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种异化现象谈引领学生有效动手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现象论文,操作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获取、探索规律,而有效地动手操作的确能让学生在看、听、摸、动中主动体验,加深理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与动手操作有关的热闹课堂,可效果并不都理想。本文试从小学数学课中动手操作的两种异化现象,来谈谈我对引领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一些浅显思考。
一、课堂中存在的动手操作异化现象
1.动手操作边缘化现象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课上教师在教学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这些特征时,让每个学生取出一个长方体,动手去摸一摸、数一数。教师沿教室巡视一圈,就让学生放下手中的长方体,坐端正看投影,视频开始展示长方体的特征,面、棱、顶点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出,在显示个(条)数时并配有“咚咚”的提示音。学生聚精会神,教师成竹在胸。在展示完后,教师问:你们摸到的与投影看到的一样吗?学生纷纷点头。还有谁说不一样呢?
这节课就是用视频展示代替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学生虽然能够正确说出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但都是被动接受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之前虽然也安排学生去感知,但时间仓促,缺少了比较、测量、交流等过程,操作流于过渡,仿佛是视频的导入。与此相似的现象还有教师演示代替学生的亲手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模仿操作等,像这样被边缘化的操作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动手操作扩大化现象
“扩大化”是指教师对动手操作功效和价值因错误认知而盲目强化。例如听“三角形而积的计算”时,教师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直角、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中让学生先分组操作这些三角形,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几分钟后,教师发现多数学生都在无序地摆弄这六个三角形,就提醒他们先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分成组,一组组去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分别测量每组三角形的底和高及拼成后图形的底和高,把数据填进对应的表格。其中,教师为了体现操作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每一个环节都等到所有学生基本操作好。这时已经用去较长的时问,本以为教师下面会马上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可表格填完后,教师却问:刚才我们是通过拼一拼来比较它们的底和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比如可以剪一剪、移一移,大家再动手试试看。于是学生继续动手操作三角形……
这节课,教师一开始是想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推导新知的,但因为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自主操作失败,回到“教师教学生操作”的老路上后,又心有不甘,于是出现学具的二次操作。这种心态可能好多教师都有,类似的二次操作现象也并不鲜见。像这样过度强化学具操作,会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课堂效率也会大受影响。
二、引领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实施策略
我们既不能弱化动手操作的实效,也不能盲目强化它的功能,我想,进行有效动手操作有两个基础: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动手操作要明确目的和要求
动手操作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它可以为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和规律提供感性认识。因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首先要跟学生讲明操作目的,学生明确了目的要求,在自己活动时,就能确定操作的思考方向,主动安排操作步骤和方法。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部分知识,就要向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就是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提示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操作方法。学生根据目标进行动手操作,最后集中反馈学生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目的明确,方向步骤清楚,学习既主动又高效。
2.动手操作重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概念时为使概念具体化,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实际操作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休的特征,有了充分的观察,学生才可以有效掌握它们的面、棱各有哪些具体的特征。然后把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明确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并能用集合圈来表示出它们的关系。最后通过根据物体找相应的立体图或根据立体图找相应的物体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形,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3.动手操作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同时,在学生叙述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逐句修正,培养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同样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学具,先自己数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有几个面,再指定几名学生到台前根据学具说说怎么数的,从中提示学生,怎样数既清楚又不至于数重或数漏。同时要鼓励学生,数清楚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大胆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方法和理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4.动手操作可以延伸到课外活动
除了在新课中引领学生通过有效动手操作掌握知识外,不能忽视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天地。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后,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拼图游戏。要求学生用纸或布剪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再以这些图形作材料,拼成自己想象的图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和创造能力。再如学了“米的认识”后,教师可在课余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测量黑板、桌子、门、窗户、操场的长度;在学习了“克和千克”后,让学生用天平测量小物体的重量等。通过实物测量,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感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这比教师在课上强调十倍、百倍更有效),从而促进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发展。
总之,引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现代教学的发展需要。动手操作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实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动手操作应该按教学内容需要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还可以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当中去。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杜绝文中呈现的两种异化现象,多去思考动手操作的环节设计是不是有效的,能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才是动手操作的根本目的。
标签:平行四边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