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评科学计量学范式下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定量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量学论文,范式论文,定量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311
随着公共财政科研资金投入的加大,公众、政府和学术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以检验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研究成果对学术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无论从科学系统内部运行的自我调控,还是从外部对其实施有效监督来看,人文社会科学定量评价(绩效评价)主要采用西方的同行评议方法。这种定性评价色彩颇重的同行评议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经常由于“老熟人网络”和“伪同行”等诟病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领域人士的批评。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更为简明、客观的评价方法来改善这一状况。自从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20世纪60、70年代先后创办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引文索引(A&HCI)后,文献计量学逐步拓展了其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使其逐步发展到与为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之一的科学计量学相融合的阶段。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科学计量学作为基于文献分析的定量化的方法论式的学科,以客观的数据分析为主要范式,日渐发展为一种相对合理的评价工具。据有关文献① 研究表明,在近30年的科学计量学研究领域,科研绩效评价研究始终是主流研究之一,而且在未来仍大有持续之势。SCI从主要作为检索工具发展到成为科研定量评价的主要工具之一,国外尤其是欧美科学计量学界做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我们通过Web of Science,构造多种专业检索式发现,相对于大量基于SCI的自然科学科研绩效定量研究文献,人文社会科学绩效定量评价研究的文献则要少得多。尽管如此,国际科学计量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绩效定量评价研究仍以其鲜明的研究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些重要成果。
一、谁在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绩效定量评价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绩效评价的定量研究成果散见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护理学、科学学和情报学等学科领域。尤其是科学学和情报学专业期刊如《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研评价》(Research Evaluation)、《评价综论》(Evaluation Review)、《情报处理与管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文献杂志》(Journal of Documentation)等均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论文、评论和报告。国外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荷兰莱顿大学(CWTS)、英国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美国费城的德雷克赛大学(Drexel University)等均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基于科学计量学范式进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机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德国、西班牙等成为发表这类研究成果最多的几个国家。格兰策尔(W.Glnzel)、希克斯(D.Hicks)、尼德霍夫(Anton J.Nederhof)、穆德(H.F.Moed)、鲁威尔(M.Luwel)、鲁文(Thed N.Van Leeuwen)、瑞恩(Anthony F.J.Van Raan)、雷迭斯多夫(L.Leydesdorff)等人对基于科学计量学范式的人文社会科学绩效评价做了大量细致的案例研究和方法论探索。这些学者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研究的连续性,以及对管理部门的影响方面都颇有显示度。
二、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绩效评价的哪些问题
1.数据源问题
科学计量学十分强调数据的权威性和覆盖面。SCI通常作为评价自然科学研究绩效的最佳首选数据库。自然科学成果的内在属性,即客观性、可检验性、无国界性等决定了利用SCI数据源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而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和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具有区别于自然科学的诸多属性,如对同一问题的多样化表达方式、解释性和非重复性等。科学计量学之父普赖斯很早指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在知识生产和知识交流中存在着差异。在自然科学领域,作者更倾向于引用近期发表的文献,并对科学计量学的使用效度作出了前瞻性的提醒。② 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SSCI和A&HCI都是可供选择的数据库,但这又不是充分的。一方面源于这两个数据库并没有显现出很好的学科完整性和国家覆盖性;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固有的多样化表达方式远非这两个数据库的期刊文献所能完全包含。与自然科学相比,书籍、研究报告等文献类型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体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见表1)。③ 在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以及艺术和人文科学领域,书籍或者专著的研究主题的地域和国家倾向相当明显。这些文献往往以本国语言文字进行传播和引用。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交流载体中,期刊这种文献载体并不像在自然科学领域占主导地位那样能很好地揭示核心—边缘结构。同时,引文分析的基本原则并不完全适合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国家和地域倾向的期刊的学术影响,并不能在以国际化为基准的绩效评价中得到公正而充分的反映。
2.研究方法问题
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相对纯粹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即用传统的科学计量指标(论文、引文)来判断个人、期刊、大学、研究团队、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排名。对ISI成果在自然科学评价领域广泛使用的CWTS评价指标(黄金指标,见表2),尝试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近年来,h指数以及类h指数等新的科学评价指标开始作为新的测度方法而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共词分析、共引分析、语义分析、科学知识图谱等方法也逐步得到有效应用。另一类为专家调查与科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欧美的科学计量研究课题(项目)主要来自校方和基金会的委托,④ 因此,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评价十分强调针对特定的评价对象,案例分析被充分重视。
3.主要研究结论
包括加菲尔德(Garfiled)、尼德霍夫、瑞恩、格兰策尔等⑤ 在内的很多科学计量学者,在21世纪初以前多利用ISI数据库探讨了科学的内部结构和社会分层现象,而科尔(Cole)⑥ 等人则利用科学计量指标着重研究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分层现象。尽管已经涉及了科研评价问题,但是科研评价并没有作为一个突出问题而被研究。希克斯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绩效的研究则始于2004年。这些学者普遍认为,社会科学是一个相当多样化的学科集合。其中经济学、心理学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文献类型和研究范式极为相似,而其他学科诸如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则与人文学科更接近。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国家间比较。
科研绩效可以进行定量评价的前提假设是承认学者、团队和期刊的质量都存在差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套有效率的判断学术质量的程序。早期的同行评议为定量评价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科学计量学发挥其评价功能,首先必须识别研究质量表现的若干方面,以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其次,倡导各学科的学者应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的各个阶段。再次,建立一种可行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分类系统是相当必要的。科学计量学始终应该定位为一面镜子,来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是如何建构他们的科研活动和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必须经过实证检验,并且达成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当然,科学计量学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在互动过程中可能未必总能取得共识。科学计量学者强调,对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保持科学计量学范式(数据、方法等)充分的开放度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国家和本地界限,而对其研究质量获得更广泛的国际性评论的时候,则创设和发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子领域的评价指标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人们尤其强调,尽管在成果的本地化和国家化方面存在很大分歧,真正的学术研究仍有必要以适当的方式进入国际交流领域,以接受更广泛的学术评论,而无论其研究主题的倾向如何。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其研究成果必须面对三个不同的公众领域:第一,像自然科学一样,出版物必须面向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学者;第二,研究内容具有本地倾向以及用本地语言文字发表的成果要面向本地,但这将导致减少外部同行之间的交流;第三,要关注非学术公共领域。
近20年来,不断有学者如芬肯施泰特(Finkenstraetd,1990)⑦、卡茨(Katz,1999)⑧、希克斯(1999,2004)⑨、尼德霍夫(1989,1991,1992,2000)⑩ 等人运用引文分析的方法来监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绩效。这些学者分别对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作引文分析研究。指出评价的文献类型除了ISI文献外,还应包括非ISI文献,如专著、编写的文集、正式报告、面向公众的通俗出版物等。维瑟(Visser,2003,2004)(11) 和穆德(2002)(12) 提出应对那些ISI收录较少的领域以及研究具有地域倾向的产出,基于期刊分类来发展“加权产出指标”。同时对于非ISI成果应考虑创设一种合理的国际影响指标。
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计量学家鲁文(2005)(13) 研究发现,尽管人文社会科学在学科间存在各异的出版习惯,但是美国和非美国学者在出版行为上仍有很大相似性。宏观计量方法在研究现实学科差异方面其可信度和有效性较低。研究特定国家的某一研究团队科研绩效,微观计量需要与同行评议相结合。对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同行评议委员会有权肯定或者拒绝。当然,基于ISI的数据在评价中小规模产出影响力方面的效果仍然是不错的。研究发现,也许受到科研导向的影响,欧洲学者也越来越重视英文论文的发表,以期赢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另外,如果做领域标准化处理,关于引文窗口的选择便不那么重要了。有学者研究强调,ISI中的美国期刊和主题的强势地位看起来并不是因为美国偏见的存在,美国学者的较高影响力往往是取决于他们的研究内容。
三、启示
同行评议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绩效评价的实践中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包括科学计量学方法参与的多种方法(制度分析、系统分析等)参与评价。科学计量学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若想有所作为,不仅在理论研究上需要进一步构建新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如对学者评价,可尝试采用学术著作再版次数、学术著作被评论次数、成果被著作引用次数等指标,而且还需要在实践中广泛联系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一个涉及对象相当广泛的领域,既有宏观评价(国家、地区层面)、中观评价(大学、学科等),还有微观评价(期刊、文献、个人),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亦多样化,因此,科学计量学指标的运用必须注意研究对象和成果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在我国,开发、完善和整合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以期为科学计量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是相当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在学术交流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引导和鼓励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及其研究成果“走出去”亦是一战略之举。
注释:
① Chaomei Chen,Katherine MacCain,H.White and Xia Lin.Mapping Scientometrics (1981~2001),Scientometrics,Vol.39,No.1,2002,pp.25~34;刘则渊、陈超美、侯海燕等:《迈向科学性大变革的时代》,《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7期。
② D.J.Price.Citation Measures of Hard Science,Soft Science,Technology,and Non-science,in C.E.Nelson,D.Pollack (eds.) ,Communication Among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Lexington,Mass.,Lexington Books,1970.
③ A,J.Nederhof and A.F.J.van Raan.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ix Economics Research Groups:A Comparison with Peer Review,Research Policy,Vol.22,1993,pp.353~368.
④ ESF.Building a European Citation Index for the Humanities,ESN Communication,Vol.44 (Spring),2002,pp.12~13; A.J.Nederhof.Bibliometric Monitoring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A Review,Scientometrics,Vol.66,No.1,2006,pp.81~100.
⑤ E.Garfield.Citation Indexing :I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e Humanities,New York,NY:Wiley,1979; W.Glnzel,U.Schoepflin.A Stochastic Model for the Ageing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Scientometrics,Vol.30,No.1,1994,pp.49~64; W.Glnzel,U.Schoepflin.A Bihliometric Study on Ageing and Reception Processes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in the Social Science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No.21,1995,pp.37~53 ; W.Glnzel,U.Schoepflin.A Bibliometric Study of Reference Literature in the Scienc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No.55 ,1999 ,pp.31~44; A.J.Nederhof & E.C.M.Noyons.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Departments'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the Humaniti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Vol.43,No.3,1992,pp.249~256.
⑥ S.Cole.The Hierarchy of Sciences .9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No.89,1983,pp.111~139.
⑦ Finkenstraetd.Measuring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the Humanities,Scientometrics,Vol.19,No.5~6,1990,pp.409~417.
⑧ J.S.Katz.Bibliometric Indicator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Report Prepared for UK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www.sussex.ac.uk/Users/sylvank/pubs/ESRC.pdf.
⑨ D.Hicks.The Difficulty of Achieving Full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and the Bibliometric Consequences,Scientometrics,Vol.44,No.2,1999,pp.193~215; D.Hicks.The Four Literatures of Social Science,in H.F.Moed et al.,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Kluwer,2004 ,pp.473~496.
⑩ A.J.Nederhof,T.N.Van Leeuwen and M.S.Visser.Bibliometric Profiles of Academic Psychology Research in the Netherlands,Leiden:Report CWTS,2000.
(11) M.S.Visser,M.Rons,L.J.Van Der Wurff,H.F.Moed and A.J.Nederhof,Bibliometrische.studie van onderzoeksdisciplines aan de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1992~2001,Leiden:CWTSbv,Report 2003~03; M.S.Visser,H.F.Moed,E.Spruut and A.J.Nederhof.Bibliometrische studie van de Faculteit Toegepaste Economische Wetenschappen aan de Universiteit Antwerpen 1992~2001,Leiden :CWTS,Report.2004.
(12) H.F.Moed,A.J.Nederhof and M.Luwel.Towards Performance in the Humanities,Library Trends (Special Issue on Current Theory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Vol.50,2002,pp.498~520.
(13) Thed Van Leeuwen.The Application of Bibliometric Analysis in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Who Benefits from It,and Why It is Still Feasible,Scientometrics,Vol.66,No.1,2006,pp.133~154.