我国后,发展环境曾几度恶劣,解放前军阀混战、战争频仍、外敌入侵,解放后运动叠起、思想僵化,尤其是十年动乱,心理学研究领域被视为禁区,心理学发展缓慢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直到80年代后,心理学在我国经历了一片沉寂之后,得到了迅猛发展,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缺少应用的问题,仍是此时期的突出问题。提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依旧局限于对基本理论的求证和检验上。
有人说:“假如心理学是一种纯粹的科学而缺少能看到把它的原理付之应用并负责发展这些原理的科学家,那么这门科学肯定不会发展并富有成果。”〔1〕心理学只有与社会相结合, 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心理学才能够发展,提高自身的价值。所以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心理学界的广大工作者开始广泛地进行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等有如雨后春笋,迅速地发展起来。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这喜庆、繁荣之中,也潜藏着另一个误区——功利性过强的研究倾向。在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经济效益的有无作为应用与否的标准,能带来经济效益者,其“价值高”、“意义大”,积极推广应用;没有丰厚收入的,或者是只投入不产出的(其实有社会效益产出),“价值低”、“意义小”,不予理睬或另眼看待。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心理学研究在资金方面十分短缺,如实验设备、项目投入等。由于这种客观存在,“以研养研”的方法的暂时使用,也无可厚非。但是把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偷换成功利性应用研究,唯利研究,就不能不使心理学的研究陷入误区。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其它科学,在研究中大多会出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并存及如何选择的问题。究竟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每一个科学工作者、每一学科的考验。从一般的动机理论来说,近景动机可以起直接的动力作用,间接的远景动机,才可发生持久的影响。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来考虑,社会效应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和归宿,它也应该成为研究的出发点。如果仅以近景的局部效应替代整体利益,那么在所谓功利性的应用之外,其它基础理论及交叉学科的发展,尤其是深层理论的发展,则会出现滞缓状态。如文艺心理学、历史心理学、静态心理学可能会更少有人问津。
在美国,心理学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一致认同。但这些辉煌的成就,并不仅仅因为它们开设了多少个心理诊所,帮助多少人找到工作,使多少人免于烦恼和死亡,而更重要的是,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美国产生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理论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尤其是近年的发展表明,过分强调实用,急功近利,反而会影响心理学的长期发展。
早在19世纪末,由于中国的落后和被动,一些开明绅士和知识分子就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制度直至先进的文化,今天在中外交流频繁、社会共同进步的形势下,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是我们加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简单模仿,去重复别人半个世纪以前流动的东西,我们的心理学研究只会陷入别人即将走出的误区。
误区之二:缺少理性
在很多学者的眼里,心理学是一只丑小鸭,是一种具象的、缺少理性的研究或实验,没什么逻辑可言。这些人之所以产生上述这种偏激的认识,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人对心理学的研究还缺少深入的、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确实说明心理学的研究本身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诸如:“实验室现象”、“白描现象”等。究其原因,概括地说,既有历史发展的沉淀,也有现实研究的误导。
从历史上看,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们独立科学。心理学既然与哲学同源,那么它理所当然地应具有与哲学相类似的属性,如哲学家的深邃、智慧、思辩等。但是,自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的那一时刻起,哲学的精髓、哲学的光芒也就随之逝去。正如列宁在批判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时所说的,在人们倒洗澡水时,把婴儿也倒掉了,而我们自身却不得而知。一百多年前,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的真实含义乃是反抗有关灵魂的已经走进思辩深渊的唯心的哲学知识,而不是抛弃哲学的深邃和智慧。
在心理学的一百多年发展史中,尽管研究者们也在谈论理论如何,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等等,但是人们谈论的这些“理论”的大部分,只是一些物理实验的归纳、总结,缺少这些工作后的理性升华,更缺少对深层理论和深层结构的研究。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人从形成之时起,就受遗传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这种自然属性,无论人们承认与否,一些数量关系总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数量有些也是完全可以测量的。所以有理由、也有必要进行物理性质的研究和实验,应当重视实验研究和个案研究。
然而,人从出生之时起,就脱胎于社会,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社会认知、社会印象、社会态度、社会群体、社会角色意识、民族性格等因素无不作用于人,社会变迁、传统文化的积淀、民族心理的嬗变也在个体的内外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人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且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人作为一个有别于动物的生物体,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人(包括个体、群体、人类)创造了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又作用于个体,塑造个体。“文化对每个人的塑造的力量很大”,“这个塑造的过程很自然,就像文化本身一样,也许全然不知不觉地、但确是无可指摘的。”〔2 〕进化和遗传不仅为人的肌体结构描绘了种种图形和结构,它们同样为人类精神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规定了运行路线,而这些社会的、文化的心理,是模糊的、隐隐的,甚至是静态的,用几个实验是所欲之莫及的。
所以心理学是一门多维立体的整体科学。早在1898年哲学家李凯尔特就指出,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之间的特殊学科。物理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也提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大系统。心理学的内在逻辑性,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变化性等,均要求心理学研究者不能把思想的脚步停留在纯粹的心理领域,而是走向更广袤的社会空间,贴近历史,涉猎于人的本能、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等。实际上就在冯特建立第一个物理实验室后,他也并没有把自己的活动局限在狭小的感知觉、记忆、情绪等领域,从事简单的实验,而是把研究的领域扩大到社会、民族。
仅以实验方式线条式地或平面式地研究心理学,已无法满足当前心理学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实验,因为这些物理的方式是基本的、基础的东西,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仅局限于实验及总结的这种研究状态,那么心理学的研究必然出现零打碎敲、松散无序的状态,缺少内在联系、缺少逻辑、缺少理论,自然无理性高度可言。同时在宣传上也有产生误导的可能性。一部分研究者提出:“以应用科学带动基础科学。”但实际上应用是如何用的呢?如前所述,许多应用是围绕“功利”二字进行的,这无疑会制约心理学理论的深化。所以必须从思想上认识这个问题,给深层的理性的心理学以应有的地位和重视。
误区之三:心理学研究领域在扩大,但心理学研究者的活动范围相对狭小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心理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的态势已广泛形成。心理学的分支越来越多,越分越细。如基本理论方面的普通心理学、年龄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应用方面的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介于两者之间的社会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历史心理学等等。
如果我们详细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在这诸多的分支中,那些交叉学科的研究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非心理学工作者。仅以新学科历史心理学为例,这门学科自20世纪初创立,曾两度传入我国,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蓬勃繁荣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颇有力度的论文和著作,如胡德辉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探议》,王立波的《传统的家族认同心理》,冯天瑜的《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彭卫的《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胡波的《历史心理学》等。这些论著,有的阐发个体心理特点的形成及对社会的影响,如何晓明的《张之洞文化人格论》,毕世响的《孔子心理历程试探》;有的论述了群体的某些共性心理特征及作用,如李文海、刘仰东的《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分析》,苏位智的《清代幕吏心态探析》等。总之,这些研究者们把前自古代的孔孟,后至近代、现代的康、梁、孙、毛,对许多典型人物或有共性特征的群体,作出了心理分析,同时对国外的部分人物或群体也进行了心理分析研究和补充,有的同志还作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如历史学领域里的彭卫同志和胡波同志。这些论著的研究者们由于具有较深厚的自然科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思想文化学等理论基础,具有较娴熟地驾驭心理学理论的能力,所以能十分敏锐、迅捷地捕捉到社会、历史中的典型事件和热点问题,切中时弊地阐发自己的思想观点,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交叉学科不断增多,其它学科以不可阻挡的迅猛之势深入到心理学和学科领域内,但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却习惯地把自己裹在套子里,沉醉于实验室研究。目前,我们正处在世纪的交叉点上,社会科学高度发展,知识、能力、信息作用并存,学科间相互渗透。这种趋势要求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运用各学科知识理论及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学家麦克来伦在论述成就需要时曾指出:一旦人的心理要素形成,就会改变人的精神行为,使适应传统社会的人转而追求新的价值规范,从而适应现代化的新社会。
有些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所谓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过是一种尝试,是研究中的短期效应,不可随波逐流。所以对这些研究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
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在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中确实存在文不对题、东拼西凑、生硬嫁接、缺少融合等问题,有的研究者由于缺少对问题的深入了解,会产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及其它学科的研究者们一道,通力合作,把彼此孤立、互相分离的事物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审视事物并作出科学的解释,消除人们对心理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的错误认识,使心理学真正走进社会的每个领域。
结语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是科学的内在动力,即本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一为外在动力,即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在这两种动力驱使下实现的。加强应用和深化理论是心理学发展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初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这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理论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实践并不是实用,如果心理学的实践仅围绕浅薄的实用主义运作,那么心理学的发展,只会南辕北辙。相反没有理论的实践也不可想象,尤其是较高水平的理论。分析家们在分析美国前一时期心理学滑坡问题时认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过份强调实用是这个问题的原因所在。
关于两者的结合问题,过去我们已做了许多工作。但如何针对新问题,防止陷入或形成新误区,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途径。交叉学科,尤其是一些深层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既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也可以运用其它学科的内容,丰富、深化心理学的理论,使心理学真正具有深刻性、实践性的特点。
收稿日期:1996—07—16
注释:
〔1〕F.Mekinney.《美国心理学五十年》转引自《心理学参考资料》第12期,第22—23页。
〔2〕美·普汶著,张春兴主编,郑慧玲编译《人格心理学》, 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