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生产制度是当代企业管理的重大突破_生产系统论文

及时生产制度是当代企业管理的重大突破_生产系统论文

适时生产系统是当代企业管理上的重大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大突破论文,当代论文,企业管理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蓬勃发展,全球性竞争日趋剧烈,以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生产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逐步被具有良好条件、能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要的先进生产方式所替代。在这种新形势下,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会计体系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并且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成为当代会计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之一。①②③

作为先进的生产制造方式的杰出代表,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发明、使用的适时生产系统已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令会计学人深感震惊和遗憾的是,适时生产系统的发明者声称该系统只有在所有的会计人员均被逐离生产现场时才能正常工作,而且系统的管理人员没有、也没必要接受任何会计方面的训练。这不仅说明会计信息与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相关性已经消失,④还暗示了传统会计对适时生产系统有阻碍作用。

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努力探索,会计上已取得“适时制下的非积累性成本法”、“作业成本法(ABC)”等一系列重要进展。⑤⑥但是,距离建立一套与适时制生产系统相适应的会计新体系,还须进行漫长而艰苦的探索。为此,继续深入研究适时制的主要特点,探讨这些特点对当代企业管理有哪些重大的突破,仍然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为更有成效地探索与适时制生产系统相适应的会计新体系奠定牢固的基础。

一、适时生产系统的基础概念

传统生产是自前向后的前推式,而适时生产则是由后至前的后拉式。因为传统的生产制造系统对顾客多样化的、快速多变的需求作出迅速反应的柔性不够,生产准备所需时间较长,所以必须以某一时期的需求预测为基础,结合现有库存量,求出计划产量,然后按计划安排生产,由生产的前阶段向其后续阶段提供材料或零部件。由此可见,相对于后续阶段而言,前阶段是主动的。而后拉式则采取相反的方向。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前阶段只是对后续阶段发出的需求信号作被动而及时的反应。适时生产系统正是由于采取了后拉式的“被动”方式,利用其“适时”特点,在竞争中却处于“主动”的地位。

传统生产系统的目标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产出极大化。其理论基础是最优化思想,将系统的目标表述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使经济指标最优的问题。因而传统方式的立足点是多产出。适时生产系统的目标是:使所有的工作都能连续化、不间断地进行,从而消除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一切浪费。适时生产系统的理论基础,是把企业中所有的作业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为最终产品增加价值的作业,另一类是不能为最终产品增加价值的作业。⑦而理想的目标则是彻底消除一切不增加最终产品价值的作业。由此不难看出,适时方式的焦点是使一切浪费降到最低的限度。

传统生产的组织结构是以职能或功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有类似功能特性的机器设备被编在同一组,形成一个成本中心。该中心专门负责加工某类零件,或完成某道工序。而适时系统是按产品或部件的类别来划分的。适时系统由若干制造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包含不同功能的机器。一个单元生产一类产品或部件,而不是零件,更不是仅仅完成某道工序。每个单元形成一个成本库。传统的做法降低了每个中心的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但也使完成不同任务的各个中心的数目增加。由于这些中心在传统方式下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个生产过程的协调与控制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适时系统中各制造单元工作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有所增加,但工作中心的数目减少了,加上适时制以电脑化、自动化为基础,注重各单元之间的有机联系,因而整个系统的协调与控制相对简单。必须指出,适时制对工人机器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器生产多样性的增加和生产准备时间的缩短,使各单元之间的生产流程复杂性降低,有利于各单元之间的密切配合。对工人的要求体现在技能和观念两个方面。工人不但须经过全面培训,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成为技术多面手,从而能胜任单元内的多种不同性质的工作,而且还要有全局观念,在必要时牺牲局部利益,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适时生产系统对当代企业管理的新突破

“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必然要带来生产管理上的重大变革。”⑧适时生产与传统生产在生产方式、生产目标和生产组织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适时生产管理上的重大新突破。

(一)适时系统将生产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注重各部分、各方面的密切联系。

传统生产系统是以功能为基础划分为若干部分的,由于充足的库存储备的作用,这些部分彼此相对独立。因而传统的信念,就是极大程度地利用每个人和每台机器,通过各部分的优化来实现整体的优化。这显然违背了最优化的基本思想,因为各部分的优化并不意味着整体的最优。在适时生产系统中,强调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提供适当的零部件或服务,需要各部分之间的紧密配合,因而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部分的工作有利于系统整体的优化,至于具体的工人或设备是否被充分利用,并不是最重要的。此外,传统方式比较孤立地看待系统中各方面的问题。例如,对库存和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未予足够重视。适时系统则要将各方面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当企业努力降低库存的时候,许多原来被库存储备所掩盖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特别是质量问题、瓶颈问题、协调问题和供应的不可靠性问题。就质量和库存而言,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各个环节的质量,可以有效地降低库存。反过来,库存的减少也有助于质量的提高。事实上,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物料或加工过程中的缺陷只有在其后续过程中才会被发现。由于后续过程具有充足的库存储备,所以问题不一定能够被及时发现。一旦发现问题,整批都须重新返工,甚至报废。当系统库存减少时,小批量的物料或半成品在适时系统中平稳地从一个阶段到达下一个阶段,缺陷会迅速被发现,并在该批量完工前得到解决。

(二)适时系统采用动态优化的观点,致力于在过程中连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系统的效率。

传统方式常常追求在某些不变的情况下的“静态”最优解,对这些条件本身能否改进不予考虑。例如,传统方式利用EOQ模型确定最佳库存水平,实际上是在订购费和库存费之间作“最优”的权衡。至于EOQ的最优解本身还能否被改进,则认为不是问题。但从适时系统的观点看,任何形成的库存都是浪费,是不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的作业,是系统不够有效的标志,因此,应通过不断努力,尽可能地实现“零库存”。由此可见,适时系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最优标准,除非系统已达到适时制造的理想状态,即在系统中已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浪费。正是由于适时系统不断地改进自身状态,所以,它将系统的故障视为改进系统的机会,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和其它手段提高系统的效率,而不是象传统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此外,适时系统重视“改进”,因而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常采用管理手段和方法;而传统系统则很可能采用增加人员或资金投入的方式。

(三)在适时制下,时间是衡量整个系统工作效率的重要依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适时制下对时间的管理比对成本的管理更重要。这不仅因为时间是适时生产系统的最基本的制造资源,更因为时间是度量生产系统效率的一把尺子,有助于理解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经济资源是否增加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任何产品在适时系统中自原材料进入系统开始,到完成所有加工过程退出系统为止的整段时间,大致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加工时间、检测与生产准备时间、传递和输送时间和等待时间。其中只有加工时间可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因此,适时系统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表述为下面的等价形式:将整个时间划分为增加最终产品价值的时间和不增加最终产品价值的时间。适时系统的目标是使不增加最终产品价值的时间为零。不难看出,一个作业是增加最终产品价值的作业,当且仅当该作业是在增加最终产品价值的时间进行的。一切作业使用的资源大都可以用时间来度量。例如,支付场地租金是为了取得在一定时间内对该场地的使用权。而顾员则通过领取薪酬将他们的时间出租给企业。当然,用时间度量的各种因素只有在与产品在系统中逗留的整段时间的长短有关时,才有重要意义。而时间作为衡量增值的方法,最关心的是系统整体的业绩,而不是个别人员或个别机器设备的业绩。适时制强调以时间作为经营责任和管理控制的基础,无疑会对会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余绪缨,当代高科技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会计取得的新进展,《当代财经》,1992年第1期。

②⑦⑧余绪缨,当代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③余绪缨,以ABM为核心的新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当代财经》,1994年第4期。

④H.T.Johnson and R.Raplan,Releuance Lost:The Rise and Fallof Management Accounting,Harvard Businesss School,1986。

⑤A.Bhimani and M.Bromwich,Accounting for just-in-time manufacturing systems,CMA Magazine,Feb,1991.

⑥B.B.Turney,Commen Cents:The ABC Performance Breakthrough,Portland,OR,Cost Technology,1992.

标签:;  

及时生产制度是当代企业管理的重大突破_生产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